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歌坛有厉害到令人怀疑是穿越者的人其中都有哪些人呢?

世界歌坛有厉害到令人怀疑是穿越者的人其中都有哪些人呢?,第1张

在我个人看来,周杰伦算一个。在我们中国的华语乐坛里,周杰伦的名字应该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了。特别在我们90后这一代心目中,周杰伦可是天王巨星般的存在,在华语乐坛造成的影响力,真的没有几个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除此之外,周杰伦的创作能力也是一直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他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现场即兴创作能力以及对乐理、乐器的精通,还体现在他不入俗套的创作思路里面,他那种天马行空的创作思路常常让人怀疑是不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

周杰伦到底多有才呢?他曾经在一个节目上,为林志玲现场即兴用三个音符创作了一首曲子,他在用钢琴演奏之时,志玲姐姐都听得如痴如醉了,而且感叹于周杰伦的作曲速度居然可以这么快。而周杰伦为张韶涵谱曲《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的时候,据说也只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周董的创作能力不当当受到很多圈内好友的认可,就连在世界范围内也很有影响力。2002年的时候,周杰伦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演唱会;同一年,周杰伦获得第1届MTV日本音乐录影带大奖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第2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的原创歌手、第9届新加坡金曲奖亚太地区最受推崇男歌手等等一系列大奖。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1903: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和亨利·贝克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共同对贝克勒而发现的放射现象作出了杰出工作。 1911:玛丽·居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Ra)和钋(Po),分离出镭,同时研究这些标志性元素的化学本质及其化合物。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83,荣获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位在同一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6: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莱共同荣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贡献在于:1947年巴丁和布拉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此后一个月,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 1972:约翰·巴丁、列侬·库珀、约翰·R·施里弗共同荣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获奖理由是:1957年共同提出低温超导理论,即通常所说的BCS理论。

  公元前196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汉高祖刘邦老婆吕雉诱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韩信之死只是历史上开国功臣被滥杀的一个缩影。汉初彭越被剁成了肉酱供人品尝,明初胡、蓝之狱数万人枭首……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在人们的印象中,开国功臣似乎多死于非命。

  其实不然,开国功臣也有自己的幸福时代……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就不杀功臣。

  历数历史上滥杀功臣的朝代主要有(不包括地方割据政权):西汉、隋、明三代;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相安无事的朝代主要有:东汉、唐、宋三朝。杀?还是不杀?这是摆在开国帝王面前的难题,这与开国皇帝的出身背景、文化程度、个人性格,或多或少有着关联。杀,不杀,精明强干的开国帝王总有办法。

  出身背景:杀戮悲剧的诱因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草莽起家。刘邦起点是亭长(汉朝实行的是郡、县、乡、亭、里制度,亭长相当于村长),是流氓无产者;朱元璋幼年当过乞丐、和尚,常为温饱发愁。秦末、元末的农民大起义,让刘、朱二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上演。

  祖坟生烟加之机缘巧合,当波谲云诡的时间洪流把原本位于谷底的沙粒,推上了历史的浪尖的时候,总会发生惊人相似的一幕。就像一个穷光蛋一不小心捡到了金元宝,总要藏着掖着,用怀疑的眼光打量周围人,更可怕的是帮他捡到金元宝的还是一帮穷哥儿们。于是,心疑日久,大开杀戒就不可避免。

  西汉初年,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了大功的八个异姓王,只有长沙王吴芮因其封地太小(食邑二万五千户),力量太弱让主子放心,而得以保全,其余均被刘邦和他老婆吕雉屠戮殆尽。

  明初,朱元璋杀廖永忠、傅友德、冯胜等功臣……又掀胡惟庸、蓝玉两大案,连心机极深的谋士李善长等人亦难幸免。相比其他功臣,只有汤和等寥寥数人侥幸躲过血光之灾,在战战兢兢中老死床榻,可谓幸运之至。

  刘邦、朱元璋嗜杀,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滥杀功臣,这就让人颇为费解,似与出身无关,深究其因,其嗜杀性格的形成,也有家庭出身的因素。

  与刘邦、朱元璋相比,杨坚出身相对“高贵”,他出生在一个职业军人家庭,但他在家庭出身上也有难言之隐。他原属汉族,本姓杨,其父杨忠因军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赐姓“普六茹”,并获高官。

  “普六茹”是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在“五胡乱中原”的时代,不要说汉人,就是胡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此,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改“拓跋”为汉姓“元”,称元宏;另一支鲜卑族的分支宇文泰建立北周时,也全面实行汉化。而杨坚父亲杨忠却被赐姓为“普六茹”,看似恩宠无比,实则奇耻大辱,姓氏问题常让杨家人被汉人所诟病。

  自卑的种子从此种下。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后,改回本姓,以汉人自居,但心理总有阴影。一方面,他大肆屠杀前朝宇文氏(后缢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并不与北周皇族宇文氏同支,故得免);另一方面,总是疑神疑鬼,借机滥杀功臣。姓氏问题,也就是家庭出身问题,成了杨坚一生的心结。

  与刘邦、朱元璋不同,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较短,唐初开国功臣多出自李世民门下,故也将其列入开国皇帝之列)、宋太祖赵匡胤,他们的出身则要高贵和显赫的多。刘秀是南阳豪强,李世民父亲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赵匡胤亦出身于富足的军人家庭。

  家庭出身不同,其朋友圈子也不同。刘邦、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武将多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谋臣多以出身寒门、潦倒失意文人为主;刘秀、李世民、赵匡胤的谋臣武将,多为官宦人士、各地豪强。

  成功人士往往惺惺相惜;强盗团伙却常因分账不均而内讧不断。

  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手下功臣,文化程度较高,通常通晓历史,见好就收,还能善全其身。

  刘邦、朱元璋手下的穷哥儿们一夜暴富,见原来一起穿开裆裤的兄弟,变成了自己的主子,心理多少有点不平衡,加之主子猜忌,就难免有蠢蠢欲动之心。铤而走险一旦失败,如同推到了一张多米诺骨牌,真谋反者、假谋反者,乃至“腹诽”者,就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皇帝或以谋反,或罗织各种“莫须有”罪名,把功臣打“乱臣贼子”,屠刀相向势所难免。

  文化程度:决定治驭手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名为《焚书坑》的诗,出自晚唐诗人章碣之手。该诗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却也道出了刘邦、项羽不读书,文化程度不高的事实。

  事实上出身寒微的刘邦、朱元璋和在军人之家成长起来的杨坚,并没有读多少书,刘邦曾当众摘下儒生的帽子尿尿,朱元璋起兵之前还是文盲。

  文化程度不高者,以武力夺取天下,在品尝成功喜悦后,依然崇尚暴力治理天下,强调以暴制暴。

  太子朱标曾劝朱元璋要以“仁”治天下,切毋残忍嗜杀。朱元璋找来一根带刺的棍子,对朱标说,你拿。朱标说,有刺没法拿。朱元璋说,我就是要把刺拔光了,这样你才好拿啊。

  一杀了之,永绝后患,不能不说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办法。

  相比之下,刘秀、李世民读书较多,其中李世民还是一位诗人,全唐诗留有他的诗作。

  赵匡胤虽出身军旅,但据史书记载,他“卷不释手”,喜好读书。他曾在太庙的夹壁中立一石碑,刻上告诫子孙的誓言。新任皇帝祭祀太庙时,要在不识字的小宦官的陪同下,进入夹壁拜谒,并谨记誓言。北宋灭亡后,夹壁石碑的誓言被揭秘出来,主要内容有,一是要保全柴氏子孙(赵匡胤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取政权);二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可见,赵匡胤非常重视读书人(士大夫)。

  重视和喜欢读书的皇帝,更能理性思考问题,对待功臣多采取怀柔手段。

  刘秀,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形制,把邓禹、彭岑等二十八个功臣的画像悬于高阁之上,号称“云台二十八将”,供子孙观瞻礼拜;

  李世民请著名画家阎立本绘画,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二十四个功臣画像,挂在凌烟阁之上,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传为千古美谈;

  赵匡胤未能完成统一宏愿,就在“斧声烛影”中可疑地死去,还来不及将功臣的荣誉榜“公示”出来,但他的侄子宋真宗赵恒效法前人,建立高阁,把功臣的画像高悬其上,一时世人皆以此为荣。

  试想,功臣功成名就、封妻荫子,画像被高高地悬挂在“云台”、“凌烟”之上,供人顶礼膜拜,在如此巨大的政治荣誉面前,谁还会不珍惜?谁还会冒着灭族的危险去谋反?因此,“云台二十八将”中无一人被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只有侯君集因参与皇家立储内斗被杀。

  赵匡胤还在史上留下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一日,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酒酣耳热之际,他借着酒劲说,朕现在睡不着觉啊!哪天你们的手下也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该怎么办?人生如白驹过隙,该及时行乐就及时行乐,朕赐你们良田美宅,回家怡养天年,岂不更好?石守信等大将闻言,第二天纷纷上表要求辞官,交出兵权,回乡养老。赵匡胤大喜,为他们建豪宅,并赏赐大量土地。

  当然,赵匡胤也没有把事情完全做绝。以石守信为例,他的儿子石保吉、石保兴,赵匡胤仍然任命他们为将,其孙也为国戍边,延续军人家族梦想。

  性格:成为决定因素

  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气”皇帝。

  李世民胸襟坦荡、虚怀若谷,以善于纳谏闻名,他与骨鲠之臣魏征的故事,妇孺皆知,君明臣贤留下了千古佳话,这里无须赘言。但刘秀与“强项令”的故事,也许就不那么为人所熟知。

  刘秀称帝后,其姐湖阳公主,借着弟弟的势力,恃宠而骄。一次,她手下奴才杀了人,逃入公主府中躲避追捕,公主极力庇护。几日后,见风平浪静,该奴才趾高气扬地跟着公主出游,当时的洛阳令董宣立即将其捕杀。湖阳公主大怒,到刘秀处告状,刘秀令董宣向湖阳公主磕头赔罪,董宣不肯,据理力争。刘秀就叫宦官按住董宣的脖子,强行让他磕头,董宣用手撑地,强挺着脖子,誓死不从。见此,刘秀不再勉强董宣,笑称其为“强项令”。后来,刘秀还因董宣政绩突出,不断擢拔他的官职。

  刘秀还未起兵之前,看到当地的名门之女阴丽华,心为所动,留下了“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名言”。做官只求做到“执金吾”,与项羽、刘邦看见了秦始皇车驾后,发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生当如此”的豪言壮语大大的不同,可见刘秀个人野心并不大,心态也比较平和。

  魏征、董宣幸亏遇到了李世民、刘秀这样的开明君主,得以青史留名,名垂千载,倘若遇到其他霸道一点的帝王,人头早就落地,被砍了拉出去喂野狗。

  明初,有一位大臣叫茹太素,他写一封奏章给朱元璋。茹太素是文人,喜欢舞文弄墨、引经据典,奏章写得虚了一点、长了一点。朱元璋叫人念来听,听着听着就不耐烦,大怒令人把茹太素唤来,乱棍齐下,一顿胖揍,让茹太素摸着屁股不敢喊疼。第二天,朱元璋心情不错,叫人继续念茹太素奏章,发现茹太素的奏章还不赖,建议了五件事,有四件事是对的。

  呜呼,只因奏章写得长了点,茹太素的屁股就开了花,可见朱元璋的脾气并不好,滥杀功臣或有坏脾气的因素在起作用。

  与刘秀和李世民相比,赵匡胤更是宅心仁厚,不仅功臣不杀,连投降来的亡国之君也不杀,南汉刘氏、荆南高氏、吴越钱氏……都得以保存。

  当然,皇帝脾气再好、读得书再多、再明事理,还得有手段、恩威并施,才能驾驭住手下的功臣。

  刘秀就曾告诫过手下的大臣,虽然他不会学高祖刘邦,但你们也得收敛一些,否则君臣撕破脸面,到时就不好看了。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和数次战役中,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命,自恃功高,没有把谁放在眼里。一次李世民宴请大臣,因一言不合,尉迟敬德居然拳打江夏王李道宗,让李世民大丢脸面。李世民十分恼怒,虽未因此事处罚尉迟敬德,但正色警告之,别逼他学刘邦。自此,尉迟敬德说话、做事循规蹈矩,再也不敢造次。

  杀?不杀?还有后话

  刘邦和朱元璋大杀功臣,西汉和明朝国祚挺长的,东汉、唐朝、北宋三代不杀功臣,国脉绵延也挺长的,看来对开国功臣杀与不杀,都一样。

  其实不然,西汉和明朝大杀功臣之后,都出现了乱子。西汉出了“七王之乱”、明朝出了“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敢于发动“靖难之役”,就在于他认定建文帝朱允炆朝中已经无人,良将谋臣都被朱元璋屠杀殆尽。

  隋文帝杨坚大杀功臣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在他死后,其子隋炀帝杨广暴政,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此时,经过杨坚、杨广二人的杀戮,隋王朝已无良将可用,覆灭进入倒计时。

  丑状元

  一般说来,皇帝选状元都是选一些漂亮的举子,可是,明正统元年(1436年),中状元的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周旋即奇丑无比,时称“丑状元”。

  周旋当上状元可以说具有戏剧性。周会试列95名,廷试完毕后,大学士杨士奇选出一甲三人,准备把周旋列为头名,当时参与拟定榜中名单的,只有杨士奇几个人。周旋的学识无可挑剔,但相貌如何,杨士奇不清楚,参与内定的人也都不熟悉周旋。杨士奇只好询问其他同僚:“谁认识浙江周旋,他的长相如何?”当下有一个浙江籍的官出列答道:“此人状貌修伟,皮肤白皙。”

  原来这次应考的浙江人中,还有一个叫周宣的,他是淳安人。“旋”与“宣”,二字音同,这个官员误以为问的是周宣,就阴错阳差地把周宣的相貌告诉了杨士奇。实际上,这个官员也不知道浙江还有一个叫周旋的。

  杨士奇听了介绍后,便放心地将拟定的一甲三卷上达英宗皇帝批阅。英宗刚刚即位,年尚幼稚,本来就没有能力批阅试卷。再说杨士奇又是顾命大臣,秉持国政,这次考试又是他主持的,英宗还能不言听计从吗?所以就走过场似的点定周旋为头名状元。后诏见时,英宗和杨士奇等一班文武大臣见周旋状貌甚丑,大为诧异。诞宸断一出,不能更改,只好承认既成的事实。

李惠堂

“亚洲球王”李惠堂祖籍广东五华,1905年出生于香港,身高180米,司职前锋。他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天资聪颖,求学与训练两不误。1921年考入开展足球运动甚广的皇仁书院。1922年入选南华足球队甲组,开始足球生涯。

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年、1925年、1930年、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在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后被评为“亚洲球王”而名扬海内外。1936年,作为中国队队长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足球赛。

1925年,加入上海乐群足球队,1926年在上海组建中华足球队并任队长,同年率队参加上海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史考托杯足球赛,击败由外国人组成的腊克斯队,首开华人足球队战胜外国人球队的纪录。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任队长。

1936年当选为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1937年左胫骨被踢成骨折。1938年重返球场参加为抗日救灾举行的义赛。1941年拒绝为日伪表演而从香港返回广东家乡。

李惠堂在1928年提出一个响当当的论断:“足球是我国最出色运动、远东连捷七届、和本年度港沪两华队的冠军头衔便足引证无讹了,我们更进一步而知足球,不特是我国最出色的运动,而且是最通行的运动,那也是万众公认的。所以在足球的名称上头、要冠之以中国国艺称号。”

  李惠堂的这番话是有根据的。“远东连捷七届”是指中国足球队在已经举行的8届远东运动会中,从第2届至第8届,蝉联7次冠军,在亚洲已经没有对手,国人对於足球的喜爱已经到了疯狂地步。李惠堂在他主编的《足球》一书中叙述道:“自从海禁一开,沿海各商埠便受著足球的熏染。新式运动输入我国,也要算足球为最先,所以因为足球有产生最早、灌输最久的关系,无怪是我国现在最通行和所最崇拜的运动了,何况足球的比赛不拘时、不择地、不论人数多寡、不管球场大小,都可以举行比赛。”

  足球无论贫贱富贵、人人都有机会,虽然是设备场地有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因陋就简,同样可以为後来正式球赛做些准备。李惠堂本人也是平时所说从踢“野球”开始,小时的李惠堂,与村里的伙伴从踢柚子开始,到塞满布条的“袜子足球”,练就了一身球艺。“校中归来便约会邻近同志,以衣履作球门,以路沟作边线,驰跑颠扑、乐而忘食,有今日的成绩,泰半是在那个时候。就是今日国内的上乘好手,无一不是从小球出身。因此以为小球之戏,正是足球的第一步。虽然也有初学便从正式足球起步而成为健将的,但总可算得是凤毛麟了。”李惠堂对於自己幼时的起步,一直念念不忘。

  作为中国足球的代表人物,李惠堂对於足球的另一个贡献是足球的教育理论。1928年,23岁的李惠堂自费出版了《足球》一书,这也是第一个足球运动员出书。在书中,李惠堂对於如何培养人才,如何踢好足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李惠堂认为,因为足球是最易入门、最饶兴味、最容易举行、最经济的运动,所以学习的人便多。

  诚如李惠堂所言,上个世纪20年代确实为中国开展足球运动的黄金时期。国内学校,无私大小,无一处不有足球赛。各个体育机关,宁使其他运动不开展,足球是不能放弃的。中国足球在远东首屈一指,连年夺来各种荣耀的冠军,便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人们的心理都要做足球运动员(球星),夺取锦标而受万众的赞扬敬仰。这种崇拜球星的形态,已经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人们对於足球明星的崇拜,也感染了一些球星。在赛场上,一些盲目求花样而影响比赛的球星也开始出现。李惠堂刚刚抵达上海时,发现当地的球星只顾卖弄技巧,追求个人盘带,有些甚至为了获得观众的叫好,将球踢向半天空,恨不得10分钟都不落下来。如果是现在,这些只会带球不会传球、不给队员传球的队员,肯定会被教练轰下场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盘带过人就能被球迷认可,因此,一些球星自己带球过了一个对方队员还要过下一个,不管横向还是纵向,这种没有配合,没有大局观念的踢法让李惠堂深感足球观念改变的重要。在李惠堂的带领下,上海球队的球风得到了很大改观,使国内球员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足球场上,能够被对手重视固然重要,而同时被对手敬重则更显出个人的魅力。李惠堂,就是一位既被对手重视又被对手敬重的球员。李惠堂认为,足球这项运动,儿童练习起来较易入门,而儿童练习足球,必然要从踢小足球开始,待到控球技术熟练後,再开始练习正式足球。同时,不要踢高球,要学会用两只脚踢球的训诫,今天来看,同样是先进的技术慨念。

  李惠堂可以说是球场上遵守体育道德的典范,即使对方队员有意识的犯规,李惠堂都能够容忍,甚至有时是非常严重的伤害性犯规。在国外的一次访问比赛中,对方一名球员故意严重侵犯李惠堂,导致李惠堂小腿胫骨骨折。按照当地的法律,只要李惠堂控告这名球员故意侵害自己,对方就会面临牢狱之灾。然而,在警察主动到医院找李惠堂核实情况时,李惠堂竟替对方队员打掩护,没有向警察投诉对方。得知这一举动,感动的那名外国球员手捧鲜花前来负荆请罪,而李惠堂因此更受人尊重。

李惠堂技术全面,球艺十分精湛,奔跑快速,身材高大,在球场上犹如鹤立鸡群。传球意识一流,头球摆渡、短传与长传都非常到位。控球出色,盘球过人轻而易举,善于强行突破。射门的功夫深厚,起脚快,脚法好,脚头硬,更有依人卧射的绝招。在其25年的足球生涯中,共入1260个球。

1947年后从事教练、裁判员工作。1948年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14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2届、第3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中国在世界足坛获得最高职务者的人。

李惠堂学识不浅,著有《球圃菜根录》、《足球经》、《足球规律诠释》、《足球登龙术》、《我与足球》等。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不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四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居住。由于刻苦锻炼,使他的身体日见壮实,脚力过人。十岁左右,他返回香港,和后来一起成为足坛名将结下了“足球缘”,十七岁便成为香港南华队的一名队员。到二十岁那年,他到了上海。由于李惠堂球艺出众,二十二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在上海组织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万国足球赛”在上海举行时,24岁的李惠堂被评为最佳明星,“球王”因此而得名。李惠堂是二、三十年代首屈一指的著名中锋。尤以过人射门和跌射誉冠足坛。他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往往使守门员反应不及而目送球儿直飞网底。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 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比0大胜。在此役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运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一次,在和一支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记强有力的劲射,正中“洋将”守门员怀中。守门员收腹不及,顿时倒跪在地下。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原作亡国奴,遂于1941年以借名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与家乡同人组建五华足球队。1942年,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比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集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李惠堂41岁“挂靴”退伍,足坛生涯长达25年。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曾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据统计他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 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 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943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