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踵

关于提踵,第1张

放心,提踵不会损伤跟腱,跟腱是肉组织,能够收缩,也真应为如此,提踵才能增强弹跳

跟腱长度和弹跳有关 跟腱长,起跳下蹲时先被拉长,像橡皮筋一样,身体往上时,通过跟腱收缩产生动力 由此,不难想象为何跟腱要长,因为长跟腱代表长的作用距离,这样才会使力矩最大。 当然,跟腱的粗细也很关键,这直接代表力量的大小。 跟腱长度跟腱力量=弹跳 跟腱就是你脚跟到小腿肌肉那一块(你小腿肌肉用力,肌肉上提以后,肌肉的最下端到脚跟处,从小腿外侧看,我身高186,跟腱32)

所以这种伸缩速度越快,就跳的越高,发信练吧

举例说明几种适合学前儿童静态平衡练习和动态平衡练习内容如下:

平衡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中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按其性质主要分为三种:

即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平衡能力受多器官功能状态的影响,其主要因素包括前庭器官、本体感受器和视觉器官。运动训练对幼儿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具体可采用的训练方法如下:

静态平衡动作训练:单脚直立动作、单腿下蹲动作、单腿站立提膝动作、单腿站立后踢腿动作、燕式平衡动作、仰身平衡动作、扣腿下蹲动作、双脚直立下蹲动作、双脚提踵下蹲动作、手脚支撑动作、弓步侧转体动作、前后分腿头触膝动作等。

动态平衡动作训练:袋鼠跳训练、匍匐前进训练、过吊桥训练、骑小车训练、脚跟走训练、脚尖走训练、单脚跳四散跑训练等。

对视觉影像因素的训练方法:采用睁眼和闭目两种方式进行训练,如静态动作训练中的燕式平衡和动态平衡动作中脚跟走、脚尖走的练习均可以再睁眼状态下和闭目状态下进行。

对支撑面影响因素的训练方法:用单脚、单脚提踵或双脚、双脚提踵支撑以调整支撑面的大小,如双脚直立下蹲、双脚提踵下蹲的训练。

另外:想要对平衡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的方式有:静态测试指标:闭目直立、睁眼单脚站立和闭目单脚站立。

动态测试指标:闭目原地踏步、前庭步和平衡木。在幼儿的日常体育锻炼中增加促进个体平衡能力的动作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红薯神经系统对视觉的支配和对肌肉的调控,促进运动效应的控制,促进机体的平衡能力,并促进个体的快速发展。

单脚跳绳技巧如下:

1、首先双腿并拢直立,手握跳绳柄,两手臂关节微微弯曲,自然弯曲手臂关节置于腰两侧呈倒八字状,跳绳至于脚后跟方。

2、起跳时两手腕带动跳绳柄顺时针发力,跳绳由脚后跟跨过头部至脚前方同时右脚微微抬起,左脚尖起跳。

3、换跳时,由上一个步骤起跳后继续换右脚尖跳绳,不断重复换脚动作,呈原地小碎步跑步跳绳状态。

4、以此循环,一气呵成。当跳绳至于脚后跟时结束,双脚站立,停止手腕发力。跳绳会惯性定格两脚前。

更多跳绳方法:

1、简单跳绳法

双脚并拢,进行弹跳练习2至3分钟(弹跳高度为3至5厘米)。开始跳绳,注意手腕做弧形摆动。

初学者先跳10至20次,休息1分钟后,重复跳10至20次。非初学者可先跳30次,休息1分钟后,再跳30次。

2、单脚屈膝跳

右腿膝关节微屈并向前抬起。踮起脚尖,单脚跳10到15次,然后换左腿重复以上的动作。休息30秒,每侧各做2轮。

3、侧身斜跳

这个动作能训练你的耐久力,增强你的外展肌和内收肌。两人一前一后站在跳绳的左右两侧,先侧身单脚跃绳向前跳,然后斜身跳回原位。跳跃时应注意用力摆动双臂。跳1分钟之后休息10秒钟,重复练习2次。

4、分腿合腿跳

先做跳绳准备运动,然后跳绳,跳跃时双脚叉开,着地时双脚并拢,重复动作15次。

5、绕旋跳

两人跳绳练习。一人叉开两腿蹲下,甩动绳子使跳绳在地上画弧线,另一人则不断地从甩动的绳子上跳过去。速度由慢逐渐加快,1分钟后两人交替。

6、侧脚跳

先从简单的跳绳开始,然后用手腕来挥动绳子,用右脚跳绳,不着地的左脚则斜向一侧,每跳15次再换另一只脚跳15次。

非初学者可练习快速跳绳,即绳子从脚下滑过时连跳2次。练习时,应注意脚不要抬得过高、过慢,否则容易被绳子绊住。

7、双臂交叉跳

先做跳绳准备运动,然后双臂交叉跳绳。当绳子在空中时,交叉双臂,当跳过交叉的绳子之后,双臂反向恢复原状。

关于深蹲影不影响身高,怎么说可能因人而异。

至少在我当初学体育的那一个队里,普遍认为做深蹲对身高有影响。

因为我们一个队的队员,在训练的几年里身高发育的很慢。

而我们教练当初也是让我们做完深蹲后,让我们迅速奔跑,用来缓解压迫感。

单脚提踵也分怎么体重,我们当初是背着2-3个人提踵,如果是这样和那深蹲的差别不大。

当然我要说的是,如果重量适当,对身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当初的负重太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28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