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就是孤立肌肉,针对目标肌群尽可能多的孤立其他大肌肉的发力,会让你的目标肌肉承受的重量更多,受到的刺激就会更大,不过尽管再孤立,也会有其他的肌群参与进来,只是发力的多少而已。每一个训练动作都会涉及到两个肌群甚至更多,所以有些时候一个动作可以让两个部位都充血,就会出现很多一个动作同时训练两个部位的训练模式,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在训练到胸部的同时练到三角肌前束。
胸部和三角肌前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块肌肉的功能大致都一样,所以在做有些训练时,会同时用到这两块肌肉。我们都知道胸部的主要训练动作是卧推,在卧推的过程中三角肌前束会作为辅助肌肉来参与发力,所以练好了三角肌对你的卧推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杠铃上斜卧推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并且经常训练的动作,之所以选择上斜卧推是因为这个动作有一定的角度,角度越高那么针对三角肌前束的发力就会越多。我们都知道三角肌前束最主要的训练动作是坐姿推举,那个动作身体与地面保持的是90度,上斜凳一般为45度,对于胸大肌和三角肌前束都有非常好的刺激。
这个动作也主要针对于上胸,很多人都忽视掉了上胸的发展,导致上胸太过薄弱,胸部的整体看上去并不那么美观,所以上胸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动作相信很多人都做过,在肩部训练的时候。因为胸大肌也有着肩屈的功能,所以这个动作可以同时练到这两个部位,不过不同于常规的杠铃片前平举,仔细观察这个动作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上推的动作。
动作前半段先是前平举,这样针对三角肌前束要多一些,然后再往斜上方推举。当杠铃片靠近胸时,我们可以让手稍微弯曲,之后再将杠铃片往上推,这个动作是非常好的一箭双雕的动作,
可以从图中看到这个动作主要是拿着杠铃片画圆,重要的是,顺时针和逆时针你都要做,好让两侧的肌肉都均匀的受力。这个动作看上去很像某一种腹肌训练的动作,不过不一样的是,如果是腹肌训练的话那么就要让胸椎来旋转而不是让手臂来旋转了,整个过程都是手臂的发力,身体尽量保持固定。
最后要练的是一个横扫的动作,让杠铃片在胸前横扫越过身体到侧面,你会发现当杠铃片越过身体时,尽可能的保持肌肉紧绷,可以得到额外的内收作用,借此来让胸肌启动。
这套训练动作可以锻炼到整个区域如果你训练是为了改善外观,在胸肌和三角肌这边,这会非常有帮助,不过以运动能力来说,这个动作就非常重要了,可以让你加强爆发力。
人们花很多的时间将两个肌群来分开训练,试着孤立这两个肌群,但是在这里希望你能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同时训练到这些肌肉,我们都知道在做俯卧撑和卧推时,我们会同时用到胸部和肩部,这样一来不止可以让这两个部位更强壮,以功能性来说,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整体性的发展。
这套是非常有意思的训练,提高爆发力的同时也可以让肌肉线条更加美观,所以尝试一些不同的训练方式,或许你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卧床四肢简单锻炼。
胸椎术后患者拔除引流管后,疼痛减轻时指导病人作抬头扩胸运动,肩关节腕关节活动,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及踝关节活动,以增强四肢肌力及关节的灵活性。每次20~30下,每日3~4次,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标准。
如手术中内固定坚强,手术后5天可协助病人取半坐位,若无头晕恶心等不适,再协助病人床上坐起。恢复期,指导病人在床上锻炼的基础上同时在支具保护下进行离床锻炼。然后行床边站立,最后可在护士或家属搀扶下进行床边活动,最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康复训练。
功能性康复锻炼对胸椎患者的作用:
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手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手术后指导病人床上作四肢屈伸运动,或由远及近按摩四肢肌肉,增进血液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脊椎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是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
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骶椎(S)完全不动,胸部(T)运动很少,颈部(C)和腰部(L)则比较灵活。这个可以从力学的角度跟椎体周围韧带来说明。
这是因为: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的后方,在C7(最突出的那部分)和T1处通过椎体,经T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L后方并穿过L4至骶骨岬,然后再经S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
跑步是一项全身性的负重练习,对强度、力量、协调性和心血管功能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认为,跑步时常用的有五大肌群,即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髋屈肌和小腿后侧肌群。
我们的身体其实拥有超过640条的骨骼肌,它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是核心肌群,也在负责着身体的运作。强壮的身体,良好的协调性对于完善你的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呼吸肌群
作为一名跑者,保证肺部有足够的氧气供给,也就是血液中有足够的氧气,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肺活量(肺活量指肺部能够摄取的空气量)。有些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肺活量相对来说较小。
所以,要使肌肉获得尽可能多的氧气,真正的诀窍在于通过训练,提升你的心肺功能。
呼吸过程是膈肌和肋间肌舒缩,带动胸壁运动,使空气进出肺部。一旦空气进入肺部,通过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通过肺泡的薄壁进入之前氧气不足的血液中。这个过程中交换出的物质,即人体内部的“废弃物”,就是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
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的肌肉共同协作,有效控制和稳定骨盆和脊柱。跑步中,动作有效到位的关键就是保证骨盆的稳定和脊柱的端正。当手脚交替循环运动时,人体的核心部位就应该像船只的锚,稳固不动摇。骨盆和脊柱,我们称之为核心区域,在我们的身体结构里就好像一个十字路口,当你奔跑前行时,上下半身的力量会在此汇聚。
力量是源自于稳定的,而大多数人一想到腹肌,脑海里浮现的一般都是腹直肌,也就是所谓的“六块腹肌”。事实上,腹肌远不止于此。从组合而言,腹肌从三个水平面的方向控制骨盆和脊柱的动作,但是在跑步时,确切来说,腹肌的主要功能是避免躯干在手脚摆动时做出多余的动作,保持核心区域的稳定。
1、身体前部核心区域
这一块的肌群功能有很多,腹肌主要稳定人体核心区域,胸肌进行辅助,肩部及手臂虽不属核心,但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才能循环运动,从而为腿部运动提供平衡,在跑步时控制步速。
2、腰背部
腰背部肌肉对于跑者来说至关重要,但通常缺乏锻炼。它们主要在跑步时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同时保护脊柱。竖脊肌是深层的肌肉,控制脊柱,保护其稳定,而大块的背部肌肉,即背阔肌,则是浅层的肌肉,保证从肩膀至核心区域全面的稳定。
3、胸椎
想要拥有正确的跑姿,强壮的背部是关键因素。很多跑友作为白领,成天趴在办公桌前,胸椎难免受到影响,而跑步则要求你充分舒展胸椎(即你的上半身),并适当进行旋转运动。由于姿势错误,很多跑者都感觉到胸廓附近肌肉的紧张,这很容易影响呼吸。
4、臀部
作为重要的身体连接处,必须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相较其他关节更大,但是作为一名跑者,你还是需要注意控制它的运动范围,特别是当你的体重都集中在一条腿上的时候。臀部的稳定性来自膝关节和脊柱、骨盆的协作配合,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臀部的运动,那么常常会给膝关节和背部带来伤痛。打造结实的臀部是使跑步变得高效并充满力量的基础。
正如大多数的骨关节一样,臀部的运动是建立在众多拮抗肌的成对协作上。它们可以带动和控制反向的动作。当这些配对的肌肉互相取得平衡时,臀部自然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功能。而一旦失去平衡,伤痛就会随之而来。
许多影响跑步姿势的因素都源自骨盆的位置问题。由于肌肉不平衡导致的骨盆倾斜或旋转移位,会立刻影响腰椎的位置和排列,对站立的腿部也可能会有伤害。许多常见的跑步损伤归根结底都是臀部肌肉功能不全以及错误的骨盆位置所导致。
腿部肌肉
1、膝关节附近肌群
膝关节位于股骨和胫骨的结合处,是跑者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髌股关节处在髌骨(膝盖骨)和股骨之间,也是膝关节这个复合结构的一部分。膝关节作为重要的滑车关节,主要在屈曲和伸展时进行活动。当然膝关节也可以进行一些旋转运动和少量额状面的移动。它是及其强壮的关节,因为在跑步时,我们每向前迈出一步,膝关节都必须承受高达体重8倍的重量。
膝部的排列是独特的,这样才能在负重时避免损伤。臀部或脚踝上下部位的随意活动,都会使膝关节难以保持确切的位置。要想拥有健康的膝关节,仅仅关注膝关节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跑者必须在臀部和脚踝的稳定性、力量性以及肌肉的控制上多下功夫,同时也要努力维持膝关节和臀部周边肌肉的平衡。加强腘绳肌和臀肌练习有助于维持膝部的特殊排列,平衡股四头肌的各种功能。
与其他关节一样,膝关节的活动范围由它的骨骼和排列结构所决定,包裹在关节周围的肌肉负责提供执行动作的力量。弯曲膝盖的动作主要靠腘绳肌收缩来完成,伸直膝盖的动作则主要是靠股四头肌以及臀部肌肉的伸展来完成。
髂胫束不像肌肉是可以收缩的组织,它是位于大腿外侧筋膜系统中增厚的结缔组织。髂胫束没有肌肉的收缩功能,它的紧张容易导致膝关节外侧的疼痛,而这常常是由于臀部或脚部的错误动作以及肌肉力量不足导致的,致使这种被动组织承受过大的压力。
2、脚踝和足部附近肌群
脚踝和足部既为身体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又保证了运动时的灵活性。脚踝和足部是由26块骨头,57个关节组成的复杂结构,能够承重,也能施力,还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进行奔跑。脚踝和足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节运动主要是依靠足部和小腿的肌肉得以实现。
我们可以把足部比作一台复杂的仪器,由骨头、肌肉和韧带构成。这台仪器具有稳定性,在跑步过程中,当足部着地或者身体负重时,它能够将重量分散开。所以你的足型会影响你跑步的姿势,也会影响你的触地类型和跑步技巧。这点在足弓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足弓,即足底部曲线,可维持足部的稳定和帮助其吸收冲击。
小腿的肌腱和韧带对于跑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很容易受到损伤。这块区域包括了跟腱,即脚踝的后方,跟骨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相连处。跟腱在跑步时能帮忙转移负重。
足部和脚踝的大部分动作都是靠小腿的肌肉完成的,比如小腿三头肌,负责屈曲足踝和提踵;胫骨前肌负责内翻足部及使足背屈等。而足部肌肉则控制脚趾和支撑足弓,形成足部的动态结构。
在锁骨上面,连接脖子和肩膀的那块肌肉叫做“斜方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成斜方形。斜方肌将肩带骨与颅底和椎骨连在一起,是一块大而扁平的肌肉。
斜方肌的位置是在人体的的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而且根据斜方肌的肌纤维走向,把斜方肌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斜方肌的起点是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止点是锁骨外三分之一处、肩峰、肩胛冈的肌。
扩展资料
斜方肌的功能和作用:
1、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2、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肩胛骨固定时,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面转向对侧;两侧肌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
3、一侧上部肌束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对侧旋转。
4、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和脊柱伸直,少儿时发展该肌可以预防驼背。
--斜方肌
一个正常的为什么变弯曲呢?这要从分类开始谈起,学科上分先天性突发性的还有神经肌肉型的等等十几种,目前临床上常见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发性,就是现有的科学条件下不能找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确的侧弯用特发性侧弯,那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还有先天性侧弯,是椎体不平衡而造成脊柱发育过程中向一边或者向另一边侧方偏移,也有因为有孩子得了大脑瘫小脑瘫,神经两边肌肉不一样造成的,有时候一些肿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称分类
过去对脊柱侧弯有不同称呼,现在根据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建议使用结构性弯曲(原发性)和非结构性弯曲(继发性)的名称,后者又称功能性的或代偿性的弯曲。非结构性包括骨盆倾斜性弯曲、刺激性侧弯及癔病性侧弯;结构性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纤维瘤病及其他。
2 发病率
此病如能及时及早的发现对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检查此病一般都采取以下方法:①弯腰试验,②背部云纹摄像法,③X线检查。根据国内外一些报道,在诊断此病上,很多学者也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线超长现格全脊柱摄影装置[1]以及红外热象图在此病上的应用[2]。由于普查所采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献报道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也不一致。国内马迅等[3]检查24130名中小学生cobb角大于或等于10°者为347人,侧弯患病率为144%,男女比例为1:117;田纪伟等[4]检查10073名6~15岁学生,患病者为487例,患病率为556%,男女比例为054:1;王旭生等[5]对13560名10~19岁在校中小学生普查中,侧弯患病率为075%,男女比例为1:12。可见各地情况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发病率还是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 病因学
脊柱侧弯的发病原因迄今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31 遗传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报道过遗传因素可导致脊柱侧弯。在这一问题上,有人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单链的显性遗传,具有不完全显现率。
32 生活习惯 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侧弯体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现腰部畸形,Goldberg[6]通过脊柱侧弯与手足使用习惯的关系的研究调查中,提示了脊柱侧弯与大脑优势半球的关系。
33 代谢异常 [7]有人发现6~18岁原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内脯氨酸的氢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减少,且脊柱侧弯的椎间盘髓核内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减少。
34 脊柱平衡机制受损 顾耀明等[8]在对家兔的实验中通过单纯于兔肩胛骨与同侧股骨大转子间连以钢丝,使脊柱发育成侧弯且进行性加重椎体旋转出现三维结构变化,但不直接损伤脊柱,结果表明凹侧椎体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压力而凸侧骺板受力相对小,因此凹侧骺板由于逐渐增加的超高力作用从而使纵行生长受到抑制,椎体楔形变,脊柱侧弯进行性加重。
35 神经因素 [7]有人发现在脊柱侧弯中相当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调,本体反射及眼反射系统均有失调,这一现象后来又被别的作者所证实。
36 软组织因素 梁栋等[9]对侧弯脊柱主弧两侧的软组织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学探讨。发现主弧凹侧的各层软组织均有挛缩现象并产生了张力。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组织相亦证实均有明显变性,而主弧凸侧的各层软组织只有轻度萎缩变性,从而指出侧弯的脊柱凹侧软组织变性挛缩成为脊柱侧弯畸形发展的重要因素。袁泽农、肖子范等[10]通过研究认为脊柱侧弯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数的减少也可能是侧弯发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疗
对脊柱侧弯较轻者,可以进行观察,重者需要治疗,由于本病可进行性加重,对有阳性家族史又表现有结构性弯曲者,亦应早期治疗,其治疗目的是恢复躯干的对称性,并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对准臀中皱襞,同时使两肩与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侧弯曲度在40°以下,轻度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侧弯,每年加重不超过5°者;侧凸曲度介于40~50°之间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复性强而年龄较小者均可采取保守方法治疗。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采用Risser设计的合叶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琐,患者需长期卧床,不易为病人所接受,后来问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点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动,该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单纯脊柱融合术的辅助治疗方法。
412 支具疗法 是目前公认有效的非手术疗法且应用最广,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学三点或四点力矫正规律,以达到防止脊柱侧弯加重的目的。其适用于侧弯曲度在20~40°之间、侧弯畸形尚不固定、有较大可能恢复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应用最早而风行一时,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侧弯者有20%畸形可望矫正,但腰椎侧凸矫正略少,颈椎则更少。且长期穿戴支具可妨碍下颌骨的发育而导致颌面部畸形,故此疗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疗效显著开始被广泛接受。目前,多应用改良的塑料贴身支具治疗胸椎以下的脊柱侧弯畸形。
413 牵引疗法 牵引治疗脊柱侧弯有头圈牵引法、Cotrel牵引法、头圈石膏牵引法、头圈股骨牵引法等,多与石膏、矫形器或手术等疗法合并使用。
414 电刺激疗法 是另一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非手术疗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双通道体表电刺激治疗仪对治疗脊柱侧弯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国内有学者认为电刺激疗法的机制是凸侧有关肌群在电刺激下长时间收缩锻炼,变得比凹侧粗壮有力,使脊柱两侧产生不平衡牵拉收缩从而获得矫正,甚至是脊柱内侧不平衡牵拉收缩,使凹侧半的椎体骺板受到拉伸,导致骺板内增殖细胞生长分裂加快,而使凹侧半的椎体生长加快达到矫正侧弯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