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后北京城市学院(海淀走读)校长是?

2019年以后北京城市学院(海淀走读)校长是?,第1张

2019年北京城市学院(海淀走读)的校长是刘林。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校长:刘林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田培源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秦士友

副校长:胡丽琴

副校长:曾玉红

纪委书记:王琳

副校长:蔡派

工会主席:庞东辉

刘林,1972年生,1995年来校工作,

2009年1月起任校长、党委书记。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当选为“十大教育风云人物”、“全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中国好校长”;2011年荣获中国青年最高奖项——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是建国以来第一位来自民办学校的全国党代表。201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第三位皇帝(不包括两位少帝),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文景之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明之君,他的即位之路却是步步惊心。刘恒从小不受父亲刘邦待见,被封到边远的北方代国为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代王刘恒都没有资格继任大统。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安,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刘盈年幼且性格软弱,中央政权落入吕太后手中,自此开启吕氏外戚派专权之路。汉惠帝在位七年后病逝,吕太后立年仅3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

吕后掌权的十五年间,极力维护吕氏家族的政治利益,大封吕氏族人为王,引起功臣派的不满,她残害皇子,引起皇族派的不满,吕后在世时,功臣派和皇族派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她死后,吕氏家族与功臣派、皇族派之间的矛盾就会彻底激化。

高后八年七月(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诛灭吕氏全族,九月,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接到大臣们让他立即进京即位的喜讯,此时吕后之孙后少帝还在位,而且刘邦还有兄弟、儿子和三位非常能干的孙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为何会选择看似最不可能即位的代王刘恒接任大统呢?

汉文帝刘恒画像

一、汉惠帝的子嗣是功臣派最大的威胁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逝,同年八月,功臣派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联合皇族派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发动叛乱,诛杀吕氏宗族,在位的汉后少帝刘弘是汉惠帝之子,吕后之孙,刘弘并不是嫡出,他是汉惠帝与宫女所生,吕后为了巩固吕家势力,将刘弘之母杀害,对外谎称是皇后张嫣所生,刘弘是吕后所立,对于功臣派来说无疑是种威胁。

据史书记载,吕氏宗族被灭以后,大臣们与皇族派商议拥立新帝一事,得出的结论是后少帝刘弘是吕后所立,少帝年幼,一旦他成年掌权,便会威胁到大臣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们要在诸侯王中挑选一位贤者接任大统。

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后本纪》

那么大臣们为什么会认为吕后立的皇帝就是威胁呢?因为有前车之鉴,汉惠帝与皇后张嫣没有子嗣,他的六个儿子都非嫡出,吕后把小皇子交由张嫣抚养,杀其生母,并对外宣称是张嫣所生。

惠帝去世后,吕后拥立年仅三岁的太子刘恭为帝,是为前少帝,随着小皇帝渐渐长大,听说自己的生母为太后所杀,非常气愤地说:“太后怎么能杀我的母亲,待我长大后,我要将吕氏一族一网打尽。”

吕太后可是刘恭的亲奶奶,他为了自己的生母,竟然与吕太后反目成仇,更别说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臣。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功臣派认为刘盈之子都会是将来的威胁,他们不会选择一位对自己生命有威胁的皇子继任大统,吕后的孙子们自然不在候选人名单中。

汉惠帝剧照

二、刘邦的兄弟、孙子不敢选

吕氏全族被灭后,功臣派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有两类人不能入选,第一、非刘邦的子嗣,第二、性格强势的皇子,按照要求来看,刘邦的兄弟、孙子排除了。

1)刘邦的兄弟不能选

吕太后去世后,在刘邦众多兄弟中,只剩下楚王刘交,而且刘邦生前与刘交的关系相当不错。但是楚王刘交年事已高,功臣派认为这样一位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不便于掌控,大臣们希望选一位年轻的诸侯王接任大统,刘邦的兄弟自然不可选。

2)刘邦的孙子不敢选

刘邦孙子众多,其中庶长子刘肥一脉最抢眼,尤其是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三位都是刘邦众多孙子中的翘楚,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在孙辈中最有资格接任大统,但是他们都没有被选中,因为他们太强势,不便于掌控,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来看看刘章。

朱虚侯刘章很有胆识,有爷爷刘邦的风范,他早对吕氏专权心怀不满,一次刘章参加宫中酒宴,并授吕后之命担任监酒官,刘章说自己是将门之后,请求吕后让他按军法监酒,军法监酒违令者斩,吕后听后许之。

刘章酒酣之际唱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意为种地插秧,只要不是我插的苗,都要锄之,刘章暗喻吕氏非刘家族人,将来会被斩尽杀绝。

就在此时一位吕氏族人酒醉离席,刘章随即拔剑杀之,让周围的大臣大吃一惊,从此以后诸吕都畏惧刘章,大臣们对刘章刮目相看。

吕后病逝后,朱虚侯刘章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写信给大哥刘襄,让他起兵,自己和三弟东牟侯刘兴居给他做内应,事成后拥立刘襄为帝。

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吕禄剧照

齐王刘襄随即在齐地起兵反吕,并昭告天下,吕后违背高皇帝非刘不王的盟誓,大封诸吕,残杀皇子,他要杀那些不该为王的人。

灌婴听闻皇族派高举旗帜,随即临阵倒戈,与刘襄联手诛灭诸吕,右丞相陈平眼看手握重兵的灌婴已与皇族派联手,认为天下已定,为了避免被秋后算账,与太尉周勃联手智取吕禄,控制北军。

相国吕产闻讯刘襄与灌婴联手,急忙率军进宫,准备挟持小皇子,朱虚侯刘章在殿门对吕产发动攻击,吕产兵败逃亡,刘章乘胜追击,在郎中府的厕所将吕产杀害,吕产是吕氏一族的核心人员,吕产一死,吕氏宗族全部被诛灭。

由此可见有了刘襄的首当其冲,才有了后来灌婴率军出征,以及周勃、陈平、刘章在长安发动政变,刘襄的才能和胆魄都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他是刘邦的长孙,功臣派如果要从刘邦孙子中挑选继承人,刘襄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功臣派与皇族派都没选举他,理由是刘襄母家非善类,可能成为第二个吕氏外戚派,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刘襄落选有两点原因:

其一、刘襄很有才能,而且胆识过人,这样一位强势的皇子即位,不便于掌控,会威胁到功臣派的利益,他们希望立一位便于控制的傀儡皇帝。

其二、刘襄的铁杆粉丝都没有参与选举,皇族派的代表人物是琅琊王刘泽,而刘泽对刘襄恨之入骨,刘襄起兵以后,把刘泽诱骗到齐国,夺走琅琊国兵权,并把他扣在齐国,刘泽后来假装支持刘襄,并许诺会拥护他为帝,刘襄才放了他。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汉书·高五王传》

功臣派本来就不看好刘襄,加上刘泽在中间挑拨离间,说齐王刘襄的母家非善类,暗语刘襄的母家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吕氏外戚派,功臣派与皇族派一致反对,刘襄无缘帝位。

刘章剧照

三、代王刘恒为帝,大臣们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刘邦的兄弟和孙子都排除后,只剩下儿子们,吕氏家族被灭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皇七子淮南王刘长和皇四子代王刘恒。

功臣派否定刘长的原因跟刘襄的一样,刘长母家非善类,很有可能是吕后那样的家庭,其实刘长出生不久后生母就去世了,他是由吕后抚养长大,哪来的母家,真正落选的原因是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跟吕后有感情,大臣们怕他长大以后,为自己的养母报仇。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后本纪》

功臣派最终选举代王刘恒,主要原因是因为刘恒比较软弱,大臣们为何这么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吕后掌权后,对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先后三任赵王遇害,吕后下令让代王刘恒接任赵王,却被刘恒谢绝,刘恒谢绝的理由是天下初定,民心还尚未收复,且北有匈奴,在忧虑时刻,他不敢贪图安逸,愿为嫡母镇守边疆。大臣们认为刘恒不愿从落后的代国迁往富庶的赵国,是因为刘恒没有政治野心,觉得他比较软弱。

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之,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

其实他们看错了,刘恒拒绝接任赵王,主要原因是因为赵王是高危职业,加之他不想跟吕后走得太近,所以才拒之,这是代王刘恒明哲保身之计。

其二、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齐王刘襄是首功之臣,他率先起兵,代王刘恒非常低调,他并没有响应号召,而是老老实实待在代国,做他的代王,大臣们认为刘恒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心计,觉得刘恒仁弱。

其实功臣们又看错了,刘恒母子向来不受刘邦待见,吕后掌权后,刘恒大多兄弟遇害,他便养成了小心谨慎的性格,政治上保持低调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功臣派误认为刘恒比较软弱,便于掌控,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刘恒剧照

四、刘恒母家薄氏遵纪守法

薄姬出身微贱,她本是魏王魏豹的姬妾,韩信灭魏以后,薄姬进入刘邦后宫,生下刘恒,薄姬并不受宠,加上娘家也没有什么势力,自然不惹眼。

薄姬一生清心寡欲,每天在后宫研究黄老之术,是个修德养生之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大臣们选举代王刘恒时,对薄姬娘家的评价是君子长者之家,是个遵纪守法的家族。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汉书·高五王传》

大臣们看好薄氏家族,最主要的原因是薄家没什么势力,不会发展成为吕氏家族,更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薄姬剧照

五、代王刘恒是贤者

《亲尝汤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它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讲述的是刘恒做代王期间,他的母亲薄姬病重的故事。

一次薄姬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病卧床上,不能起来,刘恒为母亲的病感到焦虑,他日夜守护在薄姬的床前,每次喂药时,他都要亲口尝一尝,试试药苦不苦,烫不烫,尝完后才给母亲喝,有的时候他累了就趴在母亲的床边小睡一会儿。薄姬患病三年间,刘恒几乎没有好好睡一觉,常常不脱衣服就睡了。

为此代王刘恒的孝道闻名于天下,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他的仁孝,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所以功臣派认为代王刘恒是孝子,自然是位贤者,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

刘恒剧照

结语:大臣们在选择继承人时,无疑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刘邦的兄弟经验太丰富他们不能选,皇孙们又太强势,他们不敢选,皇子刘长又是吕后的养子更不能选,刘恒成为唯一可选的继任人。加之代王刘恒是刘邦所剩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皇子,刘恒即位,大臣们会得到安定。

刘恒宽厚仁慈、为人低调给自己赢来了皇位继承权,母家薄氏无权无势成为胜出的加分项,刘恒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跟他的谨慎谦和密不可分。

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后,废除残忍刑罚,并以身作则,提倡节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王朝渐渐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为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以及汉朝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仁政爱民的汉文帝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仁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7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