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梁的支座反力问题

建筑力学梁的支座反力问题,第1张

(a)    ∑Fx=0     FAx+10cos60度=0         ,(1)   

       ∑Fy=0     FAy+FB-10sin60度-10=0     ,(2)

      ∑ MA=0     -210sin60度-410+6FB=0     ,(3)

(b)  ∑Fx=0     FAx+2cos45度=0            ,(1)  

     ∑Fy=0     FAy-2sin45度-15=0         ,(2)

    ∑ MA=0    M -22sin45度-215=0     ,(3)

(C)  ∑Fx=0     FAx-6=0            ,(1)  

     ∑Fy=0     FAy+FB-34=0         ,(2)

    ∑ MA=0    M -22sin45度+16=0     ,(3)

自己解方程吧,解出的值若为负,则实际方向与所设相反。

支座反力和弯矩剪力,和弯矩剪力图

1、首先要画出受力图,根据对一点力矩为零列方程,求支座反力。

2、画出一个杆件受到的外力,弯矩、剪力分别用截面法求,截面法书上肯定有,好好看书,注意弯矩和剪力的正负号。

3、画剪力图时,基线上面为正,下面为负,弯矩图相反。

剪力,又称剪切力:“剪切”是在一对相距很近,大小相同,指向相反的横向外力(即垂直<平行,不正确>于作用面的力)作用下,材料的横截面沿该外力作用方向发生的相对错动变形现象。能够使材料产生剪切变形的力称为剪力或剪切力。发生剪切变形的截面称为剪切面。判断是否“剪切”的关键是材料的横截面是否发生相对错动。

支座反力是理论力学里面的一个词汇,也可以叫做支座的约束反力,是一个支座对于被支撑物体的支撑力。

简支梁可以用静力平衡,就是在竖向方向恒有等式 ∑F =0 ,

对于铰接点有∑M=0 ,对于连续梁、刚构等超静定应该用力法或者位移法算。

求出的竖向力为支点反力,具体算每个支座反力就是求出的支点竖向力除以支座数量。

扩展资料: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大多数梁的方向,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

承受竖向荷载,以受弯为主的构件。梁一般水平放置,用来支撑板并承受板传来的各种竖向荷载和梁的自重, 梁和板共同组成建筑的楼面和屋面结构。

与其他的横向受力结构(如桁架,拱等)相比,梁的受力性能是较差的,但它分析简单,制作方便,故在中小跨度建筑中仍得到了广泛应用。梁在荷载作用中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有时也承受扭矩。

--支座反力

--梁

计算支座反力:对B点取矩求YA:LYA-Pb=0可得YA=Pb/L;

竖向平衡有YB+YA=P可得:YB=P-YA=P-Pb/L=Pa/L

计算剪力:A-C段:Q(x)=YA(0<=x<=a)

B-C段:Q(x)=-YB(0<=x<=b)

Ra·3=P1·2+P2·1 Ra=(2P1+P2)/3 =(2·2+2)/3 =2kN (↑)

支座剪力这个问题要考虑剪力也要考虑正应力,如果你确定只考虑剪力的话,回答如下:

次梁只要考虑次梁上的载荷就可以了;主梁上除了考虑主梁自身的载荷之外,还要考虑次梁传递过来的载荷。

计算弯矩(下部受拉为正):

A-C段:M(x)=YAX(0<=x<=a)

MA=0(X=0),MC=Pab/L(x=a)

B-C段:M(x)=YBX(0<=x<=b)

MB=0(X=0),MC=Pab/L(x=b)

在建筑、桥梁、航空以及管道线路等工程中,常遇到一种梁具有三个或更多个支承,称为连续梁。连续梁有中间支座,所以它的变形和内力通常比单跨梁要小,因而在工程结构(如桥梁)和机件中应用很广。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变为铰链连接,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M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

ΣMA =0, FB8m -50KN4m - (10KN/m)4m2m =0

FB =35KN(向上)

ΣFx =0, FAx + (10KN/m)4m =0

FAx = -40KN(向左)

ΣFy =0, FAy +FB -50KN =0

FAy +35KN -50KN =0

FAy =15KN(向上)

验算:

ΣMB =0, -FAy8m -FAx4m +50KN4m +(10KN/m)4m2m =0

-FAy8m -40KN4m +50KN4m +(10KN/m)4m2m =0

FAy = 15KN(向上),与用ΣFy方程计算结果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85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