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湖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警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期间与蒋介石、黄郛结为金兰兄弟。1908年奉孙中山派遣回国,往来于浙沪京津各地联络革命党人。1909年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宣传革命。1910年与宋教仁、谭人凤等人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部,以推动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1911年11月3日在上海发动起义,上海光复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随即又攻克浙江巡抚衙门,组织苏浙镇沪联军攻克南京。1912年7月被袁世凯解除沪军都督职务。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攻打江南制造局未果,11月应孙中山之命赴日本,继续筹划反袁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长。1915年2月潜回上海策动武装反袁,11月暗杀上海镇守使、海军上将郑汝成,12月发动肇和舰起义。云南护国讨袁军兴,陈其美百折不回,继续在江浙一带策动反袁军事行动,袁世凯对其恨之入骨。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在日本人山田纯三郎寓所将陈其美暗杀身亡。
民国二年3月20日 宋教仁遇刺,幕后主使者为袁世凯、直接指挥者国务总理赵秉钧。3月25日孙中山自日本回上海,决心武装倒袁。 因为倒袁军在南方,袁直属的北洋军在北方,所以对当时南方革命党来说也算是“北伐”,可能当时一些报刊文章有这个词出现而已。这次战役通称是“二次革命”,史书上为了与后来的北伐战争区别,所以1927之前的历次民国南北内战不会叫“北伐”这个名的。
此战不是国民革命军,而是各省军队,国民革命军当时还没成立。
回楼上:主要领导者是黄兴孙中山,蒋介石当时还没上道呢,倒是后来发掘蒋介石的陈其美,是此战主力。
具体战事过程:
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组织讨袁,宣布江苏独立。推举江苏都督程德全为南军司令,但程弃职,逃遁上海。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独立。浙江朱瑞、云南蔡锷中立。 7月18日,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地区与冯国璋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武卫前军会战失利,退南京。 7月22日至28日,上海讨袁军屡攻江南制造局未克。指挥部被上海租界当局解散。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 8月11日,何海鸣率南京第八师部分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旗讨袁,宣布恢复独立,2000多名士兵们与北洋军展开血战。 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强行宣布独立
8月13日,拥袁桂军龙济光部攻占广州。 8月18日,北洋军李纯部攻克南昌。 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辑,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先祖父褚辅成(慧僧)先生是浙江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以后又为反对袁世凯等北洋军阀,为夺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争取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不愧是一位爱国的政治活动家。
褚辅成生于1873年5月27日。22岁进秀水县县学(秀才)。当时嘉兴、秀水为两县,后合并为嘉兴县。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深受康有为等“公车上书”鼓吹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目睹清政府腐败颟顸已无可救药,乃无意仕途,决心从事反清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904年,褚辅成去日本,入东洋大学高等警政科,后转入法政大学。他与留日学生中的反清分子密切往来,十分投契,尤其同孙中山先生深相结纳。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东京创立同盟会,褚辅成为宣誓入盟人之一。
参与发动浙江辛亥革命
浙江辛亥革命的早期成员,主要是浙东各地的会党与学界的有识之士。1904年前,各地会党及反清志士的活动并无统一之组织。如徐锡麟、竺绍康、王金发在绍兴、嵊县一带活动;陶成章在金华、处州一带活动;敖嘉熊在嘉兴联络’—些会党人士;龚味生(宝铨)在日本东京筹划暗杀活动,等等,互不相属。1904年冬,龚味生回国至上海,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推举蔡元培(清翰林,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为会长。1906年,蔡元培到北京谋求去欧洲游学,光复会活动主要由徐锡麟领导(后期的光复会于1910年在东京推举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同盟会成立后,光复会首脑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龚味生等均加入同盟会;兹后大部分光复会成员亦均入同盟会。
褚辅成于加入同盟会的当年(1905年)即奉命回国推动革命,担任同盟会浙江支:部长,往来各地,结交各方志士,积极筹备布置。秋瑾亦于1 905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回国,旧历二月到嘉兴,经褚辅成介绍,在南浔镇(属嘉兴县辖)浔溪女学堂任教习。不久,秋瑾去上海办报。
浙江革命活动的主要据点,除徐锡麟等1905年在绍兴创办的大通学堂外,尚有数处。一是敖嘉熊在嘉兴设立的温台处会馆,主要接待浙东各地的会党首领(敖于1908年被清廷暗杀)。一是杭州西湖白云庵,是光复会、同盟会革命党人经常密聚之地。再就是褚辅成、陶成章等在上海五马路口开设的天保(一说天堡)客栈,是革命党人住宿和联络的处所。褚辅成 1905年在嘉兴南湖之滨创办南湖学堂,一方面是为了启发民智,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掩护革命活动。不少革命志士曾在此地借视学为名进行筹划磋商,秋瑾曾来此活动并住宿。还有浙江陆军学堂也是通信联络机关之一。
秋瑾于1907年初接替徐锡麟主持大通学堂;姚勇忱为学堂总理,相与协助。光复会曾制订1907年皖浙同时武装起义的计划,以安庆为重点(由徐锡麟主持),绍兴(由秋瑾主持)以及金华、处州等地同时发动,分道取江、浙、皖三省要地。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如期在安庆刺死安徽巡抚恩铭,但联络新军的工作未妥,起义失败。绍兴方面则发生了事前泄密。徐、秋二烈士先后牺牲,浙江革命遭受挫折。次年,安徽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熊成基(系陈独秀等发起的“岳王会”成员)继起发动新军起义,再次失败。
1908年2月,褚辅成至杭州参加秘密安葬秋瑾,乘机与前来送葬之浙江同志聚商革命策略,议定此后革命运动宜注全力于军队方面,相机策动新军反正。这是浙江反清革命的重要转折。
浙江辛亥革命另一位重要策划人物是陈其美(英士)。陈是浙江湖州人,常住上海。他于 1906年赴日,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往返上海与浙江等地联络党人。杭州西湖白云庵成为沪浙两地党人的主要会商机关。据老人回忆,去该处最多的,上海方面有陈其美、戴传贤、黄郛(三人均系浙江人);浙江方面有顾乃斌、褚辅成、童保暄。这一年(1908年)冬,光绪、慈禧接踵而亡。浙江革命党人以为时机已到,拟在上海召集浙江各府属代表商议起事。其中,褚辅成、蒋志新为嘉属代表;陈其美、姚勇忱、杨谱笙为湖属代表。会场即在天保客栈。因叛徒刘师培向两江总督端方告密,会议未能开成。金华代表张恭(龙华会首领)被租界包打听头子黄金荣捕去,褚辅成与周淡游改装易服逃脱。
1909年,清廷于各省设咨议局,褚辅成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后又当选为资政院议员。褚辅成利用这一机构开展反清活动,副议长陈时夏、沈钧儒均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0月12日,陈其美来杭州,谓武汉已有密电到沪,促各省响应。次日,陈其美约集顾乃斌、褚辅成、吕公望、朱瑞、黄元秀、吴思豫、俞炜、童保暄、傅孟等,在西湖白云庵密商。月底又在城隍山密议一次。为革命之顺利进行,褚辅成由朱瑞介绍,加入了光复会。l0月下旬,陈其美派黄郛、蒋介石来杭催促。浙江方面公推褚辅成去上海商请陈其美筹发军火、印信及经费,陈其美嘱其先回主持筹备事宜;所需各物后均由陈其美遣人分批送来,由褚辅成接收。浙江革命党人会商决定11月5日发难,政治方面由褚辅成以及陈时夏、沈钧儒等负责,仿上海做法成立“机关部”,褚任机关部长(上海由陈其美任机关部长);军事方面由童保暄、朱瑞、周承荧、顾乃斌等负责。
11月3日夜,上海已光复,浙江遂决定提前于4日夜行动。一路由顾乃斌、吴思豫与敢死队蒋介石等,率众进城直扑巡抚衙门;一路由朱瑞、俞炜与敢死队王金发等进攻军械局;两标军队在城站会合后,包围驻防旗营,5日晚攻下旗营。
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成立浙江军政府,汤寿潜(在浙江保路运动中有声望,曾任浙江咨议局议长)被推为都督。都督以下,设立政事与军事两部:褚辅成任政事部部长,总揽民政、财政、交通、外交、教育、实业各部门;军事部由周承菼任浙江军总司令。沈钧儒时任警察局长(后任教育司长,1912年由褚辅成、顾乃斌介绍,加入同盟会)。马叙伦任都督府秘书。不久,成立浙江临时参议会,陶成章任议长。
革命政权创立,百废待兴。褚辅成在任期间,事务繁剧。省政权对清朝官吏“任其远逸,并不穷追暗缉”。巡抚增韫无大恶迹,予以“押解资送北返”(由陶成章带往卜海,准予自由)。惟旗营协领贵林,初顽抗不从,后假意投降,仍隐匿2000多枝枪及部分弹药。褚辅成与陶成章得知后,褚下令缚贵林,面责其违约,当即会审处决。
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民国临时政府,汤寿潜任交通总长,蒋伯器(尊簋)继任浙江都督,褚辅成改任民政长。1912年8月,都督换了朱瑞。不久,褚辅成即被免职。免职的背景,一是褚辅成急于办省议会,在中央政府尚无统一规定前,即自定省议会法及选举法;二是褚厉行禁止鸦片贸易,触犯英帝国利益,引起外交交涉。据史料:“先生制定禁烟办法,彻底实施,勒令全省土膏店,一律停闭;由沪运往赣、皖之烟土经过浙境,亦予扣留。于是英国驻杭总领事向军政府提出抗议,先生严词拒绝。最后一次,英方竟出恫吓之言,先生答称:英舰虽开入钱塘江,浙江禁烟决心,决不动摇。从此一般土商,不敢再借外力破坏禁烟,断绝死灰复燃之念。禁运禁售政策,获以完成,其后各省虽施行官膏办法,而浙省终未开禁。”北京政府外交部同浙省都督间往来电文,对褚辅成皆有责备之意。
明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发生一百周年纪念。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国人通过暴力革命和理性谈判,迫使中国最后一个按照血统继承的专制帝国大清帝国皇朝退位,建立起民主宪政体制的中华民国,中国从此脱离血统继承的旧国家,进入现代国家。
辛亥革命,是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至1911年(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评说已进行了一百年,其文章著述可谓汗牛充栋。1911年以后,国民党人为了抬高自己,对这场伟大革命事件的历史真相进行人为的、系统的掩盖和修改,其官方宣传极力抬高国民党正统系(孙中山-同盟会-陈其美)的作用和地位,长期掩饰和打压在辛亥革命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人物和组织,将辛亥革命的发动和领导者都吹捧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功绩都记在孙中山和国民党名下。这是严重的篡改历史的行为。1949年以后,***领导的史学界竟然还是按照死敌国民党的观点论说辛亥革命,则令人难以理解。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有必要还原这段历史事实,还辛亥革命各位真正发动者和领导者一个公道。
一、
辛亥年武昌起义的领导力量是文学社和共进会而不是国民党
辛亥革命发动于武昌。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其主要组织者是共进会的孙武、新军中文学社的蒋翊武与刘复基,与孙中山和同盟会(国民党前身)无关。在10月9日,孙武因试制炸弹被炸伤,10月10日彭楚藩、刘复基被清军抓杀。因此组织、领导和决定武昌起义的真正领袖是蒋翊武。
蒋翊武(1884--1913),湖南澧州(今澧县)人。辛亥革命前夕为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左队正目。早在1911年初,蒋任文学社社长,在新军中积极发展会员。同年9月14日,与共进会首领孙武在武昌楚雄楼十号召开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席会议,两团体正式合作,并派代表赴上海,与黄兴、宋教仁接洽。24日两团体骨干在武昌胭脂巷密商举义方案,蒋被推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由于蒋在军中职位太低而且缺乏军事指挥经验,起义革命军人又威逼协统黎元洪(后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和第二任总统)出面领导这场革命。
武昌起义发动之后半月,作为同盟会和兴中会领袖的黄兴才赶到武昌,被推举为总指挥。不久武昌被清军攻占,武昌起义失败。
上述事实说明辛亥年武昌起义的组织、发动和领导与孙中山无关,也与国民党无关。
二、
辛亥年上海起义的领导力量是李燮和与光复会,也不是孙中山和国民党
辛亥革命起义真正取得成功、真正光复并建立地方政权的是上海
起义以及之后的南京起义。上海南京起义成功,才使得革命党人拥有一块根据地来创建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因此上海和南京的光复在历史意义上不亚于武昌起义,在革命实践上比武昌起义的功绩更伟大!
辛亥武昌起义前,上海有同盟会中部总会和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的机构。上海地区同盟会的实际负责人是陈其美,上海地区光复会的实际负责人为李燮和。
资料1: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吴兴人。其早期为上海青帮头领,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把兄。陈其美年少时家贫,15岁时辍学到当铺当学徒。1903年到上海,在同康泰丝栈任助理会计,结识各方人物。1906年赴日本留学,认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8年陈其美回中国,联络会党支持革命。1911年任同盟会中部总会庶务部长。辛亥革命后,任上海沪军都督。次年派蒋介石与王竹卿刺杀光复会首领陶成章于上海广慈医院。1916年陈其美寄宿上海法租界一日侨寓所被杀手枪杀,一般相信是由袁世凯指使所为。1917年5月国葬于浙江湖州。
资料2:李燮和(1873~1927),名代均,字柱中,湖南安化蓝田(今涟源市蓝田)人。早年为县学生员即有民族革命思想。后因谋划宝庆起义和长沙起义事败,亡走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晤,加入同盟会。革命党人内部分裂,章太炎、陶成章等单独成立光复会,李燮和任南部执行委员,代总部行事。辛亥革命前李燮和由南洋爪哇回国,在上海谋划起义,他通过同乡关系策反清军军警,掌握了上海吴淞一带大部分新军。在辛亥革命上海起义和光复中起主要领导作用。辛亥革命成功后自解兵权,投身实业发展。1913年寓居北京。1915年8月,袁世凯阴谋称帝,李燮和、蔡锷等湖南将军在杨度邀约下列名发起“筹安会”。次年6月,袁世凯死,李退隐家园,不再问政治。1923年,携眷去爪哇榜甲,翌年,只身返归故里。1927年病逝,终年54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11月3 日,代表光复会的李燮和与代表同盟会陈其美相约同时领导起义,但陈其美想抢光复上海的头功,就提前一晚抢先进攻江南制造局,结果陈其美被清军所俘虏。李燮和闻讯后,连夜率闸北起义军前来解救,战至拂晓打垮了清军,救出陈其美,上海随之光复。由此历史事实可知,李燮和是光复上海的主要领导者。
由于李燮和光复上海的功绩,参与上海起义的革命党人公推李燮和为“上海临时总司令”,指挥上海军事,大家还一致推举李燮和为沪军都督。
上海光复后的第三天,在正式推举上海革命***“沪军都督”的海防厅会议上,陈其美利用其帮会(青帮)势力“哄堂鼓噪,大闹会场”,反对李燮和。为了顾全大局,“李力示谦逊”,将沪军都督职务让给了陈其美。事后章太炎发表文章指责陈其美“阘茸小人,抑无足道,上海光复,攘李燮和之功以为已有,偷儿成群,拥为都督……”(见1912月9月19日《大共和日报》)。会议一结束,街头就出现了安民布告,上面赫然盖着“沪军都督”的大印,原来陈其美早在起事前就准备好要当“沪军都督”了。
奉李燮和之命领导吴淞光复的陆军黄汉湘、海军朱庭燎等人对陈其美的做法十分不满,决定迎请李燮和来吴淞出任都督,但李燮和到吴淞后不肯就任“都督”,改称“吴淞军政分府总司令“,创立了一个“专以筹备进攻军务为主”的反清革命军事机关,再任总司令。一时间,独立后的上海出现了两个军政府。陈其美于是派人刺杀李燮和,但没能成功。后陈其美又派蒋介石等人刺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
李燮和为避免革命党内扛,指示黎天才带领英勇善战的光复军离开了上海,攻取南京,他们以寡克众,威名显赫,南京很快光复。随后黄兴指调李燮和率领光复军西援武昌,又与江浙革命军组建联军,推李燮和担任“援鄂联军总司令”,
李燮和由此得以三任、四任总司令之职。
南北议和期间,李燮和力主北伐,反对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1912年1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向李燮和颁发了“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李燮和在南京第五次就任总司令,随后率部誓师北伐,号召将士们“矢志灭敌,必坚必贞”,北上开赴烟台与清军作战。接着,南北议和告成,李燮和即停止了军事行动。 1912年3月,李燮和主动向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辞光复军总司令职,解甲归田。
上述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辛亥革命的两个标志事件——武昌起义和上海起义,其起发动和领导的主要负责人和革命军事力量都不是孙中山和同盟会,而是蒋翊武、黎元洪、黄兴,李燮和。
必须承认,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全力鼓吹民族革命多年。而在辛亥革命前呼唤民族觉醒,鼓吹民族革命的人大有人在,如邹容的著作《革命军》,陈天华主办的《猛回头》等,风靡海内外,当时其名声和传播效果远大于孙中山。
还必须承认,孙中山和同盟会策动过多次起义,但全都失败了,且对清王朝的政权基础没有多大撼动。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时,同盟会多年聚集的革命党人大多牺牲。以致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孙和同盟会没有力量主导这场革命了。
孙中山和同盟会为什么多次起义均完全失败,一个基本因素是他们在国内、特别是在清军内没有根基。而武昌和上海起义得以成功,恰恰是由于军人的参与,这正是同盟会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和国民党不是、也不可能是辛亥革命的发动和领导者。
由于陈其美死后,他的把兄弟蒋介石和陈其美侄儿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长期把持国民党中央以及宣传舆论机关,极力抬高孙中山和同盟会一系的历史作用,加上后来李燮和列名“筹安会”,故长期全面封杀李燮和在上海南京起义光复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刻意抬高美化陈其美,已美化同盟会(国民党),才成就了现在面目全非的辛亥革命“英雄史”,孙中山死后也被追认为“国父”,陈其美死后享受国葬。而辛亥革命的真正领袖蒋翊武被袁世凯杀害、黄兴被挤出同盟会核心,李燮和被国民党定义为“叛徒”。
综上所述历史事实,辛亥革命的真正领导和发动者不是孙中山,也不是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2010618)
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
1912年1月14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上海广慈医院被刺。关于此案,当时人已经普遍怀疑是陈其美指使蒋介石所为;后来,毛思诚在编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时,也承认不讳。
不过,毛书所述较略,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中正自述事略》残稿则所述较为详尽,且系蒋介石“自白”,因此,史料价值更高,有助于回答蒋介石刺陶这一疑案。《事略》以毛笔工楷写成,文字略有蚀损。现将有关段落照录如下,凡蚀损处均以□□表示,可以意补的地方则以括号标明。
《事略》述1908年的经历时说:
是时之知交,以竺绍康为第一人……余无形中亦渐染其风尚。彼□(言)锡麟之死,实为陶成章之逼成,不然,以□□(徐之)学行,其成就必不止此。又谈,陶之为人,不易共事。余闻此乃知陶、龚日常诋毁徐伯□□(生有)帝王思想者,实有其他意图。
余当时闻陶、龚毁徐,仅以为伯生已死,即有过误,我同志不应再加猜测,诋毁先烈而已,而孰知伯生之死,为陶所逼□(乎)!自此,即甚鄙陶之为人,以其无光明正大态度,无革命人格。
竺绍康,浙江会党首领,曾与秋瑾、徐锡麟共同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策划起义。1908年与蒋介石相识。1910年去世。锡麟,即徐锡麟,字伯荪,蒋介石写作伯生,章太炎写作伯孙。龚,指龚宝铨,光复会的重要成员。
按:徐锡麟和陶成章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后来,因在革命途径及大通学堂应否续办等问题上意见分歧,二人发生冲突。1907年,徐锡麟依靠表伯、山西巡抚俞廉三的关系,以道员分发安徽,被任命为巡警学堂会办,深得信任。7月,刺杀巡抚恩铭,被捕牺牲。
关于此事,章太炎曾说:“其后伯孙入官颇得意,焕卿等不见其动静,疑其变志,与争甚烈,及伯孙杀恩铭,始信之。”[章太炎:《答陶冶公代刘霖生问光复会及焕卿事书》,《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5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竺绍康所言,“锡麟之死,实为陶成章之逼成”,指此。这一事实表现出陶成章性格的一个突出弱点——多疑,但据此即将徐锡麟之死的责任归在陶成章身上,并由此认为其“无革命人格”,显然不妥。
《事略》又说:
及陶由南洋归日,又对孙先生诋毁□□(不遗)余情。英士告余曰:陶为少数经费关系,不顾大体,掀起党内风潮,是诚可憾,嘱余置之不理,不为其所动,免致纠纷。余乃知陶实为自私自利之小人,向之每月接济其经费者即停止,不与其往来也。
1907年春,同盟会内部发生反对孙中山的风潮,陶成章是参与者之一。1909年9月,陶成章因在南洋募捐未获满意结果,联络李燮和、柳聘农、陈方度、胡国梁等七八人以东京南渡分驻英、荷各属办事的川、广、湘、鄂、江、浙、闽七省同志的名义起草《孙文罪状》,指责孙中山有“残贼同志”、“蒙蔽同志”、“败坏全体名誉”等罪状12条,要求开除其总理一职,通告海内外。
《罪状》并诬称孙中山贪污公款,在香港、上海存款20万云云。陶成章并带着《罪状》,赶赴东京,要求同盟会本部开会讨论。《事略》所称“为少数经费关系,不顾大体,掀起党内风潮”,指此。这一事实同样表现出陶成章思想性格中的弱点,陈其美批评其“不顾大体”是有道理的,但由此判定其为“自私自利之小人”,也显然不妥。
《事略》还说:
当革命之初,陶成章亦□(踵)回国,即与英士相争,不但反对英士为沪军都督而颠覆之,且欲将同盟会之组织根本破坏,而以浙江之光复(会)代之为革命之正统,必欲将同盟会领袖□□(孙、黄)之历史抹煞无遗,并谋推戴章炳麟以代孙先□(生),□(呜)呼革命未成,自起纷争。
而陶之忌刻成性,竺绍康未死前,尝谓余曰:“陶之私心自用,逼陷徐伯生者,实此人也。尔当留意之!”惜竺于此时已逝世,而其言则余切记未□(忘)。及陶亲来运动余反对同盟会,推章炳麟为领袖,并欲置英士于死地,余闻之甚骇,且怨陶之丧心病狂,已无救药,若不除之,无以保革命之精神,而全当时之大局也。
盖陶已派定刺客,以谋英士,如其计得行,则沪军无主,长江下游必扰乱不知所之;而当时军官又皆为满清所遗,反复无常,其象甚危,长江下游,人心未定,甚易为满清与袁贼所收复,如此则辛亥革命功败垂成,故再三思索,公私相权,不能不除陶而全革命之局。
本段中,蒋介石坦率地承认,他是刺陶案的主凶,并列举了许多理由,证明他的行动是有功于革命的正义之举。其实,不管是出于哪种理由,刺陶都是错误的。在这些理由中,有些还有可疑之处,例如所谓陶成章准备刺杀陈其美的问题。蒋介石是陈其美的亲信,这一点陶成章不可能不知道,他怎么会糊涂到向蒋介石透露刺陈方案,甚至动员蒋下手呢?
倒是蒋介石所说的其他理由,对于说明陶成章的死因,有一定意义。如蒋介石称,陶成章回国“即与英士相争,反对英士为沪军都督而颠覆之”,以及“反对同盟会”等,应该说,这才是陶成章的真正死因所在。
1909年秋陶成章再次掀起反对孙中山的风潮后,因受到黄兴等人的抵制,于次年2月在东京重建光复会,以章太炎为会长,正式与同盟会分家。1911年筹备广州起义期间,两会关系有所缓和。不久。赵声在香港患盲肠炎逝世,陶成章怀疑为胡汉民所毒,再次对同盟会产生疑忌。
同年7月,陶成章应尹锐志、尹维峻姊妹之邀,回到上海,组织锐进学社,作为秘密联络机关。当时,陈其美、谭人凤、宋教仁等正在上海筹备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以便在长江中下游发动起义。同月26日,陈其美、陶成章在沈缦云宅开会,讨论合作问题,二人发生争执,陈其美一怒之下,竟掏出了手枪。
几天后,陶成章匆匆离沪,再赴南洋,上海一地存在着两个革命组织的状况也就因之未能改变。所幸的是,面对共同的敌人,双方大体仍能配合。11月3日,上海起义发动,陈其美率队夺取制造局,他只身入内劝降,被扣押。起义群众奋勇进攻,光复会的李燮和也调来军警助战,救出了陈其美。
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被推为都督,李燮和任参谋。对此,李燮和与光复会的人都很不高兴。有人主张逮捕陈其美,治以“违令起事,篡窃名义”之罪[杨镇毅:《光复军攻克上海江南制造局及陈其美篡取沪军都督之真相》,《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第33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李燮和不同意,于11月9日率部去吴淞成立军政分府及光复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宣布只承认苏州军政府为全省的军政府,“所有上海地方民政、外交等事,均归苏州军政府办理”[《中华民国驻吴淞军政分府李宣言》,《民立报》1911年11月17日。]这样,同盟、光复两会矛盾再度公开化。
上海光复之际,陶成章自南洋归国。他未能因应形势,和同盟会弃嫌修好,相反,却继续鼓吹和同盟会分家,进一步恶化和孙中山的关系。南京攻克后,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开会,推举大元帅,一部分人主张推黄兴担任,以朱瑞为首的浙军将领则主张推黎元洪,强烈反对黄兴。
时任浙军参谋的葛敬恩后来回忆说:“袒黄(亦即袒孙)袒黎一时闹得不可开交。光复会分子反对同盟会日益露骨,陶焕卿、李燮和一派鼓吹与同盟会分家,我们就成了此等人的对象。”[葛敬恩:《辛亥革命在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第123~124页。]
会议本已于12月4日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但于12月17日又改推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代行大元帅职权。这一变化,原因复杂,但同盟会方面认为和陶成章“嗾动军队”有关[章太炎口授、寂照笔述《光复继起之领袖陶焕卿君事略》,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439页,中华书局,1986。]
12月20日,马君武鉴于孙中山即将回国,在上海《民立报》著文,盛赞孙中山的革命品格和经验,断言财政及外交等问题,“通计中国人才非孙君莫能解决”。该文称:
孙君之真价值如此,日人宫崎至谓其为亚洲第一人杰,而尚有挟小嫌宿怨以肆诬谤者,其人必脑筋有异状,可入疯人院也。吾平生从不阿谀人,又以为吾国素知孙君,故默默然不赘论。今见反对孙君之人大肆旗鼓,煽惑军队,此事与革命前途关系至大,又孙君于数日内将归国,故不能已于言。[马君武:《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民立报》1911年12月20日。]
马君武此文所称“挟小嫌宿怨以肆诬谤”、“大肆旗鼓,煽惑军队”的人,显指陶成章。辛亥前,马君武长期生活在德国,和同盟、光复两会之间的矛盾素无关系。他感到“不能已于言”而出面著文,可见陶成章的活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关切。当时,《民立报》和南洋同盟会员曾经为孙中山做过部分舆论鼓吹工作,陶成章等人认为意在为孙中山“骗取总统”。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陶成章曾致书孙中山,重提“南洋筹款”旧事。孙中山愤而复书,责问陶在南洋发布《孙文罪状》的理由,并称:“予非以大总统资地与汝交涉,乃以个人资地与汝交涉。”[魏兰:《陶焕卿先生行述》,《陶成章集》附录,《陶成章集》,第436页;参见前引太炎口述、寂照笔述《光复继起之领袖陶焕卿君事略》。]这样,两人间沉淀已久的猜嫌再度搅起。
这一时期,陶成章与陈其美的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化,突出地表现在几个问题上:
陶成章拒绝陈其美的“协饷”要求。据章天觉回忆,陈其美为在上海筹办中华银行,曾向浙江都督汤寿潜要求“协饷”25万元,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当时,陶成章在浙江军政府任总参议,汤寿潜向陶征求意见,陶表示容“缓商”,汤寿潜即复电拒绝。
后来,陈其美当面质问汤寿潜,汤答以陶成章“不允”[《回忆辛亥》,《辛亥革命史丛刊》(二),第163页,中华书局,1980。]。其他记载也说,陈其美曾因军需,向陶成章要求分用南洋华侨捐款,陶回答说:“你好嫖妓,上海尽有够你用的钱,我的钱要给浙江革命同志用,不能供你嫖妓之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第286页。]
2陶成章对陈其美在沪军都督任内的作为不满。樊光回忆说:“时陈其美在沪督任上,声名恶劣,(陶成章)当然是大不满意,间有讥评。”[《陶成章集》,第444页。]
3陶成章在上海练兵,并号召旧部。据《民立报》记载,1911年11月下旬,为了进攻为清军盘踞的南京,陶成章曾电饬浙江温、台、处三府,添练义勇三营,又电告南洋各机关,速汇巨款;同时又在上海成立“驻沪浙江光复义勇军练兵筹饷办公处”,准备在闵行镇一带练兵[《光复义勇军纪闻》,《民立报》1911年11月28日;参阅许仲和《章炳麟撰龚未生传略注》,《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98页。]。
这一举动,自然更易引起陈其美的警惕,认为其锋芒是指向自己的。1912年初,章太炎曾劝告陶成章:“江南军事已罢,招募为无名。丈夫当有远志,不宜与人争权于蜗角间。”[《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2年,见《章氏丛书》三编。]所谓“与人争权”,自然是指陈其美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汤寿潜出任交通总长,所遗浙江都督一职建议在陈其美、章太炎、陶成章三人中择一以代。从当时舆论看,几乎是一片拥陶声。有的说,“成章早一日莅任,即全浙早一日之福”[《杭州电报》,《民立报》1912年1月10日。]
有的说:“非陶公代理,全局将解矣!”[《杭州电报》,《民立报》1912年1月11日。]有的甚至说:“继其任者,惟有陶焕卿,斯人不出,如苍生何!”[同注7。]章太炎也积极为陶成章活动,认为“浙中会党潜势,尤非焕卿不能拊助”[《越铎日报》1912年1月12日。]陈其美不会乐意丢掉上海去当浙江都督,但由陶成章出任,陈其美也不会安枕。
当时,上海已经谣传陈其美准备刺杀陶成章,王文庆在南京也得到“确实消息”,陶成章在沪“大不利”[《陶成章集》,第436页。]于是,陶成章先后避居于客利旅馆、江西路光复会机关、汇中旅馆、广慈医院等处。1月7日,他在《民立报》发表通告,内称:
当南京未破前,旧同事招仆者,多以练兵、筹饷就商于仆,仆未尝敢有所推诿。逮南京破后,仆以东南大局粗定,函知各同事,请将一切事宜商之各军政分府及杭州军政府,以便事权统一,请勿以仆一人名义号召四方,是所至祷!恐函告未周,用再登报声明。
这一通告表明,陶成章已经十分清晰地感到了自身处境的危险,正在力图使对手相信,他不会组织军事力量,“号召四方”,构成什么威胁。1月11日,他又通电声明,不能胜任浙江都督一职,电文云:
公电以浙督见推,仆自维辁才,恐负重任。如汤公难留,则继之者非蒋军统莫属,请合力劝驾,以维大局。[《民立报》1912年1月12日。]
蒋军统,指蒋尊簋,同盟会会员,陶成章此举仍然是为远祸保身,但是,他的“旧同事”们却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沈荣卿等以“全体党员”名义致电各报馆及陶成章,电称:
顷阅先生通告各界电,骇甚,先生十余年苦心,才得今日之收果。吾浙倚先生如长城,经理浙事,非先生其谁任?况和议决裂,战事方殷,荣等已号召旧部,听先生指挥。先生为大局计,万祈早日回浙筹备一切,若不谅荣等之苦衷,一再退让,将来糜烂之局不可逆料。敢布区区,敬达聪听。[《民立报》1912年1月14日。]
这份电报不啻是陶成章的催命符。
1911年12月,还在浙军反对黄兴出任大元帅的时候,陈其美就曾请浙军参谋吕公望转告陶成章“勿再多事,多事即以陶骏保为例”[《光复继起之领袖陶焕卿君事略》,《陶成章集》,第438~439页。]陶骏保原为镇军军官,1911年12月13日为陈其美枪毙。可见,当时陈其美已萌发了除陶的念头。这时,沈荣卿等又坚持要陶成章出任浙督,并且“号召旧部”,听陶指挥,这样,自然使陈其美感到事不宜迟。
《事略》又说:
余因此自承其罪,不愿牵累英士,乃辞职东游,以减少反对党之攻击本党与英士也。
这里,实际上是在承认,“除陶”是陈其美指使的了。
在《事略》中,蒋介石自诩他的“除陶”是“辛亥革命成败最大之一关键”,实际上,他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革命队伍的团结,削弱了革命力量。此后,光复会即烟消云散,原成员和同盟会更加离心离德了。
陶案发生后,舆论哗然,蒋介石不得不避走日本;刺陶的另一凶手王祝卿逃到浙江嘉兴,被当地光复会员雇人杀死。1912年9月,黄兴、陈其美入京,共和党设宴欢迎,邀请章太炎“同食”,但章太炎拒绝参加,他发表公开函件说:
陶成章之狱,罪人已得,供辞已明,诸君子亦当闻其崖略。自陶之死,黄兴即电致陈其美,嘱保护章太炎,仆见斯电,知二竖之朋比为奸,已发上冲冠矣![《却与黄、陈同宴书》,《大共和日报》1912年9月19日。]黄兴要求保护章太炎,但章太炎却将黄兴视为“朋比为奸”者。此函既表现出章对同盟会的深刻的猜忌和隔阂,也曲折暗示着刺陶案的隐微复杂的背景。
:
陶成章(1878-1912),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汉族,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始人之一,少有志向,以反清复汉为己任,为提前结束清王朝统治,先后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未果,后只身东渡日本学习陆军。第二年回国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四至杭州而不归”,奔走于浙、闽、皖各地联络革命志士。
光绪三十年(1904)冬,与龚宝铨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推蔡元培为会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遍招浙东会党骨干入学。次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三年回国,任教芜湖中学,联络浙皖起义。事败避走日本,后赴南洋活动。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杭州光复,被举为浙江军政府总参议,参与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之役。
中华民国创立后,他力辞接任浙督,积极准备北伐,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任总司令。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4岁。
陶成章逝世后,孙中山高度评价陶成章:“奔走革命不遗余力,光复之际实有巨功。”
他出生于农村一富庶之家,独请教师读私塾10余年,然后在村里任私塾教师。新学兴起,吴大洲外出求学,先后就读于青州中学、山东高等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等。吴大洲向往革命,追求革命。
1908年,吴大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山东、东北等地从事反清活动,清末参加了诸城独立起义。武昌起义后,吴大洲投身山东省政府,开展民主斗争。1912年1月,王长庆等光复诸城,组织山东军政分府,他任警务处处长,被选为山东临时议会议员。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成果,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吴大洲被任命为山东革命军司令长官,负责山东地区的反袁斗争。1913年8月,二次革命爆发后,山东谋响应,他被推南下谒黄兴、陈其美等商举兵事。失殿后赴日本,不久回大连,易名华山群雄,与薄子明等设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任总干事。1915年12月,吴大洲同薄子明组织和指挥的山东民军已有数千人在孙中山领导并和部署下,与袁军精锐的弟子师激烈交火,获取胜利。
1916年,孙中山派居正到山东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吴出任第四支队支队长。2月9日,吴率部攻占重镇周村,支队改为山东护国军,薄子明任总司令,吴任山东都督。
吴大洲、薄子明识破居济南军阔靳云鹏的虚伪面目,分别发出《讨袁电》和《讨袁檄》痛斥“袁贼肆虐”,号召军民“杀贼护国”,“勿堕奸诈之谋,勿中缓兵之计”。
吴大洲、薄子明指挥攻克省城,摧垮靳云鹏部即袁世凯在山东的势力。在这之后,又乘胜追击,又击溃袁军精税的第五师,7000多名官兵成为俘虏。在战火锻炼中,吴大洲、薄子明统率的兵力由6000余人扩大到3万余人。
黎元洪担任民国总统后,俱于吴大洲的威势。
1919年,孙中山先生追赠吴大洲为陆军少将。
吴大洲,辛亥革命期间山东著名的革命党人,曾任中华革命军山东司令长官兼山东护国军政府都督之职。1909年,吴大洲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1912年1月,吴大洲因曾参与谋炸袁世凯之事,为当局所疑,便离京返济。2月,吴大洲又与济南的革命党人谋炸袁世凯安置在山东的爪牙——山东巡警道吴炳湘。因事未成,他与有关同志一起奔赴诸城,参加诸城的独立活动。4月,山东省临时议会成立,吴大洲被选为省议会议员。1913年,他被任命为烟台警察厅厅长。“二次革命”爆发后,吴大洲受山东革命党人的推举南下与黄兴等共商讨袁计划。“二次革命”失败后,吴大洲等革命党人先避居青岛,后奔往大连。
吴大洲避居大连期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吴大洲闻讯后去日本与孙中山联系,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4年冬,吴大洲受命回国,在大连建立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1915年初,他由大连转移到青岛进行活动。8月,驻青岛日军司令部下令驱逐革命党人,吴大洲被迫离开青岛前往上海。经中华革命党本部总务部长陈其美向孙中山推荐,吴大洲被委任为中华革命军山东司令长官。
1916年3月,孙中山委派中华革命党党务部长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统筹直隶、山东、山西革命军事宜,下设五个支队,吴大洲以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领导成员的身份指挥第一支队。吴大洲率革命军第一支队乘火车从青岛西进与袁世凯在山东的反动势力抗衡,直至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1916年6月,黎元洪任代总统。此后,经过半年多的反复交涉,吴大洲所部护国军被北京政府缩编为山东新编第二混成旅。1917年1月28日,段祺瑞以咨询军事善后事宜为名,将吴大洲骗到北京。吴大洲一入京,即被以军律不严等罪名逮捕入狱,被判无期徒刑。1918年11月12日,身体极度虚弱的吴大洲病逝狱中,年仅32岁。
因陶成章被陈其美暗杀,犯了同盟会的众怒,同盟会分裂了。章太炎直接率光复会系与袁合作,联合已赞同反清革命的梁启超劝袁的北洋军革命了,逼清帝退位,并推举袁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也改组了同盟会的华兴会系变成了国民党,也与袁合作准备当总理了。孙中山的兴中会系除了控制了几个省的督军位子,没有捞到多少好处,一旦袁掌控政局,几个省督军会被收买或被换掉。在这个形势下,宋被杀,政局搅乱了,国民党与袁的合作没法继续下去。再嫁到袁头上,联合南方同盟会系的几个督军起兵反抗,或尚可冒险一博,搞出个南北分治的局面来。另外一方面,当时,袁世凯正在向洋人英法德财团借钱,但洋人条件太苛,趁机要挟,末谈成。袁又与比利时谈了,结果洋人怒了。宋被杀,南方要反,袁手中无钱没有办法对付南方反对势力,被逼,只好与洋人签约。所以洋人也有介入的动机。后来德国租界出面保护嫌犯应桂馨和洪述祖,就证明了这一点。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传统上认为他的本质是反动、落后的,并且是图谋复辟的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是北洋军阀的***,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最终以失败收场。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