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句初中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为了强调谓语,加强语气
(
2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
宾语前置
a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古之人不余欺也。
(2)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
忌不自信。
b
疑问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吾谁与归
(2)
子何恃而往
(3)
何以战
c
用助词“之”“是”帮助宾语提前
(1)
何陋之有
(2)
宋何罪之有?
(3)
唯利是图
(4)
唯你是问
3
定语后置
(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
1
)投以骨
(
2
)战于长勺
(
3
)祭以尉首
(4)
咨臣以当世之事
2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3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4 人教版七八年级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游山西村》
)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
甚矣,汝之不惠
!
(
《愚公移山》
)
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
,
位于前置,
表强调的意味,
可译为
“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
即
“你
太不聪明了”
3
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
声音”
4
近岸,卷石底以出。
(
《小石潭记》
)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5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需要例句的~越多越好~帮忙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6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7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
“之”的释义是指代抄书,具体分析如下:
这句话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这句话的出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话的译文为: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
这句话中,弗的意思是:不。之的意思是:指代抄书。所以“之”的释义是指代抄书。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的赏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送东阳马生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