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第1张

女性发生胰岛抵抗可能越来越普遍。要让身体真正健康,体内的各个荷尔蒙保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而胰岛素是放在第一位,就是说,胰岛素出现问题,所有的荷尔蒙(激素)都会发生问题。

胰岛素抵抗会引起肥胖,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症,还会引起乏力易累,高血压,高胆固醇,乳房癌,子宫内膜癌。

女性胰岛素抵抗会造成体内雌性激素偏低,雄性激素偏高,会造成月经不调,性欲降低,皮肤变差,不孕不育。

胰岛素抵抗不一定就会胖,雌性激素偏低雄性激素激素偏高不一定会有体毛,每个女人的基因遗传也不一样,对于激素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本身皮肤毛囊对雄性激素不敏感的女人,增加的雄性激素不会让她长出体毛。

总结,胰岛素抵抗造成多囊的几率很高,因为70-80%的多囊患者都有胰岛素抵抗。

问题一: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 增敏剂治疗胰岛素抵抗很有效,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其中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而胰岛素剂量过大可能致血糖升高,就有很多人选择药物治疗,所以说增敏剂如何治疗胰岛素抵抗大家比较想知道的。

增敏剂如何治疗胰岛素抵抗: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可有效治疗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惟一的降血糖激素。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选用胰岛素增敏剂,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而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而不是过度使用 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问题二:遭遇胰岛素抵抗应该怎么办?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2型糖尿病的首要问题就是胰岛素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后,大部分转变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在小肠内被吸收,随血液循环达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如心脏、大脑、肝脏和肌肉组织)。这时,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与葡萄糖相会。细胞中有专门与胰岛素结合的接收器,称为“受体”。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葡萄糖就能顺利的进入细胞,转换成身体维持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受体太少,即胰岛素与受体无法结合,使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这是机体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另一方面,因为血糖升高,胰腺茁细胞就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胰腺茁细胞因疲惫衰竭而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发生典型的2型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是由于自身不能利用胰岛素,对胰岛素产生排斥,最终导致对自身胰岛素的能力逐渐消失所至。80%至9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所以说,胰岛素是高血糖的根源。  胰岛素抵抗也会引起很多并发症  专家指出,胰岛素抵抗不但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因为胰岛素抵抗还可以造成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血液粘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不正常,这些都很容易形成血管管腔的狭窄、闭塞,导致血液流通不畅。  胰岛素抵抗处理方法  一、更换胰岛素剂型。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二、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有较高胰岛素抵抗水平的患者疗效较好。可用强的松40到80毫克/日或其他相当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几日后胰岛需要量就会减少。有效后强的松可逐渐减少5到10毫克/日,作为维持量,用胰岛素抵抗未得以控制,须停用。  三、加服降糖药,磺脲类以及双胍类药物均可选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基因工程合成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用动物胰岛素治疗,可能会诱导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此时只要更换人为胰岛素就可以恢复胰岛素的作用。

问题三:胰岛素抵抗是怎么一回事? 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导致需要超量的胰岛素才能达到正常降糖效应的一种状态。比如说,正常状态下10个单位胰岛素所起的作用,在胰岛素存在抵抗的情况下,则需要520个单位的胰岛素才能胜任。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单位的胰岛素不顶一个使,需要好几个才行。

因此,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血糖水平值,胰岛只好努力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完成降低和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任务。这样势必引起血中胰岛素过多,远远超出正常量,医学上把血中胰岛素过多叫作高胰岛素血症。可见高胰岛素血症就是胰岛素抵抗的最后结果。

高胰岛素血症可持续较长时间,数年或十数年。在这段时间,是胰岛超负荷的工作,分泌超过常量很多的胰岛素,将血糖值基本上保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所以血糖不高,更不会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很难发现和诊断这种事实上已经出现的内在异常。可是,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这样长期的、超量的、超负荷的活动,使胰岛功能开始走下坡路,逐渐向衰竭方向发展了。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高胰岛素血症状态再不能维持下去,血糖也就跟着逐渐升高,先是空腹血糖异常,紧跟着是糖耐量减低,最后就成为糖尿病病人。因此,目前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随着Ⅱ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病情的进展、胰岛功能的衰竭,胰岛素的分泌量越来越少,疾病早期的高胰岛素血症,逐渐地变成了低胰岛素血症,这也就是为什么Ⅱ型糖尿病也要注射胰岛素的原因。高胰岛素血症不存在了,是否就没有胰岛素抵抗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是原因,只要原因未解决胰岛素抵抗就永远存在。所以,胰岛素抵抗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是胰岛尚能代偿胰岛素抵抗时的一种过渡状态。

问题四:专家,什么是胰岛素抵抗,怎样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由于胰岛素具有广泛的生物作用,因此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除了葡萄糖代谢会发生改变外,脂质、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代谢也会发生变化。近年来发现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腹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纤溶功能异常、微量白蛋白尿以及瘦素抵抗等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因为这些疾病大多为糖、脂代谢紊乱,学者称其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除此之外还有肝脏的异常,表现为脂肪肝,排除其他原因后成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很多学者认为,NAFLD应该被列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成分;最近又有资料证实甲状腺是胰岛素抵抗的又一受害者;也有资料报道,乳腺癌的发生可能和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早期血糖一般是正常的,因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机体会代偿性的增加胰岛素的释放,这是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会进行性增高,并产生一系列危害,如果不及时消除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的因素,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胰岛细胞已不能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此时血糖升高,表现为空腹高血糖、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这三者是血糖代谢失代偿后的不同阶段。重度高胰岛素血症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黑棘皮症,期临床表现是肥胖的同时,伴有颈部、腋窝、乳腺下方等处皮肤发黑,触之如天鹅绒状改变。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改善饮食结构,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代谢综合征各种成分的进一步发展。 胰岛素抵抗与女性不孕不育有着密切地关系,可以导致排卵障碍和子宫内膜的变化,使患者难以怀孕;一旦怀孕,易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等;胎盘早剥、胎死宫内以及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高等等异常。所以,对不孕不育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做相关系统检查,目的是争取顺利怀孕的同时,还要保证母儿健康。

问题五:对胰岛素抵抗了,怎么办 请问你用胰岛素治疗有多长时间了,胰岛素抵抗可以改用药物治疗

记得好像吃胡萝卜,芹菜,韭菜等食物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不过不是多吃,是每天吃一些,能慢慢改善。好像有不少食物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我记不得了,你有时间自己找找。下面说下治疗糖尿病方法:

首先治疗糖尿病不是靠药物能治的,所有的药物和胰岛素的作用都只是维持病情,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胰岛素,没用任何副作用,药物副作用很大。下面是治疗方法:

1,每天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睡眠一定要充足。而且是按时起床和睡觉。

2,每天坚持做些运动,至少要半个小时。以出微汗为佳。

3,少吃过甜,过咸,油腻的食物,多吃粗粮和青菜。

正常人得糖尿病的原因就是因为生活作息不规律,极度缺乏运动,并且爱吃甜食所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所以你要终身每天坚持做到以上三点,那么二型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完全脱离胰岛素,和正常人一样了,一型必须接着打,但是病情不会发展了。而且关键在于:坚持,每天坚持。血糖需要你有个血糖仪,平时测测,避免出现低血糖。

提到血脂异常,很多人觉得是胖人才需要注意的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些人看着很瘦,其实也是高血脂患者。

而血脂异常通常悄无声息,会在不知不觉中“糊住”一根又一根血管。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分析为什么瘦人也会得高血脂,并传授一套防治方法,管控好调皮的血脂。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

本文编辑丨王晓晴

血脂高,多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很多人都觉得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不然,瘦人也可能高血脂。

体型胖的人,机体对游离脂肪酸利用较少,以致脂肪合成较多,确实易发生高脂血症。不过,影响人体血脂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遗传、精神状态以及多种疾病。不能以胖瘦来判断血脂水平的高低。

即使是胖人,如果脂质新陈代谢功能特别好,“吃多少烧多少”,也能保持血脂正常。

反而是那些身材苗条的人,易忽视血脂检查,一经发现,往往血脂已经很高。

瘦人出现高血脂,很可能是受先天遗传基因影响,或脂质新陈代谢能力较弱。瘦人高血脂的特点多为坏胆固醇偏高,好胆固醇却低于正常水平,因而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无论体型胖瘦,只要血脂高了,就容易造成“血液黏稠”,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中断,不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发生。

血脂升高后,除了检查结果异常,脸上也会留下蛛丝马迹。出现以下症状,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一下血脂。

**瘤

眼皮、胳膊肘、大腿、脚后跟等部位,长出米粒大小的**瘤,不痛不痒,可同时出现多个,或融合在一起。

**瘤是脂肪堆积在皮下形成的,往往是血脂升高的表现。

老年环

老年环指黑眼球边缘的一圈灰白色、宽约1~2毫米的环状结构,当眼部血管和房水中的脂质含量过高时,脂质会在角膜组织内沉积,在角膜边缘形成灰白色的环。

**斑块

短时间内面部、手部出现较多**小斑块,比老年斑略大,颜色较深,或者手掌出现**或橘**的条纹,也可能是血脂升高的信号。

此外,下面这些信号也提醒你血脂异常了。

腿肚抽筋、刺痛

有的中老年人出现腿脚抽筋、小腿发凉、发麻等不适,会以为是缺钙所致。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胆固醇积聚在周围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抽筋。

犯困、头晕

患高血脂的人,体内血液流动相对缓慢,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高血脂还可能让在体内动脉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易犯困。

视物模糊

早晨起床时,看某一样物体,总是时不时模糊几秒,之后又恢复。血液中甘油三酯增多、流速减慢,脂蛋白从毛细血管漏出且侵犯到黄斑,就会影响视力。

高脂血症是引起视网膜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如何看懂血脂化验单

血脂异常与否,主要看四项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不同的医院正常参考范围有轻微的差别,大都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血脂异常参考标准,可以据此测定一下。

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四项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无其他风险因素人群,最好控制在0~34毫摩尔/升。

与心血管病风险呈负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096~115毫摩尔/升、女性为090~155毫摩尔/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也是评估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差值越大,风险越大。

易受饮食影响的指标

甘油三酯

正常人的甘油三酯为056~17毫摩尔/升。

只要饮食中摄入的脂肪多一点,甘油三酯水平就会升高;反之,降低高脂食物摄入,偏素饮食,该数值就会下降。

这当中,生活方式是降脂干预的第一步,从饮食搭配到行为习惯,都要贯穿始终。

不管什么类型的血脂异常,都首先推荐饮食和运动控制。生活中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个细节。

学会正确饮食

“镁”食多一点

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阳离子,镁缺乏是某些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含镁比较多的食物有:

张海澄建议:“特别是苔菜,镁的含量非常高,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平时不妨多吃些。”

减少糖摄入

糖分摄入过多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引起肥胖,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使体内剩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建议吃新鲜水果、喝白开水或茶水等,少吃甜点和过度烹饪的食物。

高纤食物不能少

目前我国人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1克/天,与推荐量25克/天相比,达标人群不足5%。

要获得更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在早餐中加点麦片,吃点胡萝卜、糙米,每天吃两个苹果,每天至少有一顿饭包含豆类。

拒绝再吃“第二份”

如果吃饭比较快,神经中枢来不及将饱腹信号反馈给大脑,很容易马上吃第二份,尤其是商家有“第二份半价”的优惠时。

多余的营养,尤其是高脂高糖食物,可引发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甚至动脉粥样硬化。

学做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被称为地球上最 健康 的饮食搭配。

其主要组成是果蔬、坚果、豆类、全谷物等,油类主要是橄榄油,肉类则以鱼肉和禽肉为主。

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提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养成良好习惯

运动25小时

坚持有氧锻炼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建议每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或每日以轻微出汗的速度快步走3000米;老年患者平时可以进行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年轻患者可做些竞技类运动,如打球等,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

戒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比不吸烟者高10%~15%。

医学界公认,吸烟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停止吸烟,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一年,危险度可降低50%,甚至与不吸烟者相似。

保证足够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很重要。

控制好甘油三酯

对中国人来说,高脂血症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这类患者可先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以改善代谢,3个月后再复查。

心内科医生对病人甘油三酯的要求不像对胆固醇那样严格,只有经过饮食、运动控制,甘油三酯水平仍明显增高时,才会考虑药物治疗。

选对降血脂药物

并不是所有高血脂都要吃药,即使吃药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定要有相对的适应证。

为避免不良反应,不应无原则地大剂量使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谨慎地选择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即便血脂异常有所好转,也不应随意停药。

提高防治意识

了解家族史

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是有高脂血症遗传病史的。作为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筛查,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如果已查出患有高脂血症,也要了解一下家族里是否有这类病,这对精准治疗很有帮助。

学会自我减压

压力会引发肾上腺素—甘油三酯反应,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学会适当宣泄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多给自己留一些休息和 娱乐 时间。高血脂患者在忙碌之余应抽空发呆5分钟,或到户外放松心情,做一些冥想练习。

精神动力很重要

降血脂要“管住嘴,迈开腿”,毅力和耐心不可少。患者可以写 健康 日记,记录每天的指标变化,这样能感受到进步,利于长期坚持。

良好的医患沟通

患者与医生沟通时,要如实报告病情、用药情况,方便医生更加准确地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要遵医嘱,不要随意变更治疗方案。

患者还应定期随诊,检查相关指标,观察身体变化,并与医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糖尿病在过去,可能是大家听都没听多的词,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糖尿病却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是越来越低龄。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但对于很大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身体肥胖却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胰岛素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本身还具有促进体内物质合成增加的作用,因此有着潜在的增加体重的效应。那些身体肥胖的患者,其发病的原因大都在于胰岛素抵抗。身体发生了胰岛素抵抗问题,胰岛β细胞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高胰岛素水平会进一步促进身体发胖。

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那些身体肥胖和腹型肥胖的人。这些人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水平,减肥、特别是减少腰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的话,血糖的控制难度将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高胰岛素分泌水平又会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当胰岛β细胞功能彻底衰竭了,这些人的体重又会急剧下降。

还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衰竭,体内胰岛素数量绝对地减少,身体摄入的能量物质无法合成转化,身体就会快速地消瘦下去。如果给这些患者予以外源性胰岛素的治疗,在降糖的同时,他们的体重也就会有所增加了。

可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浓度与他们的体重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患者在降糖治疗中,常常会用到胰岛素或者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口服降糖药。这些药物因为会增加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浓度,因此也具有增加体重的作用。还有一些降糖药,主要的作用是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也就是消除胰岛素抵抗的问题。服用这些药物,会降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浓度,因此也就具有降低体重的作用。

由于胰岛素在体内绝对浓度的不同,有些人得了糖尿病体重会下降,而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体重却会升高;同样的道理,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也有些人体重会下降,而另一些人体重却会升高。

关键在于体重的升高或者下降,对控制血糖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这也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总的来说,身体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增加体重,而身体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降低体重。

至于采取怎样的措施升高或者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还需要考虑血糖控制的情况和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这需要专科医生的专业评估,也需要药物、饮食和运动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对于普通糖尿病患者来说,切勿简单的对号入座。

胰岛素抵抗 (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R)是指胰岛素的外

周靶组织 ( 主要为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对内源性或

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

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由于长期胰岛素抵抗和高

胰岛索血症所引发的一系列密切相关的临床异常如糖耐量

低减 (( i m p m r e d~ u e o s e t o l e r a n c e ,I G T)或 Ⅱ型糖尿病、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微量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高

凝血症等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

( 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 。

胰岛素抵抗的产生有着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特别是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I R的病因学涉及膳食因

素、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吸烟、肥胖、运动、妊娠等等。

I R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各种 I R均与胰岛素靶组织在细

胞受体、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缺陷以及胰岛

素作用调控激素异常等环节的障碍有关。 1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现状

1 . 1 胰岛素抵抗的诱发因素 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复杂的表

现型,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胰

岛素抵抗的发生及发展。与 I R有关的候选基因包括编码

甲一肾上腺素受体、糖原合成酶、激素敏感脂酶、脂蛋白

脂酶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的基因。即使在非糖尿病及非肥胖

患者中,对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及脂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

究表明,胰岛素抵抗至少部分与遗传有关。

环境因素对胰岛素抵抗亦起重要作用。肥胖被认为是

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7 5 %患

者伴有肥胖。

生活方式亦可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即非遗传性的胰岛

素抵抗。高糖、高脂饮食等高热能饮食和活动量少是导致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对于超重者,限制热能摄入,降

低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运动锻炼则可通过增加肌肉

组织的超氧化酶、葡萄糖转运蛋 白4( G L U T一 4 )和毛细 血管数量,以及减少腹部脂肪组织来增强机体对胰岛索的

敏感性 ,从而改善患者的胰岛索抵抗[ 3 。

1 . 2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氧化应激是指 机体内活性氧 ( R O S )的生成增加和 ( 或)清除能力降

低,导致 R O S的生成和清除失衡。R O S具有重要的生理

作用,但过量则会引起分子 、细胞和机体的损伤。胰岛素

抵抗 ( I R )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

应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退,主要

表现为胰岛素敏感组织 ( 肌肉、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减

少及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作用减弱。大量研究表明,I R状态

下氧化应激的水平增加 ,R O S 作为功能性信号分子激活细

胞内多种应激敏感性信号通路,而这些信号通路与 I R密

切相关。

1 . 2 . 1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底物 胰岛素受体 ( i n s u l i n r e c e p -

t o r ,I n s 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 ( i n s u l i n r ec e p t o r s u b s t r a t e ,

I F , S )家族中丝氨酸/ 苏氨酸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会降低其

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削弱胰岛素的作用。丝氨酸/

苏氨酸位点的磷酸化抑制 I R S、I n s R及下游分子结合 ,尤

其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 ( P I 3 K) ,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包括

胰岛素活化蛋白激酶 B的激活和葡萄糖运输减弱。另外 ,

氧化应激可使酪氨酸磷酸酶类 ( P T P a s e s ,具有磷酸化和

去磷酸化双重作用)失活。这些酶在调节信号转导包括应

激活化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酪氨酸磷酸化/ 去磷酸

化循环与脂肪细胞及肌肉中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密切

相关。虽然选择性可逆抑制某些 P T P a s e s ,例如 P T P一1 B ,

可以增强胰岛索敏感性 ,但是由于酪氨酸磷酸化需要 P T -

P a s e s 的催化活性 ,因此可能导致 I R。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能改变 I R S蛋白磷酸化位点 ,降低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增

加酪氨酸的磷酸化。基因剔除研究显示 I R S一1杂合突变

鼠 ( I R S一1+ /一)表型正常 ,I l l S一1纯合突变鼠 ( I R S

I / )出现轻度的 I R,而 I I I 8 R和 I R S一1 双杂合突变

鼠 ( I n s R+ /一,I R S一1+ /一)则出现 m 和糖尿病口 。

有研究表明,I R S一1 基 因及蛋白的表达在 I R和2型糖尿

病患者中均有下降 J 。长期体育锻炼可促进I R S一1的表

达 ,而长期高脂饮食则使其表达降低。I R S一1 基因剔除大

鼠的胰岛组织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分泌

减少 2倍。结果表明,I R S—l 不仅是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 中间体,而且对胰岛的分泌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1 . 2 . 2 I K K / N F~K B依赖途径 核转录因子 N F— K B存在

于人体绝大部分细胞,与许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参与免疫

反应的早期和炎症反应各阶段的许多分子都受 N F—K B的

调控,包括:T N F— 、I L一 1 B 、I L一 2 、I L一 6 、I L一 8 、I L

1 2 、i N O S 、c o x 2 、趋化因子、粘附分子、集落刺激因

子等。此外,锌指蛋白. 4 2 0 、血红素加氧酶 一1( H O一1 )

等一些抗炎和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受

体相关因子 一1( t u m o u r —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一1 ,T R A F一1 ) ,抗细胞凋亡的蛋白 一1和 一2( i n —

h i b i t o r o f a p o p t o s i s 1 / 2, I A P 1 /l A P 2 ) ,T N F受体相关因子

( r e c e p t o r—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 s,T R A F 1/ T R AF 2) ,B c l 一2

同源体 A 1 / B f l一1 和 I E X—I L也都受 N F—K B的调控。

在静息状态下,无活性的 N F—K B以异源性三聚体

( P S 0 ,1 : ' 6 5 ,I K B c ~ )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当细胞受到应激

时,I K K ( I K B K i n a s e )复合体被磷酸化;I K K复合体包含

两个催 化亚单 位 ( I K K c t ,I K K f 3 )和一 个 连接 亚单 位

( I K K ~ / N E MO) 。磷酸化的 I K K复合体继而在 S 和 S 3 6 两

位点磷酸化 I K B o t ,I K B ~ x降解 ,N F—K B( 1 : ' 5 0,P 6 5 )转核

活化,从 而引 起 靶基 因的 表达M j j 。大量 研 究 发 现, I K K ( x / J 3 介导细胞因子 ( T N F一旺 ,I L一 6等) 、化学趋化因

子、黏附分子 ( I C A M一1 ,V C A M一1 ,E—S e l e c t i n等)和

促凋亡基因等表达参与了高糖诱导血管内皮胰岛素抵抗和

内皮功能失常的调节,且 I K K o / 1 3此调控作用是 N F—K B

依赖的 ,即 I K Ka /[ 3 / I K B a /NF—K B ’ 。

1 . 3脂肪源性细胞因子引起 I R 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失调 是连接肥胖、I R和糖尿病问的重要桥梁,脂肪细胞源因子

表达异常是参与或加重 I R及损伤 B细胞功能从而诱发糖

尿病的重要 的分子机制 J 。瘦 素 ( 1 e p t i n )和瘦 素受体

( O B— R)是由肥胖基因 o b表达、脂肪细胞分泌的产物。

作为脂肪源性细胞因子,有研究发现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发出信号给脂肪细胞,使脂肪释放瘦素,瘦素与来 自胰

岛上分泌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细胞上的 O B—R结合,

通过激活胰 岛 B细胞上的 A T P敏感 K 通道 ,减少依赖

C a 2 的蛋白激酶 ( P K C )的活动,抑制基础及葡萄糖刺激

的胰岛素分泌。同时使胰岛素储存脂肪作用减低 ,从而诱

发 I R,促进 Ⅱ型糖尿病发展。而瘦素缺乏 ( 瘦素基因变

异)和瘦素作用障碍 ( O B—R缺陷)都将导致高胰岛素

血症,使机体的脂肪增多,肌肉内发生 I R。

肿瘤坏死因子 ( T N F— d )和抵抗素 ( r e s i s t i n )的作

用机制是其与在胰岛素敏感组织上的受体结合 ,对胰岛素

信号通路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起作用。基因重组的抵抗素能 使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受损,并降低胰岛素激发的脂肪细胞

的糖摄取及胰岛素的敏感性。脂联素通过脂联素受体增加

脂肪酸氧化 ,减少肝脏和肌肉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等作用

最终都涉及到细胞核内的氧化应激反应 。在人类 ,脂

联素与全身的胰岛素敏感性成正相关。而脂联素基因自身

和 ( 或)编码脂联素调节蛋白的基因的突变 ( 如 P P A R一

)与低脂联素血症、I R和Ⅱ型糖尿病均有关。而 P P A R s是核激素受体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的超家族。其中 P P A R

富含于脂肪组织,并对维持人类胰岛素敏感性,葡萄

糖稳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基因打靶技术造成 P P A R缺

陷的基因敲出小鼠研究显示,这种小鼠外周组织和肝脏的

胰岛素敏感性均增强。而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在葡萄糖耐

量试验时,其胰岛素的浓度较低。被激活的 P P A R一 能

通过脂肪细胞分化及增加脂质和糖代谢中基因转录来增强

胰岛素的活性。当P P A R一 基因突变或受其他因素如 I N F

抑制时,可致 I R 。此外有研究显示,P P A R一 的配体

不仅能增强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减轻炎症反应 ,同

时能逆转 I R的主要缺陷,抑制动脉粥硬化的发生及改善

内皮功能。因此,P P A R一 的配体可能在阻止 I R进程方

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2 . 1 I K K ( x / [ 3 介导的 N F—K B非依赖机制 I K K ~ r 3 介导的

N F—K B依赖机制引起细胞内多重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引

起胰岛素抵抗在前面已经介绍。但 I K K a / ~是否存在 N F—

K B非依赖机制来调控高糖诱导血管内皮胰岛素抵抗和内

皮功能失常许多研究表明,R a f 与 I K K a / ~可相互作用并

磷酸化 I K K o / 1 3 ,也就是说,R a f 可能是 I K K a / f 3 上游激酶 。 那么,与 R a f 同为丝氨酸激酶且有相似结构的 I K K a /

B是否也可磷酸化 R a f ,从而调控 MA P K通路换句话说 ,

I K K c d~ 3 除了经典的 N F—K B通路 ( I K K a / [ 3 / I K B a / N F—

K B )外,是否存在 N F—K B非依赖途径,如 I K K a / B / I R s

1 / P I 3 K / A k t 或/ 和 I K K a / B / R a f 一1 / MA P K 前一途径虽

然 G a o z等曾有过报道,认为 I K K [ 3 在 T N F—o c 作用下也

能直接磷酸化 I R S一1( S e t 3 1 2 ) ,阻碍了 I R S一1与 I K

的结合和激活,从而影响到其下游的信号转导,产生胰岛素抵抗 。

N F—K B非依赖机制又包括两条通路,即 I K K a / B / I R s

1 / P I K / A k t / N O和I K K o / 1 3 / R a f ~1 / MA P K / E T一1 。具体

地说,I K K p激活使 I R S一1 丝氨酸残基磷酸化,阻碍了

I R S一1与 I P 1 K的结合和激活,从 而抑制下游 P I 3 K / A k t /

N O通路;同时活化的I K K a / i ~ 可磷酸化 R a f 一1 ,激活 R a f

1 /M A P K / E T一1通路,此消彼长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I R S一1 / P I , K / A k t / N O和 R a f 一1 /MA P K / E T一1间失衡,造

成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失常。这一新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 ,为寻找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防

治的新分子靶点和治疗策略拓展新的思路。2 . 2多重功能蛋白 B—a r r e s t i n 2的调控 裴钢 “ 在 H型糖 尿病模型小鼠肝脏样品中的研究发现 B—a i T e S—t i n 2的表

达水平显著下调 ,暗示了其在 I I 型糖尿病中的潜在作用

1 3 一a r r e s t i n 2介导了胰岛素信号通路中新的信号复合物的

形成,这一复合物包含 I R / A k t / 1 3一a r r e s t i n 2 / S r c ,并对胰

岛素信号的传递以及胰岛素代谢功能的行使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B—a r r e s t i n 2在这个复合物中起到了支架蛋白

的作用,它将 A k t 、S r c与 I R联系在一起 ,将上游的胰岛

素受体和下游的激酶信号分子偶联起来 ,从而促进了机体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 3一a r r e s t i n 2水平的降低或功能缺失致使该 1 3一a r r e s t i B 2的缺失或功能异常直接导致复合物的

解聚、胰岛素信号的阻滞并最终导致胰岛素耐受。有关专

家认为,该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发生

的新机制,并且为胰岛素抵抗及 2型尿病的治疗提供了可

借鉴的新策略,提示 8一a l T e S 蛋白及 1 3一a r r e s t i n 2蛋白/ 胰

岛素受体复合体有望成研发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性疾病治

疗药物的新靶点

2 . 3微量元素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窦梅 在其综述 中

阐述,微量元素如镁、铬在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状态下存在着镁、铬等微量元

素缺乏现象。镁作为高能磷酸化代谢途径酶的必需辅助因

子参与能量代谢、蛋 白质合成和调节细胞膜的葡萄糖转

运。近年发现,镁与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细胞 内镁离子浓度太低可导致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下

降,并抑制 G L U T一4的转位,引起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

取能力下降。同时由于细胞内镁缺乏,对 P K C的抑制作用

减弱。P K C的活性增加可以通过促进 I R S一1 丝/ 苏氨酸磷

酸化使其与胰岛索受体结合能力下降,并抑制其对下游

P B—K的激活作用。细胞内镁缺乏还可导致细胞 内葡萄

糖利用降低,由此促进了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另外,

胞内镁离子浓度的下降必然导致胞内钙浓度增加,细胞内

钙离子的增加也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低血镁与

血清中T N F— 和 C反应蛋 白浓度升高也存在很大关联,

表明镁缺乏也参与了轻度慢性炎症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并通过这个途径导致了葡萄糖代谢紊乱。

I R作为人类多种复杂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共同环节而备

受重视 ,但 I R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相互联系的过程。随

着已经报道了的诸多分子调控机制,如 I R信号转导机制, 炎症因子机制等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而关于 I R新的思

路如I K K ~ 1 3介导的 N F—K B非依赖机制;多重功能蛋白

B—a r r e s t i n 2的调控以及微量元素的参与等也在逐步完善,

虽然其具体机制 目前尚不能完全明了,但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能从根本上揭示 1 R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新型治疗途径

和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2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