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指数在多少为正常呢?

BMI指数在多少为正常呢?,第1张

一般BMI的正常值在20至25之间。BMI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肥胖。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胖瘦的一个常用标准,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体重70公斤,身高17米,bmi=70÷(17×17)=24。

结果显示,BMI在30或以上时,人们死于癌症、心脏病、呼吸道疾病、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会提高。但BMI过低也不好,同样与广泛的疾病死亡风险上升相关。

扩展资料

BMI测量方法在1970年开始流行,但它未必对每个人都适用,例如一些拳击运动员和橄榄球队员等,这些运动员的肌肉比例远远高于脂肪。

运动员的肌肉比脂肪密度大,因此比脂肪重。所以,他们的BMI指数可能会超标,但实际上他们很健康。当然,这类人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大约为1%。

随着人们年龄增长,运动员的肌肉比例会减少,而且有可能有大量内脏脂肪,特别是一些吸烟者。

此外,BMI对孕妇也不适用。

脂肪在人体分布的位置至关重要,这一点BMI无从测量。因此,最好把BMI与其它读数结合起来看,例如血压、胆固醇以及家族史等来判断一个人得糖尿病或是心脏病的风险。

人民健康网--BMI数值不是越高越好!太高或太低都会增病亡风险

中国新闻网--体重指数计算|BMI指数计算

中国新闻网--外媒:BMI指数有玄机 苗条不一定等于健康

M是男 F是女

体能测试仪是风靡健身房的一款产品,能够有效帮助健身教练为学员制定健身计划,使学员达到健身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各大医院医疗机构也都在引进此设备,以达到更好判断病人体能和病人恢复进度。

对运动员的私人教练来说帮助尤为有效。学校也在逐渐引进这套设备,来测试学生体能!随着需求的增大,这套设备已经发展的多元化,功能也多样化!无线传输、打印预览、为电脑显示操作等技术也应用到了设备上。

扩展资料

仪器测试项目及功能:

1、身高体重功能:测定人体形态指标

2、肺 活 量功能:测定人体肺部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

3、 坐位体前屈功能:测定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柔韧性

4、仰卧起坐功能:测定人体腹部肌肉力量

5、俯卧撑功能:测定人体上肢力量

6、台阶实验功能:通过定量负荷机能试验,测定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

7、握力功能:测定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

8、稳定性功能:测定人体的平衡能力,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人体感觉间的协调性

9、纵跳功能:测定人体下肢爆发性力量

10、反应时功能:测定人体机体神经系统动态反应速度

-体能测试仪

问题一:肌酐正常值 血清肌酐正常值:男性59~104umol/L;(参考值是62-133,133憨指肌肉发达的人)

女性45~84umol/L。

血肌酐269umol/L应尽快去三甲以上医院肾内科接受检查和治疗。

血肌酐反映肾功能不太正确,要计算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

肌酐清除率CCr = [(140-年龄)×体重(Kg)]×884/72×血肌酐(女性按计算结果×085)

附:

慢性肾功能不全分期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肌酐清除率CCr 80~50毫升/分

氮质血症期: 肌酐清除率CCr 50~20毫升/分

肾功能衰竭期:肌酐清除率CCr 20~10毫升/分

尿毒症期:肌酐清除率CCr <10毫升/分

问题二:人体肌酐正常数值是多少? 你好,血中肌酐的正常值:

男54―106μmoI/L

女44一97umol/L

小儿249一697umol/L

高于这个值得话很可能是肾功能损害。

问题三:肌酐正常值的指标范围 肾衰竭代偿期:设整个肾功正常时是100%,则此期 GFR 为正常的35%~70%(临床常用肌酐清除率来反映GFR)。此时肾的贮备力虽下降,但肾的功能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临床上无症状和氮质血症(即血肌酐正常)。但应指出,如单纯按肌酐清除率来分期,则各期之间可能会有交叉重叠。此时肌酐的值是:133―177u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也称氮质血症期,简称肾衰竭,是慢性肾衰的序幕。此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到正常的21%~35%,肾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已有些损害,可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肾浓缩功能有轻度损害(多尿和夜尿),并可有轻度贫血。在一般情况下情况下,临床上无显然症状,易被忽视。此时肌酐的值是:177―442umol/l。肾功能衰竭期:此时也是比较严重的期了,此时的血肌酐已高达了400umol/l以上了。当GFR减少至正常的11%~20%时,机体的内环境已长期地、持续地不正常,出现显著的氮质血症,贫血亦较显然;浓缩功能显然障碍(等张尿、夜尿),以及水、电解质失调,如轻或中度代谢性酸中毒、水纳潴留、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一般无高钾血症。可有轻度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此时肌酐的值是:442―707umol/l。尿毒症期:已是最后一个分期了,即尿毒症期了。此时的血肌酐已高达了末期。当上述肾功能衰竭期更进一步发展,剩余的GFR仅为正常的10%以下,即出现尿毒症症状群,肌酐高,表现为上述肾衰的临床表现更显然,并出现严重的各系统症状,尤其胃肠道、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更加突出。肌酐多少是尿毒症呢当肌酐发展到大于707umol/l时,已说明是尿毒症末期了,此时,病人的肾功能已基本上彻底损坏。

问题四:肌酐正常值的肌酐正常值 一般认为是内生血肌酐,内生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肌酐,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血肌酐正常值[2]标准为:44-133umol/L。(地域和医院不同数值有所差异)血肌酐(SCr)正常值:男 53~106umol/L;女 44~97umol/L 。血肌酐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糖尿病、感染、进食肉类、运动、摄入药物(如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血肌酐高出正常值多数意味肾脏受损,血肌酐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并非敏感指标。因为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1/3以下时血肌酐开始上升。下降到1/2以下时,血肌酐明显上升。血肌酐减低:见于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肌营养不良、白血病、素食者,以及服用雄激素、噻嗪类药等。 主要来自血液,经过肾小球过滤后随尿液排除体外,肾小管基本不吸收且排出很少。 单独测定尿肌酐浓度对于评价肾功能很少有帮助,但与血肌酐一起测定,可作为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必需指标。尿肌酐的正常值是:成年男性71~177毫摩/24小时尿,成年女性53~159毫摩/24小时尿;儿童,71~195微摩/24小时尿;婴儿,88~177微摩/24小时尿。尿肌酐增高:见于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糖尿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减低、进食肉类、运动、摄入药物(如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尿肌酐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肌营养不良、白血病、素食者,以及服用雄激素、噻嗪类药等。

问题五:肌酐多少正常 肌酐(creatinine,Cre)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肌酐分为血清肌酐(SCr)和尿肌酐(UCr)

血肌酐:正常人的血清肌酐

男54―106μmoI/L

女44一97umol/L

小儿249一697umol/L

尿肌酐 :主要来自血液经过肾小球过滤后随尿液排出的肌酐。

[参考值]84―1 3.25mmol/24小时尿或40 mg/dl到130 mg/dl是正常的。

问题六:肌酐正常值的如何降下去 (1)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体内钾含量升高的话,会打破身体微量元素平衡,容易引起水肿,给肾脏疾病的控制提升了难度。因此肌酐高的患者一定要避免食用过多的含钾食物,如西瓜、洋葱、菠萝、冬瓜、橙子等。(2)避免食用高脂食物,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且会造成患者血脂升高,有损肌酐高患者的健康,所以患者应该少吃油腻、油炸食品,炒菜时也尽量少用油。(3)限制食盐,一般肌酐高患者常会表现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都能够症状,所以患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其次注意对患者日常生活的护理也是降低肌酐的主要措施之一。(1)减少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2)慎用药物,尤其是肾毒性药物。因为一般药物必须要溶于血液后才会发挥正常的药效,当血液流至肾脏,残余药效会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肌酐高患者一定要慎用药物,要遵医嘱用药,切勿盲目服药。(3)定期检查,定期体检对于在家治疗的肌酐高患者尤为的重要,因为不在医院不能及时的了解患者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方便医生对治疗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对患者的治疗更有利。

问题七:肌酐值是多少才是正常的 正常人的血清肌酐在88.4―1 76.8μmoI/L

尿肌酐男性53~16mmol/d 女性7~18mmol/d

1、20-24岁,身高:1582mm,大腿围: 540 mm

2、25-29 岁,身高:1590mm,大腿围: 533 mm

3、30-34岁,身高: 1584 mm,大腿围:533 mm

4、35-39 岁,身高:1585mm,大腿围: 534 mm

5、40-44 岁,身高:1579mm,大腿围: 541 mm

6、45-49岁,身高: 1562mm,大腿围: 540mm

7、50-54 岁,身高:1555mm,大腿围: 535mm

8、55-59 岁,身高:1550mm,大腿围: 529mm

9、60-64 岁,身高:1535mm,大腿围: 524 mm

10、65-69岁,身高: 1519mm,大腿围: 524 mm

11、70-74岁,身高: 1496mm,大腿围: 514 mm

12、75-79岁,身高: 1473mm,大腿围: 502 mm

肌肉分布:

虽然男性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多得多。但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达到了男性的60%~70%,而上肢只有男性50%~60%,女性的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与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在相同的体重下,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男性几乎相同,但是上半身的肌肉力量低于男性。

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雌激素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而且,女性的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与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

测试自己的肌肉力量,可利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

每次测试时,记录做各种动作的次数和吃力程度,这样就可以了解自己肌肉力量程度。

(1)上楼梯测试法:利用楼房或公寓等高度约20厘米的台阶,连续上40个台阶来进行测试。其速度要比平时走路快些,所用时间一般在40~50秒,然后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是“轻松”还是“吃力”,若感觉“轻松”表明肌肉耐力不错,若是“吃力”则表明肌肉耐力较差。

(2)腹部肌肉测试法:做仰卧起坐,仰卧于床,将膝盖弯曲成90度,请人按住自己的脚,双手抱头,用力使上身坐起,两肘靠至膝盖处,数一数自己能在30秒钟内做几次,次数越多说明你的肌肉耐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一)手法检查及分级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测试结果 Lovett分级 M.R.C.分级 Kendall 百分比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运动至测试姿位或维持此姿位 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 5

5- 100

95 同上,但仅能抗中等阻力 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仅能抗小阻力 良-(Good-,G+)

好+(Falr+,F+) 4-

3+ 70

6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测试或维持此姿位 好(Fair,F) 3 5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接近测试姿位,能在消除重力姿位运动至测试姿位或加小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好-(Falr-,F-)

3-

4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运动或加中等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3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运动或加较大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20 可见到或扪到微弱的肌肉收缩或肌腱活动,无可见的关节运动 差-(Poor-)

微(Trace,T) 2-

1 10

5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零(Zero,O) 0 0

测试操作的一般程序是先将肢体放置到适当姿位,以便当待测的肌肉收缩时,能使远端肢体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运动。必要时由测试者用一手固定近端肢体,然后令试者尽量用力收缩被测肌肉,使远端肢体对抗自身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如能完成,说明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上。应用测试者的另一手在运动关节的远端施加阻力,根据受试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来判定肌力为4或5级。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则为3级。如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则应调整体位,将肢体旋转90°,使肢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以消除重力的作用。测试远端肌肉时可稍托起肢体,测试近端肌肉时可在肢体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带子将肢体悬挂,以消除磨擦力的影响。在此条件下能完成大幅度运动,可判定为2级肌力,如仅有微小关节活动或未见关节活动,但可在主动肌的肌腹或肌腱上扪到收缩感,则为1级肌力,扪不到收缩感觉为0级。在测试3级以下肌力时,为了避免改变姿位的麻烦,也可施加助力,根据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为2级或1级肌力。

此法虽有分级较粗略,评定时也带有测试者的主观成分等缺点,但应用方便,可分别测定各组或各个肌肉的肌力,适用于不同肌力的肌肉测试(很多器械测试仅适用于4级以上的肌力测定),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实际工作。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在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个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检查须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测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到适宜的宽仪式。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2-1-1)。以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好手握力(kg)/体重(kg)×100

正常应高于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可测得质量力(图2-1-2),其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图2-1-3)。以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检查代替。

(4)四肢各组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务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各别测定,方法见图2-1-4,2-1-5。这组设备可组合成一架综合测力器,以便使用。

一组正常中青年成人的四肢等长肌力测试结果。妇女上肢肌力约为男性的55%,与国外资料的56%相近。下肢肌力约为男性的62%,较国外资料的72%为低。一般认为肌肉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可产生3~4kg肌力,男女相同。男女的肌力差异主要因肌腹大小不同而非肌肉质量有异。

A.屈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测定(肘屈90°)

D伸肘肌力测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测定(肩外展45°)

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

拮抗肌的肌力对比关节的稳定有意义,因而对肌力锻炼有指导价值。由表2-1-2可见,屈肌与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别约为2:1,3:2,1:1与2:3。文献资料中这些比例有些差异,可能因调查对象及测试方法不一致。

表2-1-2 四肢肌力等长测定

男(67例) 女(55例) 左 右 左 右 腕屈

腕伸 2815±589

1163±221 3027±570

1382±320 1532±440

711±173 1637±500

817±199 肘屈

肘伸 1943±422

1277±332 2104±465

1319±330 1030±221

675±312 1160±386

758±265 肩外展 874±168 935±183 417±153 549±149 踝背 伸

踝跖屈 1928±429

2054±559 1958±416

1993±552 1149±323

1330±441 1173±341

1291±483 膝屈

膝伸 1913±523

3046±693 1989±533

3080±716 1113±411

1879±566 1298±370

2010±621

表内数字为kg数

2.等张肌力检查

即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袋、砝码可定量的负重练习器进行。此法在康复医学中应用较少。

3.等速肌力检查

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图2-1-6)。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此力矩的变化由仪器记录,并同步记录关节角度的改变,绘成双导曲线,并自动作数据记录。这种等速测试法精确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女手段。

图2-1-6 用Cybex 等速测力器作膝屈伸肌力测试

(三)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查结果准确、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应使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化。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采到正确的测试姿位,在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

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

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作肌力测试。

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

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

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如中风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检查。对于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应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请参阅中风康复章节。

二、关节活动度(ROM 检查

(一)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检查的一般事项

1.ROM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发现阻碍关节活动的因素。

(2)判定障碍的程度。

(3)提示治疗方法。

(4)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

2.ROM的种类

(1)主动活动:受检者以自力能够动的关节活动度。

(2)被动活动:用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

(3)关节除被动活动外,还有非生理性的关节附加活动度(accessory),主要用于康复的手法治疗。

3.基本姿位

全身所有的关节凡按劳取解剖的姿位放置者则为0°。前臂的运动手掌面在呈矢状面上状态为0°轴、面的概念与解剖学一致。

(二)ROM表示方法

文献中有关ROM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一种以解剖部位为“O”不论屈或伸,当关节伸直受限时,测量的角度数可能成为负数。另一种在屈曲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O”,在伸直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180”,这样可避免出现负数,但使关节总活动度的计算变得复杂化,本书采用前一种方法。

(三)ROM受限因素

1.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异常。

2.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如关节囊粘连、韧带损伤,肌腱挛缩等。

3.运动关节的肌肉软弱无力。

4.拮抗肌张力过高。

(四)ROM测量注意事项

1.对要测量的关节必须充分暴露,特别是对女性检查时应准备单房间及更衣室。检查异性时须有第三者在场。

2.要使受检者精神沉着,耐心说明,以使其采取轻松姿势。

3.对基本轴的固定是很重要的。固定的位置应在关节的近位端或远位端,不能在关节处固定。

4.角度计的轴应与关节的轴取得一致,不要妨碍轴的平等移动。

5.用角度计要测量两次,即在活动的前后测量,并左右对照。

6.对有两个关节肌(多关节肌)的关节,要充分考虑肌肉的影响。

7.有关节痛时,要发现疼痛的范围并作记录,注意慢慢检查。

(五)ROM测量方法

1.普通量角器法

目测ROM较为粗糙,因此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检查。普通量角器用两根直尺连接一个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制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角器测量。(见图2-1-7),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两尺的远端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1-3。

图2-1-7 关节量角器

表2-1-3 关节活动范围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标志 0点 正常值 中心 近端 远端

肩 屈、伸 解剖位,背贴立柱站立 肩峰 腋中(铅垂线) 肱肌外上髁 两尺相重 屈180°

伸50° 外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鹰嘴 铅垂线 尺骨茎突 同上 各90° 肘 屈、伸 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骨峰 尺骨茎突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伸0°

腕 屈、伸 解剖位 桡骨茎突 前臂纵轴 第二掌骨头 两尺成一直线 屈90° 尺、桡屈 解剖位 腕关节中点 同上 第三掌骨头 同上 桡屈25°

尺屈65°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股骨大粗隆 水平线 股骨外髁 两尺成一直线 125° 伸 仰卧,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仰卧,避免大腿旋转 髂前上棘 对侧髂前上棘 髌骨中心 两尺成直角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小腿桌缘

外下垂 髌骨下端 铅垂线 胫骨前缘 两尺相重 各45° 膝 屈、伸 仰卧 股骨外踝 股骨大粗隆 外踝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

伸0°

踝 屈、伸 仰卧 内踝 股骨内踝 第一跖骨头 两尺成直角 屈150° 伸0° 内、外翻 俯卧 踝后方两踝 小腿后纵轴 足跟中点 两尺成一直线 内翻35° 中点 外翻25°

2.方盘量角器测量法

范振华在1974年设计了一种方盘量角器,用正方形,每边长12cm,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舯,加一指针及把手构成(图2-1-8)。在木盘刻度面处于垂直位时,方盘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动指向正上方。使用时采取适当姿位使关节两端肢体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边紧贴另一肢体,使其刻度面与肢体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4。

图2-1-8 方盘量角器

表2-1-4 用方盘量角器作关节活动度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位置 量角器刻度盘方位 正常值

肩 屈、伸 站立,头、背、骶部紧贴立柱 上臂后方中段 0点指向近端 屈180°伸50° 外展 同上 上臂内缘中段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前臂尺侧缘中下段 0点指向远端 内旋80°、外旋90° 肘 屈、伸 坐,上臂平贴桌面 前臂中段背侧尺

骨皮下面 0点对向尺骨 屈150°伸0° 前臂 内、外旋 站立,上臂外侧紧贴柱面,肘屈90°,手紧握量角器把手 量角器把手紧贴掌心 0点指向桡侧 内旋55°,外旋135° 腕 屈、伸 前臂平贴桌面,掌心向下 第三掌骨背面 180°点对向掌骨 屈80°、伸

70° 尺、桡屈 同上,掌心垂直,拇掌屈 第二掌骨桡侧缘 同上 尺屈40°,桡屈20°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大腿前缘中段 180°点对向大腿 120° 伸 同上,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侧卧,一直尺两端族两髂前上棘上,测此尺寸倾斜度,于内收、外展测量结果中减除之 大腿外侧中段 同上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腿分开伸直 足掌内侧缘 0点指向远端 内旋50°,外旋65° 膝 屈、

伸 坐或仰卧 在肌前中段、小腿前中段各测一次,相加 180°点指向膝部

180°点指向膝部 屈160°,伸5°

屈160°,伸5°

踝 跖屈 站立足掌不离地,小腿尽量后倾 胫前缘中段 0点指向近端 40° 背伸 同上,足跟不离地,小腿前倾 同上 同上 25° 内外翻 向患侧卧,小腿平贴诊察台,外踝在桌缘上 紧贴足掌横弓 0点指向足内侧 内翻45°,外翻20°

三、步态检查

1.步态的基本情况

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为一个步行周期(gait cycle)。其中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期(stance phase)及一个腾空挪动的摆动期(swing phase)。支撑期由5个环节构成,依次为足跟着地(heel stride,HS),脚掌着地(foot flat,FF),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时支掌中期(midstance,MSt),身体继续前移至足提起时为足跟离地(heel off ,HO),最后为足趾离地(toe-off)。摆动期从足趾离地开始,经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为摆动中期(midswing ,MSw),以后经减速期止于足跟着地,一侧足跟着地至另一侧足跟着地为一单步(step),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复步(stride)。

在步行周期中支撑长于摆动期,因此每一步行周期中约有15%的时间即自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双腿都处于支撑期,称为双侧支撑期(double support)。是为步行的特征,如没有双侧支撑,相反出现双足腾空即为跑步。

步频(cadence)指每分钟的行动步数,成人约为110~120步/分,快步可至140步/分。步幅(step width)指一单步移动的距离,与步频、身高等因素有关,一般男性为70~75cm。

步行时身体重心沿一复杂的螺旋形曲线向前运动,在矢状面及水平面上的投影各呈一正弦曲线,向前运动有交替的加速及减速成。为了使重心在轴位上的运动趋于平稳,减少上下左右移及加速从而减少能耗,配合髋、膝、踝各关节的运动,骨盆也有前后左右倾斜及水平侧移。

步行时以上活动的正常变异构成各人的步态特点。因病理因素使变异超出一定范围即构成异常步态。检查者熟悉了正常步态的构成及常见病理步态的基本特征后,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步态评定,必要时可用多维连续摄像、电子量角器及多导联肌电图等方法作分别或综合的观察,以取得肌肉、关节或身体重心在步行时的活动谱,以与正常的活动谱进行比较分析。正常的关节活动及肌肉活动谱例如图2-1-9。肌肉的工作包括向心及远心收缩。

图2-1-9 常速步行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活动

正常步态效率很高,特别是以每小时45~5km的速度步行时,单位距离耗能量少,此时肌电活动也最少。步行时身体前移的工实际上主要由重力及惯性提供而不是完全由肌肉收缩提供。步态异常时能耗增加,截瘫及截肢时更著,因而使步速受限,如扶拐步行的截瘫患者,步速一般限于每小时16~24km。

2.常见的病理步态

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

(1)短腿步态 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著。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

①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

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

③股四头肌步态: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⑤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变,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损害时,步行进上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

(6)肌痉挛步态 因肌张力过高引起。如:

①偏瘫步态:常有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为了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内收,摆动停止。临床所见的偏瘫步态可有较多的变异。

②剪刀步:又称交叉步,多见于脑瘫或高位截瘫患者。因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髋内收,两膝互相磨擦,步态雀跃不稳。内收肌严重痉挛使两腿交叉难分,步行成为不可能。

(7)其他中枢神经损害

①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称酩酊步态。

②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手臂摆动缩小或停止,称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8)奇异步态不能有已知步态解释者应考虑是否为癔病性步态,其特点是动作表现不一贯,有时用更慢更费力的方式完成动作,与肌力检查结果不一致,肌张力检查时可有齿轮样反应(cogwheel response)等。

3.步态检查

作临床步态检查时,应嘱病人以其习惯的姿态及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下肢各关节的姿位及动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匀称,上肢摆动是否自然等。其次嘱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时作随意放松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别进行观察。并试行立停、拐弯、转身、上下楼梯或坡道、绕过障碍物、穿过门洞、坐下站起、缓慢地踏步或单足站立、闭眼站立等动作。有时令患者闭眼步行,也可使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手杖或扣拐步行可掩盖很多异常步态,因此对用拐杖步行者应分别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或杖的步态检查。

步态检查常须结合一系列的基本情况检查,如神经系物理检查,各肌群肌力及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下肢长度测定以及脊柱与骨盆的形态检查。这些检查对确定异常步态的性质,原因及矫治方法有很大意义。

必要时在步行中作肌电图、电子量角器、多维摄像等检查,以便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4.异常步态的矫治原则

(1)异常步态病因的矫治

①短腿步态患者须用矫形手术或矫形鞋来平衡两下肢的长度。

②关节挛缩畸形时,须通过关节活动度锻炼或矫形手术改善关节活动度,消除畸形。

③因疼痛引起步态异常时,须用理疗、局封、按摩、药物等治疗消除疼痛。因关节不稳或骨关节炎引起疼痛时,须用免荷支架减轻局部负荷。

④肌肉软弱时,可通过肌肉锻炼得到加强。锻炼难以收效时,考虑肌肉重建手术或用支架进行功能替代。

⑤肌肉痉挛时用放松练习,包括肌电反馈练习、按摩、被动牵伸、热敷或冷敷、解痉药物、神经注射或手术切除等方法缓解痉挛。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一般对着镜子进行。治疗师从旁指出需要纠正之处,指导纠正,经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与巩固。步态训练应设定可以达到的近期目标。可以从步态检查中所用的各种动作中选取病人勉强可以完成但有缺点及困难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进行系统练习,达到目的后再改选难度更高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练习时应令病人适当集中注意力,但不宜引起过度紧张,特别在肌痉挛时。练习一般每日进行1~2次,每次1~2小时,包括间歇休息,避免明显疲劳。

步行练习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适当的支架、拐杖、步行器、平行杠等。或给予人工的保护或扶持,防止跌倒,并使病人有必要的安全感。

步态训练中要注意病人的全身适应能力,必要时进行坐、站的耐力练习、上肢及腹背肌肌力练习及心血管系统功能锻炼,即用上肢运动或蹬车等方式进行的耐力运动练习,以适应步态异常时步行能耗的增加。

女性皮下脂肪丰满,约占体重的20%~28%,主要分布在胸、腹、臀和大腿等部位的皮下,约为男子的2倍。尤其在运动能力方面,女性的运动能力如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速度、柔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女子的身体发育和增进健康,经过系统的训练女子也能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女性的肌肉仅占体重的21%~35%,占男子肌肉重量的80%~89%,肌肉力量明显弱于男性。女性运输氧的能力较男子差,胸廓较小,呼吸肌力量较弱,呼吸功能也低于男子,从而制约女性健身运动中机体氧的供应能力。

骨骼肌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运动能力的保障。在体重相似的男女之间,骨骼肌的重量却不同,成年女子的骨骼肌占体重的21%~35%,占男子肌肉重量的80%~89%,肌肉力量明显弱于男性。目前认为,女子骨骼肌的体积小,是造成力量性别差异的直接原因。尽管女子的绝对力量低于男子,但是相对瘦体重的力量,或者骨骼肌单位横断面积的力量(即比肌力),男女间却无明显差异。体育运动可以使男女的力量增加,但女子骨骼肌横断面积的增加幅度却较低,因此力量提高的幅度不及男子。女子肌力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改善神经的控制,增强神经冲动的传递,使原来不活动的肌纤维活动起来,即通过改善运动单位的募集能力来实现,与骨骼肌体积增加的关系不密切。女子的骨骼肌的特性与其雄性激素水平较低有关。实验证明雄性激素可以使骨骼肌的体积明显增加。由于女子的雄性激素含量低,刺激骨骼肌增大的作用就不明显,所以其体积较男性小。

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女性的骨骼重量占体重的15%,较男子轻10%。骨组织中水分和有机物的含量较多,无机盐含量却较少,加上骨密质的厚度较薄,关节囊和韧带较松,因此骨骼的抗弯及抗压能力均低于男子,也不能承受过重的负荷,但弹性和韧性优于男子;尤其是女子的骨杠杆较短较细、骨骼的粗隆、结节较小骨骼肌附着面不大等因素,与女子的力量较低均有一定的关系。

通常女子的力量弱于同龄男子,肌肉力量平均为男子的23%左右。尤其在爆发力方面,男女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爆发力主要取决于骨骼肌的力量和收缩的速度,由于女子的屈腕肌和伸足肌群的力量都明显低于男子,故在完成相同的负荷时女子骨骼肌收缩的速度就低,或者在相同的速度下表现出的力量也较小,因而爆发力较低。同男子相比女子对动力性力量的适应性也较低,运动后恢复也较慢。同男子相比,女子的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均较低,女子的静力性力量也低于男子,研究表明女子臂部的静力性力量是男子的30%左右。力量训练可以增加女子的肌肉力量,但增加幅度却不及男子。

最大吸氧量是最大有氧能力的标志,最大吸氧量高则有氧能力的潜力就大、有氧耐力就好,反之亦然。青春期以前,男女的最大吸氧量(即有氧能力)无明显差异,青春期开始以后,男女逐渐显示出差异,至成年期,女子的有氧能力低于男子20%左右。但不同年龄、不同人的差异程度不一样。

女子的氧运输系统功能弱于男性,由于女子的胸廓小,呼吸肌力量较弱,气管细气道阻力大,限制了其通气功能的发展。因此,女子的通气量及肺活量等通气功能参数也低于男子。女性无论是全血量还是红细胞的数量均低于男子,女子血红蛋白总量和红细胞总数低的原因是女子骨髓的造血功能较差与雄激素水平不高也有关。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是决定供氧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成年男子心脏的重量约为28591g,女子约为25070g。X线测量的结果表明女子心脏的横径与纵径均小于男性,说明女子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均低于男子。女子的心搏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均低于男子。总之,从肺功能、血液的气体运输功能、循环功能等几方面来看女性均低于男性,这必然限制了氧的吸收。

与男子相比,女子的无氧能力低,最大氧债的数值也低于男子。近年来Wingate Test试验的研究表明13~18岁女子的无氧功率只有男子的71%,男、女成年运动员之间也显示出类似的差异。

女子的无氧能力弱于男性,与其其脑组织的耐酸能力、血液的缓冲能力以及碳酸酐酶的活性低有关,也与女子的最大吸氧量较低也有关。在进行强度大、时间长的运动时,由于女子的有氧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效地利用有氧代谢供能和尽快地消除乳酸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及男子,从而限制了女子无氧能力的发展。

柔韧素质是指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伸展能力,也是指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女子的柔韧性高于男子,这是由女子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女子的肌纤维细长,横断面积小于男子,伸展性好,对关节活动限制小,因此女子关节的灵活性好于男子。女子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较小,关节囊较松弛,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中的水分较多,因而其弹性、伸展性较好,加之椎间盘较厚等结构特点的存在,决定了女子的柔韧性高于男子主要表现在关节运动的幅度和范围较大。

体重114斤,肌肉应该是40斤才合格。

成年人的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成年人的体脂率正常范围分别是女性20%~25%,男性15%~18%,

若体脂率过高,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就可视为肥胖。运动员的体脂率可随运动项目而定。一般男运动员为7%~15%,女运动员为12%—25

人体肌肉共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约有两千克重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左右。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293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