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屠戮功臣,仅仅是怕功臣造反?

朱元璋为何要屠戮功臣,仅仅是怕功臣造反?,第1张

朱元璋面对昔日的功臣大开杀戒的时候,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标曾劝谏他不要滥杀无辜,以免伤了君臣和气。

朱元璋当时没有回答,第二天,他拿着一根满是荆棘的棍杖丢在地上,让朱标去捡,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难色。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荆棘,交给太子说: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

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就是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

自有权力斗争起,必有杀戮。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越国大夫范蠡的名言,事实也确实被他猜中。有些人可以和他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越王勾践就是这种人,但从历史上看刘邦,朱元璋却不是不能共富贵的人。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呢,为什么不能学学刘秀和赵匡胤,我想原因有三:

一,功臣集团的一些人作死

明朝开国后,一些功臣开始骄横,胡惟庸,蓝玉就是其中的代表,胡惟庸当上宰相后欺上瞒下,杀戮自己的同事,结党营私,甚至把扣留给朱元璋的折子,这其中任何一条都可以杀他。蓝玉也是一样,仗着功高违法乱纪,私自收十二太保义子,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杀他并不为过,只不过手段残忍了一些,诛杀了三族,几万人受牵连。

二,朱家的统治基础薄弱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最低层,要过饭,做过和尚。他不像李世民、刘秀、赵匡胤有显赫的家族做依靠,李世民的关陇李家是当时隋朝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有钱有势有人,李渊本身就是国公。刘秀虽然到他这代是平民了,但他是刘邦的九世孙,血缘不远,在反王莽的斗争中,汉朝皇族的光环笼罩着他,刘氏宗亲出钱出力,这样强大的家族背景是朱元璋无法比的,他们的天下有功臣的功劳,但家族的作用同样很大,所以可以压制,甚至平衡功臣集团。

三,太子朱标的早死

太子朱标如果不死,必定是一代仁君,是可以压制住这些功臣的,就是拼年龄也能熬死这些功臣,朱元璋一点也不担心朱标的政权不稳。但朱标早死,朱元璋要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就不得不考虑了。朱允炆年少,肯定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为了朱家的天下能万古长青,必须为儿孙清除隐患。

结语:朱元璋杀功臣,一方面是这些功臣取得天下后变质了,变的骄横,有没有更是无法无纪的作死。还有就是朱元璋的统治基础薄弱,没有家族势力可以压制和平衡功臣集团,这点和刘邦是一样的,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朱标的早死,朱元璋怕孙子压制不住这些功臣,如果自己一死,朱家天下不保,所以要为子孙清除障碍。

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古代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采用各种手段削弱宰相权力和地方权利,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独尊。朝代更迭统治者变改,而一旦新的统治者上位,之前支持他的人大多都是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从一个穷苦百姓起兵成为一国之君,击溃了元朝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将中原地区重新收归统治于汉人手中,他的功劳不可忽视,但是登上皇位以后,他为了掌握绝对的权力,开始大肆屠杀功臣良将。

上位初期,大肆屠杀功臣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当接班人,朱标为人十分宽厚,很有君主气魄,显然将会是一个明君,然而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他的儿子朱允炆年龄太小不能降服那些功臣。

太子年纪轻轻去世,皇孙还很年幼,这种现状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他开始以谋反罪名,大肆屠杀功臣,将当初打算留给朱标的武将全部杀完,当时因为此事受牵连的多达一万五千多人。当时跟随朱元璋的那些人大多人人自危,低调行事生怕惹了皇帝注意牵连家人被赐死。

晚年变本加厉

到了晚年的朱元璋独坐皇位,看着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自己日益老去却没有好的接班人,此时他心里再次害怕了,“兔死狗烹”的悲剧很快再次上演,汤和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事的将领之一。

他在皇帝身边自然明白用意,为了活下去他向皇帝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朱元璋准许他告官还乡,朱元璋听了之后龙颜大悦,特地命人在老家为汤和修建府邸让他颐养天年,主动放下兵权的汤和得以善终。

相比之下另外两位将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汤和离开之后,朱元璋就盯上了冯胜,冯胜在军中苦心经营了多年,威望极高,对皇权的威胁很大。

原本皇帝找不到他的错处不能处置他,后来他的一个亲戚向朝廷告发他有谋反嫌疑,皇帝终于找到了理由,直接就下令要处决他,在动手之前,朱元璋还特地设宴请冯胜参加,席间皇帝先是感叹他为国尽忠,听完冯胜也十分感动,甚至一直痛哭,结果没多久就被诛杀。

下一个就是傅友德,他被皇帝召回京城,那时朝廷百官们纷纷惶恐不安,他的好友王弼也曾经告诉他让他警惕,他听完之后十分惶恐但是又无能为力。

傅友德回到京城后,皇帝特地宴请百官点名要他参加,傅友德战战兢兢十分谨慎,但是他的儿子却没有按规定佩戴剑囊被皇帝发现,朱元璋看见之后十分不高兴,然而他怒而不发。

一直隐忍到了宴席开始的时候,他发现傅友德对面前的菜不是那么地感兴趣,再联想起他的儿子所做的事情,直接大发雷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骂傅友德父子两人不懂礼数欺君罔上。

皇帝主动对傅友德说:“你儿子的剑看起来很不错啊”,表面上看皇帝是在夸奖他儿子,实际上却是另有用意,皇帝的言下之意就是剑不错但是竟然没佩戴剑囊,是不是有谋反的意图啊?

傅友德一听十分害怕,连忙跪下谢罪,随后他又被命令传唤儿子来磕头谢罪,傅友德一听立马接旨出门找自己的儿子,结果他刚一出去皇帝马上就生气了,认为臣子这样做是无视圣上,是在对他不敬,这样的态度让他十分生气,他立马就让人传话给门外的父子说:“你们二人为何对朕不敬?”

傅友德一听十分愤怒,觉得自己一再忍让却仍然被这样对待,一怒之下他决定与皇帝摊牌,他直接杀了自己的儿子,随后回到了殿上把自己儿子的头颅扔到了皇帝面前,朱元璋一看十分震惊但是又觉得后怕冷笑一声大骂:“你为何如此残忍,竟然忍心杀害自己的儿子?”。

傅友德一听更加气愤了,大声说道:“皇上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二人的性命吗?这不正是陛下想看到的结果吗?”,说完之后就从袖中拿出宝剑当场自杀身亡,然而他的死并没有平息朱元璋的愤怒,之后皇帝下令将他的其余家人全部发配边疆,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古语有言:“伴君如伴虎”,为了名利权势跟随统治者征战四方的人最后大多都落得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如果重来一次,他们还会选择建功立业吗?

有一次,朱元璋出访的途中被一老太太拦住。这老太太衣衫褴褛,瘦骨如柴,却怒火冲冲,对着朱元璋破口大骂。朱元璋十分生气,但也感到特别奇怪,一个乡野妇人,为何如此谩骂自己于是就亲自审问。这老太太是韩成之母。她一接近朱元璋就情绪激动,泪流满面。

原来,这老太太的儿子韩成和朱元璋相貌颇为些相似。还因为这相似的外貌而救过朱元璋一命,可以说,没有韩成,便就可能没有朱元璋的今天。在潘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军队被陈友谅包围。陈友谅要求朱元璋自刎,才肯放朱元璋大军出湖。当朱元璋已经写好了遗书,就只差挥剑自刎时,韩成挺身而出,劝阻朱元璋自刎,并说愿意替朱元璋赴死。

于是,韩成假扮朱元璋前往敌营与之谈判后,谈判完成就跳江自杀。朱元璋因此获得了宝贵的机会,重振兵力,大败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可以说的上是朱元璋建功立业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战。那么韩成,则可以说是朱元璋鄱阳湖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人。也就是说,韩成可以说的上是朱元璋一生最关键,也是明朝成功建立的最关键的人之一。

然而,在封赏大大小小的功臣时,他却将这最关键的一人忘了。韩成的母亲因此愈发地感到悲愤不平,才在途中痛骂朱元璋。朱元璋听完后惭愧不已,表示老妇人骂的对,并且亲自向韩成母亲道歉,然后重赏了韩成家人。

朱元璋血腥诛杀功臣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对象,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这两次大屠杀不过是成批地死亡,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前后屠杀了四万多文臣武将。像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上宾一眨眼成了阶下囚。宋濂被贬到穷困的蛮荒,没几年就死在那里。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他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王国的功绩不相上下,但他的结局和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最后朱元璋将其毒死后嫁祸于胡惟庸身上。

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绑赴刑场腰斩。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职,朱元璋认为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一是徐达,一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分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死。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备承载野心的智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谋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后快。恰好其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长的私亲)告发李存义曾串通胡惟庸谋反。狱吏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过,只好按狱吏的主意(实则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认是奉了李善长的指使。那时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联章交劾善长,统说是大逆应诛,一桩谋反案就此制造出来。此时朱元璋还要故作姿态,说李善长是大功臣,应法外施恩。偏偏太史又奏言星变,只说此次占星,应在大臣身上,须加罚殛,于是太祖遂下了严旨,赐善长自尽。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只有一子李琪,曾尚临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外如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并押赴刑场处斩。

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秩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就算上面的解释是真实的,也说明被杀的功臣全蒙受不白之冤,谋反根本是莫须有的罪名,而在屠杀功臣的同时也助长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孙年幼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他放过牛,当过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乱时又被迫落草为寇,在底层社会受尽欺凌。因为出身过于卑贱的缘故,朱元璋对上流社会既羡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挤进去又恨不得把上层人士踩在脚下报复蹂躏。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贵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像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部属不能并存,因此他们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够强大时还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璋意识到自己没有他们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他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但宋濂太有学问,朱元璋最终还是容忍不了。

如果仅仅是出身低贱和没有文化,朱元璋大可不必有如此浓厚的自卑心理。出身高贵的人也有曾经贫寒的历史,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比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果实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没有文化的人不见得就没有能力;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除了李世民出身高贵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外,其余的不是市井流氓就是草莽英雄,文盲绝不是个别现象。刘邦和朱元璋的身世大同小异,可刘邦没有那么浓烈的自卑心理,对出身和文化比他高的人兼容并蓄,依其才能和特长分别委以重任。刘邦的智囊张良、陈平、萧何和胡惟庸、李善长、刘基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但命运有天壤之别;前者一直得到刘邦的礼敬并寿终正寝,后者则被朱元璋处以极刑且屠灭三族。朱元璋屠杀功臣,不仅对当世的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把人们的历史观导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即皇帝屠杀功臣是逼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的千秋大计和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杀掉那些打天下的患难兄弟,他们就会造反作乱。

朱元璋对功臣实行灭种式的屠杀后,以为自此国泰民安,没想到他刚刚进入坟墓,他的第四个儿子,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开始了宗族血亲间复仇式的自相残杀。因为功臣被屠杀罄尽,中央军没有杰出的统帅,叛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皇帝朱允稍谑锥枷萋渲时永远失踪了,野史传说他远逃海外做了和尚。

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

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了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廷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 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廷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廷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徐达之死说法,我以为是不可信的。首先,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其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再次,有关徐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朱元璋和朱棣虽然都杀功臣,但是朱元璋不仅杀尽功臣,还要灭其族人,有时甚至只是因为自己的一点疑心便痛下杀手,因此才会遭到后人的诟骂;而朱棣则只是因为功臣犯罪所以才下杀手,自然不会遭到后人的诟骂。

(一)、朱元璋杀尽功臣及其族人导致被诟骂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共有三十四位有功的大臣,然而最终只有四位得到了善终的结局,其余三十位都是被朱元璋杀害并灭族的。例如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四大案”,每一次的死亡人数都是动辄上万,朱元璋为了永绝后患,不仅杀了有罪的功臣,还有功臣们的族人,因此,残忍的朱元璋才会被后人诟病。

(二)、朱元璋因为自己疑心而诛杀功臣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朝也是朱元璋从农民时期一点一点打出来的天下,因此朱元璋一生中,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拿他的出身做文章,最忌惮的就是手握兵权的人。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凡是被朱元璋疑心过可能会造反,或是因为行为举止无意刺伤到朱元璋后,就会被朱元璋处死,其中就包括很多功臣,这也是朱元璋被诟骂的原因。

(三)、朱棣时期的功臣都是因罪被杀,因此无可异议

朱棣在夺取朱允炆的皇位期间,有很多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帮助他,因此朱棣登基后十分感激这些有功之臣,对这些功臣也是十分尊敬的。然而有的功臣却恃宠而骄,或贪污腐败,或压榨百姓,因此才会被朱棣杀掉。

综上所述,朱棣诛杀的功臣几乎都是该杀之人,且很少灭族,因此少有异议。而朱元璋不仅大肆灭族,还会因为自己的疑心而诛杀功臣,自然会被后人诟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37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