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下场

徐达的下场,第1张

徐达的下场

徐达最后因病去世了,徐达重病之前,朱元璋还来看过他,两人回忆了一遍过去的事情。作为朱元璋得力干将,徐达的去世让朱元璋很痛心。

但是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徐达还是做了自己想做的,让自己的女婿燕王朱棣在军营中得到了将士们的信任,掌握了兵权。

有了兵权之后,朱棣一家人就不会被欺负了,也不会担心军营大权落在其他人的手中。反而是徐达的女儿徐妙云,在他去世前,做了一桌烧鹅给自己的父亲。

徐达的去世,让朱元璋对手中权力的掌控更加迫切。身边值得信任的老臣都相继去世了,朱元璋为了征战蒙古,在太子朱标的建议下,重新启用蓝玉,册封蓝玉为大将军。

蓝玉最后也不负圣望,最终打败了蒙古,大胜回朝。没有了徐达之后,朱元璋的臂膀便少了一支,蓝玉的实力让朱元璋更加看重他。

朱元璋玷污了徐达的女儿

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因此也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但是历史上朱元璋的众多功臣都是正常的生老病死,根本与他无关,可以说许多的野史和民间故事,都是后世人以讹传讹造成的。

徐达是朱元璋大将不说,更重要朱元璋如果杀徐达,那可是自毁长城,因为当时的北元势力尚且还在,想想朱元璋后来的子孙还还的远征几次漠北就知道,当时北元势力不容轻视,而更重要的就是北伐其中的一员大将,常遇春早早死亡,这让抗击北方的压力,基本落在了徐达的身上,当然朱元璋对徐达是最放心的,为何如此说呢?

首先,他是徐达是亲家,自己的四子就是娶了徐达的女儿为后,当然他没想到自己江山,最后会落入四子朱棣手里,也可以说最后是落入了与徐达联姻的子弟手里,这是他没想到的。

其次:徐达和他是多年的生死之交,可以说,为何众多自己手下那么多战将,而单独就挑选了徐达和常遇春去,因为手握重兵,而且如果胜利,将会成为一方诸侯,在乱世中,谁都难免保不住会又自立为王的想法。可是朱元璋疑心那么重,他都敢于让徐达去,其中原因,就是在多年的合作中,知道徐达的为人,是靠得住信得过,才让他去,朱元璋选人可以说非常准,南边的沐府也是一直效忠大明多年,这不得不说他对人心得把握。

其三:在历史上一些小故事,朱元璋也多次试探过徐达的心思,比如把他灌醉放上龙床,徐达的表现让朱元璋放心不已,而这些试探,一早让他对于徐达极度放心,

况且更重要的是在北方的徐达,还受到自己锦衣卫和儿子的监控之中,根本上来说,朱棣的联姻本身就是一种监视和另外一种方式的捆绑,这样一来,徐达更没有理由去反朱元璋,因为他不敢,自己的孩子和外孙都在人家手里。

可以想想朱元璋对于徐达,既是放心但也不会放松警惕,更想依靠徐达来抵御北元的反扑,而在自己手上,能够像徐达一样的铁哥们可以说不多,可以说他根本没必要去送只烧鹅毒死徐达,而且想想,朱元璋自己吃饭都非常省,一只烧鹅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破费了,还大老远南京快递到北京,那只烧鹅还能吃吗?古代没有快递的情况下,就算徐达收到了也已经坏掉了,这样的事,对于珍惜粮食,浪费可耻的朱元璋来说,简直自己都不能容忍,怎么回去这样做,

所以野史就是野史,更多有可能是满清政权的一种胡编乱造,借以黑化朱元璋,因为当时许多民间的就是高举反清复明的口号来反对清朝的统治,而黑化明朝,满清可以说不遗余力的一直走到自己完蛋。

最后,从根本上来说,朱元璋压根没有害死过徐达,更不要说去花心思动他的子孙,难道开国皇帝就那么闲,天天想着怎么干掉自己的手下吗?

朱元璋为什么杀徐达不杀汤和

因为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朱元璋走上农民起义军的道路是由汤和引荐的,朱元璋或许念及那么一点点旧情。汤和的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他深知,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明白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喜欢一个功绩过高的臣子。作为臣子,只有能够在激流中猛退,懂得取舍,才能保明自身,获取最大的利益。

朱元璋看中汤和的原因

他低调务实、安分守己、不贪名利的表现让朱元璋很满意,最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信国公。汤和因为自身的战功颇多,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时,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官职,爵位被封为中山候,而且这个爵位汤和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承袭。

汤和比起常遇春,徐达,这些将领勇猛不足,但战功有余。在太平之战中,他左腿中箭却轻伤不下火线,直到擒住对方首领。第二年,又随朱元璋一起攻下集庆,接着辅佐徐达拿下镇江。虽然是个万年老二的角色,可不管谁当领导,汤和总是用心辅佐,做事从不拖沓。

徐达真正死因

徐达的死因受到争议,《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

朱元璋唯一放过的功臣

汤和。

汤和之所以没被朱元璋除掉,不仅仅是他在朱元璋落难时的伸出援手的恩情,还有他的低调作风、审时度势和公私分明,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会因为和朱元璋有着很好的关系而不懂收敛,将公和私分得很清楚。由此也可以知道,汤和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这份聪明让他保下了命,并且也为自己的后代积下了福。

汤和评价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

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明史·汤和传》: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徐达:重病逝世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逝于北平,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

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三代皆封王爵,赐葬于钟山之北,徐达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亲自写的,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汤和:病逝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刘伯温:中毒而亡

胡惟庸多次派人暗杀刘伯温,但是都被刘伯温给发现了。史料记载,胡惟庸在当上宰相之后,刘伯温就生病了,朱元璋知道之后就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胡惟庸当时是带着自己的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的,当时御医给他开了药,刘伯温吃完之后就难受了好几天。

过了几天之后,刘伯温一直不能上朝,于是就派人禀告朱元璋,说自己吃了胡惟庸御医的药之后,身体就变得很差。朱元璋听后只是嘱咐刘伯温安心休养,朱元璋就把刘伯温给送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就拒绝家里人给他开的药,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

扩展资料

汤和生平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重要的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仅仅是同乡,更是与朱元璋和徐达是结义的兄弟。而且从小就与朱元璋和徐达在一条街上长大的发小。

从小在贫苦农家长大的汤和,见惯了社会冷暖和元廷的欺压,知道没有一个好的地位和富有的钱财,那将是一辈子都是人下人。贫穷而悲戚的生活让汤和早早长大,立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汤和自幼聪慧很有领导才能,小的时候和朱元璋徐达等玩伴玩耍时,他总是处于指挥领导地位。长大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汤和的人生起点是公元1352年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还被郭子兴提拔为千户。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个四处化缘的和尚,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还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说来的。

后来因为朱元璋表现不错,认了锅子兴为义父后功绩积累的很快,没多久官越做越大就居于其上,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嫉妒之心,而是在朱元璋的身边尽忠尽职听从朱元璋的指挥 ,并没有仗着自己资历老或者是与朱元璋是结义兄弟的情分上胡作非为。

这一点汤和做的非常好,为朱元璋在诸位将士面前立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至正十三年,汤和率兵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随朱元璋拿下了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被朱元璋封为管军大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

当时军中将军很多是朱元璋的同辈,他们仗着朱元璋年轻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而此时的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在朱元璋面前从来不摆架子,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对此朱元璋非常高兴。

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又随军平定集庆(今南京),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被朱元璋封为统领三军的统军元帅,至正二十五年农历十月,

汤和随大军讨伐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在阊门与敌军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了左臂,朱元璋让其返回应天养伤。在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为朱元璋夺取了平江,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吴王后,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

至正二十七年,汤和被授以征南将军,率军前去征讨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拿下了庆元。生擒敌军大帅二人斩首无数。为朱元璋解决掉了劲敌方国珍这股势力。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

朱元璋授予汤和爵位封他为中山侯,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洪武十一年春,由于汤和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是三千石,朱元璋让他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洪武十四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为朱元璋征讨北元残敌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了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

洪武十八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又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朱元璋的儿子楚王前去征讨,这一仗汤和俘获了敌军四万人,汤和知道朱元璋要自己跟随楚王前去征讨的目的,并没有居功自傲,在楚王身边尽心尽力,

虽然次战自己功劳很大,但是考虑到朱元璋想让楚王在军中立威,就把功劳全都让给了楚王,并上奏朝廷说此次出兵征讨,楚王的功劳最大战功最多。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意让当初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将军,特别是从淮西出来打天下的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但是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也理解朱元璋的初衷,因此汤和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

不能再指挥军队为朱元璋驰骋战场了,希望朱元璋能准许自己返回故乡养老,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也知道汤和这么做的目的,便下旨解除了汤和的兵权,朱元璋为了感谢汤和这些年来为自己付出,为汤和在中都凤阳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府邸,让汤和在凤阳安度晚年。

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一代名将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在当时许王公大臣和当初追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被朱元璋杀掉,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汤和因此成了各开国元勋中,少数获得善终之人。

徐达

汤和

参考资料来源:,刘伯温

首先明确一点,朱元璋并未杀尽功臣。

明初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开国功臣中,比如25位公爵中仅有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等4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再如79位侯爵中仅有延安侯唐胜宗、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永平侯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等19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如此,朱元璋虽杀功臣,但却并非杀尽,若是他们恭敬谨慎,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的安安心心的做他们的公爷、侯爷、伯爷,他们也不会出什么事情,对于这些人,朱元璋也算善待,不会过多的为难于他。

因此,汤和能善终,这也不是啥特别稀奇的事情,毕竟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等皆是善终的,所以不足为奇。

当然,汤和能不被朱元璋清算,还被善待,这的确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

第一、不恋权。汤和有别于其他的功臣,他不喜权,不贪权,更不恋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朱元璋年事已高,他深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掌控不住底下的那帮骄兵悍将,所以一直在想着该如何剥夺这些将军的兵权,只是因怕造成反弹,所以迟迟不动手。

但一向聪明的汤和却早早的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所以不久他就与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是万分高兴,而后汤和的兵权就被解除,但他也没有亏待汤和,在汤和丢掉兵权的当天,朱元璋就下令在中都凤阳为汤和修建豪华的府邸,以让他日后养老所住。

第二、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汤和有别于其他功臣,他对朱元璋是忠心耿耿,做事从来不求赏赐,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即使到后面是被朱元璋夺取兵权,他也依然是任劳任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就在汤和被夺权的当年,因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急需派重臣前往解决,这时汤和就被朱元璋找了来,他对汤和说道:“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

而此时汤和虽被夺权,但对于朱元璋的征召,他却是言听计从,更是毫无怨言,不久他就前往江浙一带帮助朱元璋是尽心尽力的解决倭寇之患。

第三、不贪财。汤和不仅不恋权,还不贪财,他为官期间从来不贪赃枉法,而且自己从朱元璋手中得到的赏赐,他也从来不据为自有,而多是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由此可以看出,汤和却是个不贪财之人。

综上所述,试问一个功劳又大,但不恋权,不贪财,又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的汤和,你认为朱元璋会拿他干嘛吗?毕竟即使朱元璋再嗜杀,他也需要这个功臣,这些臣子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汤和这样忠心耿耿,又从不犯事的臣子都杀了,试问以后谁还敢真心实意的给他办事,效忠于他,去帮他治理大明呢?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朝廷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汤和与徐达是为数不多能善终的臣子,他们有何本事?

在古代的皇帝列表中,相比起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这些对功臣比较好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恶名昭昭。

朱元璋杀起功臣来,那是真一点不会心疼,虽然说很多功臣有取死之道,但如朱元璋这般毫无感情色彩的清除,在皇帝中间还是很少见的。

不过,朱元璋也不是完全冷血,杀人是有目的性的,威胁到皇权和有重大犯罪事实的肯定不会放过,但只要不犯朱洪武的忌讳,也未必就不能和朱元璋善始善终。

徐达和汤和这二位明朝顶级开国功臣就是很好的例子,从他们的经历来看,朱元璋也就不冷血了,当然,要摸准朱元璋的脾气也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徐达,明朝开国后依旧长期手握兵权,但朱元璋却可以给他善终,只能说,行为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明史》如是评论徐达: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

徐达不贪财,生活简朴,善用兵,在军队中威望高,对百姓好,尊重文臣,这些优点集中一人身上,看在任何皇帝眼里,其实都会怀疑他是个可能篡位的将军。

南宋的岳飞不就是因为岳家军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传统以及他本人对物质和奢侈生活的淡薄,而引起了宋高宗的忌惮

偏偏最疑心的朱元璋没有把几近完人的徐达怎么样,还始终如一的信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徐达对皇权的敬畏让朱元璋无比放心他。

朱元璋要给立功的徐达赐宅,想把自己住过的旧宅赏赐给他,徐达赶紧推辞,朱元璋在徐达酒醉后,让他睡龙床,徐达醒后的表现是“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于是“帝觇之,大悦”,最重要的是,徐达和朱元璋最忌惮的淮西派勋贵保持距离,不参合朝廷中的权力斗争:“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

徐达是职业军人,他只做自己分内的事,其余的一概不操心,朱元璋也看好徐达的谨慎和对皇权的畏惧之心,所以才对他信赖有加。

汤和同样是如此,他的资历比徐达还要老,曾经还做过朱元璋的上司,在打江山功臣中的功劳也不小。不过,因为汤和在明朝建立之前,曾对朱元璋有过怨言,所以朱元璋没有给他国公的封爵,而是故意压低他的爵位,只给了他一个侯爵。

这种待遇放在和开国六国公功劳差不多的汤和身上,其实算是一种侮辱,也是一种试探,汤和很好的理解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不但毫无怨言,而且更加小心谨慎地做官,《明史》如是评论汤和: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汤和同样是以谨慎和对皇权的敬畏之心保住善终,他比徐达做得多一点的就是,以好色来麻痹朱元璋,他的付出也有回报,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早就该给汤和的国公爵位还给了他。

徐达和汤和的资历老,功劳也大,明朝开国将帅中除了常遇春,估计就没有能比过他们的,他们都能在朱元璋手上得到善终,死后还能封王,两人的行为是能作为榜样来学习的。

比起李善长退休后还和在朝中掌权的淮西派勋贵眉来眼去,蓝玉在立下大功后的嚣张跋扈,徐达和汤和才是真聪明人,朱元璋嗜杀,但也不嗜杀,关键看臣子怎么做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768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