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恩恩怨怨是非曲直,到最后是谁也说不清。一旦涉及到政事,任何感情都会质变。也许之前有恩的两个人会反目成仇,也许从前可以称兄道弟的两人会因为政事的对立而相互诋毁起来;就如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一样。当初左宗棠之所以能在朝堂崛起,就是因为有曾国藩对他的屡屡提携。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是因为先有了曾国藩,才有了后来手握朝廷重权的李鸿章;可以说李鸿章是登着曾国藩给他铺垫好的阶梯上的位。而这也因为曾国藩有意要从朝廷一线退居下来的缘故;所以才主动让李鸿章搭着他的肩膀向上爬。
而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情形是颇为相似的,若是左宗棠离开了曾国藩的提携,可能连入朝为官的机会都是渺茫的。这并非说左宗棠没有本事,而是晚期的朝堂不是有能力就能进的;而且他的为官道路是颇为坎坷的。不仅如此,曾国藩对于左公还有救命的大恩情。然而就是有了提携和救命之恩,左宗棠最后还和曾国藩彻底决裂了,致死两人的关系都未缓和多少。
能力出众的人总是自负的,左宗棠就是这么一个天生我才自负之人。可是他有自命不凡的爆棚信念,却没有一路顺畅的官途。左宗棠仅比曾国藩的年纪小上一岁,不过他却比曾国藩要早两年考中举人;所以当时左公对自己的未来很是意气风发,对于将来科举中榜自是信心十足。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地一击,本来左宗棠是可以在两年之后的科举会试上中第;可是谁会料到当时湖南的名额已经满人了。所以他的名字就从榜上被撤了下来,只得了个“誉录”之名倒是能当个缮写的文书。这对自负的左宗棠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不甘心的他决定来年再重考科举。
可是三年后的科举考试他又落榜了,反倒是曾国藩在这年考中了。面对这个结果,左宗棠无疑是对科举失望透顶了;于是他写信给家人表示今年又榜落孙山,从此不再考科举不与群儿争道旁的苦李。这话中吃不到李子说李子苦的意味有些明显了,不过左宗棠之后来真没再去考科举了;而是回到家乡读书教书育人了。要知道林则徐在世的时候曾赞誉左宗棠是绝世的奇才,可惜却是这么一个结果有负奇才之名呀。本来左左宗棠还想借助林则徐步入官场向上爬,然而还没等他付诸行动林则徐就去世了;这如何不让他心情烦闷沉重。
而曾国藩却从中榜后一路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权势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仅是十年的时间他就从朝中小官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二品高阶。而这个时候的左宗棠还在朝堂之外徘徊,郁郁不得志就是当时他的写照。曾国藩的确是好运连连的,就是回家丁忧也能有莫大的升官机遇找上门。若是换成他人,或许只能在家老实地呆个三四年再重回朝堂。可是曾国藩却在此期间,趁着太平军肆虐湖南创立起湘军;并让湘军成为晚清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强力军队。自此,曾国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巩固大臣;凭借着湘军让满清入关以来打压汉官的情况得到好转,汉族官员的崛起就此开始。
好在左宗棠也凭借着不错的能力,先后进入张亮基和骆秉章的湘军幕府并作出了一番成绩;使得他的才能也逐渐朝廷所知,就连当时的皇帝咸丰也知晓他的存在。八年的幕府生涯可谓是让他峥嵘的头角尽显,本来朝廷也是想让他入朝当个官的。但是他因为一直对当年科举屡次不中而耿耿于怀,所以他自然是傲娇地拒绝了;当时的他暂时还放不下心中的芥蒂。最后还是有曾国藩为他向朝廷举荐,左宗棠才得以有了浙江巡抚一职;并逐步艰难地走向权势滔天的中兴名臣之位,可以说左宗棠欠了曾国藩很大的人情。
然而左宗棠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一直以来都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若论才华曾国藩仅是一般哪能比得上他,至多就是他的精神上可嘉罢了。左宗棠一直自认为自己才华冲天,就是他的科举之路难以走不通;所以他才不得不憋屈了这么久的时间才大展他的才能。晚年他作的《铜官感旧图》的画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认为当初曾国藩在靖港因大败投江自尽成功了,天下离了他还是会有救的;因为还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国藩挡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陨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想当初左宗棠以幕僚之身辱骂朝廷命官之后,被人到朝中参了一本。本来他会因此而惹上麻烦甚至有杀头之祸,就是有曾国藩为他四处奔走请人为他到皇帝面前说情;才使得他捡回了一条性命。并且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才组建成功的。然而他屡次得曾国藩的大力帮助,可心底里却始终是瞧不起曾国藩的。仅是几次接触下来,他就评价曾国藩人品虽正派也敢于人士,但是其才平平无奇难成大事。这是对一个恩人的态度?简直就是说他是白眼狼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在曾国藩背后接连捅了几刀。一次是曾国藩本想借父亲病逝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得了个满面灰。而左宗棠这时不但没有几句安慰的话,反而是对他是大加嘲讽;狠狠地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之后,曾国藩虽因此很长时间都没有搭理左宗棠。但是当他重新出山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原谅主动修复两人的关系;并更是不余力地帮助他。然而得到却是,左宗棠又对扎了深深一刀。当时湘军平定了太平军后不小心放跑了幼主,也就是洪秀全的年幼的儿子。
本来就是逃跑了伪幼主也不能对晚期造成什么威胁,所以曾国藩就上表朝廷之时撒了谎表示幼主已焚烧而死。这时左宗棠就跳了出来揭发他撒谎,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扩大化。这样的一刀下去不可谓凶狠;所以最终曾国藩怒了彻底和左宗棠决裂,两人就这样成了朝堂的政敌。其实这也有两人做戏给朝廷看的缘故,他们俩都知道帝王最忌讳重臣抱团。若是他们不这么敌对,不仅是乌纱帽不保很可能连性命都堪忧。所以左公晚年虽总是诋毁曾国藩,但是对其家族还是颇有提携的;大义和分寸他算是把握的很好。
曾国藩是左宗棠、李鸿章的老师。
李鸿章在淮军里是曾国藩的幕僚,但是后来自己办起了团练,建立了自己的淮军,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曾国藩激流勇退了,李鸿章逐渐成为了晚清第一臣。
而左宗棠是太平天国的投降过来的。曾国藩不计前嫌,重用了左宗棠,并且支持左宗棠创建楚军。但是后来随着左宗棠战功的逐渐卓著,就和曾国藩交恶了,历史传闻是左宗棠脾气不是很好,但是曾国藩是典型的儒官。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属清朝末年为数不多的能臣,本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担负起振兴清朝的众任。可是此二人的关系却非常的紧张,因此经常会出现这两人互相弹劾,互相下绊的场面,甚至于能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当然他俩的关系之所以会如此恶劣,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前的事,而是经过长时间的交恶,累加到一起才会变成了如此的地步。而二人交恶的导火索,则跟天平天国运动有关了。
公元1851年,由于清朝百姓受不了清政府的苛捐杂税,以及洋人凌辱的双重压力,在广西爆发了一场极为壮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起义初期,洪秀全率领着起义军几乎是屡战屡战,并且在公元1853年,攻克了南京城,而后更将南京城设为了他们的大本营,号称为“天京”!
在太平天国的一再逼迫下,慈禧终于做出了有利的反击。公元1863年10月,由李鸿章为首清朝大军攻克了被占领的苏州,公元1864年2月,左宗棠也在一番鏖战下,成功的收复了杭州。可以说,李鸿章和左宗棠相继的胜利,极大的振奋了军心,可就在如此值得庆贺的时候,曾国藩却高兴不来。
要知道,他当初领命平叛时可是充满了自信的,为此更自告奋勇的组建了湘军,可这场战乱已经持续了12年了,在其他将领屡有捷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任何尽展,反而是手下的湘军损失惨重。就因为这场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更是相继失去了两个亲兄弟。他知道,如果这次平叛再不能有所进展,那么面临他的就不再是漫天嘲笑那么简单了。
最终老天还是放过了曾国藩一马,在公元1864年6月18日,就在左宗棠收复杭州后4个月,湘军终于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攻克了“天京”城,曾国藩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而朝廷也因为曾国藩攻克天平天国首府“天京”城,对曾国藩加官进爵。不但封曾国藩为一等侯,就连他的九弟曾国荃也因为作战有功,被朝廷册封为一等伯。而就在曾国藩还没有缓过劲的时候,又一道圣旨下来了,这次可不是封赏,而是满满的责骂!
原来,曾国荃在给朝廷上捷报的时候,说幼天王已经自焚,太平军被全歼,可事实上呢?幼天王非但没死,还协同一批太平军的残军逃到了湖州,成功的和黄文金会师。而这件事就是由左宗棠上表的朝廷,并且还在信中隐晦的指出了曾国藩欺君罔上、谎报军情。慈禧知道了当然是怒不可遏,于是便有了下旨责骂曾国藩这一幕。当曾国藩知道此事是左宗棠从中作梗的时候,曾国藩直接就怒了。并且上表朝廷,说湘军攻克南京的时候,根本没有军队来帮忙守城,跑掉一队人就遭到如此责骂。而他左宗棠攻克杭州时,跑了十万敌军,为什么就什么事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纷纷上奏慈禧,互掐,抹黑,导致两位晚清名臣关系越来越差。
晚清名臣左宗棠,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以讨伐太平军起家,之后又大力主张兴办洋务,还平定了陕甘之乱,收复了新疆,绝对是无可争议的功勋卓著。同时,左宗棠对待列强,更是坚定的主战派。可以说,末世大清因为左宗棠的存在,让原本已经软弱不堪的腰杆,还挺直了那么一些。
左宗棠年少时,就已经熟读了儒家经典。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刚正,而且毫不收敛,自然而然的会影响他对一些事情的见解和看法。这可能也是他参加会试,屡次不中进士的原因。最后,左宗棠在三次不中之后,愤而决定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
左宗棠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考中进士,就对自己的才华产生怀疑,他时常以“今亮”,即当世诸葛亮自居。他在书院讲学期间,得到了两江总督陶澍的欣赏,被视为奇才,两人还结为了亲家。而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一见之下,也对其大加赞赏。这不免让左宗棠更加的自信。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听说了左宗棠的才华,再次上演了“三顾茅庐”的大戏。可是,左宗棠比诸葛亮还矜持,最后还是在其至交好友胡林翼的劝说下,才出山相助。
接替张亮基的骆秉章,更是想尽了办法,才又将左宗棠请入自己麾下。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之中,简直比骆秉章还大,而骆秉章则是不论什么事情,都依着左宗棠。最后,甚至都有了“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
这事传到了咸丰的耳朵之中,咸丰一听,左宗棠这么有才,一定要重用,派人让左宗棠到朝廷任职。这就不免让左宗棠更加的膨胀了。
左宗棠的才华,以及他后来所做的功绩,已经是有目共睹了。他虽自称“今亮”,却绝对没有诸葛亮的谦恭。于是,刚正不阿,傲骨凛然,锋芒毕露,就成了左宗棠的特色。
而曾国藩的聪明和才华,绝对不低于左宗棠,否则,也不会得到后来那么高的评价。
不管怎么说,曾国藩是自己考出来的进士。他第一次见到左宗棠时,已经是礼部侍郎,级别比左宗棠高出很多。但是,曾国藩却很低调,见到左宗棠之后,那是毕恭毕敬。
左宗棠则是锋芒外漏,所以,曾国藩一见之下,就被左宗棠的才华所倾倒。而曾国藩的唯唯诺诺,显得很谦卑,这让左宗棠一开始就对曾国很不屑。第一次见面之后,左宗棠甩给了曾国藩一个评价:“才具稍欠开展。”曾国藩这人的才能很一般呀。这左大人也是够耿直呀。
曾国藩组建了湘军,结果出师首战不利,靖港水战大败。曾国藩因兵败投水自尽被救。左宗棠知道之后,虽然对曾国藩表示了慰问,可是,他对曾国藩的作战能力是更加的不屑。左宗棠说曾国藩是“方略本不甚长”、“才亦太缺”等等。
曾国藩呢,一开始跟太平军作战,很不顺利,正是用人之际,也就没有跟左宗棠计较,反而将左宗棠留在了自己的帐下。曾国藩还向朝廷力荐左宗棠,一边请求朝廷让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一边将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交给了左宗棠节制。自此,左宗棠有了自己的军队,开始走向了封疆大吏的行列。
可以说,虽然左宗棠一开始就百般看不上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对于左宗棠,却的确有提携之恩。
左宗棠虽然老是骂曾国藩,但是两人并没有公开决裂,曾国藩一直在忍耐左宗棠。直到湘军攻下天京(南京)之后,左宗棠参了曾国藩一本,两人的矛盾才开始正式公开化。
天京城破之后,曾国藩上表邀功,说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可是,不久之后,左宗棠获知洪天贵福并没有死。于是,他就奏报朝廷,说曾国藩谎报军功。
曾国藩知道之后,非常气恼,也上奏折,驳斥左宗棠。同时,还揭发左宗棠攻破杭州时,逃走了数万太平军,而左宗棠却说仅仅逃走了数千人,也是谎报军功。
当时,大清朝军事力量最强的就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而曾国藩势力最强。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慈禧正在担忧三人会不会造反,想夺三人的兵权,还指派了满蒙重臣官文、僧格林沁监视三人的动向。
左宗棠和曾国藩一闹别扭,慈禧开心了,完全支持了左宗棠,有意让左宗棠制衡曾国藩。曾国藩为了避免招致杀身之祸,主动裁撤了部分湘军。
正因为此,有人推测,左宗棠和曾国藩公开决裂,是为了避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实际上,这只是两人演的一场双簧而已。这么论断的证据就是,之后左宗棠平定陕甘之乱时,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支持。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还专程去送了一副褒扬曾国藩的对联。
上面的这个推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两人的决裂可能并没有这么复杂。
左宗棠和曾国藩公开决裂的更大可能,应该是左宗棠的性格所致。
左宗棠原本就轻视曾国藩,这次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中立下了大功,左宗棠应该是有点不服气。所以,当他听说曾国藩弄虚作假的时候,刚直的脾气就爆发了,立刻上书朝廷,揭发了曾国藩所干的丑事。
哪怕是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还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朝廷赐曾国藩“文正”的谥号,左宗棠知道后就说,那我将来岂不是要被谥“武邪”了。左宗棠也是可爱,原来“黄老邪”之后,还有个“左武邪”。
左宗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清朝想到得到“文”的谥号,条件是必须入过翰林院或者内阁。而想要成为翰林,或者入内阁,那就必须先考中进士。这可麻烦了,左宗棠只是个举人。结果,左宗棠的话,招致了李鸿章和盛宣怀对他的一番冷嘲热讽。
就因为此事,在平定新疆的时候,左大帅突然上奏折,我要回京,我要参加会试,考进士。两宫太后一听,这是要干嘛,不就是为了一个进士,一个谥号么。于是,慈禧让光绪下了敕令,左大帅免考,破格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虽然是个从七品的小官,但是可以谥号文了)之职。然后,还特别嘱托,老左,你可千万别回京,咱打赢了再回来,不闹啊,什么事都好商量。
我们耿直又好玩的左宗棠左大帅开心了,就凭借这个赏赐的进士和翰林身份,成功入了军机处,成为了军机大臣。最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文襄”的谥号,跟曾文正看齐了。
如果跟历史人物相比较,左宗棠的性格颇有点当年三国关羽的味道。只不过,左大帅要比关羽更有才能,更知进退、识大体。左宗棠和曾国藩虽然互相看不顺眼,但是,两人对于国家大事,还是互相支持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胸怀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