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为何法家与儒家之争,分不出最终的胜负?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为何法家与儒家之争,分不出最终的胜负?,第1张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法家的争斗最为激烈,为了争夺统治者的“宠爱”,进行了上千年的争斗,但是就春秋战国而言,儒家学说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而法家则顺应了潮流。

百家学说中,法家的出现无疑是最晚的,这是因为不到布衣力量开始急剧膨胀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无法成行,各个诸侯国争相的变法,也是以法家学说为基础的。

如果您要问,变法究竟变的是什么?表面上是革除旧贵族的世袭权力,实际上就是对于奴隶制的否定。

春秋战国,战乱不断,只有采取君主专制,才能最大限度的集合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所以从根源上讲,谁以法家学术为根基进行的变法彻底,谁就能完成大一统,秦国做到了,所以最后它完成了统一。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朝的建立,说白了是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家思想是指导思想,秦始皇亦看到了法家学说的巨大威力,依然以法家为治国之道,但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秦朝的崩盘,因为法家学说,只适合战争年代。

在和平年代依然沿用法家学说,就会造成政令的苛刻,太史公司马迁,就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为“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尤其是秦始皇时期进行的焚书坑儒,更是把法家思想推上了最高之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其余学说的没落。

虽然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焚书坑儒也是后世诋毁秦始皇的“借口”,但这却足以说明了秦始皇的尚法,具体焚的什么书,坑的什么儒,飞鱼后面会着重讲,此时暂不细论。

到了西汉,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广施仁政,但是其学说依然是以法家思想为主,但是汉武帝时期,法家的思想又露出了弊端,于是文韬武略的汉武帝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次把儒家推到了治国的指导思想上。

后世为何不能出现百家争鸣,其实当国家完成了大一统之后,治国思想也随之确定,疆域的一统,造就了治国思想上的统一,正所谓:秦朝,疆域已定,汉代,民族已成。

无论是秦始皇崇尚法家,还是汉武帝推崇儒家,这都是说明了一个国家内,只能有一种主流的治国思想,其余学说可以并存,但只能在文化领域找到存在的价值。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几乎囊括了方方面面的学说,后世之人虽有创新,也只能在此基础上,足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于后世的影响之深。

那么为何法家与儒家之争,分不出最终的胜负?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到达的阶段不同,就会有相适应的学说,战国大争之世需要法家思想来完成统一,汉朝华夏文明圈已经大体确定,儒家学说的优势又被显露了出来。

到了后来,统治者治国思想,则慢慢把儒家和法家学说相互结合,一方面以法家治国,另一方面又以儒家教化臣民,二者相辅相成,最终使得华夏历史出现了一个有一个令西方难望其项背的“盛世”。

孔子的资料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扩展资料:

一、孔子道德思想成就: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30]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 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二、 专著作品:

1、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2、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参考资料:

-孔子

孔子简介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由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世统治者或孔教信徒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扩展资料: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华夏天下观开始成形。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易传》、《春秋》、《孝经》、《论语》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开创了易学,并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为其“仁学”的哲学基础,他辩论仁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曰仁曰义”,又论及六画,“六位而成章(彰)”。

-孔子

孔子的简介

孔子的简介:

孔子,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扩展资料: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儒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重大。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 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孔子

孔子的资料简介10字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 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 服;举枉错诸直, 不服”。

-孔子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一、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15]。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二、适齐

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大夫,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晏婴认为孔子会干扰齐国的文化。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只好辞退孔子,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三、初仕鲁国

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后做司空,再升为大司寇,期间亦行摄相事。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在此事件中“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策划实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但围攻郕邑的攻势功败垂成。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诛杀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认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后世学者所杜撰。

由于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使鲁定公不问朝政,并让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间在道德与政策上的分歧难以弥合,最终孔子去鲁适卫。

四、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五、留卫期间

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刻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卫灵公提供孔子与仕鲁时同等的俸禄。居住一段时间后,遭人诬谄而离开。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卫国。

六、过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七、相失于郑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八、受困陈蔡

吴伐陈、楚伐蔡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九、晚年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独子孔鲤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颜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后孔子向季康子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79年3月9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历3月9日,格里历3月4日,夏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关于孔子的资料5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扩展资料:

孔子主要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5、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6、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

  1、强调以法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他们主张一切按法办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在全国要人人知法、守法。要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以达到令行禁止,信赏必罚。

  2、绝对尊君,强化独裁。法家主 张国 君必须是至高无上的,臣民都只 能是 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材料。 国 君说一不二,他的话就是法。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 强国 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

  3、人性好利与以法治民。法家把人性恶推向极端,认为人人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因而,不能信任任何人。对待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或者用高奖重赏,以利诱导,为我役使。对民众说来,知法、守法是每个人在知行上最高的要求,其他一切知识、文化和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4、历史进化与变化图强。他们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今异于古,今胜于古。因而,他们主张治国之道,不能因循守旧,止步不前,而要有所变化,勇于革新。治国的方略必须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二)商鞅的政治思想

  商鞅(约前 390 ——前 338 年),姓公孙,名鞅,因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裔,故亦称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给商十五邑,因此而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商鞅从公元前 359 年到公元前 350 年,先后大规模地进行了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告奸,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商鞅进行的这场封建化改革运动,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监视的基础。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一些在变法中受到打击的宗室贵族的报复,被诬告谋反遭酷刑车裂而死。

  商鞅既是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实践者,又是当时著名的地主阶级的理论家。他继承了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的变法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进而形成了他自己较成熟的法家思想理论体系。现存《商君书》二十四篇,为商鞅及其后学所作,是今天研究商鞅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1 )历史进化论

  商鞅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的社会是过去社会演变而来的。

  ( 2 )人性好利论

  商鞅认为人们迫于生存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哪里有名利,人们就会往哪里跑。他还进一步指出了人性好利的内容不外乎官爵田宅而已。商鞅认为人们有这些欲望并非坏事,当政者正可利用人的好利本性,操赏罚大权,以实施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2、法治理论

  商鞅在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法治学说。

  在商鞅看来,法对治国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有下列作用:

  首先,法律能够“定分”,也就是用法律形式确定私有财产关系。

  其次,法律使“权制断 于 君”,也就是法律能够君主的权力。

  第三,法律能够胜民,也就是说法律能制服民众。

  3、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三) 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韩国人,是韩国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观往者得失之变,在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 封建 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对当时和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1 )历史进化论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使是“圣人”也无法改变的。

  ( 2 )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认为人事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利害的关系。

  2、君利中心论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是 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

  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过君主霸天下离不开臣下的辅佐,但在君主与臣下的利益谁重要的问题上,韩非则坚决主张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 从 君主的利益。

  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众的价值就在 于能为 君主所利用。

  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3、“法”、“术”、“势”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

  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 韩非从 君利中心论出发,兼取三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

  韩非认为法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关键在 于 君主掌握刑、赏二柄。

  关于“术”,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类似阴险狡诈之权术,不述也。

  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韩非认为君主所以能为君,就是由于有势,离开了势,就不成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

  总之,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和“法、术、势”理论都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而展开的,为中国走向极权道路起了极大的助恶作用。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他们主张法治,喜欢社会在维护私有制的观念中向前发展,他们以为,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拥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因此,法家总是推崇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天的人们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因为法家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私有制已经形成的社会,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必然已经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喜欢,法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具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喜欢讲儒家思想的“仁政”,以达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利益的同时,更喜欢法治,因此,实际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实际上,法制从来就是阶级社会的有效统治工具,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更如此。可见,法律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目的就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卫鞅,春秋卫国人;应该说,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观念的思想家,奴隶社会虽然进行法制,但从来不向人民解释为什么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现,向人们阐述了法家为什么要提倡法制;当时,商鞅在卫国并不得志,因此,他最终离开了卫国而到秦国,在一些机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并向秦穆公阐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执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用简单的事例向人们灌输他的思想,并逐渐健全了秦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军队管理体制,其保甲制使秦国达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国的农民平时作农业,战时则成为士兵,实际就是现在的义务兵役制,所以,秦国得到了强大的机会,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门赏金的事例就相当简单,为了显示秦国国君和他的诚信,他在城门立了一木,任谁只要移却了此木到另一城门,就赏千金,终于有人尝试,他就真赏了千金,从此,商鞅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赢得了秦国人的尊重。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远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思想却偏偏无法在当时的韩国实现,其中的原因当然复杂,韩非在流落到秦国时,向秦国国君阐述了他的法制理念,并详细地为秦国制订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秦国国君虽然没有重用韩非子,但是,却采纳了他的思想和观念;因为,秦国自商鞅以来,历代都重视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他们都顺势而为,尊重了秦国的实际,都推崇法制观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李斯是战国末期秦国的思想家,他原是吕不韦的门人,在吕氏的帮助下,渐渐走到了秦国国君秦赢政的面前,成为宰相,在他的影响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最后,秦始皇终于完全了秦国吞灭六国的壮举。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管理文化,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说就是关于中国的传统管理史。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时间居于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至深至远,这不仅因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学说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着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学说。特别是西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容其他各家各派的传统管理思想理论体系,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1.孔子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使儒家思想

  

  成为一种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是“仁”。“仁”字由“二人’’组成,意为人与人的关系,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人的关系不外是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五种,由此衍生出的管理思想即仁爱、仁政、仁义,使整个社会思想统一起来,形成维护统治的最基本的规范。与“仁”相辅的是“中庸”的管理方法,即通过“执两用中”、公正的手段来消除相互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稳定社会秩序。此外该管理思想体系还包括“和”、“德治”、“正己”、“信”、“礼”等思想。

  

  2.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继承者

  

  孔子的管理思想只是个雏形,真正使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发挥作用的是孟子。孟子不仅继承发展了孔子管理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游说上层统治者的途径使儒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应用。孟子将孔子管理思想中的“仁”和“义”结合起来论证,同时又主张将“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待,并且认为“上下交征利,国之危矣”。‘‘仁者无敌’’是孟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他提倡“爱民”,主张用仁爱的思想去管理国家,达到“富民”的目的。自孟子之后,儒家管理思想逐渐定型并越来越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真正做到集儒家管理思想之大成的是汉代著名管理思想家董仲舒。他以儒家管理思想为根基,进行亍大胆创新:一方面吸收了法家管理思想,用“尊君卑臣”的管理理论替代了自孔孟以来的“民贵君轻”;另一方面又吸收了道家管理思想,将“天人合一”的理论融入到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形成了一套以儒家管理思想为中心,贯穿着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管理体系。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北宋,儒家管理思想再一次进行了革新。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对儒家的管理学说进行了再次的改进,他们以孔孟的道德学说来管理社会,以宇宙、天理来统治人的内心世界,“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一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体现。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宗旨。儒家管理思想因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经过历朝大儒对儒家管理思想的改进,儒家管理思想逐渐稳定并形成了一些核心性的理论。即民本;和;中庸;仁;德治;教化;忠恕:正己;信;礼;义利;正名;尚贤;富民;民主。,

  

  1.“民本”

  

  这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jb。儒家管理思想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具有显著的人本主义色彩。儒家管理思想以重视人、尊重人作为出发点,以德治作为核心,以“平天下”作为管理目标而建立其系统的管理模式。‘‘民本”思想的“民”是指“群体”而言,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和标志。孔子主张政府要关心民众疾苦,因此当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者,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孔子回答的意思是那个人如果能施济民众,不仅是仁,甚至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实际上是劝告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民、笼络人心。“民本”的直接目的是得民心,最终目的是求稳定,求兴国。

  

  2.“和”

  

  “和”的思想(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石。)也就是“和为贵”。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指组织内部的沟通与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和谐、良好。和谐的组织环境是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实际上和毛泽东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有异衄同工之妙。群体间的竞争应是“争,,中有“和”,“和”中有“争”。管理就是处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矛盾,管理宗旨、思想、手段的和谐a因此“内和外争”的组织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3.“中庸,,

  

  “中庸”的思想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基石。《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最高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从管理学角度解析,中庸即中道、适度、不偏不倚,即在管理活动中,保持各方力量的均衡,恰到好处。但这种均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均衡。因为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过程,其涉及的人、财、物等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管理中不要执着于某一方面,而应正确处理各种冲突矛盾,随时随地保持管理的正常进行。

  

  4.“仁”

  

  “仁”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何谓“仁”孔子日:“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朱熹注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①也就是说,“仁”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学说。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管理者要善于营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仁”的核心意义是“爱人”,“爱人”中既包含对人的尊敬、谦恭和亲热之情,也包含推己及人的相互理解等仁爱的思想。“爱人”体现出人道的原则,以及管理和实践中的感情投资。统治者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②,才能做到仁者无敌。“仁”是一种道德品质,这和“德治”的思想是相通的,“仁爱”是孔子的德治管理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5.“德治”和“教化"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始于孑L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治”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时常用的手段。由于传统的封建独裁统治,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遇到“明君”,则天下大治,“昏君”当道则民无宁日。而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民心才会归附,才能国治民安。德治的核心是教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教化的主要形式是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实际上作为统治者来讲,教育是其治理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古代帝王事实上已将孔子原来“教化”的思想扭曲了,通过儒家思想的意识渗透,大力推行“愚民政治”。尽管这极大的禁锢了民众的思想,但是从治理的效果看,确实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上功不可没。

  

  6.“忠恕”

  

  《论语.颜渊》中写道1.‘‘樊迟闾仁。子日:爱人。”这是《论语》上对“仁”最为明确的表述。但是,怎样才是“爱人’’孔子提出了忠恕的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儒家“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尽己为人;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强调分配过程中的无私精神,实质是利于对方。“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与恕,孔子似乎更看重“恕”,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朴素的包含了换位思考的管理思想。、

  

  7.“正已."

  

  这与!德治,,、“教化”、“忠恕”的思想都是紧密联系的。《论语.颜渊》中提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又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正己。‘‘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②强调管理者必须首先要端正自己品德。‘‘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③对于管理者来讲就要注意礼仪、道义、信用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建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古人说“天子穆穆,诸侯惶惶”。

  

  8.“信”

  

  孔子的“信,,的主要两个方面:强调民众对组织和管理者的信任以及管理者自身的信实。

被管理者要对于管理者和组织有充分的信任,而作为管理者也要对民众守信用,不能“朝令夕改”,而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要做到“信”,孔子强调“慎言”,对于做不到的事情不可以轻易许诺,万不可失信于人。

  

  9.“礼”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的“复”是符合的意思。实际上“礼”也是达到“仁”的必要条件。要达到“仁”,首先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是思想、原则;“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即规章制度。孔子主张:以仁率礼,内仁外礼,也就是管理实践中所讲的情理结合,在正确方针指导下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10.“义利”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先义后利,坚持义重于利。儒家道德的基本价值观是义重于利,故儒家修身成德的重要标准是义重于利。义为本,利为末;德为本,财为末。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11.“正名”,

  

  “正名”是辩证名分。这又是“礼”的思想的延伸。对于不遵守制度的人一定要有舆论或具体的惩罚。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每个人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而管理者应该注意“正己”的同时还要注意“正名”。

  

  12.“尚贤”

  

  国家的兴衰“为政在人”。孔子认为,管理问题重在选贤举能。他明确提出‘‘举贤才”的思想。并且重视年轻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并认为举贤者要无私,统治者要能识才,先知人,并且重视育才,为巩固统治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要求“君子尊贤而容众”。儒家认为“政者,莫大于官贤”②,这里的“政”其实就是指“管理”。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到“为政在于得人。”④,又曰:“政在选臣”④,因为“文武之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一。可见选贤是管理活动成败的关键。

  

  13.“富民”

  

  “富民”的思想是儒家德治管理的主要目标。《颜渊》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朱熹在《四书集注》对此解释道:“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这是对家与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只有民富,才能有君富。这种藏富与民的思想对于管理者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14.“民主”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不可能要求这些大儒提出当代的民主思想,但是儒家管理思想中已经暗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民为贵”,“君为轻”。‘‘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更是对后世的民主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主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以民为本,贵民轻君的思想达到了其时代认识的巅峰,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由于人们认识问题角度的不同,即使是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未必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评价儒家管理思想应该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

  

  三、对儒家管理思想的评价

  

  儒家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代统治者的赏识,除了其思想本身的独特内涵,以及董仲舒的“政治一言堂”之外,部分原因就是统治者自己希望在世时的美名远扬,而缺乏长远眼光。因为帝道旷日持久,霸道还勉强可以等,而王道的富国强兵最有时效,统治者在位时无限风光,而且可以惠及后世,又何乐而不为呢由于统治者的目光短浅,尽管儒家管理思想不断吸纳道、法等思想的精华,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刻意扭曲下,以及时代条件所限等原因,儒家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后世的理念。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辩证来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对待儒家管理思想。既不能不加分辨全盘接受,也不能一律否定。对于儒家管理思想之精华,例如:为政以德的思想、任官得人的思想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管理思想,要根据时代特点,不断改进,继续发扬;而对于儒家管理思想的糟粕,例如:轻视经济工作的思想、维护封建旧礼制、反对变革的思想、家庭宗法等管理思想,要坚决摒弃。实际上对于其他管理思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也应仿照上面的原则去理解。

是韩非子提出的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回答于 2013-09-11

赞同2

法考 培训班,精准减负,柏浪涛,左宁领衔

根据文中提到的法家为您推荐

柏浪涛,左宁,孟献贵,马峰,李佳技术流师资,足不出户备战法考,浓缩考点,直播+录播,口碑好,高效备考!让你早知道,早准备!免费在线咨询报名!

点击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北京方圆众合教育科技广告

在线法律免费咨询营销-客户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本月28143人已拨打电话咨询问题

在线法律免费咨询营销找百度,让企业用少量投入获取大量潜在客户。轻松获客,百度您的智能之选!注册好礼等你来拿

百度营销广告

法律咨询在线24小时电话_哪里有免费律师咨询_在线咨询

法律咨询在线24小时电话,本地24小时专业律师事务所在线免费咨询,点击咨询法律问题法律咨询在线24小时电话,司法认证专业律师在线免费咨询。

广告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家人物是谁?

管仲比较早。春秋时期最早改革的就是他了,他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以下是法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春秋齐国的管仲,春秋郑国的子产,战国李悝,“战国法家三巨子”商鞅(法)、慎到(势)、申不害(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dyzxdsl

18点赞2518浏览

更多专家

中国的法家思想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有哪些?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 主要代表有两人,一位是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楚人,拜荀子为师;另一位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韩人,也师从荀子,口吃。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法家大概发展—— 早在公元前536年,执政于郑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公布于众,"三月,郑人铸刑书"(《左传·昭公六年》)。之后,李悝在魏国提倡"尽地力之教";吴起在楚国"明法审令";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都相继公布刑法,以及战国早期,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这些政治家有几位便是后来的法家先驱者。当时,孔子、孟子为推行儒家的"内圣外王"而奔波于列国终不得展其志时,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一干法家人物则位极人臣,实现着他们富国强兵的夙愿。更有齐国名相管仲,曾以最初的法家理念托起了春秋时第一个强大的霸主齐恒公。 在从春秋争霸到秦并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说就政治层面而言,远较其他各家的影响大。直到西汉景帝时晁错仍然代表着法家在政治舞台上施展着影响。西汉武帝尊儒以后,法家的影响逐渐式微,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家就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法家政治主张—— 法家学说强调"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术就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势就是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的法家。 由于法家是"因时立法,因事制礼"的,所以,法家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亦有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1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