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殿士是什么意思

古代殿士是什么意思,第1张

问题一:古代称府君是什么意思 30分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1 汉 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广陵 太守 陈登 忽患匈中烦懑,面赤,不食。 佗 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z 陈仲举 {为 豫章 太守,至便问 徐孺子 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t情欲府君先入廨。’”

2 旧时对已故者的敬称。多用于碑版文字。

唐 柳宗元 《唐故朝散大夫永州刺史崔公墓志》:“以某年某月日,归葬于某县某原,y于皇考吏部侍郎赠户部尚书府君之墓。” 宋 欧修 《泷冈阡表》:“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宋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慰人父母亡疏状》“先某位奄弃荣养”自注:“无官有素契,改先某位为先丈;无素契,为先府君。” 明 方孝孺 《郑府君哀辞》:“ 洪武 丁巳秋九月十日, 浦阳 义门八世之长 郑府君 年七十有二,卒于家。”参阅 清 王芑孙 《碑版文广例》卷七。

3 旧时对神的敬称。

唐 王度 《古镜记》:“某是 华山 府君庙前长松下千岁老狸。”

问题二:古代中诸是什么意思 诸,zhu,从言、者声。张口说话,用言语辩说。本义是辩说,常义是众。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问题三:“关节”在古代是是什么意思 ⒈ 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关节不利屈伸。” 宋叶适《戴少望书》:“道引关节,屏闲思虑。” 韩北屏《非洲夜会・不巧的巧遇》:“那个家伙得意了,把手指关节弄得咯咯作响。”

⒉ 关键;重要环节。

唐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铣}》:“必多读史传,则此等事自能烛照源流,洞见真妄,乃学问中一大关节,不可不知。”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敖至赵,再打郭开关节,言:‘李牧与秦私自讲和,约破赵之日,分王代郡。’”清 许秋《闻见异辞・文引孙行者》:“一士子应乡试,主考系世交,往讨关节,虽不却,但云破题内须嵌‘孙行者’,方可中式。”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三章:“周仆在几个关节问题上作了发挥。”

⒊ 指暗中行贿勾通官吏的事。

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瑶英善为巧媚,载惑之,怠於尘务,而瑶英之父曰宗本,兄曰从义,与赵娟递相出入,以构贿赂,号为关节。”《水浒传》第六二回:“蔡福、蔡庆两w商议定了,暗地里把金子买上告下,关节已定。” 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曹操:哼,这岂不是暗通关节吗?”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⒋ 暗号。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那妇人呵,他唱一句为关节,那乔才呵,他应一句到来也。” 明 叶宪祖《易水寒》第四折:“我想燕人不晓秦声,不免即在琴声之内,暗送一个关节,我王可以脱身也!”

⒌ 嘱咐。

⒍ 机谋;计谋。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你为公事来到这些,不知你怎生做兀的关节?” 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明明的这关节有何难见,险些把一家儿恩多成怨。”

⒎ 指谈话中故意停顿不说使人悬念的关子。

赵树理《三里湾・有没有面》:“他卖了这么个关节,大家自然要追问。”川剧《谭记儿》第四场:“大人,你又何必卖关节。”

问题四:除,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呢? 除的古文解释

chú

①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

⑦任命,授职《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桓帝)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宫1清除宫殿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2比喻宫廷易主《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相关诗词:

虞俦:除夜书怀

姜夔:除放自石湖归苕溪

曾丰:除日送龙涎香与宋评事二首

韦应物:除日

杨万里:除夜宿石塔寺

吴锡畴:除夜

黄庚:除夜即事

方干:除夜

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四

陆游:除夕

徐瑞:除夜器仲孙概

方岳:除夜

问题五:古代有哪些殿哪些宫哪些阁 宫在秦以前是中国居住建筑的通用名,从王侯到平民的居所都可称宫,秦汉以后,成为皇帝居所的专用名

殿原指大房屋,汉以后也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

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阁为主体的,独乐寺观音阁即为一例。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

问题六:古代皇宫女子称自己“哀家”。这个是什么意思? 哀家是皇后的自称

中国的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谦虚。英语的皇后是queen打扑克的疙瘩。字母qu是一个挽着头发的女人的象形,ee是眼睛,n是门。皇后只不过是一个看门的女人

综上分析可知,皇后自称“哀家”就是悲哀的意思。

这只是谦称,古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有谦称

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久居攻宫,守着这么大的宫殿,悲哀的意思

问题七:在古代余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中“余”的意思:

饱足,足食得饱

如:余,饶也。――《说文》

剩下;剩余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剩下的,多余的

如: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吴仲山碑》

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

残留的;遗留的

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 鲁殿余。―― 唐・ 杜甫《登兖州城楼》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

次要的

如: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辛弃疾《鹧鸪天》

不尽,无穷

如: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古诗十九首》

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如:

一车炭重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

有竹一顷余(余),乔木上参天。――唐・ 杜甫《杜鹃》

闲暇

如: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庄子・天道》

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

如: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左传・僖公九年》

余弟宗玄。――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余于仆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此地适与余近。――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如:余既为此志。――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农历四月的别称

四月为余。――《尔雅》

  孤魂像的用途为民间克鬼魂,保护当地的老百姓风调雨顺。

  民间克鬼魂方法:

  1、上下策

  这是八十年代以前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很广的两本书,出处没有办法深究,为2本,一个人只能学习其中一本,否则会全家暴死。上策保富贵,但是学者无后,下策荣后代,学者一生凄苦。学会者看人生,解生死(为风水学的大家)。

  2、解生死的方法

  当家中老人快去了的时候,有两中方法可以解救。

  一种被称为搭桥,将一个一两的酒杯盛满美酒,取2支老人平时用的筷子放在杯的边缘直起形成三角型,只有一次机会,如成,牛头马面不再锁魂,老人得一年寿命,搭桥者减阳寿。

  另一种比较简单,没有名称,取老人鞋,从老人睡处开始印脚印,到大门口为止,刚好能跨过,老人阳寿未尽,应为平常有事错误折寿,阴者当会查明再来,老人得吩咐后事的时间。

  3、风水

  方法很多,解法和破法也很多,最简单的方法为屏风,又称挡煞,不过在城市还是不用信这个比较好,通常规划的时候以有考虑。自己再弄开销太大。

  4、鬼打墙的破法

  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在一个地方转圈怎么也出不去,不要慌,也不要念什么口诀(可能会激怒和你开玩笑的小鬼),简单的方法为对着空气吐口水,其墙自解,如果是男生,比较激烈的手段就是撒泡尿,效果也一样。

  5、鬼闹房顶的破法

  这些通常是死者家属回来,如果不是长时间这样,就不要管,烧点纸钱就可,对自身无害。如果长期这样,为好事鬼把你这当家了,取铁沙,撒在屋顶,通常可解。

  6、碰头鬼的破法

  如在路上碰见鬼迎面而来,避开即可,人有3把火在肩膀和头顶,鬼通常不会惹你。如遇恶鬼,弄清其有恶意可用对其吹气的方法吹撒他。如鬼从后来,拍你肩膀不说话,也不要理,自己走自己的,你不回头他拿你没有办法的。

  7、负背鬼

  通常发生在农村,人们忙完一天回家路上,有些孤魂野鬼会负在人的背上和你一起回家,给家中带来不吉,破解方法很简单,养成在家门口拍拍身上灰尘的习惯就行了。

  8、笔仙

  碟仙的来历和破解笔仙碟仙同为古代问扶乩的支流,为民间流传,但是其由于本是有一定法力的道士破解疑问的方法,故平常人等在请到仙人后因为问题不当或则无力请走仙人而对自身产生危害,所以在进行这个游戏的时候一定戒问仙人自身的问题,在无法请走时不要慌乱,通常是自身没有达到请走仙人的条件,多问仙人几个为什么,请旁观者帮忙达到条件后即可。如无意中放手,可立即到附近庙宇求助有道之人,寻求解决办法。

  9、镜子鬼

  顾名思义,镜子鬼的流传为民间居多,本不是中华一流,主要为人心的阴暗面的影射,碰见时,多无幸免,因为碰见之人多是危害社会,邪恶之人,故通常不解,笔者也就不在这里透露解法。

  10、枉死鬼

  多为女性形象出现,为遭受冤屈而死。其间分为2种,一为成为厉鬼,见者必死,直到杀死者的冤屈达到其冤屈等量,才能平息。二为求鬼,请求见者帮忙伸冤,请碰见者量力而行,在答应之前说明自身能否帮忙,能帮到什么程度,多无害,但不能口是心非,否则无善报。

  11、克鬼法宝

  通常流传的为开光的玉,饰品。此为最好,但是难求到,多为假。另有几种,列如下:杀猪刀 杀气最重之物桃木剑通常作为装饰挂在床头木匠墨盒 大智慧的象征 风铃 慎用,和风水有光,可能会招鬼到来 门神需为手工绘制,带有画者的灵性,印刷品无用(也可自己绘制,但是颜料必须齐全)。

  12、降头

  南洋巫术的大成,分类很多,笔者不依依描述了,在中国流传不广,主要为中华的文化气息克制,所以大家在听说国内出现这些说法的时候大可不用介意,多是假的。要是真的碰上,对不起,你自己想办法吧。

  13、钟馗

  在这里特别说一下,本是状元,但是因为形象丑陋为天子不喜,悲愤之下自尽,为克鬼的大家,是大家防鬼的最好东西,害怕鬼者可查阅相关的文献记载,描绘其画像放于家中,按记载中其喜好注意平时行为,哪怕咒怨来了也不用担心的。

  (此则为后记)

 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二十一日到武林。二十四日渡钱唐即钱塘,今钱唐江,波平不谷hú原意指有绉纹的纱,即处只作“皱”,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三十日 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 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没有成功。越山坑岭,宿于宝安桥。

 初二日 登仙霞,越小竿岭,近雾已收,惟远峰漫不可见。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其地东南有浮盖山,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枫岭西垂,毕岭东障,梨岭则其南案也;怪石拿云,飞霞削翠。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遥瞻丰采,辄为神往。既饭,兴不能遏止,遍询登山道。一牧人言:“由丹枫岭而止,为大道而远;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遂越桥南行数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岭。三里下岭,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金竹云。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由里山越高冈两重,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右有梨尖顶,左有石龙洞,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余乃从其右,二里,憩里山庵。里山至大寺约七里,路小而峻。先跻一冈,约二里,冈势北垂。越其东,坞下水皆东流,即浦城界。又南上一里,越一冈,循其左而上,是谓狮峰。雾重路塞,舍之。逾冈西下,复转南上,二里,又越一冈,其左亦可上狮峰,右即可登龙洞顶。乃南向直下,约二里,抵大寺。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体,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雨阻寺中者两日。

 初四日 冒雨为龙洞游。同导僧砍木通道,攀乱碛而上,雾滃wěng云气四起之意棘铦xiān锋利,芾fèi小石笼崖,狞恶如奇鬼。穿簇透峡,窈窕者,益之诡而藏其险;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如是二里,树底睨斜眼看峭崿。攀踞其内,右有夹壁,离立仅尺,上下如一,似所谓“一线天”者,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乃爇点燃火篝灯,匍匐入一罅。罅夹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线天,第外则顶开而明,此则上合而暗。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深入则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高仅三尺,两旁贴于洞壁。洞既束肩,石复当胸,天可攀践,逾之甚艰。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余不能登,导僧援之。既登,僧复不能下,脱衣宛转久之,乃下。余犹侧仁石上,亦脱衣奋力,僧从石下掖之,遂得入。其内壁少舒可平肩,水较泓深,所称龙池也。仰睇其上,高不见顶,而石龙从夹壁尽处悬崖直下。洞中石色皆赭黄,而此石独白,石理粗砺成鳞甲,遂以“龙”神之。挑灯遍瞩而出。石隘处上逼下碍,入时自上悬身而坠,其势犹顺,出则自下侧身以透,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既出,欢若更生,而岚气忽澄,登霄在望。由明峡前行,芟割莽开荆,不半里,又得一洞,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其中燥爽明透。

 徘徊久之,复上跻重崖,二里,登绝顶,为浮盖最高处。踞石而坐,西北雾顿开,下视金竹里以东,崩坑坠谷,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惟顶以南,尚郁伏未出。循西岭而下,乃知此峰为浮盖最东。由此而西,蜿蜒数蜂,再伏再起,极于叠石庵在叠石庵终止,乃为西隅,再下为白花岩矣。既连越二蜂,即里山趋寺之第三冈也。时余每过一峰,辄一峰开霁,西峰诸石,俱各为披露。西峰尽,又越两峰,峰俱有石层叠。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耸二石,一斜而尖,是名“梨头尖石”。二石高数十丈,堪为江郎支庶,而下俱浮缀叠石数块,承以石盘,如坐嵌空处,俱可徙倚。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所称“双笋石人”,攒列寺右者,皆其派也。峰后散为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可庐,亦高峰所罕得者。又西越两峰,为浮盖中顶,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或数石共肩一石,或一石复平列数石,上下俱成叠台双阙,“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登其巅,群峰尽出。山顶之石,四旁有苔,如发下垂,嫩绿浮烟,娟然秀美可爱。西望叠石、石仙诸胜,尚隔三四峰,而日已过午,遂还饭寺中。别之南下,十里即大道,已在梨岭之麓。登岭,过九牧,宿渔梁下街。

 初五日 下浦城舟,凡四日抵延平郡。

 初十日 复逆流上永安溪,泊榕溪。其地为南平、沙县之中,各去六十里。先是浦城之溪水小,而永安之流暴涨,故顺逆皆迟。

 十一日 舟曲随山西南行,乱石峥嵘,奔流悬迅。二十里,舟为石触,榜人以竹丝绵纸包片木掩而钉之,止涌而已。又十里,溪右一山,瞰溪如伏狮,额有崖两重,阁临其上,崖下圆石高数丈,突立溪中。于是折而东,又十里,月下上一滩,泊于旧县。

 十二日 山稍开,西北二十里,抵沙县。城南临大溪,雉堞及肩,即溪崖也。溪中多置大舟,两旁为轮,关水以舂。西十里,南折入山间。右山石骨巉削,而左山夹处,有泉落坳隙如玉箸。又西南二十里,泊洋口。其地路通尤溪。东有山曰里丰,为一邑之望。昨舟过伏狮崖,即望而见之,今绕其西而南向。

 十三日 西南二十里,渐入山,又二十五里,至双口。遂折而西北行,五里,至横双口。溪右一水自北来,永安之溪自南来,至此合。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又五里入永安界,曰新凌铺。

 十四日 行永安境内,始闻猿声。南四十里为巩川。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亘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书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较诡异,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则桃源涧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层汉即天宇,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槛飞栏,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涧而入,两崖仅裂一罅,竹影逼溪内。得桥渡涧再上,有门曰“长春圃”。亟趋之,则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时暮色满山,路纵横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为导。随之北,即循崖经文昌阁,转越两亭,俱悬崖缀壁。从此折入峭夹间,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凿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彝、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攒列。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复得一台,一树当空,根盘于上。有飞桥架两崖间,上下壁削,悬空而度,峰攒石裂,岈然成洞,曰环玉。出洞,复由棋坪侧历西坞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跻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绕,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汇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绝顶,一八角亭冠其上。复从西路下山,出倚云关,则石磴垂绝,罅间一下百丈。盖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线为暗磴,百丈为明梯,游者以梯下而一线上,始尽奇概,舍此别无可阶也。

 还至大士殿,昏黑不可出。道人命徒碎木燃火,送之溪旁,孤灯穿绿坞,几若阴房磷火。道人云:“由长春圃二里,有不尘馆,旁又有一百丈岩,皆有胜可游。”余颔之即点头接受建议。返舟,促舟子夜行,不可,乃与奴辈并力刺舟撑船。幸滩无石,月渐朗,二鼓,泊废石梁下。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十五日 抵城西桥下,桥已毁。而大溪自西来,桥下之溪自南来,依然余游玉华时也。绕城西而南,溯南来之溪以去,五十里,至长倩。溪出山右,路循山左,乃舍溪登岭。越岭两重,西南过溪桥,五里,南过溪鸣桥。又五里,直凌西南山角,以为已穷绝顶,其上乃更复穹然。不复上,循山半而南,纡折翠微间,俯瞰山底,溪回屈曲,惟闻吼怒声,而深不见水,盖峻峦削岫,错立如交牙,水漱其根,上皆丛树,行者惟见翠葆即绿树丛浮空,非闻水声,几以为一山也。久之,偶于树隙稍露回湍,浑赤如血。又五里与赤溪遇,又五里止于林田。

 十六日 沿山二里,有峰自南直下。峰东有小溪,西为大溪,俱北会林田,而注于大煞岭西者。渡小溪,循峰南上,共五里,到下桥。逶迤南跻,又八里,得上桥。一洵飞空,悬桥而度,两旁高峰插天。度桥,路愈峻,十里,从山夹中直跻两高峰之南,登岭巅。回视两高峰已在履下,计其崇峻,大煞、浮盖,当皆出其下。南下三十五里,抵宁洋县。

 十七日 下舟达华封。

 十八日 上午始抵陆。渐登山阪,溪从右去,以滩高石阻,舟不能前也。十里,过山麓,又五里,跨华封绝顶,溪从其下折而西去。遥望西数里外,滩石重叠,水势腾激,至有一滩纯石,中断而不见水者,此峡中最险处。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今奈何交臂失之?乃北下三里,得村一坞,以为去溪不远。沿坞西行里许,欲临溪,不得路,始从蔗畦中下。蔗穷,又有蔓植者,花如豆,细荚未成,复践蔓行,上流沙削不受覆,方藉蔓为级,未几蔓穷,皆荆棘藤刺,丛不能入。初侧身投足,不辨高下,时时陷石坎,挂树杪(miǎo)细梢。既忽得一横溪,大道沿之。西三里,瞰溪咫尺,滩声震耳,谓前所望中断之险,必当其处。时大道直西去,通吴镇、罗埠。觅下溪之路,久不得,见一小路伏丛棘中,乃匍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不一会,走不多远之意下皆积叶,高尺许,蜘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钩发悬股,百计难脱;比等到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跃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之倾,舟安得通也?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循而西转,过所踞溪石二里许,滩声复沸如前,则又一危矶也。西二里,得小路,随山脊直瞰溪而下,始见前不可下之滩,即在其上流,而岭头所望纯石中断之滩,即在其下流。此嘴中悬两滩间,非至此,则两滩几有遁形矣几乎隐遁而看不见。逾岭下舟。明日,抵漳州司理署。

寺庙大殿一般也是坐北朝南,侧殿左右相衬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山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a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e)侍(shi)。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e)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a),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i)舍阇(du)(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i)流驮(tuo)迦(jia),手拿金刚杵(chu),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u)盘荼(tu)和饿鬼。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i)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i)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③、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4)大雄宝殿

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①、一尊佛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坐佛。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

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an)檀(tan)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

释迦牟尼涅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②、三尊佛

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 

A、“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B、“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 

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为现世佛。右边(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C、“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③、五方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e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代表意义:增益行愿;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④、七尊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ang)菩萨最为著名。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a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a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⑤、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两侧各九尊罗汉。 

⑥、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岛观音)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61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61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61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xie)侍(shi)。 

⑦、东西配殿 

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qie)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两侧常供十八伽(qie)蓝神守护寺院(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 

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

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

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5)四堂 

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①、法堂: 

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②、照堂: 

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③、讲堂: 

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④、经堂: 

为藏(za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zang)经楼不同。藏(za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ang)寺院内一切图书。藏(zang)经楼则专门储藏(cang)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zang),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zang)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庙里大经堂类似汉式的“法堂”,是高僧说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可容纳2000多人听讲。 

(6)四台 

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①、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 

②、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③、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 

(7)罗汉堂

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因此,“五百罗汉”不一定就是五百,而且他们的名字也不是明确的。 

正因罗汉的数量、姓名和造像没有经典仪轨依据,所以,各地寺庙在建罗汉堂时,往往数量规模和人物造型都可能不一致。 

(8)禅房 

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9)监院、方丈院 

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方丈院是监院或方丈的正寝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单独建一处房屋或院落,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维摩居士之石室为方形,长宽皆一丈,故曰“方丈”。后来的方丈室虽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并不奢华,面积也不大。后来的监院或方丈常在寺院旧房屋中处理公务,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设方丈院,而将寺院内的旁院、跨院作为监院、方丈止息之所。 

(10)大斋堂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锅一次都可煮饭一石以上,烧菜百斤以上。即使有如此大锅,对于一个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来的云游僧人,即使有几口大锅也不能满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时用饭,因此就产生两种用餐办法:一是分成几批用餐,以保证都在一个大斋堂用餐;另一种是分成几个大斋堂,以保证能同时用餐,基本上没有破坏集体用餐的古训。台湾的佛光山和中台禅寺等大型寺院皆采取此法。 

(11)藏经楼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ang)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cang)佛经之用。在藏(zang)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不过名称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zang)经阁叫经藏(zang),法华寺则叫经库。经藏(zang)或经库内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国六朝时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为他发明了轮藏(zang)方式,曾建立大层龛等藏经方法。另外,阁内还设释迦摩尼像,胁持二菩萨像。有的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法师像。 

(12)碑楼、碑亭、亭台 

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 

石碑的碑记基本为三类:1是介绍该寺历史,包括初建、重建时间,高僧、官员和文士在此修持、游览及其歌赋。2是刊刻公示该院制度。3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兴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钱数目。 

有的寺庙还有图碑,刻录该寺的平面图。有的千年古刹还把历代石碑包括已废毁的寺庙内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 

凡是大寺、名寺,常请名家、大书法家来撰写碑文。其碑文也就成了文学和书法名篇。 

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造型亦多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为四根立柱,无门,中间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庙前院或后院两侧,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庙四角,共四个。碑亭整体一般涂成红色,顶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赐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轴线上,皇权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亭台是供香客和游人休息形状不只是方形,也有六角、八角形 。一般建在前院或后院的两侧。 

(13)廊院与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组建筑,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 

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有的寺院还把群房作为法堂、念佛堂,寺院历史文物陈列室。小型寺院还用来充当斋堂、僧舍等。 

(14)斜廊和飞廊 

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突出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必须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独创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 

斜廊和飞廊建筑始于唐代,延续到明清。四川乐山无由寺后部石窟过道中即建有斜廊和飞廊,上面还有两三处浮雕,代表着唐代木构建筑斜廊画面最高水平;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图上,左右两廊与大殿连接,其曲线十分美观;北京雍和宫大佛殿也建有飞廊。 

(15)供养塔 

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供养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银铜铁锡制成,高约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国清寺皆有供养塔。五台山南禅寺内为唐代供养塔。 

(16)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最大。 

(17)经幢

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般若心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知名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 

1、东方天尊化冥府一殿秦广大王

2、南方天尊化冥府二殿阴德定泰素妙广真君休真君楚江大王

3、西方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普静真君宋帝大王,神居纣绝宫

4、北方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灵真君伍官大王,神居太和宫

5、东北方天尊化冥府五殿最脏耀灵其君阎罗大王

6、东南方天尊化冥府六殿宝肃昭成真君卞城大王

7、西南方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观明理真君泰山大王

8、西北方天尊化冥府八殿飞魔衍庆真君都市大王

9、上方天尊化冥府九殿无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

10、下方天尊化冥府十殿五华威灵真君轮转大王

扩展资料:

十大阎王殿职能:

第一殿 秦广王蒋专司人间生死,统管吉凶。旧历二月初一诞生。

第二殿 楚江王历专司活大地狱、剥衣亭寒冰地狱。旧历三月初一诞生。

第三殿 宋帝王余专司黑纯大地狱。现世中作乱犯上者或制造纠纷者去此殿。旧历二月初八诞生。

第四殿 五官王吕专司合大地狱、血河地狱。逃税、经济舞弊者去此殿。旧历二月十八日诞生。

第五殿 阎罗王包原本在第一殿,因过分同情罪人,遂转到叫唤地狱。旧历正月初八诞生。

第六殿 卞城王毕专司叫唤地狱和枉死城。埋怨上苍、对着北方小便者去此殿。旧历三月初八诞生。

第七殿 泰山王董专司热脑地狱。以尸骨造药、挑拨离间亲族者去此殿。旧历三月二十七日诞生。

第八殿 都市王黄专司大热脑地狱。旧历四月初一诞生。

第九殿 平等王陆专司阿鼻地狱。旧历四月初八诞生。

第十殿 轮回王薛其职责是根据上列各地狱的报告区别转世。旧历四月十七日诞生。

-十殿阎罗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记,希望能帮到大家!

 (此则为后记))

 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二十一日到武林。二十四日渡钱唐,波平不谷,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三十日 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 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没有成功)。越山坑岭,宿于宝安桥。

 初二日 登仙霞,越小竿岭,近雾已收,惟远峰漫不可见。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其地东南有浮盖山,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枫岭西垂,毕岭东障,梨岭则其南案也;怪石拿云,飞霞削翠。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遥瞻丰采,辄为神往。既饭,兴不能遏止,遍询登山道。一牧人言:“由丹枫岭而止,为大道而远;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遂越桥南行数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岭。三里下岭,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金竹云。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由里山越高冈两重,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右有梨尖顶,左有石龙洞,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余乃从其右,二里,憩里山庵。里山至大寺约七里,路小而峻。先跻一冈,约二里,冈势北垂。越其东,坞下水皆东流,即浦城界。又南上一里,越一冈,循其左而上,是谓狮峰。雾重路塞,舍之。逾冈西下,复转南上,二里,又越一冈,其左亦可上狮峰,右即可登龙洞顶。乃南向直下,约二里,抵大寺。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体,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雨阻寺中者两日。

 初四日 冒雨为龙洞游。同导僧砍木通道,攀乱碛而上,雾滃(wěng云气四起之意)棘铦(xiān锋利),芾(fèi小)石笼崖,狞恶如奇鬼。穿簇透峡,窈窕者,益之诡而藏其险;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如是二里,树底睨斜眼看峭崿。攀踞其内,右有夹壁,离立仅尺,上下如一,似所谓“一线天”者,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乃爇(点燃)火篝灯,匍匐入一罅。罅夹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线天,第外则顶开而明,此则上合而暗。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深入则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高仅三尺,两旁贴于洞壁。洞既束肩,石复当胸,天可攀践,逾之甚艰。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余不能登,导僧援之。既登,僧复不能下,脱衣宛转久之,乃下。余犹侧仁石上,亦脱衣奋力,僧从石下掖之,遂得入。其内壁少舒可平肩,水较泓深,所称龙池也。仰睇其上,高不见顶,而石龙从夹壁尽处悬崖直下。洞中石色皆赭黄,而此石独白,石理粗砺成鳞甲,遂以“龙”神之。挑灯遍瞩而出。石隘处上逼下碍,入时自上悬身而坠,其势犹顺,出则自下侧身以透,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既出,欢若更生,而岚气忽澄,登霄在望。由明峡前行,芟割莽开荆,不半里,又得一洞,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其中燥爽明透。

 徘徊久之,复上跻重崖,二里,登绝顶,为浮盖最高处。踞石而坐,西北雾顿开,下视金竹里以东,崩坑坠谷,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惟顶以南,尚郁伏未出。循西岭而下,乃知此峰为浮盖最东。由此而西,蜿蜒数蜂,再伏再起,极于叠石庵在叠石庵终止,乃为西隅,再下为白花岩矣。既连越二蜂,即里山趋寺之第三冈也。时余每过一峰,辄一峰开霁,西峰诸石,俱各为披露。西峰尽,又越两峰,峰俱有石层叠。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耸二石,一斜而尖,是名“梨头尖石”。二石高数十丈,堪为江郎支庶,而下俱浮缀叠石数块,承以石盘,如坐嵌空处,俱可徙倚。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所称“双笋石人”,攒列寺右者,皆其派也。峰后散为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可庐,亦高峰所罕得者。又西越两峰,为浮盖中顶,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或数石共肩一石,或一石复平列数石,上下俱成叠台双阙,“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登其巅,群峰尽出。山顶之石,四旁有苔,如发下垂,嫩绿浮烟,娟然秀美可爱。西望叠石、石仙诸胜,尚隔三四峰,而日已过午,遂还饭寺中。别之南下,十里即大道,已在梨岭之麓。登岭,过九牧,宿渔梁下街。

 初五日 下浦城舟,凡四日抵延平郡。

 初十日 复逆流上永安溪,泊榕溪。其地为南平、沙县之中,各去六十里。先是浦城之溪水小,而永安之流暴涨,故顺逆皆迟。

 十一日 舟曲随山西南行,乱石峥嵘,奔流悬迅。二十里,舟为石触,榜人以竹丝绵纸包片木掩而钉之,止涌而已。又十里,溪右一山,瞰溪如伏狮,额有崖两重,阁临其上,崖下圆石高数丈,突立溪中。于是折而东,又十里,月下上一滩,泊于旧县。

 十二日 山稍开,西北二十里,抵沙县。城南临大溪,雉堞及肩,即溪崖也。溪中多置大舟,两旁为轮,关水以舂。西十里,南折入山间。右山石骨巉削,而左山夹处,有泉落坳隙如玉箸。又西南二十里,泊洋口。其地路通尤溪。东有山曰里丰,为一邑之望。昨舟过伏狮崖,即望而见之,今绕其西而南向。

 十三日 西南二十里,渐入山,又二十五里,至双口。遂折而西北行,五里,至横双口。溪右一水自北来,永安之溪自南来,至此合。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又五里入永安界,曰新凌铺。

 十四日 行永安境内,始闻猿声。南四十里为巩川。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亘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书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较诡异,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则桃源涧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层汉即天宇,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槛飞栏,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涧而入,两崖仅裂一罅,竹影逼溪内。得桥渡涧再上,有门曰“长春圃”。亟趋之,则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时暮色满山,路纵横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为导。随之北,即循崖经文昌阁,转越两亭,俱悬崖缀壁。从此折入峭夹间,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凿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彝、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攒列。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复得一台,一树当空,根盘于上。有飞桥架两崖间,上下壁削,悬空而度,峰攒石裂,岈然成洞,曰环玉。出洞,复由棋坪侧历西坞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跻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绕,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汇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绝顶,一八角亭冠其上。复从西路下山,出倚云关,则石磴垂绝,罅间一下百丈。盖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线为暗磴,百丈为明梯,游者以梯下而一线上,始尽奇概,舍此别无可阶也。

江苏南京人,

明初京城女子刘莫邪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一生有两奇,一奇是她那个御赐

的“女秀才”的名号,二奇则是她后半生暗中联络,拥戴故君的行动,最终,她也就是死在这后一奇上。

刘莫邪出生于元末南京城中一个普通读书人家,父母早逝,年幼的刘莫邪被舅舅家收养。她舅舅是个闲散之人,膝下无子,非常疼爱已是孤儿的外甥女,见她聪明伶俐,所以常教她些名家诗词,小小年龄的刘莫邪竟能听三遍就记住,而且还能依自己的理解评点一番。舅舅见小莫邪乖巧可爱,每次参加文友的诗会总爱带着她,这种时候,小莫邪特别高兴,在诗会上,她闪着一双乌亮的大眼睛,专心致至地盯着品诗论文的大人们。

那些诗兴盎然的文人除了偶尔逗弄一下这个长相甜美的小姑娘外,谁也不把她放在眼里。

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一帮文友又在一座花园中举办文会,小莫邪照例由舅舅带着参加了。这次的诗题是“咏四季花”,由每人在素笺上写一首诗。小莫邪看到大人们或低头沉吟,或挥笔走龙,很有兴致,于是也向舅舅讨来纸笔,悄悄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三秋桂子美钱塘,疏影横斜点素妆;

十里芙蓉娇出水,春风桃李满庭芳。

这时莫邪的舅舅还未写完,小莫邪扯了扯舅舅的衣襟,把写好的诗笺递给了他。舅舅接过诗笺一看,十分满意,于是对众人诵吟了一遍,顿时,文会上人人喷喷称奇。这短短四句诗,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秋桂子、冬梅花、夏芙蓉、春桃李,四季代表性的花卉,诗意虽谈不上新奇,但出自一个九岁小姑娘之手,诗句老练自然,怎不让众文人赞口不绝呢!从此,小莫邪成了文会中的一位正式成员每次与大人平起平坐,作诗论文,她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南京城中人人皆知的:“女神童。”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南京也成了战火纷飞之地,在性命难保的动荡之中,谁也顾不得什么诗文,刘莫邪这个“女神童”自然也就没人关心了。

朱元漳力挫群雄,破元立明成了明太祖,京都定在南京,南京城便又恢复了昔日的升平繁华。这时,花信年华的刘莫邪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时的刘莫邪已成了一个圆熟干练的小妇人,凭着她的诗才和诗名,频频出现于公侯门的诗文酒会,成了高级社交圈中的名流,尤其受到一些名媛贵妇的倾爱。她与明太祖的女儿大长公主关系十分密切,是大长公主的座上常客,如此一来,她的盛名通过大长公主又传到明太祖耳中。

明太祖朱元漳虽出身贫贱,却也酷爱附庸风雅,听女儿说起京城里有一个女才子,特意召到殿上面试。刘莫邪在皇帝面前毫不惊慌,应答自如,朱元漳一时高兴,当即赐她为“女秀才”。

按科举考试的惯例,秀才是通过“县试”就可以取得的基本资格;根本无需皇帝钦命,皇帝只主持“殿试”,从进士中点状元。如今由明大祖亲自赐给刘莫邪一个“女秀才”称号,可以说是有点不伦不类,很是滑稽;但既然是皇帝开了金口,谁也不能说不合适,从此,刘莫邪就有皇帝御赐的“女秀才”这一奇特名号。

刘莫邪不但名号奇特,身世也令人猜摸不透。战乱之后,刘莫邪是以一个独身妇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时而作贵夫人打扮,妆扮得浑身溢光流彩;时而又布衣淡妆,俨然一副村姑民妇模样,谁也弄不清她的身份。有人说她嫁过人,丈夫是个富商,在战乱中丧生,却给她留下了大批钱财,使她成了个富孀;也有说她在战乱中遇到世外高人,传授给她了幻术蛊法,能替人医治疑难杂病,也能迷人心神;还有人说她曾经出家为尼,在青灯古刹中潜心修炼,因而练得一手好书法和一身诗才。因为她从不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经历,所以这一切都只是猜测。

现在,刘莫邪顶着“女秀才”的头衔,似乎有了个身份。虽说一般的秀才并没有多少地位,俯首便可抓出一把来;可刘莫邪这个秀才与别人不同,因为她是皇帝御赐的特殊秀才,全国独此一个,不知不觉地有了“见官大三级”的殊荣,再加上她与大长公主的密友关系,人人便对她敬畏三分。她广交达官贵人、文士名流,因为她的聪明才干和豁达爽朗的性格,成了京城里的一个十分吃得开、兜得转的“名女人”,办起事来总能左右逢源。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这时太子已先他而逝,于是由皇太孙允敉继位,作了明惠帝。惠帝害怕明太祖所分封的藩王势力膨胀影响自己的政权,就听从了侍臣齐泰、黄子澄的计谋,采取了削藩政策。分封在燕地的燕王朱核对此十分不满,他凭着手中的兵权,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由燕京起兵南下,实际上是要争夺惠帝的皇位。 惠帝急忙派大军去,无奈燕王的军队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双方血战了四个年头。大长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梅殷,奉命率领重兵屯扎在淮南,以作为保护南京的屏障,几经交锋后,朱棣的部队逐渐攻下一些北方的城市,许多北方守将在大军压顶的形势之下,纷纷降归了燕王。燕王大军直逼到淮南,局势紧迫,南京城中风传驸马都尉梅殷也有投降意图,一时间,全城官民惶恐不安。副都御史茅大方想写信探明梅殷的态度,可是兵荒马乱之中,竟找不到人去冒险送信。就在这时,刘莫邪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因为她长期周旋于官贵门户,所以对政局十分清楚,危乱之时,她有意地运用自己特殊的能力,助朝廷一臂之力。因为刘莫邪是梅殷妻子的密友,她去传信自然合适不过,茅大方当即写下一诗帖笺,并密嘱有关事项,刘莫邪便携带诗笺离开了南京。

穿过硝烟弥漫的路程,刘莫邪风尘仆仆地来到淮安防地,拜见了梅殷。梅殷一见是妻子大长公主的闺中密友来到,惊讶之余当然是殷勤招待。到了帅府,刘莫邪取出茅大方的诗笺对着梅殷大声朗诵道:

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

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骑过天河。

关中事业萧丞相,塞上功勋马伏波;

老成不才无补报,西风一度一悲歌!

因是探试梅殷的态度,所以这首诗写得含义曲折委婉,使梅殷一时间不甚明白刘莫邪百里送诗的意图,于是问:“此诗何意?”刘莫邪觉得梅殷似无二心,就索性点明了说:“茅大人对西风兴悲,是担心树叶将辞旧枝呀!”梅殷番然领悟,忙表白道:“食君之禄,忠君之国,理所当然。梅某率兵拒敌,决不会作辞枝的落叶,随风飘舞!”刘莫邪证实了自己的感觉,连夜返回南京,把消息传给了茅大方。

此后,燕王大举南下,探知了梅殷坚决抗拒的决心,只好绕过了他的防地,由扬州渡江直取京师。谷王朱穗归降,薛岩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南京很快就被攻陷,宫中燃起了大火,朱棣进宫时,惠帝已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自立为皇帝,称为明成祖,改元永乐,重制朝纲。

梅殷一死,女秀才刘莫邪立刻被捕了。当时许多公侯的家眷和文人名士,出于仰慕女秀才的才华和能耐,纷纷出面为她向朝廷求情。人们普遍认为,她不过是个女流之辈,没有丈夫子女,也没有官职,怎么可能去参加那些皇位之争的政治活动,想必是冤枉了她。等到后来,许多证据陆续查清后,人们不再敢为她说情求保了,只是惊叹这女子为何有这般出人意料的举措。

刘莫邪此时已经年逾半白,历尽繁华之后,自己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政治道路,事到如今,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所以对生死已能安然处之。在狱中她十分但然地嬉笑怒骂,把一些见风使舵的软骨头旧臣,一个个指名讥笑嘲弄,纵情表明自己坚贞的信念。

有一天,大理寺少卿薛岩前去查狱,前呼后拥,不可一世。他本是惠帝旧臣,因打

开金川门降迎朱棣进京而有功,所以又成了明成祖朱棣的宠臣。刘莫邪见他那无耻的得意之状,朝他吐了一口口水,并哈哈大笑地朗吟道:

三朝元老两朝臣,尺蠖龙蛇看屈伸;

缩头胁肩公相贵,金川门外迎新君。

这首诗正好揭了薛岩的伤疤,他不由恼羞成怒,临走时命狱卒在当天夜里将刘莫邪缢杀了。就这样女秀才结束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给人们留下无数惊叹和不解

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令游人悲叹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齐著名诗妓苏小小的孤茔,位于西冷桥畔;另一座则葬着明初怨女冯小青,长寂在孤山脚下的梅树丛中。两座长满青草的孤坟,给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这里凭吊的人们不免会回想起两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童年的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小青十岁那年,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她见小青聪明可爱,就将她唤到身边。老尼抚着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小青好奇心正强,饶有兴致地点点头。老尼闭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经。念完后,睁开眼睛看了看小青,小青知是在考自己,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脸露惊诧之状,随即摇了摇头,转身对小青母亲郑重说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意思说若舍不得让冯小青出家,又教她读书识字,那就连三十岁还活不到。

冯母闻言大吃一惊,但她认为凭自家的条件,小青无论如何也能过得舒舒服服。老尼定是故弄玄虚,岂可深信!送走化缘老尼后,冯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曾带兵坚决阻挡。当朱棣取得天下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诛连全族。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慌乱之中,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中。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家大业大,见冯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了她。

住进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杨夫人见小青一个人闷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待冯小青出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是红烛。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句体的谜面,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

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他早知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自己是有妇之夫,不敢随意造访。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冯小青的屋外有几树白梅,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在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如今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小青,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了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冯小青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四。

因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诗词排遣忧情。这天,她心有所慨,写下这样两首绝句:

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

写成后诗笺摊放在桌上,小青就焉焉地睡着了。正巧这时崔氏路过,见屋内寂静无声,悄悄溜进来窥探,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顿时大发*威,吵嚷起来。

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则自己就寻死觅活。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住。

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但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她不由地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她歪在病榻上,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

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

一日,小青对老仆妇说:“立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画师请来后,冯小青仔细描了妆,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了小青倚梅图,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的神!”

画师又开始重新作画。又费了两天时间,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冯小青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

于是,第三次画象,冯小青不再一板正经地摆着姿势,而是如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动,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间。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四天时间把画画成。这副画中,小青依然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

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天天呆呆地望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萧秋来临,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别书”托老仆妇转交给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并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好,让老仆妇寻机送给冯家大少爷。一切交待完毕,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对自己的画象拜了两拜,禁不住大声恸哭,哭声愈来愈小,终于气断身亡。这年她还不满十八岁,果然应了当年老尼的预言,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

冯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讯,不顾一切地赶到了别墅,抱着小青的遗体大放悲声,嘶声喊着:“我负卿!我负卿!”清检遗物时,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连同老仆妇转交给他的诗稿带到家中,象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不料,几天后,诗稿和画像被泼妇崔氏发现,全部丢在火中。冯通奋力抢救,才勉强抢出一些零散的诗稿。

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书名就称《焚余稿》。

西陵芳草骑辚辚,内信传来唤踏春。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何处双禽集画阑,朱朱翠翠似青鸾。如今几个怜文彩?也向秋风斗羽翰!

盈盈金谷女班头,一曲骊珠众伎收。值得楼前身一死,季伦原是解风流。

脉脉溶溶滟滟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镜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谁多?

苏坦妹,元末明初,江浙一带著名的才女,和楚方玉并称“江南苏楚”。同浙江四贤,刘伯温等人也是素有往来,他们经常

参加浙江地区当时非常有名的“兰溪会”,在会上常常高谈阔论,吟诗作对。

真是“红颜薄命”啊,苏坦妹正值如花似玉的年纪时却被朱元璋给误杀了,后来,朱元璋为了表示悔意,在苏坦妹的坟前立了一个“罪己碑”。

楚方玉,元末明初江南才女之一,死时年仅24岁,14岁便与江南另一才女苏坦妹并称“江南楚苏”, 在浙西文人汇集的著名诗会---兰溪雅会上,以诗才力压群贤与苏坦妹并称,二人交好情同姐妹明初因苏坦妹被朱元璋误杀,作为挚友的楚方玉悲痛万分,立誓要为苏坦妹申冤,随后就有了她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并一夺状元之举,在大殿上羞辱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从小备受战乱之苦,家人都死于战火,后跟随一老仆人背井离乡,曾在一寒冬之日给了落破之时的朱元璋一碗泔水---说是什么珍珠翡翠白玉汤,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施舍之人最后,当楚方玉在高中状元之后再大殿上说明当年施舍之事后,朱元璋仰慕其才情和美貌,想纳其为妃,楚方玉冰清玉洁怎肯答应,最后,完成了一生最后一本书稿<<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之后,便投缳自缢了文稿还是当年"浙西四贤"之一的宋濂给帮忙刊发的今已轶失宋濂看到当年的文坛好友仙逝,惋惜的连叹道"可惜!可怜!可叹!"

称大象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用大型的电子地磅。

第二种就是让大象上船做标记,然后将石头换成人,再将每个人的体重相加,便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

第三种就是做一个大象跷跷板,利用杠杆原理,让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站上人,等人和大象重量相同时,再将人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象的重量。

第四种就将大象用钢索绑好,利用吊车的滑轮,在钢索的另一头系上大筐,在筐内放入重物,重量相等时,就会平衡。

第五种悬吊法:在大树上挂一足够结实的滑车,一头拴住大象,另一头吊一大篮子,于篮中放石头,直到把大象吊起为止,称石头重量。

形态特征:

它们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亚洲象肩高2至4米,体重3至5吨。非洲象肩高3至4米,体重55至8吨。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过27米,体重35吨。象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以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伸,鼻长几乎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

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组成的,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捡拾物品,象鼻非常灵活自如,可以捡拾重达1吨的物体,也可以捡拾花生那样小的食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69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