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第1张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本科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教案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我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上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父爱巨大的力量,作者是如何表现父爱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世界,用同样的方法,感悟母爱的力量。”通过回顾复习,注重了专题单元间课文之间的联系,知识的迁移,揭示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课题后,问:“你注意到了那个字?你如何理解课题的?”又为更好感悟课文内容作一铺垫。

  第二环节: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感知主要内容是必备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试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觉得最有价值、最能帮助分析、理解课文的问题提出来。目的是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题,教会学生会提问题。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因为本篇课文时略读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动笔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注重阅读批注的训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再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深沉?”体会了母情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最后分角色朗读全文。目的把学生支离分散的感受整体化一。

 这个环节目的问题少而精重点突出,避免挖掘太多太细。“以人为本”注重朗读,再读中悟、悟中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从画面、诗歌、古诗、名言等方面,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

 设计意图1、让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共鸣,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2、对学生课外阅读倾力引导。3、激起学生网上学习查找资料的兴趣。

  第五环节:升华情感,情感内化

 在《烛光里的妈妈》乐曲声中,让学生写出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目的是把作者热爱母亲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进行人文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设计目的使学生与母亲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融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2

 在选择这一课时,我的脑海中久久地浮现着王崧舟老师那一堂两个小时的《慈母情深》的课,那不着痕迹地引导与深情地朗读,激活了文字里的诗意,唤醒了孩子们的感觉,让学生读出了心酸,读出了慈爱。

 那么我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就在思考:我如何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既从王崧舟老师的课中受到启发,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色上出自己的风格,使孩子们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下面,我就简要地说说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一、精选镜头,感悟深情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没有直白地流露,只是从富有生活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刻画了一个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仍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

 因此,我在设计时,教会学生自读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方法,通过自读,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交流、感悟,再从中筛选出几个镜头来细细体会。

 镜头一:工作中的母亲——劳累

 这个镜头攫取了几个描写母亲工作的段落,引导学生既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猜测母亲的生活状况,揣摩母亲的心理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中一组慢镜头和一组快镜头,写法相似,但描写出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疲劳和忙碌。我引导学生从写法的独特之处入手,通过对比朗读、师生配合读等方式,感悟母亲这一慢一快背后的艰辛付出,更能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深刻领悟,再指导学生用朗读传情达意,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镜头二:给钱时的母亲——慷慨

 一个如此贫穷而劳累的母亲,当作者向她要钱买书时,她会如何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用心,我先设想了生活中的母亲对自己的小气与节省,来反衬出对孩子的慷慨。这慷慨从一“塞”中流露得最淋漓尽致。有了前面对家庭情况的拮据和母亲工作的劳累的感悟作为铺垫,此时“塞”出的真情便水到渠成了——塞出的是心血,是慈爱,是期望……

  二、还原生活,引起共鸣

 于漪老师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篇《慈母情深》便是作者梁小声在成功之后,回忆一件小事中慈母对他的期望与鼓舞,对他创作人生的影响。故事本源于生活,读来更是朴实无华,母亲的言行举止恍如就在身边一样自然。因此品读过程中,孩子们很容易回归生活,找到共鸣,设身处地谈出自己的感受。

 特别是文中慈母情深感动了作者,作者懂得回报母亲时,我设计了一组诗,由学生从生活中找镜头来填写,这既是对文中反复、排比段落的仿写,又能引导学生发现母爱,感恩亲情,达到更高层次的共鸣。

 当然,因为今天是公开课,学生面对这么多听课的老师,有些紧张,不敢表达,所以我特意把教学节奏放慢下来,引导时难免会有些啰唆重复,但是,我想只要能让尽量多的孩子们参与其中,即使超过一点点时间,又何妨呢?毕竟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进度来拔苗助长吧!所以,这堂课虽留有遗憾,仍觉值得!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自然段。1-4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少年时的“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5-31 自然段,写了“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也是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累地挣钱,我很是震惊。32-35节,写了 “我”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买书,而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青年近卫军》就是这样来的,它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包含着慈母深情,也成为“我”今后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拜之情。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在教学时,我就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抓课文重点句感悟。

  三、具体实施

 课前谈话

 通过对梁晓声的简单了解,学生感受到梁晓声是位着有多篇小说的著名作家,为本节课学习——感受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分不开,作了铺垫。

 一、整体感知课文,本文情节性较强,学生能自己读懂内容。所以我在让学生自读课文后,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从故事起因开始学习本文,因为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并且是想得“失魂落魄”。抓住词语体会买书欲望的强烈,感受家境的贫穷。因为想到学生可能理解不了一元五角在当时是怎么一个数目,我补充当时经济背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体会虽然家境的贫穷但我还是想买书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三、感悟慈母情深(课文的5-31自然段)我分成三个板块学习:

 (一)围绕一个问题:我原本是来要钱的,为什么我的想法改变了展开5-25自然段的教学。

 我指导学生通过划句子,找原因。抓住三个重点处: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震耳欲聋,”体会声音的吵,环境的恶劣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从“极其瘦弱”体会母亲的瘦弱、辛劳。“挨得很近、烤着”体会环境的恶劣。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本文学习的重点段落之一,由于这3句话的表达方式极有特色,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说说第一次看到这样句子时有什么发现,指明这三句是倒装句,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疲惫,还有我的震惊。

 从三个重点处找到原因——我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劳的工作,不忍心开口要钱。紧接着就对话朗读,从我的话语中体会,我开口要钱是那么难。

 然后一个问题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听到我要钱,那母亲又是怎样的反应

 (二)感受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26-29段)。

 1、理解“龟裂”体会母亲的辛劳。

 2、从“掏、塞”感受母亲给我钱的爽快。

 3、两个母亲不同的态度,感悟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

 4、四个“立刻”母亲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多挣钱养家糊口,也从侧面看出对钱如此看重的母亲,给我买书时是那样大方,更能看出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

 (三)读中悟写(30-31)。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依托,读完两个自然段,我让写“我”想对母亲说的话。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当时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四、课文总结,升华情感。 最后四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而母亲又“凑”钱让我去买书,更进一步地感受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明白了,这就是慈母情深。

 至此,本文的学习已经结束。但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学习完本文后,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梁晓声的作品产生兴趣。所以,最后我希望去阅读梁晓声更多的作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我的课还存在许多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努力。

《慈母情深》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根据教学设计,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情;四、说教学程序。

  一、 说教材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根据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文本细读、质疑引导、合作交流、听读学习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三、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而且前面学了一篇有关父爱的精读课,对于这篇略读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了,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因此,我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或问爷爷奶奶,了解当年的情况,帮助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是略读课,但篇幅比较长,所以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课堂上主要通过品词品句,以读悟情、讨论交流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首先,新课导入,揭示课题。通过复习古诗《游子吟》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已学知识,唤起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情;一方面又顺理成章的引开了课文;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让学生带着“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文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细读文本,品味感悟。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对母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细细地品味感悟伟大的母爱;

 最后,总结与拓展。通过向学生质疑:“本文通过讲述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来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中心。由于本文的重难点是“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所以,我设计了“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最想为母亲做的一件事”活动,通过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感悟伟大的母爱。由于“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大胆地对“母爱”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背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升华主题,感悟伟大祖国的母爱。

 总之,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不足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来,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谢谢!

汪国真说:“我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听完李士军老师讲解的《慈母情深》,对母爱的理解愈发深刻。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020年11月3日上午,五年级语文组李士军老师执教了《慈母情深》一课。下午,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全体教师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使听评课活动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展示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风采。

李老师能精准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识字环节,一位学生读“衣兜”时出现了错误,李老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先帮助订正。另外一位学生起立,说出了正确读音。李老师没有让先前那位出错的学生坐下,而是让他再读3遍。这样既解决了这位学生的读音难题,同时又有效夯实了他的基础知识,课下学生们遇到了问题,也有了向同学请教的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定稿

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李老师格外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思考。他在讲解文章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讲解了一个什么事情?然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有的学生回答:“我”想买长篇小说。

有的学生回答:“我”想买长篇小说,妈妈帮我凑钱。

有的学生回答:“我”想买长篇小说,看见妈妈的辛苦,“我”买了罐头。后来得到了批评,妈妈再次凑钱,帮“我”买书。

李老师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回答中,不断思考文章的内容,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不断优化自己的答案。直到学生的答案比较完整以后,李老师才进行总结:“我”想买书,妈妈两次凑钱,体现了慈母情深。定稿

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李老师问学生:文章中多次出现“七八十”。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七八十只灯泡。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在凑字数呢?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们开始注意到母亲的工作环境。七八十台破缝纫机,意味着环境小、乱。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意味着工人多、环境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母亲的工作环境恶劣,开始理解母亲挣钱辛苦,开始理解慈母情深。

语文名师王崧舟先生说:“ 学语文, 不但要留意课文写了什么, 更要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如果你能经常这样想, 你的语文能力就会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李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学生在思考中,培养语文的能力。定稿

课后,董校长出席了语文组的评课活动。在高主任的主持下,语文组的老师们对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落实进行了讨论。老师们从多角度对这堂课做了点评。定稿

李老师的课堂结构简洁精致。《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李老师没有利用故事情节这条线来展开、深入,而是巧妙地抓住“母爱“这条线,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课前他引导学生处理基础知识,课中他始终围绕“课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或深受感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感悟,感受母亲的胸怀,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怀念。拓展训练时,他带着学生读冰心的《纸船》,读《橘子与毛衣》,让学生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

李老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准讲解语法知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于语法和修辞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语文教学,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字、某一个词的细节上,教师还要对文章中特别的句式予以关注和探究。在讲授《慈母情深》一课时,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句子: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李老师对于这段话的处理十分艺术:

首先,他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一个特别之处是“我的母亲”用了三次,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我的母亲”都置于句子最后。

然后,他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母亲是一直弯着腰的,母亲的口罩是肮脏的,母亲的眼睛是疲竭的。

最后,李老师才说出这种句式叫做“倒装句”。梁晓声先生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的辛苦,让人加深了慈母情深的理解。

李老师对描写的讲解十分到位。场景、细节描写是《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重要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学生通过阅读是很难深入地挖掘细节中隐藏的信息和情感的。李老师不断挖掘场景、细节描写的语言表达特点和效果,组织学生思考。

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投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

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四个“立刻”的叠加连用,使用了排比修辞,写出母亲十分急切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弯曲了背,头俯在缝纫机板上,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这些细节既写出了母亲的辛苦,也写出了“我”对母亲辛苦的理解。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仿佛立一个破旧的工厂中,看见了一位正在拼命赚钱养家的母亲,眼睛里满是泪水。

王崧舟老师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 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 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 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李老师这堂课最精彩的是,他能随时迎接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自己还要做出总结。这种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展示了李老师的卓越风采。

没有教研则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研可以使教师相互借鉴、交流、促进,可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将坚持进行语文教研活动,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再攀高峰。

强调句

1.用助动词“do(does/did)+动词原形”来表示强调:

He does know the place well.他的确很熟悉这个地方。

Do write to me when you get there.你到那儿后务必给我来信。

2.用形容词very,only,single,such等修饰名词或形容词来加强语气:

That's the very textbook we used last term.这正是我们上学期用过的教材。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here who can speak Chinese.你是这里唯一会讲汉语的人。

Not a single person has been in the shop this morni ng.今天上午这个商店里连一个人都没有。

How dare you buy such expensive jewels?你怎么敢买这么贵的宝石呢?

3.用ever,never,very,just等副词和badly,highly,really等带有-l y的副词来进行强调:

Why ever did you do so?你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He never said a word the whole day.一整天,他一句话也没说。

You've got to be very,very careful.你一定得非常、非常小心。

This is just what I wanted.这正是我所要的。

He was badly wounded.他伤得很严重。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我的确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4.用in the world,on earth,at all等介词短语可以表达更强的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Where in the world could he be?他到底会在哪儿?

What on earth is it?它究竟是什么?

Do you know at all?你到底知不知道?

5.用感叹句来表示强烈的感情,突出说话人的情感:

How interesting a story it is!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故事啊!

Oh,what a lie!啊,真是弥天大谎!

6.用重复来表示强调:

Why!why!The cage is empty!啊!啊!箱子是空的。

They walked for miles and miles.他们走了好多英里。

7.用倒装句(也就是将要强调的句子或被强调的部分置于句首)来加强语气:

On the table were some flowers.桌上摆着一些花。(强调地点)

Many a time have I climbed that hill.我多次翻过那座山。

Only in this way,can we solve this problem.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8.用强调句型:“It is(was)+被强调的部分+that(who)+原句其它部分”来强调说话人的意愿:

It was on Monday night that all this happened.所有这一切发生在周一晚上。

It's me that he blamed.他怪的是我。

9.用If来表示强调:

1)If从句+I don't know who/what,etc.does/is/has,etc.;主语部分也可以用nobody does/is/has,etc.或everybody does/is/has,et c.来代替(这里的if从句往往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If he can't do it,I don't know who can.要是他做不了这件事,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强调只有他能做)

If Jim is a coward,everybody is.要是吉姆是个胆小鬼,那么人人都是胆小鬼。(强调吉姆不是胆小鬼)

2)if从句+it be主句(此用法可看成是第8中强调句型的变形,即把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it be的后面,把其它内容放在由if引导的从句中):

If anyone knew the truth,it was Tom.如果说谁了解事实的真相,那便是汤姆。

If there is one thing he loves,it is money.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他爱的东西,那便是金钱。

10.用破折号、黑体字也可以表示强调,加强语气:

It's because of hard work—ten years of hard work.那是因为艰苦的工作--十年艰苦的工作!

He began the work in late May.他在五月底开始的这项工作。(强调时间) 倒装句 一般来说,倒装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有的倒装是因为语法需要而出现的,有的倒装则是因为结构平衡的需要而出现的。

一、全部倒装

1.以here, there, now,

then开头的句子,谓语动词要放在句子的主语之前。这种句子中的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如:

Here comes the train!

There goes the bell!

注意:如果句子的主语是人称代词,则不能使用倒装结构。如:

Here it comes! / There it goes!

2.有些动词短语以副词out,in,up,down,away等结尾,构成不及物动词短语。这时,为了使句子更形象,常将这些副词提前到句首。这时,句中的谓语动词要放在句子主语的前面,构成全部倒装。(注意,这时句子的主语也必须是名词。如果是人称代词,也不能使用倒装结构。)如:

Up went the rocket.

Up it went.

3.为了强调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常将这个介词短语放在句首,构成全部倒装。注意,这时句子的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如:

In the front of the lecture hall sat the speaker.

4.表语置于句首,且主语较长或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要用全部倒装。如:

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had nothing to eat.

5.so/neither/nor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也适合于后者,其倒装结构为“so/neither/nor+助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主语”(so表示肯定意义,neither/nor表示否定意义)。如:

She has finished her homework,so has her brother.

She hasn’t gone there, neither/nor has he.

但如果so表示强调, 即强调前面所说的情况的真实性时,

其结构是“so+主语+助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这里的主语同前一个句子的主语指的是同一人或物。如:

She knows little English,so she does. 她英语懂得不多。她的确如此。

二.部分倒装

1.用于疑问句中。如:

How did you do that?

Did you see the film yesterday?

2.用于省略if的虚拟条件状语从句中。如果我们将连词if省略,应把were, had,

should提到主语前面。如:

If you had come yesterday, you would have seen him.

→Had you come yesterday, you would have seen him.

3.用于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中。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引起的倒装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副词置于句首。如:

Much as I like it (=Although I like it very much), I

will not buy it.

2) 动词原形置于句首。如�

Wait as you may(=Although you may wait), he will not

see you.

3) 形容词或名词置于句首。如:

Proud as the nobles are (=Although the nobles are

proud), they are afraid to see me.

Child as he is (=Although he is a child), he can

tell right from wrong.

注意:如果名词前有形容词修饰时,as 引导的倒装句中要保留不定冠词。如:

A bad-tempered man as he is (=Although he is a

bad-tempered man), he loves me deeply.

4.具有否定意义的副词或连词(not,hardly,no sooner, not until,

seldom,not once,at no time,never,little等) 置于句首时,

句子(主句)采用部分倒装。如:

Little do we know about him.

No sooner had he closed his eyes than he fell

asleep.

Seldom does he come back on Sundays.

Not until he came back did I know about it.

5.only修饰句子的状语(从句)位于句首时,句子(主句)要用部分倒装。如: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Only when a child grows up does he understand his

parents’ intentions.

但如果only修饰的是句子的其它成分,则无需倒装。如:

Only socialism can save China.

(only修饰的是句子的主语,故仍用正常语序。)

6.not only…but also… 连接两个并列分句时,第一个分句应使用部分倒装。如:

Not only does he do well in his lessons, but also he

often helps others with their lessons.

7.so…that结构中的倒装。有时要强调so所修饰的形容词或副词,常将so

连同它所修饰的形容词或副词一起提到句首。这时,主句要用倒装结构。如:

He runs so fast that he is far ahead of others.

→So fast does he run that he is far ahead of others.

He is so clever that he can work out all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book.

→So clever is he that he can work out all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book. (全部倒装)

当主语在谓语前出现时叫顺序(the natural order)。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谓语成分放在主语前面,这种词序叫做倒装( the inverted order)。

倒装分两种:配合语法条例的倒装,叫“grammatical inversion”;配合强调语势的叫“emphatic inversion”。

语法上的倒装句是强制性的,包括下列 7 种:

⒈疑问句,如:

● Can you do it

● How old are you

● When did you know him

● Why did you elect him as captain

● Which of these apples do you prefer

但疑问代词做主语时,不必倒置,如:

● 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 What happened last night

⒉表示“愿望”的句子,如:

● May God bless you

● Long live the king!

⒊“There”引导的句子,如:

● There are many cars on the road

● There stand some big trees near the river

● There is a security guard outside the bank

⒋感叹句,如:

● How beautiful the flower is!

● What a smart boy you are!

⒌有连接词“so, neither, nor”的句子,如:

● Tom can ride a bicycle; so can I

● She can't sing; neither can he

● John has never been late; nor have I

⒍省略连词“if”的条件副词分句,如:

● Were I you, I would not do such a thing

● Should the machine break down again, send it back to us

● Had you worked harder, you would have passed

⒎“as, however”连接的让步副词分句,如:

● Small as the pen is, it is a powerful weapon

● However busy you are, you should spend some time reading Zaobao weekly

谈过了语法上的倒装句,现在谈强调的倒装句。

●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wicked man

● On no account must this employee be removed

● Not until he told me had I heard anything of it

● No sooner had I left than the rain came

● Up jumped the puppy

● In came John

● Down fell the rotten branches from the tree

● Out came a woman and her maid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的话 望采纳 谢谢!

首先这是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一首诗,然后表达了作者的乐观的精神。简单说是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壮阔的胸襟抒发自己对知己的惜别之情。即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全诗原文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释义: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扩展资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词句注释:

1、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2、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5、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6、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8、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9、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 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问题一: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哪些 种类 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

问题二: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几种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伐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等

问题三: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哪些 方式很多的。

问题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哪些 1、默默无闻的。在你开心时,也许你永远找不到他,但是一旦你伤心时,他总会第一时间陪你。

2、高调的。无论他为你做什么事,他总是会让所有人都注意到。

3、任劳任怨的。不管你办错什么事,他都会笑着和你说:没事!!

4、知冷知热的。不管你在哪里,他都第一时间告诉你,明天降温了,记得加衣服

问题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 20分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 、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 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

问题六:方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女生不一样,女生很清楚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因为女生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男生活在更加理性的现实世界里,而女生就活在感觉的世界里。女生的世界和我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乎的东西也不同,触发吸引的因素也不同。这个你多少应该有点感觉,我们男生碰到每一个漂亮的女生都会有反应,而女生只有碰到那个懂得怎么让她心动的男生,那个男生对她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她的反应一下子就变了,更加害羞,或者笑得更多,放得更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