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骨名·髃骨 5 经穴别名·髃骨 51 髃骨的别名 52 出处 53 特异性 54 穴名解 55 所属部位 56 肩髃穴的定位 57 取法 58 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9 穴区神经、血管 510 特异性 511 功效与作用 512 主治病症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5132 灸法 514 配伍 515 文献摘要 516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1 拼音
yú gǔ
2 英文参考acromion scapul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髃骨:1骨名;2经穴别名。[1]
4 骨名·髃骨髃骨为骨名。指肱骨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1]
5 经穴别名·髃骨
髃骨为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即肩髃[1]。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2]。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51 髃骨的别名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异性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
54 穴名解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
55 所属部位《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56 肩髃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4][5]。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6]。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57 取法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7]。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58 穴位解剖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5]。
59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6]。
510 特异性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511 功效与作用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2]。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7]。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512 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5]。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2]。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7]。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7]。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2][6]。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7]。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7]。
5132 灸法可灸[2][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514 配伍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2]。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2]。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7]。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7]。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7]。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7]。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7]。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5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516 研究进展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7]。
(一)主治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共有23个腧穴(图8-76),主要治疗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及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二)腧穴歌诀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耳门乡,和髎前接丝竹空,三焦经穴此推详。
(三)腧穴
1关冲(井穴)
[取法]在无名指尺侧,约距指甲01寸处取之(图8-76)。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液门(荥穴)
[取法]在手背侧,第四、五手指指缝间,当掌指关节前的凹陷中取之(图8-76)。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中渚(输穴)
[取法]在手背侧第四掌指关节的掌骨间,当液门后1寸,握拳取之(图8-76)。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阳池(原穴)
[取法]在手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中取之(图8-76)。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消渴、疟疾;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图8-76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5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取法]在阳池上2寸,当桡、尺两骨之间取之(图8-77)。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支沟(经穴)
[取法]在阳池上3寸,当桡、尺两骨之间取之(图8-77)。
[主治]耳鸣、耳聋;便秘;落枕、胁肋痛;热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7会宗(郄穴)
[取法]在阳池上3寸,支沟穴的尺侧,当尺骨桡侧缘取之(图8-77)。
[主治]耳鸣、耳聋;癫痫;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8三阳络
[取法]在阳池上4寸,当桡、尺两骨之间取之(图8-77)。
[主治]耳聋、暴暗、齿痛;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9四渎
[取法]在肘尖下方5寸,当桡、尺两骨之间取之(图8-77)。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图8-77
10天井(合穴)
[取法]在尺骨鹰嘴后上方,屈肘呈凹陷处取之(图8-78)。
[主治]偏头痛、耳聋;瘰疬;癫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清冷渊
[取法]在肘上1寸,伸肘举臂取之(图8-78)。
[主治]头痛、目痛;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消泺
[取法]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的连线上,当臑会与清冷渊连线中点取之(图8-78)。
[主治]头痛、齿痛;项强、肩背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3臑会
[取法]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取之(图8-78)。
[主治]瘿气、瘰疬;上肢痹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4肩髎
[取法]在肩峰后下际,上臂外展平举时,与肩髃后约1寸的凹陷处取之(图8-78)。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刺灸法]向肩关节直刺1~15寸,可灸。
图8-78
15天髎
[取法]在肩井与曲垣连线的中点,当肩胛骨上角处取之(图8-79)。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图8-79
16天牖
[取法]在乳突后下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天容穴与天柱穴的连线上取之(图8-80)[主治]头痛、目痛、耳鸣;瘰疬、项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图8-80
17翳风
[取法]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图8-81)。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18瘈脉
[取法]在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下1/3折点处取之(图8-81)。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19颅息
[取法]在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上1/3折点处取之(图8-81)。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0角孙
[取法]折耳,在耳尖尽端所指处,颞部入发际处取之(图8-81)。
[主治]颊肿、目翳、齿痛;偏头痛、项强。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耳门
[取法]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处,张口取之(图8-81)。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刺灸法]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22耳和髎
[取法]在耳门前上方,平耳廓根前,鬓发后缘,当颞浅动脉后缘取之(图8-81)。
[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23丝竹空
[取法]在眉毛外端的凹陷处(图8-81)。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头痛、癫狂痫症。
[刺灸法]平刺05~1寸。
图8-81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肩骸还叫做中肩井。肩髃,经穴名。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髃穴归属于手阳明小肠经,肩髃穴坐落于身体的肩膀,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往前平举时,当肩峰前正下方凹处。
肩骸的位置肩骸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肩臂三角肌,上臂外展,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对肩臂疼痛、肩热、偏风、上肢不遂、瘾疹、手臂痉挛疗效显著。肩髃穴和肩前穴、肩髎穴合称为肩三针,是治疗肩周炎的必要穴位。
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到消除疲劳、健体防病、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醒脑提神、平衡阴阳、增强正气和调整脏腑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