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第1张

1 外关针灸位置图

取穴:坐位,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前。腕关节水平以上2寸,即前臂下1/6与上5/6交界处,指总伸肌腱尺侧缘。

简易取穴:在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处即是本穴。

2 外关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由上述皮神经分布。

3小指伸肌和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尺侧,后者位于桡侧,针刺时先后或从二者之间透两肌,若进针偏向桡侧,仅刺入指伸肌。两肌均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肌肉的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骨间后神经及同名动,静脉位于针的尺侧:针稍偏向尺侧,可刺激骨间后神经,产生向腕后及手背放射的触电感,骨间后动,静脉为同名神经的伴行血管。

5拇长伸肌及食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者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必要时可继续深刺,透刺内关穴。

3 外关针灸手法

进针方向:直刺。与前臂背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可透刺内关,或向上斜刺15-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直刺时在局部有酸胀感,可有麻木电感想指端放射;向上斜刺时,酸胀感向上扩散至肘,肩部,以治肩,肘及躯干疾病。

4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腧穴,又是本经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本穴具有去六*之表邪,疏三焦之壅热,通经络之气滞,调气穴而止疼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热病(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瘰疬,胁肋疼痛,痄腮,咳嗽,暑病,急惊风,腹痛,便秘,肘臂屈伸不利,3,4,5指疼痛,甚则不能握物,手颤诸症。

针灸是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些穴位,运用手法调节阴虚气血。艾灸是用艾条或艾条与艾毛摩擦,点燃,使穴位皮肤表面温暖灼热,达到温经、调和气血的目的。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也是中医常用的穴位。通过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可以解决各种健康问题,治疗各种胃肠疾病。

也有人在针刺足三里后发现后腿有酸胀,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针刺的针感表现为酸、麻、肿。针刺后出现酸胀是正常的。一般在半小时左右消除。当针感敏感时,可在1~2天内消除,属正常现象。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还具有刺激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镇静、镇痛、加速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代谢、增加产热、促进脂肪消耗、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排空等作用。调节内分泌,预防内分泌失调,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方法。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口腔疾病、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等疾病。

正规医疗机构开展针灸治疗相对安全。医生会避开人体的关键部位和特殊部位,在特殊情况下对患者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调整。治疗前,患者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针灸治疗不会造成伤害。如果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不应立即进行针灸治疗。身体虚弱时,刺激不宜过强,尽量采取卧位。饮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容易吞咽和消化。粗纤维含量较少的食物可选择,如烂面条、粥、菜泥、肉泥、蒸鸡饼、牛奶等,避免油炸、粗纤维含量较多的蔬菜或刺激性调味品。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充分休息。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所描述的这些症状来看你属于神经损伤,一般针灸治疗时是不会出现这种并发症的,估计有别的情况存在。意见建议:建议积极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排出疾病本身引起的后再考虑是针灸的原因,假若是针灸引起的,神经损伤时比较慢的,可以利用中药慢慢调理。

病情分析:

您好,这个得看具体的情况的,个别患者存在针灸出现针灸部位的无感觉或者没劲,这种情况慢慢可以恢复的,无法恢复的话需要做相关的处置的。

指导意见:

结合以上所讲,如果是患者是因为针灸后短期出现的这种情况,目前只能是继续观察的。严重的话或者是针灸治疗已经停止了有一段时间仍然这样的话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髀关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髀关穴的定位 45 取法 46 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髀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主治病症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人体部位名·髀关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髀关 1 拼音

bì guān

2 英文参考

Bìguān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ìg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髀关: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髀关

穴位 髀关 汉语拼音 Biguan 罗马拼音 Pikuan 美国英译名 Thigh Pass 各

号 中国 ST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E31 富耶氏 E31 德国 M31 英国 S31 美国 St31

髀关为经穴名(Bìguān ST30)。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1]。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4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

42 穴名解

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1]。

通内达外之处为关。髀,指股部及下肢。膝上大骨为髀,上端为杵,接柱髀枢,下端为槌,连接于胻骨,穴当二者交关之处。穴在髀股前方,膝上1尺2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股外侧,乃由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2]

43 所属部位

大腿[3]

44 髀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髀关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4][5]。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1]。

髀关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6]。

另说髀关“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乙经》,“伏兔后,骻骨横纹中”(《医学入门》);“约伏兔后一寸许”(《循经考穴编》广注)[6]。

髀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髀关穴的位置

髀关[1]

髀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髀关穴的位置(肌肉)

髀关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5 取法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1]。

仰卧位,于髂前上棘至髌骨底外缘连线与臀横纹延伸线之交点处取穴;或屈髋时,平会阴,当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取穴[7]。

仰卧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与承扶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屈股,大腿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和会阴相平的连线交点处即是[8]。

46 穴位解剖

髀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骨直肌、股外侧肌。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分布著股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腰丛的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股外侧静脉及旋髂浅静脉,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此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由股神经支配。两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股直肌→股外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股外侧肌[5]。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神经、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分布[5]。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6]。

47 髀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髀关有疏经活络的作用[1]。

髀关有强腰膝,通经络的作用。

髀关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治阳亢充血头痛,意同。用针与用药,可以互参。[2]

48 主治病症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5]。

髀关主治股、膝等疾患:如腰腿疼痛、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等[1]。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等[1]。

髀关主治腰、髋、股、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6]。

髀关穴主治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7]。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

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10~15寸[1][6]。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传导至膝部[7]。

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向股外侧部扩散,以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斜刺20~30寸,针尖向上,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以治髋关节痛。

针尖向内,使股前部酸胀,并向膝关节处放散,以治下肢疾患。

49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0 配伍

髀关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痹。

髀关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

髀关配环跳、伏兔、足三里,治下肢痿痹[7]。

髀关配风市、伏兔,治股外侧皮神经炎[7]。

411 特效

用力按揉髀关5分钟,可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膝寒、股内筋急不得屈伸等症[8]。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备急千金要方》: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5 人体部位名·髀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655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