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工作是比较长期的,计划一经拟定,就要贯彻执行。在编制育种工作计划时,必须考虑本场或本地区的生产任务和自然条件、牛群的类型及饲养水平等特点,以及采用哪个品种和利用哪种繁殖方法、生产指标逐年的要求等都应详细列入。
育种工作计划的组成,主要包括下列3部分。
(1)本场和牛群的基本情况
包括本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经济条件,牛群结构、品种及其来源和亲缘关系,体型外貌特点及其缺点,生产性能及目前的饲养管理和饲料供应等情况。
(2)育种方向与育种指标
包括本场逐年增长的头数和育种指标。育种指标因育种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肉乳兼用品种牛,其育种指标包括犊牛初生重、各阶段体重、主要体尺及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肉骨比,以及新品种对体型外貌、产乳性能的要求等指标。
(3)育种措施
提出保证完成育种工作计划的各项措施,例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育种机构;建立育种档案及记载制度;选种方向及其方法、选配方法与育种方法;加强犊牛培育;制订各类牛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饲草饲料生产及供应;制订和落实奖励政策;培训技术人员及加强疫病防治工作等措施。
犊牛主要有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等良种肉牛做父本,以鲁西黄牛做母本进行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普遍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初生重、日增重、挽力、肉质、屠宰率等都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
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近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 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中国水牛起源于南方。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中国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区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 000米高山峻岭之间,以及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东北部仍有野牦牛分布。
依不同牛种(属)而异。其共同点为牙齿32枚,其中门齿 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蹄分两半。鼻镜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单胎,双胎率一般仅占1~23%。除高寒地区的牦牛因终年放牧,受气候影响,属季节性发情外,舍饲的牛一般均为常年多次发情,四季均可。发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我又没养过牛 我哪知道啊。
(1)种公牦牛的选择步骤
1)初选 在断奶前进行,一般从2~4胎母牦牛所生的公犊中选拔。按血统和本身的状况进行初选,选留头数比计划要多出一倍。血统一般要求审查到三代。特别对选留公犊牛的父、母品质要进行严格审查。本身的表现主要看外貌、日增重、白牦牛要求被毛纯白等选留。牧民选公牦牛是“一看根根,二看本身”,可见初选中血统状况是首要的依据。对初选定的公犊牛要加强培育,在哺乳和以后的饲牧管理方面予以照顾,并定期称重和测量有关指标,为以后的选留提供依据。
2)再选 在15~2岁时进行。主要按本身的表现进行评定。对优良者继续加强培育,对劣者、特别是生长发育缓慢,具有严重外貌缺陷的去势肥育或淘汰。
3)定选 在3岁或投群配种前进行。最好由畜牧技术人员、放牧员等组成小组共同评定,即进行严格的等级评定。定选后的种公牦牛按等级及选配计划可投群配种。如发现缺陷(配种力弱、受胎率低或精液品质不良等),可淘汰。
对本品种选育核心群或人工授精用的公牦牛,要严格要求,进行后裔测定或观察其后代品质。
(2)母牦牛的选择步骤
对进入选育核心群的母牦牛,必须严格选择(步骤基本同公牦牛)。对一般的选育群,主要采取群选的办法:①拟订选育指标,突出重要性状,不断留优去劣,使群体在外貌、生产性能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每年入冬前对牛群进行一次评定,大胆淘汰不良的个体;③建立牛群档案,选拔具有该牛群共同特点的种公牦牛进行配种,加速群选工作的进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