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崴了有一个月了 现在还是肿的 不痛 是怎么回事

脚踝崴了有一个月了 现在还是肿的 不痛 是怎么回事,第1张

踝关节扭伤后的处理:

(一)肿胀。它是踝扭伤后最常见的后遗症,轻者表现为正常活动或者长时间肢体下垂后肿胀,严重者肿胀长时间不退。主要是伤后局部处理不正确,血液循环不好,造成血液淤积。改善血液循环是使局部肿胀消退的直接方法。

1、口服活血化淤的中成如三七、七厘散等,也可外用。

2、理疗、热敷。

3、踝关节屈伸内外翻功能锻炼。

4、利用休息时抬高肢体轻轻活动踝关节,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消肿。

(二)关节松弛不稳、疼痛、反复扭伤,这是半脱位征象,需加强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从而加强踝部肌肉韧带力量。可穿高帮鞋或将鞋外侧加高1~15cm,防止足内翻,减少再扭伤。

(三)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主要是受伤后不敢活动,固定时间过长所致,主要在理疗、热敷,并逐渐加大关节活动度。

目标和原则

训练计划应该反映出康复的目标,以及使用活动练习、力量练习、功能练习和特殊练习来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而后逐渐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练习。目标 措施 急性期 减轻肿胀 PRICE原则,着重压迫止血 康复期 正常和无痛的活动范围,患者能够以正常的功能进行训练 练习 训练期 1 正常的神经肌肉功能:踝关节损伤的后果是神经肌肉功能下降以及对关节位置变化的反应迟钝

2 愈合受伤的韧带,不丧失其机械的稳定性或力量

3 降低再度损伤的危险 练习 外踝韧带扭伤的康复

局部冰敷压迫止血。伤后1~2即可用粘膏支持带保护,开始练习慢跑等一般活动,7~10天即可训练。

陈旧性踝韧带断裂合并踝关节不稳的康复 康复练习时必须以粘膏支持带保护踝关节。应特别注意提足跟及屈踝的力量练习。较轻的病例多能保持正常的训练。较重反复扭伤的病例即为踝关节不稳,多需将松弛的韧带紧缩或重建。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康复

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不同,但手术的方式和临床处理以及愈合恢复过程基本相同。仅仅是因损伤严重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各项练习开始的时机和练习的量和强度不同。开始练习时应在专业医院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

术后1天

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但绝对不可能引起踝关节活动。5分钟/组,1组/1小时。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日。

术后2~3周

继续以上练习

可扶双拐、脚不着地,但只是如厕等必要的日常生活。

开始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练习时有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

逐渐开始腿部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石膏固定期萎缩的大腿肌肉。练习腿部绝对力量,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连续练习2~4组,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术后4周~6周

开始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地绷脚尖和勾脚尖(必须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因早期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0~15分钟/次,2次/日。可在练习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由专业医师根据情况决定开始被动踝关节屈伸练习:逐渐加力并增大活动度,10~15分钟/次,2次/日。活动度练习应循序渐进,在1~2个月内使踝关节的活动度达到与健侧相同。

可扶单拐、脚着地行走,开始负重及重心转移练习,使换腿逐渐负重,5~10分钟/次,2次/日。训练2周左右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开始静蹲练习:加强腿部力量,以强化下肢功能和控制能力,2分钟/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

抗阻“勾脚”练习:对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勾脚”动作(脚尖向上勾的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抗阻“绷脚”练习:对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绷脚”动作(脚尖向下踩的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开始踝关节及下肢功能练习:

前向跨步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后向跨步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侧向跨步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手术6~8周后:经专业医师复查评定认为韧带愈合良好,可逐渐恢复运动。

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内外翻踝关节。必须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0~15分钟/次,2次/日。可在练习前后热水泡脚20~30分钟,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全面恢复踝关节肌力和控制力:提踵练习,即用脚尖站立,2分钟/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

坐位垂腿“勾脚”练习:对抗沙袋等重物的重量为阻力完成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抗阻内外翻练习: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动作,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4~6组,2~3次/日。

强化下肢功能:保护下全蹲,双腿平均分配体重,尽可能使臀部触及足跟,3~5分钟/次,1~2次/日。

开始单腿蹲起练习: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3~5分钟/次,1~2次/日。

台阶前向下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作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作为负荷以强化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连续练习2~4组,2~3次/日。要求动作缓慢,控制上体不晃动。

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保守治疗的康复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后如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较好可以保守治疗。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后,拆除石膏,练习踝关节活动。

伤后1天:康复训练同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1天的治疗方案。

伤后2天~4周:康复训练同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2~3周的治疗方案。

伤后4周:此时若石膏已拆除,康复训练同踝关节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4周的治疗方案。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迟训练。

伤后8周:待专业医师检查评定韧带已愈合,可以继续训练。康复训练同踝关节节内、外侧韧带断裂缝合术后6~8周的治疗方案。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迟训练。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预防

由于踝关节损伤是运动中的常见损伤,因此基本的问题是预防损伤。这点对于以前有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再度损伤的危险性是没有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的4~10倍。患者在6~12月内损伤尚未得到充分康复,再度损伤的风险特别高。下列措施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

(1)合适的鞋子:鞋子介于人体脚板与地面之间,缓冲下肢对地面之间的缓冲力,提供下肢适当的稳定性与贴地性。

(2)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脚踝扭伤的祸首也往往仅只是一颗石头、一块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个坑洞。

(3)脚踝的保护:对于脚踝曾扭过伤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贴扎或是护踝的方式来保护踝关节。

(4)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护,还不如自己有能力来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运动、本体感觉训练、脚板外旋肌肌力训练来达成。

神经肌肉训练

按照10~5~10的规则(每次训练10分钟,每周训练5次,训练10周),在摇晃板上进行平衡练习。10周的计划看起来比较长,但是从经验说明,如果运动员每天在做其他活动(如看电视)的同时进行练习,平衡练习是很容易完成的。针对踝关节损伤后失稳问题的研究表明:

10周的平衡板上的平衡训练能够使神经肌肉功能变得正常。

在平衡板训练能大大降低再度损伤的危险,其危险性可降低到未受伤之前的水平。

胶带和矫形器

尚未完成神经肌肉功能康复的运动员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应该使用胶带和矫形器,直到他们完成康复训练计划为止。测试表明,胶带固定或者使用矫形器能够预防踝关节扭伤的运动员再度受伤,但是这些方法对于以前没有受伤的运动员,没有任何的预防效果。这可能是胶带固定或者使用矫形器能够改善对内翻应力快速反应的能力,而它们的机械支撑的作用较小。新近的研究表明,使用矫形器并不会降低柔韧性和速度方面的能力。如果运动员使用胶带固定或者矫形器,必须清楚地告诉他们在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之前连续使用外来支撑的重要意义。

踝关节韧带损伤常用康复训练方法

骑车练习

使用小负荷

使用高频率

开始用后跟放在脚蹬上,然后将负荷前移,让踝关节更主动活动

重量的转换和上台阶

这是恢复正常功能的基本练习

在有控制的速度节奏下训练

长时间受伤后,使用跑台来训练正常的步态

用张力带做力量练习

耐力训练

有意识的小腿外侧肌肉工作

站立平衡训练

注意开始的动作,控制好足、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身体平衡;

闭上双眼或者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抱一只球或者做其他动作)增加练习难度

从软的表面换到硬的表面来增加练习的难度;

功能训练

运动员多做将要从事的专项运动练习

增加转身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距胫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的外侧,由从前往后排列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

踝关节属滑车关节,可沿通过横贯距骨体的冠状轴做背屈及跖屈运动。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56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