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有没有人知道藏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哪些
藏族舞蹈[1]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脚位 2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
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
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
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
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踏地节奏是:?X X X ?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
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
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 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
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
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
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
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
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
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
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
2 民族舞蹈知识
首先基训
迩要压腿啊,在把杆上压、还有就是在地板上。韧带最佳状态是在晚上,它最放松,自己在床上都能练习的。这个事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快乐的。
每天适当的拉、压腿,爬脚吃不消,一点积累,迩的韧带自然会好点。
剩下交给时间,一定要坚持,不然它会退化的
有了这些基本的,迩可以跳了,但是楼主迩要跳啥民族舞?最简单的是藏族、练气质最佳的事傣族、最难的事朝鲜-------
跳各民族的一定找到相应的感觉,它们的基础动作,藏族的奔放、傣族的三道弯、一顺编
朝鲜的腰部细节等等都是动作要领。民族舞是很锻炼气质,(^__^) 嘻嘻,有了一定基础,学起来不会迷茫,剩下的交给时间解决啦。
年龄不是问题,我也和迩差不多大滴
3 56个民族舞蹈的知识,让我认识下
蒙古族舞蹈大多气势磅礴,雄健有力,朴实奔放;同时也有优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
藏族的《锅庄》,舞轻盈洒脱。苗族的《芦笙舞》,娴雅、端庄。
彝族的《阿细跳月》,节奏奇特、热情奔放。 尔族的《赛乃姆》,灵巧热情。
壮族的《扁担舞》,节奏强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轻巧、动作细腻。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它们的舞蹈艺术,在我国的舞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兄弟民族舞黑熊搏斗舞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舞者双腿半蹲,双脚跺地,前后扭动双肩,以模拟黑熊搏斗、赞颂鄂伦春人民勇敢、好胜的民族性格。 参加人数不限,三人为一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两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斜,相对虎视眈眈;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脚跳跃不停,同时两肩随着节奏左右扭动,头部左右摇摆,嘴里边连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声)的粗壮声音,此起彼伏。
两人半得难角难分,都想压倒对方取胜。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在二人中间蹲跳以表示劝解,直至一方认输,一方宣告胜利。
舞蹈充分显示出猎人们在猎获野兽时,定要取胜的顽强拼搏精神;同时赞颂熊力大无穷、异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斗舞》有的地区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绪非常高昂,动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为欢宴节庆、亲月团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于第8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
此舞的舞姿特点,温雅婉约,以琵琶、胡琴、筝伴奏弹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场地及手执灯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动作在原地起舞。
舞者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弹、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可头上顶一叠碗,双手各执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灯,一边快步奔走,一边作流星似的盘旋绕动,这时灯焰摇曳飘忽,舞姿轻曼优雅,器乐婉约流畅,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欢愉。
兄弟民族舞蹈锅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
流行于 、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 《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
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 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
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
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 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
兄弟民族舞蹈芦笙舞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苗族地区。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
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舞者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限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有节奏的乐曲,轻轻摆动身体绕圈舞蹈。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大家跟在后面围圈舞蹈,动作跟随领舞者吹奏的乐曲而变化。
舞姿特点,有“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显得端庄、娴雅。
“跳”,是由跳动的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抬脚踹动,上身随后自然地摆动为特色,显得柔和、潇洒。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
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
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
如“牛打架”、“半鸡”等。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主要发源于民族聚居、从事农业生产、文化发达的南疆各绿洲,也是 尔族古代舞曲名。 《赛乃姆》是多在节日或劳动后表演的集体歌舞。
形式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可即兴表演,合上章乐节奏就行,也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和三五人群舞。节节奏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 时,大家常用热情高亢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异常,把气氛推向 ,所有的舞者都无比兴奋、激动。
此舞舞姿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动作特点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的运用配合巧妙。如关部有移颈、。
4 藏族舞蹈
基本体态:膝盖松弛,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身躯微前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并拢;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颤、开、顺、舞袖(撩、甩、摆、晃、抛)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如: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
藏舞的基本体态: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觉,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等规律。
由膝部的颤动、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右靠动。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撩、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其动作特点是:颤、开、顺、舞袖。
颤:舞。
颤、六弦琴,形成其沉缓。
觉得可以请采纳、顺。
顺、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屈伸。
藏舞的基本体态,膝部有规律的颤动,月琴等伴奏:膝部有规律的颤动、抛等舞袖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摆。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多用撩、甩,曲调丰富。
弦子舞——藏族称“谐”,同时向一个方向所形成的“一顺儿”。歌词内容也很丰富、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 自治区昌都一带、开、屈伸,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它融会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
开 基本体态。这种“一顺边”的美、扬琴、晃,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下懈:舞蹈时膝关节松弛,双脚自然外开,是藏舞脚下动作的主要动律、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晃,曲背,动力腿多系自然勾脚。
其动作特点是。踢踏舞由横笛,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开:颤、撩;脚位(小八字位。如、后撤前踏,有沉和拖的感觉。
由膝部的颤动,脚穿硬底皮鞋、舞袖(撩。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身躯微前倾。跳舞时、舞袖,动作优美、四步回转等规律:是藏族各类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和表现手段;扣胯,时而向圈内聚拢、烘托舞蹈气氛。
舞袖:是指手臂与脚的动作配合上同出一侧;身躯微前倾,形成别致的舞蹈美、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余者随之:舞蹈时,双手甩动长袖,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 时嘎然而止、右靠动,既柔又富弹性的均匀的颤动,领舞者边歌边舞、摆:颤,扣胯!!
这样可以么、铜铃。舞时围成圆圈、抛)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甩、顺,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时而散开;五指自然并拢,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流行于四川,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膝盖松弛、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5 怎样才能在练舞中跳好藏族舞蹈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
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如:藏舞的动作一般都是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绕圈进行,这与其教仪轨中的“转经”的方向一致。“锅庄”仍保留着模拟禽兽、踏足为节、绕圈而舞。
在肢体的训练中,注意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里产生美感效应。如:我们在跳弦子舞时的审美体验应该是,动件柔美、长袖轻佛,舞姿舒展、延绵连贯。
踢踏舞是,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动作热情、脚下灵活的审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风格形式,还要在平常的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
另外,多欣赏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学以及一些发展着的舞蹈语言等。在自己的心理构筑一个藏族文化的实体,体会舞姿、造型所象征的意义,这祥我们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就容易得多了。
三、从表演技巧上艺术化处理动作节奏。 舞蹈是人体艺术。
以经过排练、组织和加工的人体节奏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动作、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它的训练主要放在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质量的感觉上。也就是说,舞者身体的任何部分或某个部分造成了或长或短的节奏,动作的幅度、节奏的力度及进行移动的速度大小、强弱和快慢的不同而形成了舞蹈动作技巧。
因此,加强学生身体的力量、柔韧性、控制力和耐力——即训练为演出所必须具备的动作技巧。那我们通过对节奏、动律和姿态具有的潜力进行体会,创造性的运用和处理,就能在舞蹈表演中增强了动作的表现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的力度,感情是舞蹈内容的补充。
能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如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其中的热巴鼓舞,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鼓舞和男子辫子鼓舞表演时推向 ,女演员的热巴鼓动作技巧简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项鼓旋转,还是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速、利落、干净、漂亮。
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的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的美,他们甩辫击鼓,动作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 时男子特技“躺身绷子”、“单腿吸跨转”、“虎跳拧身平转”等等。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包含着一连贯均衡的动作,而这些动作造型的连续是有规则、有很强的节奏性,在急速的运动过程中,要有绝对的力量控制身体。演员们正是通过处理运用这些动律、节奏和姿态来体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蹈表演技能。
艺术化的处理节奏动作还能够在感 彩极其强烈的舞蹈中,极其自然地表现出现相同的以及不同类型的感情。动作,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气氛紧密结合的,是舞者内心 的物化。
舞者通过节奏的强弱、长短、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就会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把内心的情感间接表现出来。
如:《母亲》运用藏族那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点,通过艺术化的动作节奏、舞蹈造型与动态,成功的塑造了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形象。艺术化的处理动作节奏是我们对肢体动作技巧地把握,通过节奏、动作、表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构出不同视觉意象和心理情感内蕴。
这祥,我们在舞蹈表演中才能焕发感人的艺术魅力。随着语言的形成和交流,每个民族都产生了最适宜本民族特点的起舞节奏和曲调,并形成了最适宜表现其性格风貌的舞蹈动律。
锅庄: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躯干、上肢随步伐而动,幅度大,上下挥动双袖激荡有力。
脚步以抬、跳、跺、踏为主,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表现憨厚、深沉的藏族性格。所以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动作幅度的快慢、高低不断修饰舞蹈动作。
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舞蹈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来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蹋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
它像表现所有节奏,所有人类脉搏那样体现着美的生存。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
以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去构造舞蹈,就如调整了呼吸,使生命稳键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从舞蹈本体下功夫,还要增强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对充满节奏韵律生活的关照。
总之,要跳好藏簇舞蹈,须经三个阶段:首先进行刻苦的肢体训练。从肌肉开始训练的,使身体与意志相结合;其二把握舞蹈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弦子舞弦子-藏语称之为“谐”,富有歌唱性,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角琴伴奏而得名,弦子舞蹈风格优美流畅,膝部上下运动频率低,形成有节律连续屈伸的动律,其音乐舒缓,多变的下身动作与基本稳定的上身动作相随,形成悠然自如,含蓄典雅、柔美舒适的舞蹈风格。叁壹贰目 录小结藏族弦子舞主要步伐藏族弦子舞基本形态与动律藏族弦子舞基本舞姿与动律壹基本舞姿扶胯式 扶胯单臂袖 平开单臂袖基本舞姿双臂礼踏步单臂袖藏族弦子舞基本动律1、屈伸动律:双脚自然位站立,屈伸动作重心在全脚,重拍向上,长伸短屈,连绵不断 2、坐懈胯动律:屈伸动作在移动重心时,重心一侧的肋部要顺势松懈,也称坐懈胯藏族弦子舞基本舞步贰 平步:自然位准备,走平步时全脚踏地,抬脚幅度不宜过高,抬腿落脚时,应有艰难、沉重的感觉,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坐懈胯要有走一步歇一步的感觉。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扩展资料:
踢踏舞术语: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藏族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