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在书中,确实提到瓦岗寨当过三年的皇帝,这个在小说中提到过。那个时候瓦岗寨人才济济,武的有尤俊达,王伯当,秦叔宝,文有许茂功。程咬金认不了几个字,武功打不过秦叔宝,罗成等人,为什么大家,还会推选程咬金做了皇帝呢?
主要是程咬金这个人,很讲义气,而且没有心机。帝王没有过多心机,对于此时刚确定政权的瓦岗寨来讲,真的很有必要。如果选择一个妒忌心极强的人当皇帝,恐怕有功之臣到时候能否活着,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程咬金当皇帝,对于大家来讲,算是一个最佳选择。那时瓦岗寨内部有派系,对于皇帝究竟是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选。如果到时候互不相让,恐怕到时候会闹得不可开交,没准还会发生火并。程咬金对于他们来讲,确实是一个能够接受人,最起码不会威胁到其他人。
大家选择他,还因为他人缘好,和瓦岗寨的众弟兄,关系维系很不错。本人对权利,欲望并不是非常的强,不用担心为了争夺权力耍手段。他当瓦岗寨的皇帝,虽然有人觉得其能力不足,但是不会大力反对。
程咬金本人,还是一个福将。归顺李世民后,随其征战四方,为唐朝的建立下偌大功劳。他一生历经三朝,被选为凌烟阁24功臣之一,可以说是大唐的功勋之人。小说中程咬金当皇帝,还经历一个“有趣”过程。当时一些人夺了瓦岗寨之后,在喝酒庆祝。突然听到外面一声巨响,一些人出来查看,发现那个声响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洞穴。
大伙推举程咬金下去查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一开始他不知道怎么回事,畏惧生死,坚决不肯下去。后来众人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下去,程咬金正好抓到了一个“去”。没办法只好下去,发现龙袍和玉玺,大家就推举其为皇帝。在当了几年的皇帝之后,程咬金觉得没意思,就把这皇位让给别人了,自己安心辅佐别人。
在历史上程咬金并没有当上皇帝,后面跟着李世民,平定各处叛乱。成为大唐忠臣,在唐高宗那一朝去世。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第三位皇帝(不包括两位少帝),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文景之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明之君,他的即位之路却是步步惊心。刘恒从小不受父亲刘邦待见,被封到边远的北方代国为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代王刘恒都没有资格继任大统。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安,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刘盈年幼且性格软弱,中央政权落入吕太后手中,自此开启吕氏外戚派专权之路。汉惠帝在位七年后病逝,吕太后立年仅3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
吕后掌权的十五年间,极力维护吕氏家族的政治利益,大封吕氏族人为王,引起功臣派的不满,她残害皇子,引起皇族派的不满,吕后在世时,功臣派和皇族派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她死后,吕氏家族与功臣派、皇族派之间的矛盾就会彻底激化。
高后八年七月(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诛灭吕氏全族,九月,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接到大臣们让他立即进京即位的喜讯,此时吕后之孙后少帝还在位,而且刘邦还有兄弟、儿子和三位非常能干的孙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为何会选择看似最不可能即位的代王刘恒接任大统呢?
汉文帝刘恒画像
一、汉惠帝的子嗣是功臣派最大的威胁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逝,同年八月,功臣派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联合皇族派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发动叛乱,诛杀吕氏宗族,在位的汉后少帝刘弘是汉惠帝之子,吕后之孙,刘弘并不是嫡出,他是汉惠帝与宫女所生,吕后为了巩固吕家势力,将刘弘之母杀害,对外谎称是皇后张嫣所生,刘弘是吕后所立,对于功臣派来说无疑是种威胁。
据史书记载,吕氏宗族被灭以后,大臣们与皇族派商议拥立新帝一事,得出的结论是后少帝刘弘是吕后所立,少帝年幼,一旦他成年掌权,便会威胁到大臣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们要在诸侯王中挑选一位贤者接任大统。
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后本纪》
那么大臣们为什么会认为吕后立的皇帝就是威胁呢?因为有前车之鉴,汉惠帝与皇后张嫣没有子嗣,他的六个儿子都非嫡出,吕后把小皇子交由张嫣抚养,杀其生母,并对外宣称是张嫣所生。
惠帝去世后,吕后拥立年仅三岁的太子刘恭为帝,是为前少帝,随着小皇帝渐渐长大,听说自己的生母为太后所杀,非常气愤地说:“太后怎么能杀我的母亲,待我长大后,我要将吕氏一族一网打尽。”
吕太后可是刘恭的亲奶奶,他为了自己的生母,竟然与吕太后反目成仇,更别说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臣。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功臣派认为刘盈之子都会是将来的威胁,他们不会选择一位对自己生命有威胁的皇子继任大统,吕后的孙子们自然不在候选人名单中。
汉惠帝剧照
二、刘邦的兄弟、孙子不敢选吕氏全族被灭后,功臣派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有两类人不能入选,第一、非刘邦的子嗣,第二、性格强势的皇子,按照要求来看,刘邦的兄弟、孙子排除了。
1)刘邦的兄弟不能选
吕太后去世后,在刘邦众多兄弟中,只剩下楚王刘交,而且刘邦生前与刘交的关系相当不错。但是楚王刘交年事已高,功臣派认为这样一位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不便于掌控,大臣们希望选一位年轻的诸侯王接任大统,刘邦的兄弟自然不可选。
2)刘邦的孙子不敢选
刘邦孙子众多,其中庶长子刘肥一脉最抢眼,尤其是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三位都是刘邦众多孙子中的翘楚,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在孙辈中最有资格接任大统,但是他们都没有被选中,因为他们太强势,不便于掌控,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来看看刘章。
朱虚侯刘章很有胆识,有爷爷刘邦的风范,他早对吕氏专权心怀不满,一次刘章参加宫中酒宴,并授吕后之命担任监酒官,刘章说自己是将门之后,请求吕后让他按军法监酒,军法监酒违令者斩,吕后听后许之。
刘章酒酣之际唱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意为种地插秧,只要不是我插的苗,都要锄之,刘章暗喻吕氏非刘家族人,将来会被斩尽杀绝。
就在此时一位吕氏族人酒醉离席,刘章随即拔剑杀之,让周围的大臣大吃一惊,从此以后诸吕都畏惧刘章,大臣们对刘章刮目相看。
吕后病逝后,朱虚侯刘章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写信给大哥刘襄,让他起兵,自己和三弟东牟侯刘兴居给他做内应,事成后拥立刘襄为帝。
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吕禄剧照
齐王刘襄随即在齐地起兵反吕,并昭告天下,吕后违背高皇帝非刘不王的盟誓,大封诸吕,残杀皇子,他要杀那些不该为王的人。
灌婴听闻皇族派高举旗帜,随即临阵倒戈,与刘襄联手诛灭诸吕,右丞相陈平眼看手握重兵的灌婴已与皇族派联手,认为天下已定,为了避免被秋后算账,与太尉周勃联手智取吕禄,控制北军。
相国吕产闻讯刘襄与灌婴联手,急忙率军进宫,准备挟持小皇子,朱虚侯刘章在殿门对吕产发动攻击,吕产兵败逃亡,刘章乘胜追击,在郎中府的厕所将吕产杀害,吕产是吕氏一族的核心人员,吕产一死,吕氏宗族全部被诛灭。
由此可见有了刘襄的首当其冲,才有了后来灌婴率军出征,以及周勃、陈平、刘章在长安发动政变,刘襄的才能和胆魄都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他是刘邦的长孙,功臣派如果要从刘邦孙子中挑选继承人,刘襄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功臣派与皇族派都没选举他,理由是刘襄母家非善类,可能成为第二个吕氏外戚派,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刘襄落选有两点原因:
其一、刘襄很有才能,而且胆识过人,这样一位强势的皇子即位,不便于掌控,会威胁到功臣派的利益,他们希望立一位便于控制的傀儡皇帝。
其二、刘襄的铁杆粉丝都没有参与选举,皇族派的代表人物是琅琊王刘泽,而刘泽对刘襄恨之入骨,刘襄起兵以后,把刘泽诱骗到齐国,夺走琅琊国兵权,并把他扣在齐国,刘泽后来假装支持刘襄,并许诺会拥护他为帝,刘襄才放了他。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汉书·高五王传》
功臣派本来就不看好刘襄,加上刘泽在中间挑拨离间,说齐王刘襄的母家非善类,暗语刘襄的母家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吕氏外戚派,功臣派与皇族派一致反对,刘襄无缘帝位。
刘章剧照
三、代王刘恒为帝,大臣们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刘邦的兄弟和孙子都排除后,只剩下儿子们,吕氏家族被灭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皇七子淮南王刘长和皇四子代王刘恒。
功臣派否定刘长的原因跟刘襄的一样,刘长母家非善类,很有可能是吕后那样的家庭,其实刘长出生不久后生母就去世了,他是由吕后抚养长大,哪来的母家,真正落选的原因是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跟吕后有感情,大臣们怕他长大以后,为自己的养母报仇。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后本纪》
功臣派最终选举代王刘恒,主要原因是因为刘恒比较软弱,大臣们为何这么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吕后掌权后,对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先后三任赵王遇害,吕后下令让代王刘恒接任赵王,却被刘恒谢绝,刘恒谢绝的理由是天下初定,民心还尚未收复,且北有匈奴,在忧虑时刻,他不敢贪图安逸,愿为嫡母镇守边疆。大臣们认为刘恒不愿从落后的代国迁往富庶的赵国,是因为刘恒没有政治野心,觉得他比较软弱。
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之,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
其实他们看错了,刘恒拒绝接任赵王,主要原因是因为赵王是高危职业,加之他不想跟吕后走得太近,所以才拒之,这是代王刘恒明哲保身之计。
其二、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齐王刘襄是首功之臣,他率先起兵,代王刘恒非常低调,他并没有响应号召,而是老老实实待在代国,做他的代王,大臣们认为刘恒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心计,觉得刘恒仁弱。
其实功臣们又看错了,刘恒母子向来不受刘邦待见,吕后掌权后,刘恒大多兄弟遇害,他便养成了小心谨慎的性格,政治上保持低调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功臣派误认为刘恒比较软弱,便于掌控,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刘恒剧照
四、刘恒母家薄氏遵纪守法薄姬出身微贱,她本是魏王魏豹的姬妾,韩信灭魏以后,薄姬进入刘邦后宫,生下刘恒,薄姬并不受宠,加上娘家也没有什么势力,自然不惹眼。
薄姬一生清心寡欲,每天在后宫研究黄老之术,是个修德养生之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大臣们选举代王刘恒时,对薄姬娘家的评价是君子长者之家,是个遵纪守法的家族。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汉书·高五王传》
大臣们看好薄氏家族,最主要的原因是薄家没什么势力,不会发展成为吕氏家族,更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薄姬剧照
五、代王刘恒是贤者《亲尝汤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它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讲述的是刘恒做代王期间,他的母亲薄姬病重的故事。
一次薄姬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病卧床上,不能起来,刘恒为母亲的病感到焦虑,他日夜守护在薄姬的床前,每次喂药时,他都要亲口尝一尝,试试药苦不苦,烫不烫,尝完后才给母亲喝,有的时候他累了就趴在母亲的床边小睡一会儿。薄姬患病三年间,刘恒几乎没有好好睡一觉,常常不脱衣服就睡了。
为此代王刘恒的孝道闻名于天下,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他的仁孝,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所以功臣派认为代王刘恒是孝子,自然是位贤者,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
刘恒剧照
结语:大臣们在选择继承人时,无疑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刘邦的兄弟经验太丰富他们不能选,皇孙们又太强势,他们不敢选,皇子刘长又是吕后的养子更不能选,刘恒成为唯一可选的继任人。加之代王刘恒是刘邦所剩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皇子,刘恒即位,大臣们会得到安定。
刘恒宽厚仁慈、为人低调给自己赢来了皇位继承权,母家薄氏无权无势成为胜出的加分项,刘恒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跟他的谨慎谦和密不可分。
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后,废除残忍刑罚,并以身作则,提倡节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王朝渐渐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为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以及汉朝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仁政爱民的汉文帝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仁君。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古代,虽然出现了很多的王朝,但每一个王朝中都只有一个王者,那就是皇帝。皇帝的威望和权力是不容小觑的,同时也是所有人都羡慕的。
▲太监剧照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整日陪伴在皇帝身边,伴随皇帝日常起居,同样也伴随皇帝决断国家大事,和皇上在一起的时间比妃嫔们都长,可以说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也是皇上离不开的人,他就是宦官(太监)。
皇上身边的太监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特别了解皇上,随着皇上的心意做一些皇上喜欢的事情,说一些皇上爱听的话。但这些不仅仅是为了讨好皇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土木堡之变
不论是通过影视剧还是看文学史书,都会看到太监在皇上身边的重要性。比如东汉时期的战乱,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这些重要的决策都与太监有很大的关系。最严重的就是唐朝宦官专权的事件。现在想想,宦官的存在就是一大祸害。利用皇帝的信任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最后毁了整个王朝。
▲唐武宗
唐朝振兴
唐朝历代出现了很多皇帝,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唐文宗、唐武宗等。在唐太宗是一个特别倒霉的皇帝,立位的几个太子接连出事,最后都去世了,没办法,最后立了文宗的五弟王瀍做了皇帝,唐武宗。
公元840年唐武宗继位,他上位后也做了很多的实事儿。打击寺庙经济,打击藩镇,击败回鹘人,让唐朝的经济得到了振兴。但是好景不长,唐武宗因为疲劳过度,继位六年后就死了。
▲张大千 李德裕见客图
唐朝宦官专权
在唐武宗期间,太监马元、宰相李德裕得到了重用。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唐武宗的信任,在私下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做了不少坏事。唐武宗死后,他们非但没有伤心,反而还喝酒庆祝,真让人心寒。
马元、李德裕在密谋找一个傀儡皇帝掌握朝政,他们两个人在背后实际操控,执掌天下。这样小人般的计谋能实现吗?
▲唐文宗
他们俩一拍即合,开始在皇族中挑选合适的人,帮助他上位。选来选去,他们相中了唐武宗和唐文宗的小叔叔李怡。为什么选择他呢?李怡在10岁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仿佛像个傻子一样,连话都不会说了,还时常被朝廷上的人开玩笑说是李怡是个傻子。之后李怡被封为了光王,天下人也都知道有一个叫光王的傻子了。
傻子李怡继位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李怡被马元、李德裕推举为皇帝,理由就是“择贤而立”。天下人都为之愤怒,一个傻子当皇帝,今后的大唐不就完了嘛!
▲李怡剧照
马元、李德裕被废
会昌6年3月21日李怡正式登基。登基后马元、李德裕开心坏了,还特意找了一个小酒馆庆祝了一下,对今后的事情做了一系列的谋划。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李怡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其实李怡并不傻,就是装了37年的傻子,一切的事情他都看在眼里,在正式掌权之后,李怡的第一道圣旨就是针对马元、李德裕的,圣旨中明确地写明了废除宰相李德裕的官职,夺取马元的权力。马元、李德裕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呢,就被废了。
后来李怡更名为李忱,整治唐朝经济,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没过多久,唐朝就恢复了原有的昌盛。同时打击外来侵略者,收复西域大片土地,百姓们连忙拍手叫好!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还被百姓们称之为“小太宗”。
▲唐宣宗
综述:
李忱死后被封为唐宣宗。历史上的明君都是以“宣”字命名的,可见李忱当时的功绩确实很大。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不要小瞧一个人,也不要从表面上就去判定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潜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宣宗纪》载;《唐会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