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王朝的400字读后感。

关于雍正王朝的400字读后感。,第1张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电视里响起了气魄雄伟的歌声,不用说,准是我最喜欢看的《雍正王朝》开演了。

  康熙52年,众阿哥们正“齐心协力”要把太子二阿哥“搬”下去,处处找他的毛病,什么“欠国库债务不还”,什么“在外边搞小妻小妾,不明媒正娶”,这不,太子被废了,文武百官又商讨着八阿哥势力大,要推举八阿哥当太子呢,搞得朝廷里很乱。最后,康熙觉得太子可怜,又立他当太子了,康熙却下江南玩儿去了,把朝政交给他办,你说,这么一废一立的,太子都快得神经病了,朝政办的一塌糊涂,四阿哥(雍正)劝太子不要这么做,可还是被他气走了。还说要请病假,让他一人闹去。

  看到这种众阿哥翻天覆地的局面,我感慨万千:如此混乱的局面、有这么多的阿哥和自己竞争,到处是眼线,四阿哥雍正怎么会当上皇帝呢?虽然这和他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宏历(乾隆)有关系,可也与雍正的精明和冷静有不可忽略的联系。在这种众阿哥们你抢我夺的情形下,雍正一直保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有关太子的案子也把自己弄病让八王爷去审,这样,他就不会得罪人了。他只是小心翼翼地办自己的工作罢了,并不干扰其他人。这下,相对来说,比起老谋深算八阿哥来说,当然是较老实的雍正更惹皇上喜欢喽!试想,雍正如果没有这样“老实巴交“、沉默冷静的态度,怎么会给康熙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冷静分析、思考,才能获得胜利,并不是所谓的“有心眼“的问题,只要有个会冷静思索的大脑,再单纯的人,也能获得成功。

1、大结局:包拯指寇珠知悉龙裔秘密,求仁宗把案件交他审理,以还晓晨公道。太后曾否认杀害晓晨,仁宗感困惑。寇珠告知千羽身世,千羽誓要将太后治罪。仁宗命包拯彻查龙裔真伪一案,只求揪出真相。公孙策担心千羽被人利用,遂为太后担任讼师。八王爷力证仁宗乃太后亲儿,庞太师突然出现,说出重要证词。

2、八王爷推举千羽接任皇位,惹百官非议。百姓议论千羽才能,千羽言论得百姓赞扬。千羽跟踪中流,终发现其图谋。七子赶到,但中流已有後着。展昭,王朝追查包拯父母下落,飞扬拒绝透露。

3、众人对龙裔真伪各执一词,包拯求采纳千羽提议滴骨认亲,仁宗批准,中流叛逆图谋事败,杀害包拯父母作报复。包拯要将中流押返审讯,中流竟从塔楼跃下,包拯指千羽出嫁时遇险,公孙策四出寻觅千羽。神秘女子声称能寻找亡魂,并可助包拯再遇念念。

年羹尧是清朝有名的大将军,要说他在历史上显赫的战绩,他先是带兵平定西藏乱事,之后又平息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他为大清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康熙信任他,雍正敬重他。

但是,历史上关于年羹尧的结局,却让人有些意外。他被雍正列了90多条“罪状”,削官夺爵,惨淡死去。

原因是什么?

从明面上看,年羹尧被雍正处死的原因之一,主流说法是年羹尧狂妄自大、居功自傲。

但是细细分析之后,颜小二又觉得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就像有朋友指出的,当雍正动年羹尧的时候,他手上还有30万大军,却以近束手就擒,这不像是一个狂妄自大、居功自傲的将军会有的“痛快”。

在颜小二看来,首先,年羹尧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反心,所以在雍正动他的时候,他才没有反抗;其次,害死年羹尧的,可能不是恃宠而骄,而是那老生常谈的四个字“功高盖主”。

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关于年羹尧“失宠”原因的主流看法:恃宠而骄

关于年羹尧的“失宠”的原因,从颜小二收集的资料来看,主流观点大抵集中在年羹尧因为雍正的宠爱“恃宠而骄”这个观点上。

有不少朋友指出,年羹尧之所以让雍正下定决心除掉他,是因为功成名就的他,在雍正的敬重下,日益骄横,甚至到了嚣张跋扈的境地。

据记载,年羹尧帮助雍正平定青海的叛乱以后,雍正很是感激,于此便更加器重、宠爱他了。这种宠爱,主要表现在权力的赋予上,以及对年羹尧家人的关心上。

比如,每当朝中有重要的人员变动、重大岗位需要更换人员的时候,雍正都会与年羹尧商量,并且十分尊重年羹尧的意见。而在年羹尧的管辖区域内,他近乎拥有自治的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换管辖区域内的官员。同时,年羹尧本人或者妻子生病了,雍正也会亲自过问,甚至赐药。

因为雍正如此这般的宠爱,年羹尧日益骄横,甚至在雍正面前失了君臣之礼。

“御前箕坐,无人臣礼”,说的就是年羹尧。

除了在雍正面前表现得十分“无礼”,年羹尧在文武百官的任用上,还出现了排斥异己、培养个人势力的现象。

“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说的也是年羹尧。

而年羹尧敢做到这一点,在许多网友看来,其底气,便是雍正的“宠爱”。因此,许多人认为,年羹尧最后死在雍正手上,原因在于他的“恃宠而骄”。

2、是恃宠而骄?还是功高盖主

诚然,说年羹尧因为雍正过于宠爱,导致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失了君臣礼仪,还徇私枉法,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小团体”,继而自掘坟墓,这么说乍一看合情合理。

但是,上述的这种做法,不像一个在沙场上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大将军,会表现出的“鲁莽”。

关于年羹尧,他不仅是出色的将军,也是军师一样的人物,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年羹尧领军平定青海的乱,他仅仅通过翻看地图,便知道第二天行军路上会遇到淤泥深坑,于此便让将士提前带好木板和草,以此应对第二天的“路况”。

结果到了第二天,果然如他所料,前进的行军路上十分泥泞,而且还有深沟,于此,士兵提前准备的木板和干草便派上了用场。

本来敌人是打算以此泥泞的路段阻碍年羹尧军队前进,但是却没有料到年羹尧仅仅通过地图,就能料到这一险情,行军进度大大出乎意料,敌军继而被打得措手不及。

于此,年羹尧也在历史上便留下了“料事如神”的名声。

在战场上能有如此出色的观察、推理能力,在朝堂上,年羹尧难道连雍正不满他的“恃宠而骄”都没能看出一丝一毫吗?

一个屡战屡胜的将军,靠的绝对不止是英勇,还有执掌大局、审时度势的能力。而年羹尧“料事如神”的名声早已在外,又岂会鲁莽到不知“不顾君臣之礼”是大忌吗?

如果他明知故犯,明知在雍正面前不可没大没小,但依旧我行我素,明知自己组建小团体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却有恃无恐。那么就说明年羹尧有“反心”。

既然有“反心”,雍正动年羹尧时,他手上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却反抗都不反抗一下,以近乎“束手就擒”的态势迎接死亡,这不像是丰功伟绩一辈子、驰骋疆场一辈子的将军,会表现出的“老实”。

于此,颜小二倒是觉得,或许害死年羹尧的,不是所谓的“恃宠而骄”,而是历史描述、或者说因为多种复杂因素,让他看起来“恃宠而骄”。而真正害死他的,可能是“功高盖主”。

3、年羹尧与韩信,不同的经历,相似的人生

年羹尧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人,韩信。

韩信于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智和勇,让后人叹服,而刘邦当年对韩信的敬重,丝毫不亚于雍正之于年羹尧。

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成就霸业,但是功成名就以后,却也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韩信对于刘邦,早已表露忠心,比如蒯通当年以“功高盖主”为由劝韩信背叛刘邦,但是韩信给出的答复是“誓不叛汉”,甚至还把在项羽死后沦为逃亡将领的昔日好友钟离眛杀掉,谒见刘邦表忠心,但却依旧止息不住刘邦的疑心。

最后,在刘邦的默许下,韩信死于吕后之手。

年羹尧和韩信,何其相似。

一生为君主征战沙场,但是功高盖主世人皆知,这一点足以让君主从心底戒备他们。

而“君要臣死”,自古以来都需要“合情合理”的理由。

以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和韩信之死一样,雍正给出的年羹尧之死的理由,大抵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骄”。而真正害死年羹尧的,可能便是如韩信一般“功高盖主”的功绩了,各位觉得呢?

当然,以上也是颜小二的个人分析和看法,仅供参考,有不同看法欢迎提出讨论。

参考资料:

《清史稿》、《论年羹尧之死》、《史记》等。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7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