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自称汉中王
刘备称王的时间比孙权早,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到了秋天,刘备自称汉中王,根据蜀汉群臣的《汉中王劝进表》来看,刘备自称汉中王的原因如下:
1、曹操准备祸乱天下。
蜀汉众臣认为:曹操准备窃取汉室天下,毒杀了皇后与太子,祸害百姓,使皇帝陛下(汉献帝)困居在穷困的县城(许都),汉朝天下随时会被篡夺。
2、刘备爵位不高,不足以扫平曹操。
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国家重臣,志在兴复汉室、为国献身,但他的爵位不高,没有赐给九锡,不能以此镇守江山社稷。
蜀汉众臣还举了个例子,就是东汉统一之前,河西五郡脱离更始政权,共同推举窦融为大元帅,投靠了光武帝刘秀,然后刘秀联合河西五郡共同打败了隗嚣的例子。
蜀汉众臣认为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比当时割据陇西与蜀地的情况严重得多,所以我们(蜀汉众臣)根据汉初诸侯王的先例,封刘备为汉中王,并授予刘备大司马之官职,统帅六军,联合同盟,誓言消失叛贼。
可以这么说,刘备称汉中王的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挟制了皇帝,企图篡权夺位。其他的原因都是为刘备称汉中王找借口的。
刘邦当年建立西汉王朝时,虽然订下了“非刘氏不能称王”的白马盟誓,但并非刘氏就一定能称王,刘氏能不能称王,那也得皇帝批准,但是皇帝却被曹操扣押在手中,肯定是不会封刘备为王的,于是刘备就来了个自封。
曹操已经在216年被封为魏王了,比刘备称汉中王早了3年,曹操成为刘邦白马盟誓之后的第一个异姓王,所以曹操的野心无法否认,刘备抓住这一点讨伐曹操,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但是,刘备自称汉中王的行为,与曹操无异,而且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在这一点,刘备不如刘邦和朱元璋,朱元璋都知道“广积粮、缓称王”,但刘备不知道。
刘备称王的行为,让孙权产生了震憾,孙权看到刘备的野心,又看到了襄樊之战中关羽威震华夏,更加让孙权下定决心偷袭荆州,这其中也有刘备称汉中王的原因在内。
从刘备自己来说,他称汉中王的行为是迫不得已,这一年刘备已经59岁了,古人能活到60岁已经算高寿了,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如果不称王,就不能称帝,不能帝,就不能实现自己毕生的心愿,只能暴露自己的野心,也要称汉中王了。
刘备称汉中王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就是想模仿当年刘邦称汉王而统一天下的政治行为,汉中王与汉王一字之差,刘备不想太明显,于是加了一个字。
二、孙权被封为吴王襄樊之战后,孙权夺取刘备的荆州三郡,彻底将刘备势力赶出了荆州,为了防止来自刘备的报复行为,孙权投靠了曹操,没多久,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位为魏王,七个月后,曹丕称帝,建立了魏朝。
曹丕称帝后,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都督荆州、扬州、交州三州军事,其实曹丕所谓的封赏不过是个程序而已,孙权已经实际占领了荆州、扬州、交州三州,曹丕封不封,都是事实存在的,或者说曹丕默认了孙权对三州的占领地位。
没过多久,刘备称帝,接着发动了夷陵之战,一年后,刘备战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狼狈逃回到白帝城永安宫,一病不起,直到去世。
孙权被曹丕封吴王的时间比刘备自称汉中王晚了一年多,两人也有本质区别:刘备是自己封自己,孙权却是曹丕这个皇帝封的,刘备的汉中王是汉朝的诸侯王,孙权的吴王是魏朝的诸侯王。
两人也有相同点,就是他们各自受封王爵的实力,都是自己打出来的,是先有实力,后有爵位的,两人都是实力派的诸侯王。
但原因各不相同,孙权受封吴王有几个原因:
1、曹丕为了拉拢孙权。
曹丕称帝一个月后就封孙权为吴王,曹丕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真正地统一天下,也就是打败孙权与刘备,三家归一,如果能做到,这样的政绩就超过了他的父亲曹操。
曹丕急着封孙权为吴王,是为了拉拢孙权,曹丕毕竟是新君即位,是需要得到各方的承认,只要孙权依然归附自己,并在魏朝之下当个地方官,至少在名义就是统一的,这也算是曹丕的政绩。
要知道曹丕建立的是魏朝,而刘备所兴复的是汉朝,两者是政治死敌,曹丕很明白,对于刘备,只能靠战争,战争之外,刘备是不可能归附的,对于孙权,却可以靠政治手段,封孙权一些虚名的官职和爵位,只要孙权在政治上归属魏朝,对曹丕来说就是政治胜利。
2、孙权需要曹丕。
孙权偷袭荆州后,面临来自刘备的报复,事实上,孙权早就想到了刘备会报复,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孙权向曹魏称臣的行为就是为了对付刘备,这倒不是孙权怕刘备,而是因为孙权不能两线作战,国家的战略必须以稳妥为见。
孙权向曹魏称臣,并且向曹魏得到了不会进攻自己的保证,这是孙权想要的。如果孙权不向曹魏称臣的话,一旦刘备攻打孙权,曹魏在北方再大举南下攻打孙权,孙权就会面临严重的战略危机,就算孙权能挡住刘备,也无法挡得住曹魏。
孙权在政治上确实非常成熟,战略上一气呵成,从暗中与曹操勾结、偷袭荆州、向曹魏称臣、夷陵之战打败刘备等一系列事件来看,孙权度过了来自刘备的危机,然后孙权就开始对曹丕不再尊敬了。
曹丕让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起初一直拖,等到打败刘备后,孙权直接拒绝了,曹丕这才明白自己被孙权给耍了,但为时已晚,孙权已经打败刘备了,没有外顾之忧了,即使曹丕三次南征孙权,依然被孙权挡住无法成功。
孙权根本就不在乎曹丕所封的吴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他欣然接受,就算曹丕不封他为吴王,孙权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政权的生死存亡和战略利益,吴王这种虚名只个手段而已。
三、刘备的汉中王与孙权的吴王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己主动封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来封王,孙权的吴王是被动封的,有没有这个吴王,孙权都不在乎,孙权的真正目的和刘备一样,都是称帝,这个吴王也只是个过渡。
曹丕与刘备都称帝后,孙权面临尴尬,他是大魏政权之下的吴王,孙权接下来在政治上应该如何做?中国历史到了这里变成了一个难题,自秦始皇称帝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两个皇帝并死于天下的情况,当然短暂的乱世不算。
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孙权面临选择,如何才能称帝的选择,想称帝就要先称王,曹丕已经封了孙权吴王了,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孙权来说,优点是自己称王后就能称帝了,缺点是吴王可是魏朝的王,孙权如果要独立称帝,就得找借口。
一直等到公元229年,孙权才称帝,一方面在军事上解除了曹魏与蜀汉的威胁,另一方面孙权在政治上也做好了准备,孙权最后的做法是:绝口不提汉朝,然后又把魏朝给骂了一顿,曹操与曹丕一块被骂,然后孙权认为只有汉与吴才能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
也就是说,孙权承认了蜀汉政权,不承认曹魏政权,然后孙权又建立了东吴政权,并换取了蜀汉的承认。由此可见,三国之中,孙权称帝是最没有法理的,只能含糊其辞了,至于封王,也就是称帝前的一个流程罢了。
汉献帝没有死,但他却被曹丕篡夺了帝位已经不是皇帝了,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称帝不单能够延续汉室的根基,还能拉拢那些拥立汉室的人,而且他本身就有大抱负,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汉献帝只是一个摆设,然而刘备确实有自主的政权的情况下成立的,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汉室后裔,继承地位名正言顺。
第一,汉献帝刘协在很小的时候就遭人利用,先是被董卓当成傀儡,之后又被曹操架空,这几十年里都没有翻身,皇帝做得非常憋屈,当初刘备投靠曹操的时候,曾在暗中和汉献帝有过接触,后者写下血书意欲除掉曹操,但因为事情败露反被曹操清算,自此之后直到曹丕篡汉,汉献帝都没有任何机会夺回政权,他虽然是皇帝但早已形同虚设,所以当曹丕废掉汉献帝之后,刘备才会毫不犹豫的继承大任。
第二,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学孙,就连汉献帝也认刘备为皇叔,从汉室宗亲的角度上考虑,如果汉献帝被废掉了,就必须由刘姓的后代来继承大统,当年刘邦立下了这个规矩之后,又有汉光武帝刘秀延续汉朝的江山,有了前人之鉴,刘备称帝是众望所归的事。
第三,刘备心中也有鸿鹄之志,但他也懂得审时度势,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绝不会表露心悸,可是当曹丕把汉景帝废掉之后,汉朝的江山不能没有人继承,以诸葛亮为首的一些大臣也极力推举刘备做皇帝,从他们的利益上出发,如果刘备做了皇帝,他们的官职和身份都会有所提高,而且以后北伐曹魏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至于汉景帝,他虽然活着却依然被曹丕严密监视,根本不可能营救出来,这个位置只能由刘备继承。
刘备集团此时遭受到重创,内部派系力量失衡,老一辈的将领以关羽为开端离去,再加上巨大的失败,让刘备集团内部人心浮动,这不免造成了,刘备集团的整体动摇。如果不能立刻安抚人心,那么刘备集团能否挨过接下来的阶段都是问题。但此时,诸葛亮却突然一反之前态度,力主刘备称帝。因为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的情况给了刘备集团一个机会。
曹丕窜汉自立,虽然很大程度上顺利笼络了曹操旧部,也压制了内部的暗流涌动。但是不免失却天下人心。为了进一步安抚人心,曹丕不得不对士族豪强妥协。这就导致了原本曹操制定的打压豪强,重用寒门的计划破产,寒门子弟开始心向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备,而广大民众对汉的认可度,是要高于现阶段对曹魏的认可度的,如果有个名正言顺的政治口号,那么刘备完全可以将曹魏瓦解。 这个口号就是称帝,要获得汉的名分,就必须称帝。不然的话,以前朝王爷的身份来和曹魏对抗,不免成了国与国的战争。这样的话,等于变相认可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但如果刘备称帝,就不一样了。汉室未亡,曹魏没有合法性。就笼络人心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通过称帝举动,将曹魏定性为叛贼逆党。
同时,刘备称帝,还可以对内部人心进行安抚,因为他称帝后,封官的余地更大,操作度更高,益州豪强对于功名地位的渴望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如此一来,他们内心所能思考的面就被大大局限,非常有利于刘备下一步行动。在政治局势上,刘备也通过称帝之举,宣告了自身的存在和目的,无论是曹魏和孙权,这个时候都只能按兵不动,主动出击,意味着承受后汉政权疯狂的报复。孙权和曹丕都不希望触霉头,自然也就偃旗息鼓,已做观望了。
刘备在入主成都取代刘璋之后,心中的想法就己经改变了,当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治蜀应效仿刘邦减免成都百姓税收的仁治方针,但刘备却以成都没有君臣等级,纲常秩序为由,实行是的严治方针,实际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在汉中大胜曹操之后,信心更加膨胀,几十年的漂泊和寄人漓下,让他总难以平复,虽然刘备一直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其实内心并不如此,所以,先自称为汉中王,自曹丕废汉献帝后,刘备就顺势称帝,自然满足了内心的需求!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了解三国中人气最高的人物就是关羽了,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他。关羽的一生追随刘备,在刘备还没建功立业的时候就一直伴随在他的左右,后来为他建功立业,四处征战,堪称立下过不朽的战功。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公元220年,当刘备被大臣推举称帝之时,关羽已经与世长辞,并没有经历过蜀汉的建国。如果当时刘备称帝的话关羽还活着,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了。历史上,刘备称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是当时蜀汉武官的最高官阶,同时张飞还有另外还有一个官职:司隶校尉。所以如果关于还活着,肯定会被封大将军,关羽是武将,肯定会是武将中官位最高的,那么再看蜀汉的官位中大将军一职是一直没有分封的。说到这里,这个大将军肯定是刘皇叔给关二爷留的。
如果当时关羽没有失荆州,帮助刘备打击曹操和征讨孙权,那么肯定会在关羽活着的时候称帝。如果当年关羽没有死,在逃回蜀汉后继续出兵北伐,可能就会改变蜀汉灭亡的结局。要知道当时曹操在樊城之战前期损失惨重,而且樊城一旦能归于蜀汉手中,那么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做的规划“派一上将军从荆州出兵,取宛城、洛阳”,就有可能会实现。所以关羽死亡还是很令人惋惜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