在全程性多年训练的专项提高阶段,训练负荷增加的方式中为什么跳跃式和阶梯式不行

在全程性多年训练的专项提高阶段,训练负荷增加的方式中为什么跳跃式和阶梯式不行,第1张

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要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之目的,就必须科学地锻炼,否则,便会伤害身体、有损健康。因此,了解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掌握安全有效的锻炼方法,每一位锻炼者应予以重视。这里所叙述的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适用于任何年龄和任何体能水平的锻炼者。

一、超负荷原则

此原则并不是要你进行满头大汗的运动,而是指你的运动负荷必须超过你平常状态下的负荷。比如你以前从不参加运动,则你每天只要进行每次10分钟(累积40~60分钟)的步行运动即可获得良好效果;而如果您以前就不时进行步行运动,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能水平,你可能就需要每天慢跑20~30分钟才行。

(一)何谓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或特定的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强于不锻炼或前一次锻炼时。例如,为了提高骨骼肌力量,应对肌肉施加超过平常状态下的负荷。这可通过提高运动强度(如增加重量)来达到超负荷的锻炼目的。应注意的是,通过延长锻炼的持续时间也可以达到超负荷锻练的目的。例如,为提高肌肉耐力水平,肌肉就应该比平时工作更长的时间(通过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当然,超负荷原则也适用于柔韧性的练习,例如,为了增加关节运动的幅度、提高运动的能力和预防受伤,在锻炼中就应该使肌肉比平时拉伸得更长或增加肌肉拉伸的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

尽管超负荷锻练有利于提高体能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次锻炼时都练习得筋疲力尽。事实上,既使不进行超负荷的练习,一般性的锻炼也能促进体能水平的提高,维持并增进健康。(二)如何运用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练习中的负荷应适宜,负荷通常包括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通常是以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是以练习的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或者以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的练习占总练习的百分比来表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强度最大时,负荷量肯定是最小的;如果负荷量很大,强度也不可能达到最高。一般来说,当负荷强度在90%~100%时,负荷量则最小;当负荷强度达到75%~90%时(即次最大强度),那么,负荷量能达到中等;当负荷强度在50%~75%时,负荷量一般来说能达到次最大量。相反,当负荷量最大时,负荷强度也只能是最小强度,即 30%~50%的负荷强度。

负荷的增加必须考虑到锻炼者的体能水平。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但负荷过大比负荷过小的害处更大。负荷过小,机体得不到必要刺激,也就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负荷加大(即接近人体极限的负荷)能有效地提高人体机能水平。问题是,每个人的适宜负荷总是很难掌握的,需要锻炼者逐渐地摸索。

那么,如何合理地安排锻炼负荷呢?

1.根据锻炼者所处的锻炼阶段、体能水平、当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承担的负荷能力,来恰当地确定锻炼负荷的大小。也就是说,初练者与体能强者、身体健康者与有伤病者,在负荷的安排上应有所不同。

2.正确理解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决定因素。

二、循序渐进原则

(一)何谓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超负荷原则的延伸。该原则是指在实施增强某种体能的锻炼方案时应逐渐增加负荷(见图)。需注意的是,在实施某种锻炼方案的头4到6周内通常应缓慢地增加负荷。在接下来的18到20周的锻炼期间,锻炼者应逐步增大负荷。要想获得最佳的体能状态,增加负荷不易太慢或太快。负荷增加太慢会限制体能水平的提高,增加太快则可能造成长期的疲劳和损伤。由于运动量太大而引起的肌肉或关节损伤被称为过度锻炼损伤。锻炼引起的损伤可能是由一次短时间高强度的练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一次长时间低强度的锻炼造成的。(二)如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

在体育锻炼期间,怎样的渐进速率是安全有效的呢?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锻炼负荷的忍受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有种叫做“百分之十规则” 可指导锻炼者如何提高体能水平和避免过度锻炼损伤。这个规则的含义是:每周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的增加不能超过前一周的10%。例如,一个每天跑步20分钟的锻炼者,在下一周可将每天的跑步时间增加到22分钟。

当锻炼者到达他所希望的体能水平时,就无须再增加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实际上,一旦达到所希望的体能水平后,以某种固定的负荷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就能保持这种体能水平。为维持某种体能水平而进行的锻炼被称为维持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能的锻炼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即当你到达所希望的体能水平时,如果停止锻炼,那么你的体能水平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回复到锻炼前的水平。

三、专门性原则

指锻炼的效果主要集中于得到锻炼的部位或某些系统机能。即不同的锻炼方式取得的锻炼效益不完全一样。有氧锻炼主要增加有氧能力,而力量锻炼则主要增强肌肉力量或耐力。即使同样是有氧锻炼项目或力量锻炼项目,其效果也不完全一样。如同是有氧锻炼项目的慢跑和游泳皆可改善心肺耐力,但慢跑锻炼可改善下肢力量,增加下肢和脊椎骨密度,但对上肢的力量、柔韧性并不会怎么改善;而游泳则对提高下肢和脊椎骨密度效果较小,但对提高上肢柔韧性则效果较好。因此日常锻炼中,宜根据目的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一)何谓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是指锻炼时针对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机能进行反复的练习。例如,经过10周的举重练习后,你的手臂肌肉力量加强。对某个特殊肌肉群的锻炼被称为神经肌肉专门化锻炼;对某个供能系统的锻炼被称为能量代谢专门化锻炼。(二)如何运用专门性原则

如果你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有氧运动能力,那么你就可以选择慢跑、步行、自行车、有氧操以及远距离游泳等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锻炼的专门性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肌肉的不同类型。例如,力量练习能增强肌肉的力量,但无法更大程度地提高肌肉的耐力水平,因此,力量练习对提高肌肉力量是专门性的。同样,耐力练习能提高肌肉的耐力水平,而不能改变肌肉的力量。在日常锻炼中,应根据锻炼的目标来选择适当的锻炼手段与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你实现锻炼目标。

四、恢复性原则

(一)何谓恢复性原则

人体机能的提高是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等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实现的。图说明的是人体机能提高的一个最简单的过程模式。

由于超负荷原则要求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故其身体会产生疲劳。因此,要想从锻炼中获得最大收益,在下一次锻炼之前必须注意休息,以使体力得以恢复。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阶段被称为恢复阶段(见图)。(二)如何运用恢复性原则

两次大运动量锻炼之间究竟要休息多少时间呢?对大多数人来说,休息一两天就足够了。如果两次大运动量锻炼之间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时间,可能会引起过度锻炼的疲劳综合症。

过度锻炼是指在锻炼过程中的总负荷超过了锻炼者的机体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那么,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度锻炼呢?一般的过度锻炼其表现是在锻炼后的第二天早上,锻炼者肌肉会酸痛僵硬或感到疲劳,有时这被称为“锻炼的延续效应”,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严重的过度锻炼开始会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而后又睡眠不好、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

缓解过度锻炼症状的方法是增加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和锻炼时降低运动强度。对于严重的过度锻炼者来说,还需要增加营养、接受理疗和按摩等,使机体得以恢复,否则会导致症状的进一步恶化。尽管运动量过大是引起过度锻炼症状的主要原因,但饮食不平衡也可能引起“锻炼的延续效应”。如果饮食时不吃足够量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就会引起慢性疲劳。食物中所含的糖类物质对从事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人特别重要,因为大运动量锻炼中糖类是主要的能量物质来源。饮食中糖类物质很低会导致肌肉中贮存的糖类耗尽,并产生长期的疲劳感。为了维持肌肉中的糖类贮存,这些营养成分应占饮食总能量的60%。

五、锻炼效果的可逆性原则

锻炼的效果可由于停止锻炼时间过长而消失。科学研究表明停止耐力练习4~12周后,以前增长的心肺功能部分要下降50%。锻炼后的效果是否衰退取决于以后的活动水平,如停止活动则获得的效果会消退;且锻炼时间越短,停止锻炼后获得的效果消退越快。但一般只要维持偶尔活动,即能较长时间维持所获得效果。

锻炼效果的可逆性是指由于停止锻炼而引起体能水平的下降。俗话说:“用进废退”。尽管锻炼之间的休息对获得最大锻炼效果至关重要,但休息时间过长(几天或几周)则会降低体能水平,保持体能水平需要通过有规律的锻炼。

那么,如果停止锻炼,体能水平下降会有多快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你涉及到的体能的哪一种成份,例如,当停止力量练习后,肌肉力量下降相对较慢。相比之下,当你停止耐力练习后,肌肉耐力水平的下降就较快(见图)。研究表明,停止力量练习8周后,肌肉力量仅下降10%,但停止耐力练习8周后,肌肉耐力水平则下降30%~40%。

六、大小运动量相结合原则

交叉采用大小锻炼量不仅能提高锻炼的效果,而且能降低身体受伤的可能。换言之,注意交叉采用大小锻炼量能使你从一种锻炼方案中获得最大收益。因此,你应该做到:

(1)不要连续几天进行高强度锻炼。

(2)高强度锻炼一周最多只能进行三次。

(3)每周安排一次超强度锻炼,让身体尽全力活动。

(4)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如果肌肉疼痛不断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锻炼。另外,在进行大运动量锻炼时,因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七、“封顶”原则

健身锻炼的负荷太小,能恢复或维持健康,但效果不明显,促进不了健康;但负荷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大运动量训练会增加受伤的可能性,反而有损于健康。因此,健身锻炼达到理想的目标之后,应维持某一负荷水平坚持下去,遵循“封顶”的原则。而且,锻炼的效果并不是无限的,而是到一定时候,效果就不会再提高,而维持于某一水平。

      肌力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形式,肌肉主要通过肌力对外界做功。肌力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会引起人体各项日常活动障碍,如坐,站,步行障碍等。肌力训练是增强肌力的主要方法,肌力下降者常常通过肌力训练恢复至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者可以通过肌力训练达到代偿,增强运动能力目的。肌力训练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有多种,如神经传递冲动训练,助力训练及抗阻训练等。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方法:

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0~1级的患者。常用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瘫痪。

训练方法: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用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

助力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1~3级患者注意在训练时,应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的改变辅助方法和辅助量,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肌力有一定程度恢复的患者,骨折术后早期需功能训练的患者。

3)悬吊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1~3级的患者。训练方法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训练时可利用变换的体位和不同位置的滑轮,挂钩等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如训练股四头肌的肌力时患者侧卧,患侧肢体在上,在膝关节垂直方向上置一挂钩,用吊带在踝关节处固定,用绳索使小腿悬空,让患者完成膝关节的全范围屈伸运动,动作宜缓慢,充分,避免下肢借助惯性做钟摆动作。训练时治疗师要注意固定大腿,以防止摇摆,降低训练效果;并随着肌力改善,调节挂钩位置,改变运动面的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锤做阻力,以增加训练难度。

4)主动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训练的速度,次数,间歇。

5)抗阻训练

适用于肌力已达4/5级的患者

6)等长训练

适用范围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2~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常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关节置换术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后。

7)等长训练

适用范围: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3~5级肌力患者均可进行等张收缩运动训练。

8)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适用范围同等张训练,根据肌力恢复程度,3~5级肌力的患者可进行

9)等速训练

适用于可根据肌力恢复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对三级以下肌力,可先在持续被动活动(CPM)模式下进行助力运动,以进行肌肉的早期训练,对于3级以上肌力可选用向心性肌力训练和离心性训练。

肌力训练原则:

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运动时肌肉对抗大于平时已经适应的负荷,成为超负荷。超负荷可使肌肉受到极大刺激,并产生一定生理适应,是肌肉力量增加。

②渐增阻力原则:超负荷训练使肌力增加 使原来的超负荷变成已经适应的负荷,而不是超负荷了。只有逐渐增加负荷量,使负荷重新成为超负荷,训练效果才能不断增加。

③由大到小原则:指在负重抗阻训练过程中,先进行由大肌肉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群的练习。

④专门性原则: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以及练习动作专门性。

1、要想确实提升肌肉的耐力,单纯地提升肌肉的负荷是不行的。要想在持续的大负荷运动时游刃有余,提升肌肉的收缩速度与伸缩时的力量是必要的。发展肌肉的速度力量,训练的目的需要以提升肌肉的伸缩速度为主,即大强度的间歇训练,用爆发性的速度完成60%至80%最大负荷的练习,完成5组动作,组间间隔休息3分钟。

2、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要想增长肌肉的力量,超负荷原则不能忽视的。即按照自身肌肉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或接近最大负荷的重量与强度进行训练,待身体适应后逐渐增加负荷并最终超过自身的最大负荷,以达到增长力量的目的。这种训练方式能使全身的肌肉更多的参与到训练中,进而使身体对负荷产生适应性变化,使力量得到增长。不过这种方法极易受伤,训练时要万分小心。

4、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

发展肌肉力量训练的超负荷可以通过增加举重锻炼和俯卧撑以及来实现。

在进行举重锻炼时一定要在计划好举重的形式之后,再关注训练的强度问题。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是逐渐增加训练过程中的举重重量,直至达到肌肉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这是用渐增超负荷训练的方式增强肌肉力量不会引起损伤。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必须注意:

在短时间内必需最大用力时才允许憋气,当有条件不憋气的时候,不要憋气;对初学者进行力量锻练所用的极限和次极限负重力量不能过大;在完成力量训练前不应做最大吸气,以做中度吸气为宜;用狭窄的声门呼气可以达到类似憋气时同样大的力量,因此尽可能不憋气。

健身的超负荷原则:

是指人体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不断增加,超量恢复是超负荷原则的理论基础。当人体进行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后,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超过以前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如青少年进行力量练习时,开始卧推的最大负荷为30千克,经过段时间练习后力量增加了,当卧推30千克的重量可以重复6-8次时,就可以将负荷增加到35千克,这样不短地增加负荷和重复次数,肌肉力量就会不断提高。

--超负荷

健美初级训练时训练原则如下:

1、渐增超负荷训练原则

使肌肉逐渐增加负荷,并让肌肉受到更强烈的训练是增强任何身体素质(力量、肌肉围度、耐久力等)的基础。如:要增长力量,就必须使用较大的重量;若增加肌肉围度,不仅要采用越来越重的负荷,还要增加训练组数和每周的训练次数;如要增加局部肌肉的耐久力,就要逐渐减少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或增加训练组数和训练次数。一切都要逐渐增长。超负荷训练是所有体型训练法的基础。

注:通常在超力量或大强度训练中使用。

2、多组数训练原则

多组数训练原则(有时每个动作最多3-4组),以便使每个肌肉群都能完全彻底地得到锻炼,并达到最大限度的肌肉膨胀。

注:不同的训练课程中,要更具自己的体力情况和所锻炼的部位的强弱情况安排合适的训练组数。

3、孤立训练原则

不同的肌肉群可以一起练或相对地各自单独分开训练。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每一块肌肉都有它们各自的用力特点,但总有某肌肉群是主要用力的,其它肌肉起着协同作用或相对关节的固定作用,或对抗作用。如果您要最大限度地单独发展某一部位的肌肉,就要尽可能使主要用力的肌肉与其它肌肉的活动分开。可按解剖位置进行变换,如斯高特(斜托)弯举对臂部的屈肌锻炼就比用窄握重锤下拉的效果要好。

注:适合于在需要重点发展的肌肉训练中使用。

4、肌肉全面训练原则

要使肌肉不断地增长,就不能采用某个固定不变的锻炼课程。如果固定采用相同的动作、组数、次数和角度,就不能使肌肉获得全面的强度刺激以使肌肉增长。

注:适合在平时的训练课程中使用。

试述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正确答案:1、超负荷原则。抗负荷练习是决定力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极限负荷,而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超负荷训练能不断对肌肉产生更大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致使肌肉力量不断增长的持续过程。2、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要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不同的专项技术对身体各肌群活动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活动部位、不同的动作结构对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运动单位募集以及局部肌肉代谢的影响也都不同。因此,力量训练应与专项力量的要求及专项技术结构特点相一致。表现为发展肌肉力量时不仅要着重发展与运动专项有关肌群的力量,而且也要使这些肌群的用力形式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极其相似。3、合理安排练习原则。这一原则的应用要考虑力量训练的安排顺序、间隔时间、核心力量的优先保障等因素。1)在一次力量训练课中,大肌群训练应安排在先,小肌群训练安排在后,其原因是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易疲劳。如果小肌群训练在先,其训练的效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整体的工作能力。2)力量训练间隔时间的安排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即下一次力量训练应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高峰期进行。3)核心力量要优先保障。它担负着稳定脊柱、固定骨盆、维持躯干正确姿势以及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平衡力,对上下肢协同用力的效率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无论一般性力量练习还是专项性力量训练,要优先保障核心力量的训练。

一、

抗阻训练计划的制定依据与内容

(一)抗阻训练计划的制定依据

选择正确的锻炼手段方法和确定适当的运动负荷,是制定抗阻训练运动计划的关键。为了制定出个性化的抗阻训练运动计划,必须要以健康状况的调查评估和健康体适能的测试评估获得的客户信息为依据,另外还要了解客户目前的抗阻训练技术经验和训练水平。一种确定客户训练经验与水平的简单方式是询问其参加训练的持续时间。对于以前没有训练经历的客户来说,参加训练少于三个月的属于初学者水平;三到十二个月的属于中级水平;超过一年持续训练的就属于高级水平。

制定抗阻训练运动计划具体内容之前,要明确客户的锻炼目的。首先要明确客户需要重点增强锻炼哪些肌群,然后明确需要发展的是肌肉力量还是肌肉耐力,或是增加肌肉体积。

(二)抗阻训练计划的内容

抗阻训练运动计划的内容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的选择、动作顺序、负荷和重复次数、完成组数、组间休息、训练方法等要点。

1.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受客户的抗阻训练水平、其它运动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安排的影响。

健身教练应该主要以客户的抗阻训练水平来确定其运动频率。训练水平差的客户需要较多的休息时间,这就降低了训练频率。相反,训练水平较高的客户需要的休息时间较少,所以每周可以安排多次运动。但是,如果客户还有其它运动,而且总运动量很高,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减小抗阻训练的频率。

为了获得充分的休息,应该在相同肌群的训练中间至少安排一天的休息日。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训练水平做出更详细的指导。一般来说,初级者的训练频率通常是每周两次或三次;中级者的训练频率通常是每周三次或四次;高级者的训练频率通常是每周四次或五次。

初级者每周两次或三次的训练应合理地平均分配,例如:可安排周一、周四训练或每周一、三和五训练。

中、高级者可以接受每周三次以上训练的运动频度,但不能每天都训练同一组肌肉群。这时就需要健身教练为其制定分化训练计划。例如:每周练四天可以这样安排,周一和周四训练上身肌肉,周二和周五训练下身肌肉。

2.运动时间

一般来说,运动时间也取决于客户的训练水平,但做为一般健身者来说,一次抗阻训练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3.运动的选择

运动的选择就是为客户选择抗阻训练计划中的练习项目,这主要取决于客户的个人情况。所选择的练习动作应针对客户的特殊需要,排除不适当的运动。一般性的运动选择原则如下:

(1)健身教练应该在特殊性原则指导下选择动作,为了训练某些特定的肌群,应该选择这些肌群的针对性练习。

(2)应该考虑客户的时间问题。这个因素不仅影响练习项目的数量,还影响练习的方式。例如,单臂哑铃弯举练习所用时间长于双臂哑铃弯举所用的时间。

(3)对于没有抗阻训练经验的客户先安排其进行器械练习。因为器械练习较自由重量练习(杠铃、哑铃练习)在训练技术方面较为简单,同时也较为安全。

(4)对于存在身体结构问题或某些关节柔韧性较差的客户,选择运动项目更应慎重。例如,对于肩关节柔韧性非常差的客户,就不应让其进行直立推举哑铃的练习,否则容易造成腰部压力过大而导致受伤。

(5)可根据客户的具体身体状况和需要为其选择核心练习基本练习、辅助练习、结构练习和功能性练习。

(6)对初级者可选择每个肌群采用一个动作的方法,以基础肌肉锻炼为主;而对中级者和高级者则可选择每个肌群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的方法,并均衡锻炼基础肌肉和非基础肌肉。

4.运动顺序

运动顺序是指在一次抗阻训练中将练习动作排成一个特定的序列。运动顺序应该使前一次运动引起的疲劳对下一项运动的影响最小。在抗阻训练中,安排运动顺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大部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

(1)一般先进行核心练习基本练习、多关节练习,然后是辅助练习、单关节练习,或先进行大肌肉群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的练习。如进行预先疲劳训练法,则先进行单关节练习,然后进行多关节练习

(2)“推”和“拉”运动的交替进行。

(3)上肢练习和下肢练习交替进行。

(4)多关节练习、单关节练习与交替推拉练习相结合。通常先进行下肢的运动,然后是上肢的运动。

(5)组合组和超级组。

(6)预先疲劳训练法。

(7)循环训练。

5.负荷强度和重复次数

研究证明,高负荷(最大或接近最大用力)和低重复次数的训练可使力量得到有效增大,而低负荷和高重复的训练可使肌肉耐力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肌肉力量和耐力在每种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发展,但每种负荷方案更有利于其专门的神经肌肉类型。以发展肌肉力量为主的抗阻训练应采用1~6RM的强度;以发展肌肉体积为主采用6~12RM的强度;以发展肌肉耐力为主采用小于或等于12RM的强度。对于初学者水平的客户开始阶段采用12~15RM的强度较为合适。由于老年人(接近50~60岁或更老的人)在抗阻力训练中可能会发生骨骼肌损伤,一般可采用10~15RM的强度。这里应该指出,RM代表该负荷可能举起的最高重复次数,而不是指负荷本身的绝对值,同为8RM,对体适能不同的人,承受的绝对负荷值就可能不同。因此,采用RM做负荷指标,就可能使抗阻训练更加适应运动计划个性化的需要。

6.组数

每次训练课要完成的组数与每次训练课需要的时间有紧密联系。组数的安排不像运动次数的安排那样直接受到主要抗阻训练目标的影响,但组数也与训练目标有关。尽管研究显示,只进行一组训练就能使肌肉增粗并提高,但是中级者和高级者可能需要增加组数来获得进一步提高。初学者一般不能进行多组训练,开始训练的几个月可以采用单组训练,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可逐渐增加组数。发展肌肉力量与体积一般3~6组为宜,发展肌肉耐力一般为2~3组。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组数安排不包括热身组。

7.组间休息

客户的抗阻训练目标决定了组间休息时间。肌肉耐力训练,组间休息通常是30秒或更少。肌肉体积训练,组间休息通常是30~90秒。肌肉力量训练,组间休息较长,尤其是下肢或全身性运动,长达两到五分钟。

8.训练方法的变化

为了帮助客户不断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或增大肌肉体积,降低过度负荷的危险,减少厌烦感并维持训练强度,需要在运动计划中应用多样化原则。可以通过周期性改变频率、负荷、训练量或休息时间来改变抗阻训练运动计划,使训练具有多样化。下面重点介绍一些常用方法。

(1)基本练习法:首先通过测试确定个人10RM的重量,然后完成三组训练,每组10次,每组练习的重量依据10RM的百分比来确定。例如:

第一组10次 50﹪10RM

第二组10次 75﹪10RM

第三组10次 100﹪10RM

(2)金字塔练习法:先确定个人1RM的重量,然后依据这个重量的百分比来确定以下每组练习的重量。随着每组逐渐加重,每组次数逐渐减少。例如:

第一组12次 50﹪1RM

第二组8次 65﹪1RM

第三组6次或至力竭 75﹪1RM

(3)递减重量练习法★:同金字塔练习法相反,随着每组逐渐减重,每组次数逐渐增加。例如:

第一组6~8次或至力竭 约100﹪10RM

第二组9~12次或至力竭 约80﹪10RM

第三组13~15次或至力竭 约50﹪10RM

第四组16~18次或至力竭 约20﹪10RM

(4)强迫次数练习法★:当练习者做某一练习时,已完成一定的次数,无力继续完成全程规范动作时,健身教练可帮助其通过动作的“顶点”继续完成1~2次动作,使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

(5)退让练习法★:当练习者正常练习至疲劳后,健身教练可帮助其完成向心收缩动作,然后由其自己完成离心收缩动作。

(6)调整运动负荷量★:为了避免客户出现对某个运动计划的适应或出现过度疲劳,可周期性调整运动负荷量。运动负荷量的调整主要是改变多关节练习的负荷量。例如:如果客户每周锻炼三天,可以将这三天分别安排为“大负荷量日”、“小负荷量日”和“中负荷量日”。如果客户每周锻炼四天,可以采用“大负荷日”与“小负荷日”交替的方法。

(7)改变练习动作★:为了使客户保持对健身运动的兴趣,提高锻炼效果,可每4~8周改变练习动作,甚至可以在每次锻炼课都改变一些练习动作。

二、

训练原则

身体活动要达到健身目的,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不能盲目地去运动。因此,在进行抗阻训练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指对于运动量的要求要超出平时所适应的负荷,这样训练才有效果。这是一种为了提高肌力和肌肉耐力所实施的超过自身平时最大能力的训练,使得肌肉系统功能因训练内容而获得相对的改善。肌肉力量、耐力训练的超负荷是通过在抗阻训练中增加重复次数、减少每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增加重量、增加练习组数、增加训练频率等方法实现的。

(二)特殊性原则

不同的身体活动具有不同的效果,运动者期望获得什么样的运动效果,就应进行能产生那种效果的运动。因此在运动计划中,不同的需求要采用不同的运动内容。例如,要增加胸肌、肱三头肌的力量,就要采取卧推练习,而不是坐姿划船练习。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的体积;如果要获得最大的肌力就必须对抗最大的阻力;而要提高肌肉耐力则要采取低阻力、多次数的抗阻训练才能明显提高肌肉的耐力,但肌肉力量和体积却不会有多大改变。

(三)渐进性原则

实施运动计划要逐步增加运动量,从而使运动计划能够安全而有效地进行。在抗阻训练中,如果一时突然给予肌肉过强的负荷,就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应采取渐进的方法增加强度、次数和组数。身体适应能力随着渐进的负荷而增加,肌肉力量、耐力和肌肉体积也随之增加。

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或特定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强于不锻炼时或强于已适应的刺激强度。你在体育锻炼时只有遵循超负荷原则,身体健康素质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诼步得到提高。

发展有氧耐力水平可以通过增加每周的练习次数、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和练习强度来达到超负荷的锻炼目的。

发展肌肉力量练习的超负荷,可通过增加器械的重量、增加练习的次数或组数或缩短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

超负荷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发展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你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的拉伸长度,拉伸持续的时间和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来实现。

运用超负荷原则指导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实事求是,从自己身体健康素质现有水平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调整影响锻炼效果的个中因素

一般是指1~2小时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164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