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低是一种怎么样的表现

肌张力低是一种怎么样的表现,第1张

肌张力低下是小儿脑瘫的一种表现

常见有两种:

1、一种是特发性肌张力低下:患儿缺乏抗重力伸展能力,患儿呈低紧张状态,自主运动功能低下,竖头不稳、不能独坐是肌张力低下型脑瘫主要的表现。由于肌张力低下,患儿常仰卧位,四肢外展,外旋,形成蛙样姿位。此型脑瘫较少见,多伴有智力低下。

2、另外一种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常在用力和激动时肌张力增高加重,安静时肌张力低下。肌紧张时上肢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旋,腕关节屈曲外展,躯干弓形背屈,上肢僵硬、不协调,尤其是双侧肢体不对称,呈扭转姿势。这种肌张力低下型只是一种过渡型,随着年龄的生长,可逐渐被高张力型(痉挛型)代替。

病情分析:脑梗如果出现了肌张力过高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脑梗塞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在各种原因下造成的堵塞,造成外周的功能障碍。所以对肌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注射肉霉素,这样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若出现了肌张力过高,那么可以及时的进行按摩或者是针灸,这样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平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尽量多吃水果蔬菜。

1)为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家属应将瘫痪侧肢体保持功能位置上。让病人取仰卧位置,使瘫痪肢体的肘关节微曲、手握纱布卷,上肢垫高过肩。膝下放一小枕头,腿侧放砂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脚底放板以防脚下垂,并需常变换体位。

2)按摩与被动运动。因肌肉长期不活动易引起肌萎缩,所以应每天定时给病人的瘫痪肢体进行被动的运动和相关部位的按摩。在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关节韧带及肌肉损伤。

3)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也应随着更改,先是做一些坐前准备动作,如用健侧肢体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用健侧下肢去活动患侧下肢,也可练习翻身等等,但这些动作基本上仍在床上进行。锻炼强度和时间应按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即可。然后可让病人取半坐位,背部安放靠背架,上半身由三十度逐渐增大到七十度坐角。若病人七十度的半坐位能坚持坐三十分钟时,即可让其练习坐位了。坐起的动作可这样练习,健侧手握患侧手于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侧肘关节为支点,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这时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家人可用手扶病人肩部左、右、前、后摇晃,同时嘱病人用力对抗以保持不倒,待坐稳后再开始练习坐床边、下床坐椅子等。然后再帮助患者练习爬、跪等活动。为防止肩关节脱位,当病人能坐后应用三角巾固定肩部至患肢能举过头为止。

4)病人能坐后就应开始锻炼其站立功能,这要先由家人从坐位上用力扶着站立片刻,以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和减少扶他的力量,锻炼其下肢力量,直到病人自己能用拐杖从坐位站立起来。能站立后就应锻炼其平稳功能,首先将两脚分开,健肢与患肢轮换持重,直到能站稳时,家人可扶其患侧上肢,左、右、前、后摇晃 (摇晃时应严防跌倒),若病人仍能站稳时即可锻炼走路了。

5)走路的锻炼。先是用健侧手向前扶杠棒,然后患侧下肢向前迈步,再健侧下肢紧跟上,这样一步一步的向前移动。当独立步行稳定后,再进一步锻炼较复杂的步伐,如绕圈走、上下台阶或楼梯、跨越障碍物

体检的时候儿保医生说宝宝有点肌张力高,好像还挺严重,让回家做运动。上网查关于肌张力高的说法,直接被吓哭,担心宝宝会得脑瘫……

还有的妈妈,发现宝宝拳头攥的紧、脚趾内扣、头后仰、飞机手等,疑惑宝宝是不是肌张力高。

看大家如此紧张,芽芽妈真是于心不忍,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宝宝“肌张力”的问题。

1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简单的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其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是通过反射中枢控制的。

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安静不活动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姿势性肌张力:变换姿势时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运动性肌张力:完成某一动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

所以,如果要客观地判断宝宝的肌张力,需要观察三种状态下宝宝的肌张力特征。

2

什么是肌张力高?

肌张力维持身体做出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一旦肌张力过高,会因肌张力亢进出现一些异常的姿势,肢体活动也会受到限制。

肌张力高常表现出,上肢肩关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握拳状,拇指内收;下肢伸直,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跖屈。坐时两下肢向前伸直困难,站时足尖着地,行走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等。

如果宝宝只是偶尔出现这样的姿势,经爸爸妈妈指导后可以恢复正常,那很可能不是肌张力高;但如果在放松时仍保持这种状态,经引导不能恢复,则很有可能是真的肌张力高,应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检查确认。

3

肌张力高,宝宝会有哪些表现?

具体来说,如果肌张力增高,宝宝可能的表现有:

仰卧时可出现头一直向后背;

上肢肘关节、腕关节一直保持屈曲状;

手指拇指内收,双手紧握拳而很难张开;

双下肢总表现为伸直,双足尖着地等。

如果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可导致宝宝全身僵硬,肢体运动减少。

4

肌张力高≠脑瘫

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把肌张力高和脑瘫划等号。

肌张力高的确是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之一,但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01新生儿时期的特殊性

新生儿时期全身屈肌张力高是正常的,在3个月后被动性肌张力逐渐减弱,到6个月后屈肌张力进一步下降,伸肌张力进一步升高,为站立做好准备。

02宝宝的情绪影响

如果宝宝情绪紧张不能放松,自然检查的时候不配合,无法很好的判断,这一点需要结合孩子日常的情况一起来判断。

03病理性原因

多和脑部疾病有关,脑瘫是其中一种。

5

真正的肌张力高要如何治疗?

如果诊断为是疾病引起的肌张力异常,那就真的要及早治疗,不要耽误。

对于确诊为肌张力异常的孩子,需要启动正规的物理治疗,进行专业康复训练和家中日常锻炼。

在家的时候,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蹬三轮的动作,听轻柔的音乐放松,增加孩子的力量,克服肌张力异常带来的行动障碍,通过持久训练逐步恢复健康。

电疗、游泳疗法、针灸、打“脑活素”、吃“偏方”、剧烈做操甩动孩子四肢等江湖骗术,是时候止住招摇撞骗的脚步了。

真正肌张力高的康复是持久而且枯燥的,很可能要坚持三四年,孩子的大运动才能勉强追上正常的孩子,而且依然需要不间断的进行下去。并不是打个针吃个药,随便在家做做被动操,就可以好起来的。

虽然肌张力高或低是很多严重疾病的表现之一,但爸爸妈妈也不能杯弓蛇影,通过单一轻微表现就作判断。

更不要胡思乱想,在自己不能判断或心有疑虑的时候,看专科医生才是最明智的。

当然,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吓自己而已,希望所有宝宝都能健康平安的长大。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 于1911年由Oppenheim H首先命名,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 dystonia),又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nm deformans),临床上以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为特征。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发病多在5~15岁,有家族史者,第2代比第1代发病年龄有提早的趋向。患者中60%有遗传,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各占一半;40%患者为散发。东欧犹太人发病比率较高。最新研究表明:该基因定位在9q34,多数是由于3bp的GAC缺失造成。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低,可能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关。而菲律宾的panag岛发现一种X-连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张力障碍。这型在20岁成年早期以后发病,症状可从腿、足开始,也可从上半身起病,50%患者发展至全身。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期起病者多有阳性家族史,症状常从一侧或两侧下肢开始,逐渐进展至广泛的不自主的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成年起病者多为散发,症状常从上肢或躯干开始,大约20%的患者最终可发展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不会严重致残。

起病初期,往往在开始行走时都会出现一侧足部不随意的足趾跖屈,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称之为“足趾步态”。在发病的早期,这种异常动作仅影响一些随意动作,如影响往前行走,而不影响其他方向的动作,如后退,或横行时行走就完全正常。也有表现为一侧下肢突然的弯曲或反射性的痉挛。几个月或几年后,这种不自主的异常动作,静止时也会出现,并渐进性扩展波及邻近部位的肢体,最后波及面部、颈部以至全身。面部受累表现为挤眉弄眼、歪咧嘴等动作,舌肌咽喉受累时出现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磨牙,伴有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颈部受累则出现痉挛性斜颈,肢体表现为伸直、屈曲或旋前、旋后。躯干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螺旋形动作,因此易导致肌肉肥大,脊柱前凸、侧凸,骨盆倾斜。扭转痉挛在做自主运动时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完全消失。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即由此得名。严重者不能从事正常运动,晚期病例可使骨骼畸形、肌肉挛缩而导致严重残废。肌张力障碍伴有扭转成分故称扭转痉挛。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的家族成员中,可有多个同病成员或有多种组合的局限性症状,如眼睑痉挛、斜颈、书写痉挛、脊柱侧弯等症状,且多自上肢开始,可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即使进展成全身型,症状亦较轻微。

扭转痉挛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和(或)骨盆等奇异的扭动样不自主运动,即可作出诊断。若能排除可能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则可诊断为原发性扭转痉挛。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 于1652年由荷兰医生Tulpius首先提出,多见于30~50岁,也可发生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2。该病是因颈肌的痉挛或强直性收缩而引致头向一方强直性转动。颈部的肌张力障碍导致头部和颈部的姿势不正常,故也称颈内肌张力障碍或颈肌张力异常。

有关本病的病因长期以来有较多的争论。其中5%~10%患者往往在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有轻度肌张力障碍,故可认为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表现。罕有家族性,也可继发于风湿热、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疟疾、CO中毒、某些药物、脑炎、甲亢、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头部快速地转动和静止时头部间断性或持续性偏斜。成年起病的痉挛性斜颈,通常起病甚为缓慢,开始头不自主地转向一侧,经数日或数月后转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将逐渐增加并叠加阵挛样跳动式痉挛。颈部深浅肌肉均可受累,因受累的肌群不同故临床表现不同,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颈夹肌的异常收缩最易表现出来。一些患者在症状明显前先表现为不自主的点头或摇头。另外,痉挛时间可长、可短、可有停顿,严重者肌肉呈强直性收缩,痉挛动作杂乱无章并且猛烈,造成头部不停的倾斜、扭转,并且扭转的方向可变。患肌可发生肥大,这种不随意运动可因情绪激动、走路、骑车时加重,平卧时减轻,睡眠中完全消失。痉挛性斜颈伴不随意收缩时可引发颈神经胀痛,重者可放射至臂部,甚至引起肌紧张性头痛。痉挛性斜颈伴发疼痛比其他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高。病情严重、长久者可导致颈部肌肉挛缩和持久变形。

急性痉挛性斜颈,可以突然起病,典型者常见于药物反应如氟哌啶醇、胃复安等所致。停止用药或给予抗胆碱能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1) 扭转痉挛应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易与肌张力障碍区别。

(2) 痉挛性斜颈需与头部震颤、先天性斜颈相鉴别:先天性斜颈发病年龄早,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及眼肌麻痹(如上斜肌麻痹)等所引起。因痉挛性斜颈常会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痉挛,类似头部震颤,需与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相鉴别。

(3) Meige综合征应与颞下关节综合征、下颌错位咬合、面肌痉挛、神经症相鉴别: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肌和眼睑的抽搐样表现,不伴有口-下颌的不随意运动。

(4) 在明确肌张力障碍诊断后要尽量寻找病因: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除可伴有震颤外,一般无其他阳性神经症状和体征。起病时即为静止性肌张力障碍、较早出现持续的姿势异常、语言功能早期受累、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以及偏侧肌张力障碍均提示为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肌痉挛、痴呆、小脑症状、视网膜改变、肌萎缩和感觉症状等,也提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筛查手段包括: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颈部MRI(排除脊髓病变所致颈部肌张力障碍)、血细胞涂片(排除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代谢筛查(排除遗传性代谢疾病)、铜代谢测定及裂隙灯检查(排除Wilson病)。对儿童期起病的扭转痉挛还可进行DYTl基因突变筛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7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