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活动度详细资料大全

关节活动度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关节活动度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角 度。关节活动度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 关节活动度,前者是由肌肉主动收缩产生, 后者由外力产生,无肌肉的随意运动。法医 学鉴定时,测量关节的主动与被动ROM 时,应注意两侧比较,以关节起始位为中立 位0°法纪录,如肘关节活动度:伸0° (中立位),屈140°。(沈忆文)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关节活动度 外文名 :Range of motion 简称 :ROM 别称 :关节活动范围 测定方法,临床症状,评定标准, 测定方法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的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判定可能康复的程度;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客观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进展情况,以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为病人及治疗师提供动力,为科研提供客观资料等 。 临床症状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结构异常;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 评定标准 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具体内容 ROM评定的工具与规则 ROM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动测量(皮尺)。 二、测量方法 1、舒适 2、暴露测量的关节 3、确定测量关节的骨性标志 4、专人测量 5、主动关节活动测量、被动关节活动测量(以划线方式定位)。 6、正确找准运动轴、固定臂、移动臂 三、测量结果的记录 内容:关节名称、左右、主动ROM、被动ROM、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挛缩、痉挛等 第三节 ROM的测量方法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2:1。 1、肩关节屈0°-180° :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

股骨颈骨折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femoral neck

拚音 GUGUJINGGUZH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为股骨颈骨折。为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与其他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部分人在伤前即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偏瘫等全身疾患,伤后常卧床不起,较易发生肺炎、褥疮和静脉炎等合并症,因而其死亡常较一般骨折患者为高。二是由于功能解剖上的特点,骨折部位常承受较大的剪应力,影响骨折复位或复位后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内固定的效果,尽管内固定方式屡经改变,骨折不愈合率仍较一般为高,约为10%~20%。三是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骨折时易使主要供血来源阻断,不但影响骨折愈合,且有可能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发生率约20%~40%。

中医释名 股骨头颈又名髀杵,俗称胯骨轴,其形呈大半个圆球形,以股骨颈与股骨干相连,使股骨干远离髋臼,以适应髋关节大范围的活动。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一角质、称为颈干角,正常范围在110°~140°之间。平均为127°,儿童可达150°。颈干角大于正常范围为髋外翻,小于正常范围为髋内翻。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大多发生于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这种骨折治疗较复杂,预后亦欠佳。

西医病因 老年人骨折多由于骨质疏松,尤其是股骨颈部张力骨小梁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最后压力骨小梁数目也减少,加之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均可使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使股骨颈脆弱。为此老年人髋周肌群退衰,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余应力,加之髋部受到压力较大(体重2~6倍),局部压力复杂多变,因此不需要多大暴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生骨折。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由于严重损伤如车祸或高处跌落所致,偶有因过度过久负重劳动或行走,逐渐发生骨折者,称之为疲劳骨折。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常发生于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据天津医院对13399例骨折病人统计,其中股骨颈骨折占3.58%。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随之增加,成为老年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分类:①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内收,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②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有颈部,此型较少见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此型甚为少见,有人认为在老年患者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类型;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③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90°,Ⅱ型,30°—50°;Ⅲ型,>

50°。④ Garden分类法:依错位程度分为: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病理变化:①血液供应的改变:特别是供应头部主要血运的上支持带动脉最易损伤,有时连同下支持带动脉一并损伤,而圆韧带动脉又供血不足,因而使股骨头缺血,以致骨折愈合缓慢、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坏死。②生物力学的改变:骨折后常使颈干角和前倾角最终未能恢复正常,亦可影响骨折愈合与股骨头的存活。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且以女性为多,但中年、儿童患者亦非罕见。对任何一位中年以上的人,无论受伤外力如何,如在伤后感觉髋部疼痛,大粗隆有压痛,下肢呈外旋位置,即应考虑股骨颈骨折,虽然患者仍能站立或缓缓步行,亦不应除外股骨颈骨折。宜进行X线检查。典型的表现为患肢内收外旋,膝关节轻度屈曲畸形,这是股骨颈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患者仰卧时,患足倒向外侧,囊外型骨折更为明显。疼痛多不严重,但在肌肉痉挛或软组织损伤较重的患者,则多有剧痛,轴心叩痛明显。除少数外展型骨折的骨折端嵌插患者在伤后仍能站立和勉强行走外,绝大多数患者在伤后都出现下肢功能障碍。 股骨颈骨折分类:

1.按骨折部位分类(1)囊内骨折:指头下骨折和颈中骨折。头下骨折为股骨颈骨折最严重的一种,临床较少见,由于血液供应最差,易造成骨不连或股骨头缺血坏死。颈中部骨折临床上最多见,常为内收骨折,血液供应亦较差,易发生骨不连,预后不良。(2)囊外骨折:又叫股骨颈基底部骨折,临床上较少见,由于血液供应充分,容易愈合,预后良好。

2.按骨折线倾斜度分类①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之间所成的角度小于30°者,骨折端相互嵌插,位置稳定,骨折容易愈合。②大于50°者,承受剪拭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骨折不易愈合,预后欠佳。③骨折线倾斜度在70°以上,由于剪刀作用大,而致骨折线逐渐增宽,骨折近段呈内收且常有旋转。骨折远端向上移位,此外可见到较长的三角形骨刺,易形成骨不连,预后亦欠佳,多需手术内固定治疗。

西医诊断标准 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多见于老年女性,绊跌扭转伤肢,暴力可很小;青年人需较大暴力。

2髋部疼痛,除“嵌插”型骨折外,均不能站起和行走。

3患肢短缩和外旋畸形,患髋有压痛,大转子有上移征,病人不能抬起患肢。

4X线正侧位摄片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西医诊断依据 股骨颈骨折依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特有表现并结合X线检查并不难诊断,临床上最重要一点是查体要全面,仔细,防止漏诊,在拍摄X线片后怀疑有骨折但无法确诊时,可借助CT扫描以明确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老年人跌倒后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但其疼痛一般比较轻。

二、体征:

1.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移位骨折由于肌肉牵拉而使患肢短缩。

2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移动患肢时疼痛更为明显。在患肢足跟或大粗隆部叩击时,髋部疼痛加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常有压痛。

3,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外丰厚的肌群范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

4.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移位骨折的病人伤后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残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例,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漏诊,使无移位稳定骨折变成移位的不稳定骨折。

三、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表现:患髋疼痛多不严重,患肢无力和不敢负重,患肢短缩,下肢旋转受限等。

体检 1.Nelaton′s线:在正常情况下,髂前上棘,大粗隆顶端和坐骨结节,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称为Nelaton′s线,如有股骨颈骨折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股骨上移,则大粗隆顶点上移超过此线。 2.Bryant′s三角:患者平卧位,自髂前上棘作一垂直线,并与自大粗隆顶点所作的平行线相交,再自髂前上棘到粗隆顶点作一连线,即为Bryant′s三角。股骨颈骨折有错位时,大粗隆顶点与髂前上棘的水平连线(三角形底边)短于健侧,大粗隆上移。

电诊断

影像诊断 1、拍摄患髋的X线片是必不可少的,对明确骨折移位方向和类型均有诊断价值。怀疑骨折,可摄健侧髋关节照片对照,或在伤后2~3周摄片复查,这时因局部骨质明显稀疏,可显示清晰的骨折线。 2.股骨颈骨折不愈合:X线表现为①骨折线清晰可见;②骨折线两侧骨质内有囊性改变;③有部分病人骨折线虽看不见,但连续拍片过程中,可见股骨颈渐被吸收变短,以致内固定钉突入臼内或钉尾向外退出;④股骨头逐渐变位,股骨颈内倾角逐渐增加,颈干角变小。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优:走路如伤前,无跛行及疼痛,伸髋正常,屈髋超过90°。以上,骨折愈合,股骨头无坏死。

良:走路如伤前或需用手杖,轻度跛行,休息时不痛或负重时有轻度不适,屈髋60°~90°。以内,外展内收旋转活动为健侧的51%~75%,骨折愈合,股骨头无坏死。

尚可:大部分时间需用拐或手杖,休息时轻痛,走路时有中等度疼痛(尚不需用止痛药),跛行明显,屈髋45°~60°以内,外展内收旋转活动为健侧的25%~50%,骨折愈合,股骨头无坏死。

差:患肢不能负重,休息或负重时严重疼痛,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其他指标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

预后 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平均为5~6个月,因此制定愈合不得少于1年。在无移位的病例组中,不愈合甚少见,但在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中,有20%~30%发生不愈合。影响骨折不愈合因素有:(1)年龄:大多数学者认为年龄过高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一个因素,在国外以75岁为界,不愈合率为32%~41%,75岁以下为18%,因此7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不愈合率显著上升。(2)骨折错位程度:骨折错位越严重,其愈合越困难,这已是公认的规律,而且是影响骨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外展型及内收型轻度错位者,愈合率966%;中度错位者为857%;严重错位者为59.2%。(3)骨折的部位:目前多数人认为除股骨颈基底

骨折以外,单以囊内骨折而论,骨折部位对愈合无明显影响或很少影响,但高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率高。(4)骨折部位粉碎折片;粉碎骨折多发生于股骨颈后侧,且在复位前X线上难以发现,多在复位后,侧位相上呈现一典型的蛇形骨片。近年来,不少报告对颈后折片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大多数学者确认为是一个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在GardenⅢ、Ⅳ型的骨折中,轻度粉碎者的不愈合率为5%;中度粉碎者为213%;严重粉碎者为75%。后缘粉碎影响内固定的坚固性是一个因素。(5)骨折线的倾斜度:对于Pauwels和Linton角测量临床意义目前的趋势是把骨折线倾斜度作为单独因素来判定骨折愈合,根据是不足的,骨折线倾斜度对骨折愈合并无明显影啊。(6)骨折复位程度:复位质量直接影响骨折的愈合。复位不良者不愈合率为55%,而复位较好者不愈合率为35%。(7)手术时间:一般认为早期手术疗效好,强调最好是在伤后2~3天内施行。原则上不超过1~2周。24小时以内手术者,不愈合率为20%,两天后手术者不愈合率为50%;但也有人认为两周以后手术者,则不愈合增加。(8)开始负重时间:在开始负重时间上存在看分岐意见。在1964年以前主张晚期负重者占统治地位,一般都是在X线检查证实有骨性愈合后再开始负重。1964年以后,更多学者对此提出疑义,认为早期负重并不增加内固定失败率及骨折不愈合率。(9)内固定种类:凡采用三刃钉固定者,不愈合率接近50%;用滑移钉板,交叉螺丝钉或Smyth型三角固定钉者,不愈合率降至30%以下,多钉类固定不愈合率在15%以下。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股骨颈骨折在治疗当中存在的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尚待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1,治疗时机:早期治疗,有利于尽快恢复骨折后血管扭曲,以免受压痉挛。在移位骨折中,外骺动脉受损,股骨头的血供主要由残留圆韧带动脉、下干骼动脉及周围相连软组织和骨折断端的再生血管供养。据动物实验,兔的股骨头完全缺血6小时,就已造成骨细胞不可逆的损伤。缺血股骨头成骨细胞坏死,组织学上一般需10天左右才能观察到,所以有人提出,股骨颈骨折应急症手术(36小时以内),原则上不超过2周。

2.骨折复位:

(1)MC Elvenny法:患者仰卧于牵引台上,将双足固定于牵引架上,插一木棒顶住会阴部,双下肢伸直,各外展约30°,施加牵引至两下肢等长,然后分别将健肢与患肢各内旋20°,将患肢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最后叩击大粗隆使骨折嵌插,多数骨折皆可用此法达到满意复位。

(2)Leadbetter法:患有仰卧,术者用一手握住患侧踝部,使髋和膝均屈至90°,用另一前臂置于患肢小腿近端,沿股骨干轴线向上牵引,然后依次内旋、外展并伸髋关节。当放松牵引,置患肢于手术台上,如发现外旋畸形已消失,则表示已经复位。

(3)逐渐牵引复位法: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于1~2周内逐渐达到复位,然后连同牵引装置送手术室进行手术。

(4)切开复位:适用于闭合复位失败,或需要同时行植骨者。但亦有人列为常规复位方法,并认为与闭合复位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且在无X线设备条件下亦可施行。

3.判断复位标准:多用于Garden对线指数判断复位,即根据正侧位X线,将复位结果分为四级。正常正位片上股骨干内缘与股骨头内侧压力骨小梁呈160°交角。侧位片上股骨头轴线与股骨颈轴线呈一直线(180°)。Ⅰ级复位:正位是160°,侧位呈180°;Ⅱ级复位:正位150°,侧位180°;Ⅲ级复位:正位180°;Ⅳ级复位:正位150°,侧位>180°。

4.内固定器材:1974年Trongo列举文献中需用于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器材共有76种之多,但至今仍无一种能被普遍接受。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单钉类:以Smith-Petersen钉(三翼钉)为代表。三翼钉内固定为众所熟悉的传统疗法,这种单根钉在接骨力学效能上不能持久,对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失败率几乎达到50%:不愈合率有30%左右,股骨头坏死率为21%以上,另外,此钉高位头下型骨折固定不牢,也不适于青少年及颈部粉碎性骨折者,因有可能损伤股骨头残存的血供。Frandsen等在对比三翼钉和加压钉板的疗效后,提出废除三翼钉,但其证据尚不能令人信服。

(2)多钉固定类:其中包括现在仍常用的Moore钉,Deyerle钉,Knowles钉,Neufeld钉,史氏针,三角针,此类固定钉直径较单钉细,对骨的损伤较小。利用多钉的布局在生物力学上取得优势,疗效较好,愈合率在80%以上,股骨头坏死率在15%以下,Rubin等对Knowles进行了生物力学试验,摸拟老年人行走3个月髋部载荷结果,发现此针固定强度很好。

(3)滑移式钉板固定装置类:滑移式固定原则是40年代就被提出的。但第一个被较多采用的滑移式钉板是1955年PugrN设计的钉板,此种内固定器材优点是能使骨折片稳固地嵌紧,有助于早期负重。至于钉形板之间的夹角,Pugn设计的是135°,Massie推崇150°,Frandson主张尽量倾斜,Brown比较了不同角度的钉板,效果无明显区别,但在应用200例之后,发现42例(21%)失败,失败原因主要是复位不满意和操作技术不理想,其他学者使用滑移钉板的失败率也在21%~22%。此类内固定法操作难度及手术创口均较大,晚期头坏死率高,也不适于骨质疏松高龄病人。

(4)加压内固定类:其主要特点是所用的内固定钉带有螺纹,钉并非锤入而是钻入或像螺旋钉那样拧入股骨头内,属于此类的有单钉或多钉式。单钉如活动翼粗螺纹钉,多钉者如Garden交叉螺纹钉,Smyth三角固定钉,带螺纹骨圆针及弹簧加压螺纹钉等。此类内固定器材的优点在于能对抗使骨折面分离的拉应力,而使骨折面能较好地对合,并且由于钉有螺纹不易松动,退出或游走。从而避免了一些合并症。对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螺纹钉被认为对有移位的Ⅲ、Ⅳ型骨折更适用。至少比其它类型的内固定失败率低些。此类内固定器材仍需良好地复位,复位后固定技术应良好,否则失败仍属难免,Barnes统计,如螺纹钉在股骨头中的位置偏高或偏前方,对Ⅲ骨折的失败率为37%,对Ⅳ型为52%,Aadekevcke等用生物力学方法比较以上四类固定法结果,三刃钉固定强度仅为多针法的一半,加压钉板则介于两者之间。Reigstad等的比较结果显示,三刃钉抗弯强度类似加压钉板,而抗扭不及者。

5治疗方法选择:

(1)骨颈基底部骨折:不完全骨折及外展嵌插骨折,可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保持患肢于中立位8~12周拆除牵引,练习扶双拐下地活动。为使患者能够早期起床活动,也可以采用内固定。

(2)颈中骨折:可行单钉,多针类或加压内固定。

(3)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或头颈型Paunel氏角大而有移位骨折:此类骨折由于近端缺少血液供给,不但愈合困难,且常发生坏死。对65或70岁以上老人多主张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对此年龄以下者,宜选择多枚针或加压针内固定。

(4)童股骨颈骨折:儿童股骨颈的主要血供来自髓内动脉。股骨颈骨折移位使于骺端来的血供中断,颈与头骺之间为骺板,无血运交通,因而骨折远端的股骨颈缺血,其坏死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从而容易发生髋内翻和骨骺早期闭合等并发症,因而疗效不理想,对无移位的骨折可用髋人字石膏固定或牵引治疗,有移位者,由于股骨颈细而骨质坚韧,用三翼钉强行打入往往使骨折端分离并损伤骨骺,不宜采用。最好采用四枚2mm克氏针,经皮穿针内固定,损伤较小,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12周,并观察有无股骨颈坏死发生。

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骨折3周以上者,可视为陈旧骨折,对股骨颈无吸收或短缩不严重者,仍可按新鲜骨折处理。以牵引复位后,行内固定或内固定加植骨术。对于股骨颈有吸收但无短缩或三翌钉内固定未愈合并年岁较轻者,可行多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此外,尚有下列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1)股骨粗隆间内移截骨术(MCMurrayoscotomy):手术适用于股骨颈陈旧骨折未愈合的病人。股骨头未坏死,骨折远端上移不多,小粗隆尚在股骨头下方,全身情况尚可的中老年患者。其原理:①截骨远端内移顶住股骨头,可减少股骨颈骨折所受的剪力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并且改变髋负重力使之内移;②截骨处可吸收一部分下肢剪力,从而减少下肢活动时对骨折愈合的不利影响;③截骨术后使股骨干增加20°~30°外展,当骨折愈合后,患肢内收到中立时,拉大粗隆下移,可使因骨折远段向上移位而变松弛的臂中肌重新被拉紧,不仅可恢复臂中的张力,也可增加髋的稳定性,并可减少跛行。

(2)孟氏截骨术:崔甲(1981)报告用孟继懋截骨术治疗股骨颈骨折28例,适用于股骨颈骨折颈未吸收的不愈合、无硬化及头坏死,有髋内翻畸形或颈后骨粉碎。平均随诊71年,优良率82%。

(3)股骨粗隆下外展截骨术:本手术适应于各种年龄的股骨颈陈旧性骨折,骨折移位较小,已纤维愈合或部分骨性愈合,颈干角减小(髋内翻),全身健康状况尚好的病人。

(4)股骨头切除及粗隆下外展截骨术:即贝氏手术,本手术适用于一般健康状况较好,股骨颈骨折未愈合,股骨头已坏死碎裂,远断端上移位较多而要求髋关节活动者,在职业上不需要长久站立,或不太肥胖的患者,本手术优点是关节活动功能较好,缺点是患肢短缩较多,跛行比较明显。

中医治疗 一、整复与固定:

(一)外展型骨折:患者仰卧于厚垫硬板床上,行小腿皮肤牵引,患肢轻度外展内旋位,重量1~2kg即可,或穿丁字鞋。疼痛消失后,即开始作股四头肌收缩和轻微的髋关节伸屈活动。二周后拍正侧位X线片复查骨折位置,如骨折仍保持其外展位置,在骨折后4~6周,解除牵引,扶双拐下地,但患肢不宜负重,约在伤后三个月可改用单拐步行。5~6个月后,经x线拍片证实骨折已愈合,始可弃拐行走。

(二)内收型骨折的治疗:对于内收型骨折,临床上较为多见,但其愈合率仍未达到满意程度,为了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和增加骨折愈合率,目前国内一般认为应予以早期手法复位或手术内固定。复位方法是让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健侧下肢伸直,髋关节外展20°~30°,踝关节中定位,并在用棉垫保护下,将踝及足固定在足部支持板上,然后顺畸形方向将患肢缓缓伸直,用棉垫保护踝部,而后用绷带将踝部及足部固定在骨科手术床的足部支持板上。术者面对足部支持板站立。双手握住足部支持板的支柱,稳妥且缓和地用力向远心端牵引,以恢复患肢长度,但牵引力不宜过大,以免过牵。在维持牵引力量的作用下,使股骨内旋并带动大粗隆同时向前移动,使两骨折面相互衔接。在保护患肢于内旋位的姿势下,徐徐外展到20°~40°,以期将股骨颈端推向股骨头端,即"子骨找母骨法",使两骨折端相接触。不再移位。若在采用上法的内旋步骤中,股骨大粗隆随之转向前方,因为不能达到正确复位者,可采用下一步骤:术者一手握踝部,另一手之前臂放于腘窝,而后使髋和膝关节屈曲至90°,并向上拔伸。同时将髋关节外展20°~30°,在保持拔伸和在进行外展与内旋髋关节的同时,将全下肢伸直,然后进行掌跟试验,如不再外旋,即表示复位成功,最后将踝和足固定于足部手持板上,拍摄X线片了解复位情况,再行多针或髋人字石膏或丁字鞋固定。

二、功能锻炼:详见‘康复’栏。

三、药物治疗:早期因瘀血停滞影响骨痂生长和会师,故以破瘀生新为主,如活血祛瘀汤加三七粉,以活血通络,增强股骨头血液供应。中后期除用大量接骨丹外,还必须注意补肾壮骨,益肝续筋,故宜内服健步丸。若长期卧床而并发胸腹胀闷,饮食少思者,乃肝脾气伤之故,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当归、川芎、山栀;食可不寐者,为脾气郁结,用加味归脾汤。喘咳痰多者,此素肝火侮肺,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如大便不通,喘咳吐血,乃瘀血停滞为患,用当归导滞散通之。功能恢复期可用"26洗剂"局部熏洗,以促进功能恢复。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整复固定后即应加强全身锻炼,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发生合并症,但不能翻身和坐起盘腿。要多鼓励患者作深呼吸运动。患侧踝、趾关节可自由活动,逐步作股四肌锻炼。解除固定后,在床上进行患肢肌肉、关节不负重锻炼,主要是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如仰卧举腿、蹬空增力等,避免髋内翻或外旋。待骨折愈合后,方可离床下地逐步负重行走。如果发现股骨头有变形、塌陷、骨密度增大等缺血性坏死征象时,要延迟下地负重的时间。 预防

历史考证

膝关节的基本运动:屈伸。

膝关节的运动特点:

(1)当膝关节完全伸直时,胫骨髁间隆起与股骨髁间窝嵌锁,侧副韧带紧张,除屈伸运动外,股胫关节不能完成其他运动。

(2)当膝关节屈时,股骨两侧髁后部进入关节窝,嵌锁因素解除,侧副韧带松弛,股胫关节才能绕垂直轴作轻度的旋转运动。

(3)膝关节运动时,半月板可发生位移,屈膝时向后移,伸膝时向前移;小腿旋转时半月板随股髁位移,一侧滑向前,另一侧滑向后。当膝关节屈曲半月板后移时,股髁曲度较大的后部与半月板肥厚的外缘接触。若此时急剧伸膝,如踢球动作,半月板退让来不及,可发生挤压伤或破裂。

(4)膝关节位于人体两个最长的杠杆臂之间,在承受负荷和参与运动中易于损伤,股骨和胫骨以宽大的内、外侧髁关节面增大关节的接触面积,可提高关节的稳固性和减少压强。

自我预防:

1、尽量避免身体肥胖,防止加重膝关节的负担,一旦身体超重,就要积极减肥,控制体重。

2、注意走路和劳动的姿势,不要扭着身体走路和干活。避免长时间下蹲,工作时下蹲最好改为低坐位,长时间坐着和站着,也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固定一种姿势而用力过大。

3、走远路时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弹性的软底鞋,以减少膝关节所受的冲击力,避免膝关节发生磨损。

通过上面介绍的内容,相信朋友们都已经知道了最适合膝关节做的运动就是非常简单的屈伸。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屈伸运动,屈伸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锻炼到膝关节各个骨头的衔接以及半月板的滑动,平时腿脚较为僵硬的朋友们不妨多试一试。

按关节面的形状可分为

1、球窝关节

关节头呈球状,另一骨的关节面呈窝状,包裹着关节头的一部分。因此关节头与关节窝只是松弛地连接,能作屈、伸、内收、外展、环转和旋转运动,是活动性最大的一种关节结构。典型:髋关节。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做外展和内收,绕垂直轴做旋转。

2、平面关节

此关节活动的发生继发与其他活动。例如,当你屈曲和伸展肘关节时,没有引起其他的关节运动。然而,腕骨运动不能仅靠一个活动运行。腕骨运动,需要腕关节在屈曲和伸展或外展和内收的前提下进行。

3、椭圆关节

由两个分别是凸和凹的椭圆型关节面组成,可作前后和左右的运动。典型举例:手腕。手腕以额状轴为中心产生屈伸运动,以矢状轴为中心做尺、桡偏。

4、鞍状关节

两个关节面均呈马鞍型,彼此成十字形交叉接合,每一骨的关节面既是关节头,又是关节窝,可作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动作,比椭圆型关节的活动能力大。

典型:大拇指关节。虽然大拇指能做屈、伸、内收、外展和旋转动作,但是与腕骨运动相似,旋转运动需继发于其他关节活动出现。如果在不屈曲和外展的前提下,你试着转动你的拇指,你发现无法做到。

当拇指内收的时候,请注意下拇指所指的方向;当外展和屈曲拇指时,所指方向大约改变了90度。这种旋转动作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关节的形状造成的。尽管大拇指关节不是一个真正的双轴关节因为旋转受限,但是因为主动运动还是绕两个轴发生,因此还是归位此类。

5、滑车(屈戌)关节

一骨凸起的部分嵌在另一骨凹陷的部分,只能作单一平面的屈、伸运动,仿如门铰的操作一样。肘关节中的肱尺关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6、车轴关节

桡尺关节,展示了另一种类型的单轴运动—车轴关节。当前臂旋前旋后时,尺骨不动,桡骨头绕于尺骨产生活动。车轴运动其实就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参考资料:

——关节分类 

——关节运动

解剖学的屈和伸:是关节围绕冠状轴的运动,运动时相关节的两骨之间的角度变小称屈,反之角度增大称伸。

脚掌的屈伸:足尖上提,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为距小腿关节的伸,习惯上称背屈,足尖下握,是屈,习惯上称为跖屈。

解剖学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可以分为动物解剖学和植物解剖学。解剖学的主要分支有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人体解剖学。

解剖学的革新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要想查清病因和有效治疗,首先应了解、熟悉正常人体的结构,解剖学就是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学科。

 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治要点

 膝关节损伤,根据病因可分为运动损伤和车祸伤;根据解剖,可分为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损伤,以及混合损伤。单纯骨性损伤主要包括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和髌骨骨折,借助X线片的帮助,诊断一般不难,治疗有AO诊治原则,已经比较成熟。更为多见的运动损伤多表现为软组织损伤、关节软骨损伤以及骨挫伤,在X线片上一般没有很明显的表现,缺乏运动医学基础的骨科医师,对这些损伤漏诊、误诊并不少见。

 根据笔者的诊治经验,重视询问病史,了解运动损伤过程,分析运动损伤机制,结合细致的体格检查,大部分运动损伤可得到相对明确的定性,必要时结合CT、MRI,甚至是KT-2000膝关节测量仪,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和病情描述。KT-2000膝关节测量仪在标准作用力下通过测量胫骨髁前移、后移可以定量判断膝部前后向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交叉韧带损伤情况,也可以作为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稳定性的评估。

 膝关节的生理解剖特点

 膝关节本身骨性结构的特点决定其自身稳定性较差,其关节稳定主要依靠软组织结构加以支持,包括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关节囊、半月板等组成的静力稳定结构和肌肉系统组成的动力稳定结构。在暴力情况下,维持稳定功能的结构,如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很容易损伤。

 膝关节包含胫股关节面、髌股关节面两个关节接触面。在行走时,胫股关节的最大轴向作用力为23~71 倍体重,髌股关节的受力在正常步态下为02~18 倍体重,但若是在跑步或跳跃时可增大至约11 倍体重。较大的应力负荷,容易产生关节软骨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股骨髁和胫骨髁结构的挫伤。

 膝关节的主要运动为屈曲和伸直,在屈伸的过程中,合并有一定的内外旋转、内外翻以及前后侧与内外侧的位移。同时,股骨髁会伴随滚动和滑动, 股骨的旋转轴会随着屈曲角度而改变,但一般认为股骨内外上髁轴线为关节伸屈的旋转轴。当膝关节屈曲时,胫骨相对于股骨产生部分内旋; 相反, 当膝关节伸直时, 胫骨则相对于股骨产生外旋动作。屈伸过程如果合并过度的扭转动作,就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包括韧带、半月板甚至关节软骨的撕裂。这个可以解释为何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容易受损的关节。膝关节活动时经常受到很大的重量负荷,过度运动容易造成慢性的劳损, 特别是关节软骨的劳损,引起关节退变和疼痛。

 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

 分为两类:一类为盘状半月板畸形导致的损伤,不一定需要有外伤史,但多数有膝关节弹响的表现,伴有伸直受限或者屈膝下蹲疼痛的表现,特别是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盘状半月板损伤,在X线片上会有外侧间隙较大的表现。另一类是普通的半月板损伤,往往有扭伤或者跳伤的病史。半月板损伤的一般表现为内侧或者外侧关节间隙的疼痛,疼痛在行走多时,或者运动时、运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会有过伸痛或者过屈痛,可以伴有轻微的肿胀、卡压或者交锁的'表现。

 体格检查:①可以按及关节间隙的疼痛,但皮肤本身不疼;②过伸、过屈疼痛,严重的屈伸范围受限;③麦氏征阳性;④关节可以轻微肿胀。

 X线片对诊断没有帮助,MRI一般可以清楚地显示半月板的损伤部位、程度。正常的半月板和交叉韧带,其氢原子被固定在多肽形成的致密网架上不能参与MR成像,故其在任何序列上均为低信号。最可靠的确认半月板撕裂的MRI征象是在半月板的表面可以看见不连续。依靠症状和体征基本可以定性,但是对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较难,MRI则可以在形态学上做出较好的描述。由于半月板对膝关节的保护作用,目前半月板损伤的治疗观念,已经由“单纯的损伤后切除半月板”转变为“尽量不切除,能保留尽量保留,能缝合尽量缝合,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移植”。

 前交叉韧带损伤

 ①一定要有暴力损伤病史,如车祸、摔跤、扭伤,部分患者在扭伤的时候,甚至可以听见“叭”的韧带断裂声。②伤后一般由于交叉韧带表面的血管撕裂,会导致关节内出血,在当晚或次日早晨达到肿胀高峰,少见的情况韧带撕裂,但是滑膜血管没有撕裂,也可以肿胀不明显。③伤后的关节肿胀,休息以后,一般在3~4 周明显消肿,可以恢复较好的行走功能。④之后表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不稳症状:患肢运动能力下降,运动中不能急停急转,不能单腿上篮,踢足球带球奔跑困难,下楼梯有吃不住劲、打软的感觉, 路上滑或者雪地行走担心,甚至有反复扭伤的表现。⑤继发性的半月板损伤症状,如疼痛、交锁。

 体格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征阳性,轴移试验阳性。

 X线片在特殊的合并有胫骨平台外缘细小撕脱骨折(即Segond骨折)的情况下,可以间接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多数没有阳性表现。前交叉韧带损伤在MRI上的表现:急性损伤以后的水肿高信号改变,亦可以是上止点的撕裂不连续表现, 也可以表现为损伤以后残端吸收而看不见交叉韧带信号的表现。质量较高的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准确可高达97%。经验丰富、手感好的专科医师,凭体格检查和病史分析,95%病例可以得到正确诊断。而MRI可以作为有益的帮助,但是并不一定需要作为常规检查。

 后交叉韧带损伤

 ①同样必须要有外伤史,可以为扭伤,更多的为跪地伤或者交通伤。②伤后伴有关节肿痛,休息后改善。③后交叉韧带损伤以后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慢性症状根据残留的后交叉热带的功能多少,可以几乎没有症状,或者疼痛,甚至明显的不稳表现。

 体格检查比较简单而相对特异:后抽屉试验阳性,部分患者如果是部分断裂或者断裂以后有一定的瘢痕愈合,会产生假阴性。

 MRI常表现为后交叉韧带特异性的低信号轮廓的消失或者中断,少数表现为肿胀。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两个特殊类型,即前后交叉韧带的下止点撕脱骨折,损伤机制和交叉韧带类似,通过X线片容易诊断,MRI和CT平扫加三维重建可更为明确地进行形态定位,是很有益的补充。

 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镜下的重建手术已经成为常规,重建物的第一选择仍然是自体组织,包括自体的髌腱中1/3、腘绳肌、跟腱以及股四头肌腱,其中又以腘绳肌最为常用。在多韧带损伤病例,同种异体组织、人工肌腱可以作为补充。重建方法已经有单隧道和双隧道重建的不同,双隧道重建在理论和生物力学试验中具有优势,但是在临床随访中,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目前其优势尚未得到公认。

 内侧副韧带损伤

 ①扭伤或者撞伤导致。②内侧副韧带解剖区域疼痛,可以伴有一定的不稳症状,有一个特殊的表现,急性期往往翘二郎腿很困难。

 体格检查:内侧副韧带解剖区域压痛明显,断裂位置疼痛剧烈,可以伴有局部瘀血表现,外翻时内侧副韧带区域疼痛,相对健侧,伴有内侧间隙的开口表现,合并有交叉韧带损伤时,开口感较大甚至可以有半脱位的表现。一般根据症状、体征容易诊断。

 X 线片除非合并有上止点撕脱骨折,一般帮助不大。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局部的出血水肿和不连续表现,明确撕裂位置对于手术的修补切口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复发性髌骨脱位

 ①次数不定的扭伤史,可以是跑步的时候扭伤,也可以是转身的时候摔跤。摔跤的时候,第1 次扭伤伴有剧痛,部分患者可以明确指出膝盖骨往外侧跑;两次以上的扭伤,可以肿胀、疼痛不严重, 部分患者可合并有髌骨软骨或者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会继发性地出现关节内骨折表现,包括卡压的症状。②慢性表现患者,可以出现复发性的关节扭伤, 以及由于髌骨软骨损伤引起的下蹲动作疼痛感。

 体格检查:髌骨恐惧试验阳性,多数合并有髌骨挤压痛,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膝关节外侧撞击引起的疼痛,有时候需要和外侧半月板损伤鉴别。体征是诊断的最佳依据。

 体格检查:在脱位的时候可以看见,但是就诊时多数髌骨已经复位,容易成为漏诊的因素;合并有骨软骨骨折的时候,如果骨折片移动到髁间窝引起伸直不全,有时候需要和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即髁间棘骨折)鉴别,前者的骨折位置相对偏前,而且容易出现骨片翻转,部分患者可以有髌骨外移的表现。MRI表现:可以看见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撕裂,髌骨软骨的骨折、挫裂伤,股骨外髁的骨水肿。诊断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最可靠依据是体格检查,即髌骨恐惧试验阳性,更为可靠地可以屈膝30°时人为造成髌骨脱位,不过损伤较重不建议。MRI可以更为明确地了解髌骨脱位继发性损伤部分和严重程度,但是对定性诊断帮助不大。

 伸膝装置的损伤

 伸膝装置包括股四头肌、髌骨、髌腱、胫骨结节,对人体的蹬腿和伸膝功能起关键作用。髌骨骨折和胫骨结节撕脱骨折,诊治相对容易。新鲜的股四头肌断裂和髌腱断裂,需要和单纯的软组织损伤鉴别,损伤后共同的表现是抗阻主动伸膝不能,陈旧性损伤瘢痕愈合后有可能可以勉强直腿抬高。

 体格检查:两者都有髌下空虚感,髌腱断裂因为按压不到有张力的髌腱而空虚,而股四头肌断裂因为失去肌肉牵拉而使得髌腱没有张力。但是髌腱断裂有明显的超高位髌骨的表现,而股四头肌断裂髌骨位置基本正常。

 MRI对软组织结构的清晰辨识力,可以非常有效地显示出断裂部位,对于诊断有非常好的价值。两者的修复、可靠的吻合、足够的腱性结构的接触和有效的减张保护及术后的康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至于内固定还是外固定的减张,只要牢固均是可以选择的。

 骨挫伤

 骨挫伤是指在钝力或翻转外力作用下,造成骨髓弥漫性或局限性充血、水肿、出血,伴或不伴有骨小梁的微骨折,而骨轮廓无改变,骨皮质完整,膝关节最常见。在膝关节韧带损伤、急性半月板损伤、髌骨脱位等外伤通常会伴随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由于X线片无法看出异常,既往多以软组织挫伤诊断,但是处理不当往往使得疼痛迁延不愈。

 MRI可以极好地显示骨髓的出血与水肿表现,容易帮助确定骨挫伤的部位和范围,使得骨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对这个病越来越重视。MRI 显示:骨轮廓正常,骨皮质完整,骨松质内可以显示不规则斑片状异常信号。关节面周围严重的骨挫伤,往往合并有关节软骨不同程度的损伤, 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足够的制动对于骨挫伤的治疗非常重要。

 总的来讲,膝关节运动损伤,一定要重视病史的询问,了解运动损伤的过程,分析运动损伤的机制,结合细致的体格查, 大部分的运动损伤可以得到相对明确的定性,必要时结合CT、MRI,甚至是KT-2000 膝关节测量仪,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和病情描述,单纯依靠X 线片的诊断,容易漏诊、漏治。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人体站立位时,股骨头的中心、膝关节的中心及距小腿关节的中心应处于同一条直线,此直线即为下肢的机械轴线或力学轴线。经股骨干的股骨解剖轴与机械轴在膝关节中心的夹角平均约为60;胫股角是股骨的解剖轴线与胫骨解剖轴线在膝关节中心形成的向外侧的夹角,此夹角一般平均为174。。正确认识和理解股骨解剖轴线下肢机械轴及角度的意义对于在TKA术中重建正常的下肢对线至关重要。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膝关节的内翻或外翻畸形,正常的胫股角将发生变化,下肢的机械轴将不可能通过膝关节的中心。这是在膝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和术中需要通过测量和截骨解决的关键问题。膝关节线的升高或降低将影响到髌骨和滑车的相对位置,导致高位或低位髌骨。因此TKA中,重建关节线的正常高度也是手术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解剖上胫骨关节线在矢状面上虽有一定的后倾,考虑到半月板因素,事实上胫骨关节面的后倾几乎为零。因此强调膝关节假体胫骨的后倾意义不大。

结构构成: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膝关节由股骨髁、胫骨平台、髌骨及其周围滑膜、关节囊、韧带、半月板和肌肉等组织共同构成。外侧髁高,限制髌骨脱位。

前后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器的作用:前交叉韧带限制胫骨过度前移,后交叉韧带限制胫骨过度后移,两者共同限制膝关节的过伸,胫骨的旋转,限制伸膝位侧方活动。

运动特点:

膝关节是全身中结构最复杂、最大、所受杠杆作用力最强的一个关节。它虽为屈戊关节,但其运动则是二维的。运动范围虽不及肩、髋关节广泛,却具有更为精确、复杂的规律。关节结构膝关节包括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构成的内侧和外侧胫股关节,以及由膑骨和股骨滑车构成的膑股关节。

股骨下端膨大。为内髁及外髁,其间为髁间窝,内髁之横径较外髁者长。而纵径(前后径)则较外髁为短,内外髁之软骨面与胫骨上端者相关节,其前方两髁之间软骨面则与膑骨之后软骨面相关节。

扩展资料:

膝关节伸膝装置:股四头肌肌腱、髌骨及髌韧带组成了伸膝装置。膝关节内侧支持结构:第一层是包裹缝匠肌的深筋膜;第二层胫侧副韧带浅层;第三层是关节囊。

膝关节的外侧支持结构:第一层是筋膜层,第二层是腓侧副韧带,第三层是关节囊。前交叉韧带:上端附着在股骨外髁内侧面的后半部分,下端附着在胫骨髁间区和内侧髁间结节之间,并与内外侧半月板前角相连接。

—膝关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1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