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练三角肌有什么好处 可以明显的将肩膀扩宽,倒三角的体型离不开三角肌的塑形,但也要将手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一并锻,否则不成比例不好看!
问题二:三角肌和二头肌是一起练好 还是一天专门练三角肌好,另一天练二头肌,那一个更有效果 这两块肌肉都属于小肌群,一般的练法讲究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大肌群有臀、大腿、背、胸。简单地说就是先练其中一块大肌群,然后再练一块有复合联系的小肌群。所谓复合就是说在你练其中一块大肌群时也带动到的小肌群。如所有练胸肌的动作,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都起到辅助作用,当练完胸肌后选其中一耽肌群来练。
因此胸肌、三角肌可以搭配练,也可以搭配肱三头肌。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搭配练效果更好,所以我更建议你搭配三角肌,把肱二和肱三放一起。我也是这么练的。当然也可以换一下课程,换背搭配三角肌。
由于本人用手机回答,有些问题可能看不见,回答不完整请别介意,谢谢!
问题三:如何快速有效练出三角肌? 法则1:在你训练三角肌之前,请弄清楚它们的构造。三角肌由前中后三束组成,练肩时不可只练某一肌束,不要集中精力去做前、侧、后肩的不同练习动作。
法则2:哑铃推举与侧平举是训练的重点内容,我的肩部训练开始就是两个动作:某种推举动作与哑铃侧平举。推的动作 三角肌的全部,使其变大,形成宽厚的肩膀。哑铃侧平举发展侧束,能增加肩的宽度,增强视觉效果。宽肩加上细腰,上体就能形成漂亮的“V”形。
法则3:用金字塔训练法则去 三角肌侧束。
四年前的一天我在健身房外漫步,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练成想像中的肩膀,而遗传因素允许我获得一副冠军水准体格所特有的肩膀。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在训练中错过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以致肩膀不能增宽。于是我决定用金字塔法则去发展侧束,看看是否会有变化。使用这个法则两星期后,我惊喜地发现肩膀变宽了、变厚了,进步了很多。我终于用这种练法突破了障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我用30磅哑铃做25次侧平举,40磅做15次,50磅做10次,60磅做8次。然后再按此顺序倒着做,直到30磅25次。做两个循环,练习中没有任何休息。
法则4:不要忽视斜方肌与三角肌后束。匀称在健美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你需要建立一个协调匀称的体格,不能有身体某个部位比其它部位更重要的想法。在三角肌训练中,要求斜方肌与三角肌后束能与三角肌前束和中束相配。因此建议你将俯身飞鸟与直立划船列入你的肩部训练计划。
法则5:不要忽视关节,否则会导致受伤。肩关节是训练伤害事故的危险区域之一。即使你用正确的姿势做动作,如果重量太重,也会有受伤的风险。因此,在正式训练前做两组20―25次的暖身推举是不可少的。
法则6:所有的肩部练习应从推举开始。推举能有效增大三角肌前束、中束的力量与体积。我用史密斯器械(也可用杠铃)做颈前推举,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三角肌前中束的动作,然后是哑铃侧平举、俯身飞鸟,最后是直立划船。
法则7:恢复调整很重要。我经常一周训练各部位两次。如果你的肩膀很强大,可试着一周两次 这个部位。如果你的肩膀要努力去发展,那么一周练一次三角肌就够了。
法则8:集中精力于技术动作。应严格正确地做每一个动作。请注意下面我作的动作说明,认真训练,你就能把三角肌练得更好。
杠铃推举:你可以用史密斯器械或杠铃做这个动作。推起杠铃至最高点,然后下放至上胸位置。以严格的控制完成每次推举,不要做得太快,否则肌肉得不到完全的伸展
与收缩。在动作底部不要靠反弹的力量推起杠铃,建议做两组20―25次的暖身练习,4组10―15次的正式训练。
哑铃交替前平举:我是在上斜凳上做这个动作,以增强阻力。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动作,当然我也做站立前平举。
手持哑铃于大腿前,一手慢慢前举哑铃到头顶高的位置,控制性下放后,另一手便开始上举。许多健美运动员将哑铃放在大腿外侧,这样前举时容易借力,不可取。为孤立练习三角肌前束,应把哑铃放在大腿前面。
这个动作做3组,每组10一15次。
哑铃侧平举:坐姿或站立均可。开始时哑铃放在体前,然后慢慢向两侧举起,到手臂平行于地面。这时三角肌中束要完全收紧。然后控制重量慢慢平放。这个动作易犯的错误是使用重量太大,以致在顶峰收缩时不能控制重量。
这个动作做4组,每组10―15次。
俯身飞鸟:同前平举一样,你也可在上斜凳上做。俯卧上斜凳上,手持哑铃垂于体侧,向外侧举哑铃,并尽可能使之后展,然后控制下放还原。许多人做这个动作时太匆忙,要注意控制重量。如果你没有使哑铃达到足够的高度,那就会减少对三角肌后束的 。
这个动作做3组,每组10―15次。
直>>
问题四:练什么肌肉有用 先别练 发育还没完全好容易引起肌肉等各方面身体不协调 适当跑跑步锻炼一下
问题五:练肌肉有什么用? 增肌减脂最大的好处就是提升基础代谢率,享受更多美食而不胖哦,健康哦。
问题六:锻炼肌肉有什么用? 1延长寿命
2加强心肌和提高心肺功能
3降低静态心律
4可以配合戒烟
5提高心脏每次泵血量
6提高氧气在身体内运输能力
7改善身体血液循环
8增加血液的血色素含量
9运动后静态心律的恢复能力
10提高自我健康意识,提高肌体自我保护意识
11增加毛细血管数量
12在训练极点时,加强肌肉内的血液循环
13降低甘油三酸脂
14提高改善肝脏功能
15改善身体酸性体质
16预防撞伤,保护内脏
17提高甲状腺功能
18增加身体的荷尔蒙分泌
19增强肠胃消化能力,缓解便秘
20增强肌体免疫系统
21增加脑啡肽,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缓解焦虑
22增将骨骼肌,改善肌肉质量
23提高钙的吸收
24增大血管壁的直径
25增加身体末梢血管血液流动
26减少子宫内膜异位
27减少血小板粘稠度
28提高肌球素,将氧运送到骨骼肌
29减少和预防冠状动脉疾病
30减少和预防癌症
31减少动脉硬化症
32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低密度脂蛋白
33降低血清胆固醇
34提高血液的碱性平衡
35改善骨骼的新陈代谢
36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力
37改善身体外形,维持健康体重
38增强身体机能和心肺系统功能
39增加肺活量,减轻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度
40减少骨质疏松,提高骨骼密度
41提高肌肉耐力和力量和身体耐力
42提高身体基础代谢率
43提高身体灵活性和柔软性
44提高身体成分比例,增加瘦体重的含量
45提高自信心和运动表现力
46增强肌体的碳水化合物(糖类)和脂肪的代谢
47提高肌肉储存肝糖的能力
48提高肌体储存三磷酸腺疳
49增加酶燃烧更多脂肪
50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51提高肌肉的收缩的反映能力
52燃烧更多的脂肪,改善身体体态
53帮助缓解支气管炎
54提高肌体能量
55提高注意力和精力,改进生活品质
56改善皮肤的代谢和循环
57减少下背部的疼痛,使肌体积极的放松
58增将肌腱和韧带的力量
59提高肌体的灵敏性
60增强身体能量
61延缓或减轻关节炎
62延缓或减轻哮喘
63减少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
64增加骨骼肌线粒体数量
问题七:练肌肉有什么好处? (1)减肥。肌肉比脂肪每天消耗的卡路里多15倍。
(2)对心脏有好处。肌肉耗氧少,因此心脏负担轻,强壮的肌肉还能减低血压。
(3)保护关节和背部。
(4)外表好看。
(5)精神状态好。感觉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6)生活充满活力。因为维持强壮的肌肉需要经常处于运动状态,这样对健康有益。
(7)减少射线损伤。
问题八:练习三角肌见效最快的是什么动作啊 怎样练习三角肌
由巨大饱满的三角肌建立起来的宽宽的肩膀,是超级体格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位。因此,不要企图轻而易举地建造你的体格,除非你学会如何去训练它。
裁判注意参赛者的第一要点就是他们的三角肌,平时健美运动员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们宽宽的肩膀。宽肩能使体格更完美,而一副欠缺的三角肌恰恰破坏了这种完美。所以,对三角肌的训练不能听其自然,要认真学会训练三角肌,乃至动作的细微差别。任何企图掩盖一个差的部位的做法,都会使你在前进的路上遇到许多麻烦。我希望大家能正视这个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实现训练水平的提高,那么你的成功就将是必然的。
下面让我们开始讲解经典的三角肌训练,并请注意其训练法则。
法则1:在你训练三角肌之前,请弄清楚它们的构造。三角肌由前中后三束组成,练肩时不可只练某一肌束,不要集中精力去做前、侧。后肩的不同练习动作。
法则2:哑铃推举与侧平举是训练的重点内容,我的肩部训练开始就是两个动作:某种推举动作与哑铃侧平举。推的动作 三角肌的全部,使其变大,形成宽厚的肩膀。哑铃侧平举发展侧束,能增加肩的宽度,增强视觉效果。宽肩加上细腰,上体就能形成漂亮的“V”形。
法则3:用金字塔训练法则会 三角肌侧束。
四年前的一天我在健身房外漫步,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练成想像中的肩膀,而遗传因素允许我获得一副冠军水准体格所特有的肩膀。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在训练中错过了一些宝贵的东酉,以致肩膀不能增宽。于是我决定用金字塔法则去发展侧束,看看是否会有变化。使用这个法则两星期后,我惊喜地发现肩膀变宽了、变厚了,进步了很多。我终于用这种练法突破了障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我用30磅哑铃做25次测平举,40磅做15次,50磅做10次,60磅做百次。然后再按此顺序倒着做,直到30磅25次。做两个循环,练习中没有任何休息。
法则4:不要忽视斜方肌与三角肌后束。匀称在健美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你需要建立一个协调匀称的体格,不能有身体某个部位比其它部位更重要的想法。在三角肌训练中,要求斜方肌与三角肌后束能与三角肌前束和中束相配。因此建议你将俯身飞鸟与直立划船列入你的肩部训练计划。
法则5:不要忽视关节,否则会导致受伤。肩关节是训练伤害事故的危险区域之一。即使你用正确的姿势做动作,如果重量太重,也会有受伤的风险。因此,在正式训练前做两组20-25 次的暖身推举是不可少的。
法则6:所有的肩部练习应从推举开始。推举能有效增大三角肌前束、中束的力量与体积。我用史密斯器械(也可用杠铃)做颈前推举,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三角肌前中束的动作,然后是哑铃测平举、俯身飞鸟,最后是直立划船。
法则7:恢复调整很重要。我经常一周训练各部位两次。如果你的肩膀很强大,可试着一周两次 这个部位。如果你的肩膀要努力去发展,那么一周练一次三角肌就够了。
法则8:集中精力于技术动作。应严格正确地做每一个动作。请注意下面我作的动作说明,认真训练,你就能把三角肌练得更好。
■杠铃推举
你可以用史密斯器械或杠铃做这个动作。推起杠铃至最高点,然后下放至上胸位置。以严格的控制完成每次推举,不要做得太快,否则肌肉得不到完全的伸展与收缩。在动作底部不要靠反弹的力量推起杠铃。
建议做两组20~25次的暖身练习,4组10~15次的正式训练。
■哑铃交替前平举
我是在上斜凳上做这个动作,以增强阻力。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动作,当然我也做站立前平举。
手持哑铃于大腿前,一手慢慢前举哑铃到头顶高的位置,控制性下放后,另一手便开始上举。许多健美运动员将哑铃放在大腿外侧,这样前举时容易借力,不可取。为孤立练习三>>
问题九:锻炼肌肉有什么用? 锻炼人体肌肉的作用是什么,肌肉有什么用
快停止吧! 太累了!真的要结束吗?你要明白,这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你身体改善的潜力呢。比如,你的肌肉组织,我们经常低估它的重要性,其实你的肌肉才是身体健壮的关键。
肌肉支配着你的运动,使你的身体保持笔直紧绷的状态。肌肉使你的关节变得坚固,在发生撞击时保护你,还能减缓
你的背部疼痛。肌肉能够储存能量,溶解堆积的脂肪,还会释放化学信号。那肌肉能让我们变得苗条吗? 当然能!
你的肌肉越多,皮下组织之上存储的脂肪就越少;相反,你的肉越松弛,你的肌肉也就越少,皮下组织之上存储的脂肪就可能越多。
那就是说,我如果想要六块腹肌,仅仅通过特殊的饮食是没用的,而是要通过肌肉训练? 完全正确。如果努力锻炼,你也一样可以拥有六块腹肌。
问题十:练肌肉有什么好处? 要知道,人体里有600多块肌肉连接着我们的骨头,使我们能正常的进行日常活动
如果自身的肌肉量不足的话,在生活中就有可能会伤到我们的身体,如搬重物,靠的是腰力和臂力,腰力不足,再我们用力的时候就会拉伤我们的腰部肌肉和神经,这给我们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所以,多多进行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肌肉变壮变大些,不仅对我们的伤害减小了,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健壮的男性往往会给人一种好的感觉,女性也是,好的身材也是会吸引男性的。
总之,进行锻炼是有好处的,因经常活动自己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的
我们身体出现的异常往往就是在告诉我们身体出了问题,有一些人会阴部位就会经常感觉不适,这种情况可能就是前列腺病症的影响,或者就是受到了细菌感染,这种情况大家就需要重视起来了,最好是要定期得做身体检查。那么会阴指的是什么呢会阴在什么地方
会阴在什么地方人体的会阴其实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会阴,一个是狭义的会阴,两个会阴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广义上的会阴是指在盆膈以下部位的所有软组织,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前面的尿生殖三角,一个是后面的肛门三角,前面以耻骨联合为界,后面以尾骨端为界。
狭义的会阴就是指在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区域,主要是一些肌肉纤维组织,不包括肛门及泌尿生殖系统,连接阴道和肛门。我们平时所说的会阴是狭义的会阴。
在性高潮期,由于会阴体部中心腱陈旧裂伤,所出现的不自主、规律的痉挛性阴道收缩软弱无力,严重影响性满足感。手术缝合修补,恢复会阴体解剖结构后,性功能提高,性感增强。
从中医里面讲,会阴是一个穴位,女性的会阴穴位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它是冲脉、任脉、督脉三脉的起点,通过刺激会阴穴,能够起到调经强肾,清利湿热,苏厥回阳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于阴痛,小便困难,大便秘结,阴部汗湿,癫狂等疾病进行治疗。
女性朋友要了解会阴的解剖位置和对人体的生理意义,平时要注意会阴部位的保护,保持局部的清洁卫生,利于局部疾病的预防。
会阴指的是什么会阴部指的是表层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中心腱。
中心腱由提肛肌及其筋膜联合而成,双侧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亦与此腱会合。
由会阴浅、深横肌、球海绵体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肌腱联合组成的中心腱,称“会阴体”,厚约3~4cm,表层较宽厚,深部逐渐变窄呈楔形。会阴的伸展性很大,妊娠后组织松软,有利于阴道口扩张,胎儿娩出。
会阴是骨盆底的一部分,起重要支持作用。会阴在女性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完整、宽厚的会阴体使阴道口环形结构功能健全,增强性感。在性反应周期的持续期,阴道外端1/3段形成的高潮平台,因强有力的会阴体而增强其紧握作用,有利于加强性刺激。
分娩时会阴部所受压力最大,保护不好可造成裂伤,如不及时处理,日后可发生膀胱及(或)直肠膨出以及子宫脱垂等。分娩引起陈旧性会阴Ⅱ-Ⅲ度裂伤时,阴道口环形结构薄弱,甚至消失,则上述加强性刺激的作用减弱或缺失,性感下降。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阐明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和配布,为学习后继课程和临床实验践打下基础。要求学生通过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一方面牢固而熟练地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正确地使用解剖学术语、掌握200—400个常用解剖学英文词汇;另一方面培养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解剖的教学大纲是
运动系统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第一章 骨 学
第一节 总 论
掌握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构造(骨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 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肋和胸骨)。
1 椎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的共同特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包括骶骨和尾骨)。
2 胸骨
掌握胸骨的分部、一般形态、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 肋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了解特殊肋的特征。
4 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
二、颅
1 掌握颅的组成、功能以及各分离颅骨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形态特点。
2 掌握颅底内外面的形态结构:重点是与血管、神经有关的重要孔裂的名称、位置。
3 掌握眶、骨性鼻腔的构成及交通、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
4 了解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
5 了解新生儿颅的特点。
6 掌握颅的体表标志。
第三节 附肢骨骼
掌握四肢骨的组成(肢带骨和游离肢骨)。
一、上肢骨
1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各骨间的位置关系。
2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及手骨的主要形态特点,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
3 掌握上肢骨的体表标志。
二、下肢骨
1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各骨间的位置关系。
2 掌握髋骨的组成以及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的形态特点。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3 掌握下肢骨的体表标志。
第二章 关节学
第一节 总 论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纤维连结、软骨和骨性连结和滑膜关节。掌握关节的主要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和辅肋结构(滑膜襞、滑液囊、韧带、关节唇、关节盘)。掌握关节的分类和关节的运动。了解关节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 中轴骨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1 脊柱
掌握脊柱的组成和分部。
了解椎骨间的各种连结。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掌握椎间关节的构成。了解环枕、环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掌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掌握脊柱的运动。
2 胸廓
掌握肋与胸椎的连结和运动。了解肋与肋软骨和胸骨的连结概况。
掌握胸廓的构成(胸椎、肋和胸骨)、形态、整体观和运动。
二、颅骨的连接
1 了解颅骨的连结形式。
2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及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的连结
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了解掌指关节、手指骨间关节的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
1 掌握骨盆的组成及一些重要的解剖标志。了解骨盆的性差。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了解跗骨间关节的运动。了解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形态结构特点。
2 了解足弓的形态结构。
第三章 肌学
第一节 总论
了解骨骼肌的构成(肌腹、肌腱)、形态和起止。掌握肌群的配布和运动时肌群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液囊、腱鞘等)。
第二节 躯干肌
一、背肌
1 掌握斜方肌和背阔肌的位置和功能。
2 掌握骶棘肌的位置和功能。了解背部筋膜的配布。
二、胸肌和膈
1 了解胸部肌的名称、位置和层次。
2 掌握胸大肌和前锯肌的位置和功能。
3掌握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功能。
4掌握膈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以及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和穿行结构。
三、腹肌
1 掌握腹肌的名称、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功能,以及腹肌所形成的腹直肌鞘、腹白线和腹股沟韧带。
2 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和内容物以及管的四个壁和两个开口(皮下环和腹环)。
3 掌握海氏三角的位置。
四、颈肌
1了解颈肌的名称、位置和层次。
2 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
3 了解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和一般功能。
4 了解斜角肌的位置。掌握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通过物。
五、了解躯干肌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胸大肌、腹直肌、胸锁乳突肌)。
第三节 头肌
1 了解面肌的名称、位置和一般功能。
2 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3 了解头肌的肌性标志(咬肌、颞肌)。
第四节 四肢肌
一、上肢肌
1 了解上肢肌的配布和分群。
2 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
3 了解肩胛下肌、冈上、下肌、大、小圆肌的位置和功能。
4 掌握前臂前群和后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层次。
5.了解手肌的名称、分群、位置。
6.了解上肢的局部记载(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以及肩袖的概念。
二、下肢肌
1 了解下肢肌的分群与配布。
2.掌握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内收肌群的位置和作用。
3.了解小腿肌的分群、名称、位置。掌握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4 掌握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股四头肌和髌韧带、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跟腱、足背的趾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
5 了解下肢的局部记载(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
内 脏 学
第一章 总 论
了解内脏的一般结构。
二、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二章 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管
第一节 口腔
一、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
二、了解唇、颊和腭的形态。
三、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
四、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掌握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周组织的构成。
五、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
六、掌握口腔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第二节 咽
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了解咽淋巴环的位置。
第三节 食管
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掌握食管的狭窄处,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胃
掌握胃的形态、位置、主要毗邻。了解胃壁的构造。
第五节 小肠
一、掌握小肠的分部。
二、 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主要毗邻及构造。
三、掌握空肠、回肠的位置、形态。
第六节 大肠
一、 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学上的特点。
二、 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三、 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四、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五、 掌握肛管的形态、肛门括约肌的配布及作用。
消化腺
第一节 肝
一、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
二、了解肝的分叶与肝段概念。
三、肝外胆道系统
(一)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二) 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
(三) 掌握胆汁的排出径路。
第二节 胰
掌握胰的形态和位置、主要毗邻。
(附) 腹 膜
一、掌握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
二、掌握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和腹膜外位器官,了解腹膜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的临床意义。
三、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一) 掌握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大网膜和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
(二) 掌握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
(三) 韧带:了解韧带的构成;了解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脾的韧带的名称和位置。
(四) 掌握腹膜腔的分区。
(五) 了解十二指肠空肠隐窝、盲肠后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 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鼻
一、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二、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三、 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了解各窦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 喉
一、 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
二、 掌握喉软骨的名称和彼此的位置关系。
三、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喉肌的作用。
四、 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了解活体上用间接喉镜检查所见的结构。
第三节 气管和支气管
一、掌握气管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
二、掌握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肺
一、 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二、 了解肺段的概念。
第五节 胸膜
一、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二、掌握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
三、掌握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 纵隔
掌握纵隔的位置、分部,并了解其组成器官。
第四章 泌尿系统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肾
一、掌握肾的形态、位置、主要毗邻和肉眼所见的构造。
二、掌握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装置。
三、了解肾段概念。
第二节 输 尿 管
一、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及其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二、掌握输尿管的狭窄部位,了解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膀 胱
一、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
二、掌握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尿 道
一、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二、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位置、开口部位。
第五章 男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内生殖器
一、掌握男性生殖系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二、睾丸及附睾
(一) 掌握睾丸、附睾的形态和位置。
(二) 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分部和特点。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掌握精索的组成、位置及被膜。
四、精囊腺
掌握精囊腺的形态、位置。
五、前列腺
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六、尿道球腺
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
第二节 外生殖器
一、阴囊
了解阴囊的形态、构造。了解睾丸的被膜(掌握睾丸固有鞘膜和鞘膜腔)。
二、阴茎
(一) 掌握阴茎的分部及其构成。
(二) 掌握阴茎包皮和包皮系带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男性尿道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掌握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并了解它们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内生殖器
掌握女性生殖系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一、卵巢
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二、输卵管
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
三、子宫
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主要毗邻和固定装置。
四、阴道
掌握阴道的形态和位置及阴道穹的构成及毗邻,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五、前庭大腺
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和开口。
第二节 外生殖器
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掌握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
[附] 乳 房
掌握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并了解其一般位置。
会 阴
(一) 掌握会阴的境界和组成。
(二) 了解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的位置,掌握尿生殖膈和盆膈的构成及通过物,了解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和作用。
(三) 了解坐骨肛门窝的位置。
脉管系统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一、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掌握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三、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四、了解血管吻合、侧支循环、微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 心
一、掌握心的位置和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
二、了解心的构造。
三、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四、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较大的分支和分布;心大、心中、心小静脉的行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
五、掌握心包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心的体表投影。了解心瓣膜的体表投影、听诊部位。
第三节 动 脉
了解动脉在整个人体中的分布规律。了解器官外、内的血管配布规律。
一、肺循环的动脉:
掌握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的行径。掌握动脉导管索 (动脉韧带)的位置,了解未闭锁的临床意义。
二、体循环的动脉:
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部。掌握升主动脉的分支(左、右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一)颈总动脉
1 掌握左、右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位置。了解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
2 了解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位置。
3.掌握颈外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的脑膜中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4.掌握颈总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的摸脉点和止血点。
(二)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
1 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径、主要分支和分布。
2 掌握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3 掌握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的摸脉点。
(三)胸主动脉
1.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主要分支、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分支。
2.了解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的行径。
(四)腹主动脉
1 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分支。
2 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的位置以及它们各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3 掌握肾动脉、精索内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五)髂总动脉
1 掌握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的起止、行径。
2 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分布、及其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3 了解髂内动脉其分支的分布概况。
4 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掌握腹壁下动脉的位置。掌握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活体触摸点。
5 了解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股深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第四节 静 脉
掌握动、静脉的区别和静脉的结构特点。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导静脉等)的特点。
一、肺循环的静脉:
掌握肺静脉,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二、体循环的静脉:
(一)上腔静脉
1 掌握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
2 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收受。了解其属支(主要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及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3 掌握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径和收受,颈外静脉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4.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及临床意义,了解上肢的深静脉。
5 了解奇静脉的行径和收受。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收受和交通。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行径和收受。
(二)下腔静脉
1 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起止、行径。掌握肾静脉和睾丸(卵巢)静脉的行径。
2 了解下腔静脉、髂内静脉的收受以及髂外静脉的属支。
3.掌握下肢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行径。了解下肢的深静脉。
4了解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5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及属支。肝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交通部位。掌握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
第二章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总论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及配布特点。
第二节 淋巴导管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及其收受范围。掌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受范围。
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
一、掌握头颈部主要淋巴结群的分布部位,各群淋巴结的输入和输出。了解颈淋巴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
二、掌握锁骨下淋巴结、腋淋巴结各群的分布和收受范围及其临床意义。了解锁骨下淋巴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
三、掌握胸壁和胸腔内的各主要淋巴结群(如纵隔淋巴结、肺门和气管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的位置、收受范围和临床意义。了解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
三、掌握腰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位置和收受范围。
掌握腹腔淋巴结、胃周围淋巴结的分布、收受范围及临床意义。了解腰淋巴于和肠淋巴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
四、掌握髂外、髂内淋巴结的分布、收受范围。
五、掌握腹股沟浅、探淋巴结的分布及收受范围。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掌握胃、直肠、子宫、乳腺等器官的淋巴流向。
第五节 脾
掌握脾的位置、形态特点和体表解剖。
感 觉 器
第一章 概 述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舶概念。掌握感受器的分类。
第二章 视器
第一节 眼 球
一、掌握眼球的外形。
二、掌握眼球的组成、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掌握眼球折光装置的各种形态结构。
四、掌握房水循环。
第二节 眼副器
一、了解眼睑、结膜、泪器的位置、形态结构。
二、掌握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的名称作用。了解眶脂体、眼球筋膜和巩膜外腔。
三、掌握在活体外眼所见的各结构。
第三节 眼的血管和神经
一、血管
(一) 了解眼动脉的起始、行径和分布。
(二) 掌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始、行径、分支和分布。
(三) 了解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的收受、注入及其临床意义。
二、了解眼的神经支配。
第三章 前庭蜗器
了解前庭蜗器的分部及各部的机能。
第一节 外 耳
一、了解外耳的组成。了解耳廓的外形。
二、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弯曲。
三、掌握鼓膜的形状、位置和分部。
第二节 中 耳
一、掌握中耳的组成。
二、鼓室
(一) 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及各壁的毗邻和主要结构,并了解它们的临床意义。
(二) 掌握听小骨的名称、位置和排列。了解听小骨的作用。
三、咽鼓管
掌握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开口以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四、乳突小房;掌握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
第三节 内 耳
一、掌握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二、骨迷路:
掌握骨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三、膜迷路:
(一) 掌握膜迷路的分部及其与骨迷路的位置关系。
(二) 了解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形态及其机能。
(三) 了解声波传导的途径。
四、内耳道:
了解内耳道的形态。
[附] 其它感觉器
一、了解嗅器的位置及构造。
二、了解味器的位置及构造。
三、了解皮肤的概况及功能。
神 经 系 统
第一章 总论
一、了解神经系统的一般机能和神经元的主要结构。
二、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
三、掌握神经元的分类。
了解感受器、效应器和突触的基本概念。
了解神经胶质的简略概念。
四、掌握神经系统常用术语:①神经核与神经节。②
纤维束与神经。③灰质、皮质。④白质、髓质。⑤网状结
构。
第二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神 经
一、掌握脊神经的合成、区分和成分;了解脊神经的走行,分布规律。
二、了解脊神经后支的分布概况。
三、脊神经前支。
(一) 掌握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和各主要皮
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了解颈丛肌支的分布。
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程和分布。
(二) 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发出、行程和分布情况。
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以及肌皮神经和腋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
掌握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三) 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程、分布概况及其皮支的节段性分布。
(四) 掌握腰丛的组成及位置。
掌握股神经的行程、位置、主要分支及分布情况,并了解股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位置及分布概况。
(五) 掌握骶丛的组成及位置。
掌握坐骨神经的发出、行程及分布。
掌握胫神经的行程、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了解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掌握腓总神经的行程、位置;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支配的肌群;了解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掌握阴部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区。
了解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分布。
第二节 脑 神 经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序号、连接的脑部和进出颅部位、性质、纤维成分和分布概况,脑神经上感觉神经节的名称、位置及副交感神经节的名称、位置。
一、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与分布区。
二、掌握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程。
三、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支配眼外肌的情况及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与机能;掌握睫状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了解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四、掌握滑车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布。
五、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感觉分布区。
掌握眼神经的主要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及其分布概况,上颌神经(续为眶下神经)的主干行程及分布概况,以及下颌神经的主干行程、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经神、颊神经)、及其运动、感觉纤维的分布概况。
六、掌握展神经的行程、分布。
七、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况,了解其损伤后的表现。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八、掌握前庭蜗(位听)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九、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舌支、颈动脉窦支)分布概况;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了解舌咽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十、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干行程及其各种成分的纤维分布概况;掌握喉上神经的位置、分布;掌握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与分布;了解心支、支气管支、食管支的分布;掌握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分布概况。
十一、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程及分布概况;了解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十二、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了解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分布和机能概念。
一、内脏运动神经
掌握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特点,并了解其机能概要。
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一)交感神经:
1 交感神经的概况
掌握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以及它们的串接方式。
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分部。掌握主要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了解灰交通支和白通交支。
2 交感神经的分布
掌握颈上、中、下神经节的位置、节前纤维来源、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颈胸神经节的组成。
掌握胸部交感干神经节节前纤维来源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起始,节后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和节后纤维的分布。
掌握腰部交感干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掌握盆部交感干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二) 副交感神经:,
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1 颅部副交感神经: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的部位(睫状神经节)和节后纤维的分布、功能。了解面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概念。掌握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部位与分布概况。
2骶部副交感神经: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情况。
(三)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念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二、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纤维来源和分布。
三、了解内脏感觉纤维胞体的位置和机能概念。
四、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五、了解眼、心、肺及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和血管的神经支配概况。
听到三角区三个字就容易让人想起危险和死亡,您知道吗?我们人体存在诸多三角区,其中有十个非常重要的三角区,它们是脏器、血管、神经、穴位的集合地,是人体重要的功能区域,这些部位一定要小心保护好了。
人体十大黄金三角区
5个危险三角区
颈部金三角:
怕受寒
颈三角区在后脖子的枕骨下,包括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此区域是众多神经和血管必经道路,颈椎相关性疾病常是这里出了问题,严重起来可导致耳聋、瘫痪、中风等症。
保护方法:
常前、后、左、右活动脖子。睡觉时,不要睡太高的枕头,一个拳头高即可。
不要对着脖子直吹空调,以防寒湿侵入,引起酸痛,天冷要戴着围巾,不要让脖子裸露在外。
肩部金三角:
怕重
肩部金三角,是肩部和背部蝴蝶骨构成的左右两个肩三角,被三角肌包围着。因肩部肌肉劳损引发的肩周炎等慢性炎症,都是对肩三角区保护不当造成的。
保护方法:
背包别太重,最好双肩背;久坐后活动肩关节,可做做摆臂运动、双臂大绕环。如肩部肌肉已劳损,不要提重物等。
膀胱金三角:
怕憋尿
膀胱三角区在膀胱底部,一般膀胱炎、膀胱结核多发生在此。如出现尿不出来、排尿次数增多,可能是此三角区肌肉松弛,或感染病菌了,夏天应重点防护。
保护方法:
尽量多喝水,以对膀胱的毒素起到冲刷作用,每天不少于1500毫升。不要憋尿,保持尿道口卫生、清洁。
生殖三角区:
怕感染
这个三角区包含了全部的生殖器官,且长期相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细菌。
保护方法:
务必要注意卫生,勤换内裤,如厕前要洗手。
脸部三角区:
怕挤伤
面部静脉是惟一一条没有静脉瓣的静脉,由于面部静脉的特殊结构,血液除了会正常向下流动到颈部静脉,还会向上流到颅内。
保护方法:
脸上长了痘痘,千万别用手去挤,不然手或痘痘周围皮肤上的细菌、灰尘很容易随之进入血液,沿着静脉网络四处流窜,最易造成眼睛和鼻子等器官感染,严重者还会引发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
5个能治病的三角区
_三角:
治关节疼痛
_横纹内侧有两个肌腱,叫半肌腱半膜肌肌腱。外侧有一个股二头肌肌腱。这里穴位:阴谷、委阳、委中、浮郗。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肾经经过的地方。记不住穴位,只要点揉这个三角区。
功效:
膝关节的病,用手揉这几个穴位可以消肿。平时作为预防,也可以用大拇指点揉。
拇指点揉_三角,可以消除膝盖肿胀,对于腰背疼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扭伤以及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膝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足三角:
补肾治虚
这个三角区内,除了三阴交以外,都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这个区是补肾的特别好的地方。用拇指在这个区域内点揉。发现哪个地方疼就揉。
功效:
可以有效地补肾,对于中老年人出现的肾虚症状,如糖尿病、五心潮热、失眠等都有明显的疗效。还可以缓解女性更年期的症状。
锁骨三角区:
补肺气
手叉腰,肩前倾,可摸到身体下凹的一块为锁骨三角区,构成的三角形又叫锁骨下窝。其上有气户、云门、中府穴。
功效:
这三个穴位组成的三角区对我们呼吸功能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肺主皮毛,肺经由内向外出于这个位置,肺脏受伤了以后,热毒会通过经脉反映到皮肤表面。
通过肩三角区域的皮肤状况可以判断呼吸系统的问题,点按锁骨三角区可以排除肺热,也可有助于补肺气。
膝三角:
清血泄心火
位于膝盖前面的内侧上方,先把腿曲成90度,_窝横纹的内侧端,向上骨头下方有一窝,再往上肌肉高起的位置一按再往大腿上一指宽。
功效:
磨擦膝关节的内侧三角形区域,可以调节血液循环,治疗气血不畅造成的皮肤瘙痒,因下焦湿热面造成的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症状。长期磨擦掌心的穴位,可达到泄心火去烦躁的作用。
手背三角区:
治疗手麻
手背上食指和拇指交界的三角区,经常按揉可以治疗热病及指痛麻木等症。
分类: 电脑/网络 >> 操作系统/系统故障
问题描述:
俺是一个农民,快告诉俺吧!!
解析:
2021161522:100/ziyuan/xjjc/nus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一、外生殖器与内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系指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至会阴的区域,包括 、大小 、 、前庭、尿道口、 口及处女膜、前庭大腺、会阴等。
1. 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皮上开始长有 ,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
2.大 为靠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皮肤皱襞,前接 ,后连会阴。未婚妇女的两侧大 自然合拢,遮盖 口及尿道口,分娩以后,两侧大 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态。
3.小 为位于大 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内侧面呈淡红色,皮内富于神经末梢,故感觉敏锐。两侧小 前端相互融合并分为两叶,包绕 ,前叶形成 包皮,后叶形成 系带。小 的后端与大 的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皱襞,称 系带。
4. 位于两侧小 之间的顶端,类似男性的 海绵体组织, 头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极为敏感,有勃起性。
5. 前庭指两侧小 之间的菱形区,前界是 ,两侧为小 的内侧面,后面以 系带为界。在此区域内,前有尿道口,后有 口。
6.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大 后下方,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开口于 口小 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粘液以滑润 。
7.尿道口位于 及 口之间,为尿道的开口,呈椭圆形,尿道后壁近外口处有两个尿道旁腺的开口,是细菌容易潜伏的场所。
8. 口及处女膜 口位于尿道口下方,前庭的后部,其形状、大小常不规则。
口覆盖有一层薄膜,称处女膜,膜中央有一小孔,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各人不同。初次 时,处女膜往往破裂,分娩时进一步破损,产后残留几个小隆起的处女膜痕。
9.会阴指 与 后联合间的软组织,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二)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 、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1. 位于子宫与外阴之间,是 的器官,也是月经血外流与胎儿娩出的通道,上端包绕子宫颈,下端开口于 前庭。 上端围绕宫颈的部分称为 穹窿, 穹窿比 下段宽大,分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前穹窿深,故 后壁长10—12cm,前壁长7—9cm。前壁与膀胱及尿道之间称为膀胱 隔,后壁与直肠之间称为直肠 隔,后壁上段与直肠之间是腹腔的最低部,称为子宫直肠陷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2.子宫
(1)功能子宫是一个空腔器官,腔内覆以粘膜,称子宫内膜。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改变并出现月经; 后,子宫为 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子宫为孕育胎儿的场所;分娩时,通过子宫收缩,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2)解剖子宫呈倒置扁梨状,壁厚腔小,上端宽而游离,朝前上方,下端较狭窄。成年妇女的子宫约长7-8cm,宽4-5cm,厚2-3cm。子宫上部较宽处称子宫体,其上端隆起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部较小处称子宫颈,呈圆柱形,部分伸入 ,通人 的开口称为子宫颈外口,未产妇呈圆形,分娩时受损,经产妇变成横裂状,将宫颈组织分为上下或称前后两唇。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成年人为2:1,婴儿期为1:2。
子宫腔分体腔与颈管两部分,子宫体腔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上部两侧通输卵管而入腹腔,下部与子宫颈管相通,其间最狭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子宫峡部的上端,因为在解剖学上很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峡部的下端,因为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子宫内膜转变为子宫颈内膜,又称组织学内口。子宫颈管呈梭形,子宫颈通入 后以穹窿为界又分子宫颈 上部和子宫颈 部。
(3)组织结构子宫体壁很厚,由三层组织构成,外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中为肌层,内为粘膜层(即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软而光滑,绒样,为粉红色的粘膜组织,分为基底层和机能层。机能层在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间有很大的改变。
子宫肌层是子宫壁最厚的一层,由平滑肌束及弹性纤维所组成,肌束排列交错,外层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
子宫浆膜层即覆盖子宫体的底部及前后的腹膜,与肌层紧贴。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疏松,由此腹膜折向前方并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在子宫后面,腹膜沿着子宫壁向下,覆盖子宫颈后方及 后穹窿,然后折向直肠,形成子宫直肠陷凹。
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所组成,其中有平滑肌及弹性纤维。颈管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粘液,呈碱性,形成子宫颈管的粘液栓。宫颈 部表面为鳞状上皮覆盖。
(4)子宫的韧带
圆韧带起于子宫角两侧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沿阔韧带向前下方伸展达到两侧骨盆壁,再经腹股沟而止于大 内,有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的作用。
阔韧带为一对翼状的腹膜皱襞,从子宫两侧开始,各向外伸展达到骨盆侧壁,并将骨盆腔分为前后两部。韧带的上缘呈游离状,其内侧2/3包绕输卵管(伞端无腹膜遮盖),外侧1/3由输卵管伞端向骨盆侧壁延伸,称骨盆漏斗韧带,具有支持卵巢的作用,故又称卵巢悬韧带,内有卵巢血管通过。
子宫骶骨韧带自子宫颈后面子宫颈内口的上侧方伸向两旁,绕过直肠终止在第2、3骶骨前筋膜上,作用是将子宫颈向后及向上牵引,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
主韧带又称子宫颈横韧带,位于子宫两侧阔韧带基底部,由子宫颈 上部的侧方向外达骨盆壁,是固定子宫颈位置的主要力量,子宫的动静脉和输尿管都经主韧带的上缘到终末器官。
3.输卵管左右各一,为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其内侧与子宫角连通,外侧端游离,呈漏斗状,长约8-14cm。
4.卵巢为女性生殖腺,左右各一,呈灰白色扁平椭圆体。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不平。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X3cmXlcm大小,绝经期后,卵巢逐渐萎缩。
卵巢位于输卵管的下方,由卵巢系膜连于阔韧带后叶的部位为卵巢门,卵巢血管通过卵巢系膜经卵巢门人卵巢。
卵巢分皮质及髓质两部分,皮质居外层,内有许多始基卵泡及发育中的卵泡,髓质居卵巢中心,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二、骨盆与骨盆底
(一)骨盆
女性骨盆是产道构成的重要部分,因其为骨性组织,故称骨产道。骨盆的大小、形状对分娩的顺利与否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对骨盆的构造及其特点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1.骨盆的构造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所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它的内表面呈凹形,第1骶椎向前突出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标志。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其上缘与骶骨相连形成骶尾关节,此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而髋骨前方在两耻骨之间,由纤维软骨所连接,称耻骨联合。耻骨两降支构成了耻骨弓,其角度平均为90~100℃。在骨盆后方由骶骨和两侧髂骨相连,形成骶髂关节,此关节很坚韧。此外,自骶骨背外侧面发出两条坚强的韧带,分别止于坐骨结节及坐骨棘,称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妊娠时受激素影响,韧带稍松弛;各关节有一定的伸展性,有利于分娩。
由耻骨联合上缘经髂耻线和骶岬上缘连成一线时,可将骨盆分成两部分:上部分为假骨盆,下部分为真骨盆。前者与分娩关系不大,后者是胎儿娩出必经之路,故其大小及形状与分娩的关系甚为密切,但临床上直接测量较难,一般可借测量假骨盆之各径线而间接估计真骨盆的大小。
2.女性骨盆的特点盆腔浅而宽,呈圆筒形,入口出口均比男性骨盆大,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骶骨宽而短,弯度小,坐骨宽阔。
3.骨盆腔各个平面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腔(骨产道)的过程,可将骨盆分为四个主要的假想平面。
(1)人口平面(骨盆人口)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形状近似圆形或横椭圆形,有四条径线:①入口前后径,又名真结合径,由耻骨联合上缘正中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均长11cm。②人口横径,为两侧髂耻线最大间径,平均为13.5cm。③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斜径由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的连线,右斜径由右侧骶髂关节至左侧髂耻隆突的连线,平均为12.75cm。
(2)骨盆最宽平面为骨盆最宽大的平面,前界为耻骨联合后面中点,后界为第2、3骶椎之间,两侧相当于髋臼中心,其前后径与横径的长度均为12:5cm左右。
(3)中骨盆平面为骨盆腔最狭窄的平面,前界为耻骨联合下缘,后界为第4、5骶椎之间,两侧为坐骨棘,其前后径长约11.5cm,横径即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两侧坐骨棘连线为产程中了解胎头下降的重要标志。
(4)出口平面实际上是由前后两个三角形平面所组成。前三角形的顶端是耻骨联合下缘,侧边是两侧耻骨的降支;后三角形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侧边是两侧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共同的底边,也是骨盆出口的横径,平均为9cm。坐骨结节间径长者,耻骨弓的角度亦大。骨盆出口前后径是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的距离,平均11.5cm。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连线称骨盆出口前矢状径,长约6cm。从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连线称后矢状径,长约9em,后矢状径在产科临床上甚为重要。
4.骨盆轴亦称产轴,为连接骨盆各个平面中心点的假想轴线,其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前向下,在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方向娩出。
(二)骨盆底
骨盆底由肌肉及筋膜所组成,封闭骨盆出口,为尿道、 及直肠所贯穿,有承托盆腔器官,使之保持正常位置的作用。分娩时如骨盆底组织受损伤,则盆底松弛,影响盆腔器官位置,可发生子宫脱垂。
骨盆底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上支及坐骨结节。骨盆底从外向内分为三层组织:浅层筋膜与肌肉,尿生殖隔,盆隔。
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
(一)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内可约有10万-50万个卵细胞。每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原始的卵泡细胞,也称颗粒细胞,两者之外还围有一层基膜而形成一个始基卵泡。
由于垂体前叶促卵泡素(FSH)的作用,始基卵泡开始发育,但99%以上都在开始发育后的不同阶段自行退化、萎缩成闭锁卵泡,一般每月只有一个发育成熟而排卵。在妇女一生中,能发育至成熟而排卵的卵细胞约有400-500个。青春期后,有的始基卵泡内的卵母细胞增大,其周围颗粒细胞增生成复层,细胞表面FSH受体增多,卵母细胞的周围形成一层透明膜,称透明带。透明带之外的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同时在FSH作用下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分化成内外两层卵泡膜细胞。卵泡膜细胞分泌雄激素,经颗粒细胞中已活化的芳香化酶的作用转化为雌激素。雌激素与FSH的协同作用又使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膜上合成黄体生成素(LH)受体。这些激素和血循环中渗出的液体及其他蛋白质等聚于颗粒细胞群之间隙中,称卵泡液。卵泡液逐渐增多,空隙随之增大,卵母细胞连同增殖的颗粒细胞层凸入空腔内形成卵丘。至此卵泡发育成熟,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称成熟卵泡。成熟卵泡B超仪显示直径约为18-25mm左右。
(二)排卵
成熟卵泡受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LH)的影响,卵泡膜溶解和破裂,卵泡液流出,成熟的卵母细胞及其周围之卵丘一并挤出入腹腔,此过程称排卵。排卵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最近有人认为,排卵可能与前列腺素引起成熟卵泡周围的平滑肌纤维收缩有关。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见于某一侧卵巢。
(三)黄体的形成和萎缩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泡膜内血管破裂出血,于泡内凝成血块,称血体。其后卵泡壁的破口很快被纤维蛋白封闭而修复,血被吸收形成黄体。卵泡内遗留的颗粒细胞积聚**的类脂质颗粒而形成黄体细胞。于排卵后的7-8天,黄体发育达最盛期,直径约1-3cm,色黄,突出于卵巢表面。
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其功能由胎盘取代。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萎缩的黄体历时8-10周后,最终转变成纤维化的白体,呈疤痕状。
(四)卵巢分泌的激素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由卵泡的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分泌。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的分泌量较少,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分泌量逐渐增高,至排卵前24小时达高峰,雌二醇分泌量可达400mg,以后稍减。黄体发育过程中分泌量又渐增加,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第二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月经来潮前急剧下降到最低水平。其主要生理作用为:
(1)能促进卵泡的发育。如不足,将致卵泡发育停止而闭锁。
(2)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粘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 通过。
(3)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使 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元增多,保持 呈弱酸性。
(5)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 、乳晕着色, 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7)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8)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间体,故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内均有孕激素存在,主要由排卵后的黄体细胞及卵泡内膜细胞分泌。在卵泡早期孕激素在血中含量极微,至排卵前,因卵泡开始有黄素化,血中含量略有升高,排卵后随黄体的发育,孕激素分泌量显著增加,至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每24小时分泌量可达30mg,以后逐渐下降,黄体的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其主要生理作用:
(1)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降低子宫肌肉的兴奋性,以利孕卵植入和胚胎发育。
(2)抑制子宫颈内膜的粘液分泌,并使之粘稠。
(3)抑制输卵管蠕动。
(4)使 上皮细胞脱落、糖元沉积和 乳酸杆菌减少,酸性降低。
(5)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对乳汁的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
(6)对正常的妇女有使体温轻度升高的作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上升0.3℃-0.5℃。
(7)对丘脑下部和脑垂体仅有抑制性的负反馈作用,因而抑制脑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素的释放。
3.雄激素妇女体内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卵泡外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可以产生极少量雄激素。雄激素可促使 、腋毛的生长,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和骨骼的发育,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大量雄激素与雌激素有拮抗的作用。
四、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卵巢周期性变化时所产生的两种主要激素即雌、孕激素,影响着生殖系统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并使之产生月经。此外,子宫颈、输卵管和 上皮细胞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一般分为四个时期,但事实上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的成熟阶段,子宫内膜显著增殖是本期的主要特点。在新生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月经后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细胞再生修复,继之迅速增殖,内膜中腺体增多,到增殖末期其厚度可达2-3mm,腺管由直管状变为螺旋状,腺上皮细胞由立方形变为高柱状,胞核由底部逐渐移至中央,核下有空袍。间质增生变为致密,细胞呈星状,小动脉延长,呈螺旋形。
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4天,相当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及雌激素,共同作用于已增殖的子宫内膜,使之继续增厚,腺体出现高度分泌现象,是本期组织学的主要特征。此时,腺管进一步增大弯曲,切面呈锯齿状,腺腔内含有大量粘液。腺上皮细胞增大,胞核移向底部,胞浆内有许多分泌颗粒,间质出现水肿,间质细胞的胞浆增多,小动脉急剧增长,呈螺旋状,明显弯曲。到分泌晚期,内膜可达5-6n加厚,明显地分为三层。①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在月经周期中无明显变化,月经后内膜的修复即从这一层开始。②海绵层:位于基底层之上,是内膜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含有增生的腺体及血管,其切面呈疏松的海绵状,有周期性变化,于行经时脱落。③致密层:在子宫内膜的表面,腺体较小,也有周期性变化,故与海绵层合称机能层。
3.月经前期,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期。如未妊娠,因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迅速下降,子宫内膜出现退行性变化,间质水肿逐渐消失,组织变致密,腺管被压,内膜的螺旋小动脉也受到挤压而更加卷曲,使血流受阻变慢,于月经前4~24小时,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性收缩,以致子宫内膜机能层缺血、缺氧而坏死。当血管收缩一定时间后出现舒张时,由于末端血管因缺氧损坏、破裂,血液溢出,引起内膜下小血肿。
4.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即月经来潮期,子宫内膜的主要特点为出血与脱落。由于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在海绵层底部形成许多小的血肿,加之酶的分解作用,使内膜成片状或分散地从基底层逐渐脱落,与血液混合排出,即为月经。在子宫腔内的积血达一定量时,兴奋子宫内壁,引起反射性的子宫颈松弛和子宫排空性收缩,所以正常经血呈间歇性排出。最后,整个机能层几乎全部脱落,内膜表面留有腺管和血管断端,没有上皮遮盖。
继之,内膜创面又从基底层开始修复,由腺管断端长出新上皮将内膜表面覆盖;由血管断端长出新血管,新血管垂直于内膜表面,细而长,但此时内膜极薄,厚约1-2mm,腺体小,腺管直,细胞呈方形,位于基底部。因此月经期实际上是上一周期的结束,又是新周期的开始。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输卵管上皮细胞受雌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核近表面,无纤毛细胞的核靠近基底部,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在孕激素作用下纤毛细胞变短小,无纤毛细胞则凸出于表面,且含大量糖元并有分泌,有利于孕卵在输卵管运行过程中吸收营养。
2.子宫颈及其分泌物的周期性变化子宫颈粘膜周期性变化不明显,但其腺细胞分泌粘液却有周期性变化。月经干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粘液分泌量也少,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宫颈粘液的分泌量逐渐增多,且变稀薄而透明,状若蛋清。至排卵期分泌量达高峰,粘液可延展拉成细丝状,将粘液涂于玻片上干燥后,显微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在月经周期的6-7天即可出现,至排卵前结晶形状最典型。排卵后,在孕激素作用下,粘液变粘稠而浑浊,延展性也差,拉丝时易断裂,涂片干燥后镜检,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消失,代之以呈条索状排列的椭圆体。
3. 细胞的周期性变化在排卵前, 上皮在雌激素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渐渐演变成中层与表层细胞,表层细胞角化程度增高,细胞内糖元含量增多,经寄生于 内的 杆菌分解而成乳酸,使 内保持一定的酸度,从而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称之为 的自洁作用。排卵后 的上皮细胞在孕激素作用下,加速脱落,脱落的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临床上常根据 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卵巢功能。
五、性周期的调节
性成熟以后,由于卵巢周期性变化,使其生殖器官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卵巢分泌性激素并能作用于它的靶器官,主要是由丘脑下部和脑垂体调节的,称为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月经只是性周期的重要标志,它正常与否可以反映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丘脑下部对脑垂体的调节
已经证实,丘脑下部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RH)。GnRH为十肽类激素,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通过门脉循环到达并作用于垂体前叶,调节垂体两种激素即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合成与释放,使垂体的两种促性腺激素离开细胞,进入血循环。丘脑下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平均每60-120分钟分泌一次。在卵泡期脉冲的幅度和频率均较高,在黄体期其幅度降低,频率减慢。在下丘脑的神经元细胞中存在着性激素的受体。
(二)脑垂体对卵巢的调节
脑垂体在GnRH作用下产生的两种促性腺激素(FSH、LH)都是糖蛋白激素,能直接影响卵巢的周期活动。在卵巢的颗粒细胞和间质细胞膜上有FSH的受体,在FSH作用下,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被活化,靠近卵泡的间质细胞分化成内外两层卵泡膜细胞。同时FSH与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使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膜上合成LH受体。
因此,卵泡期,FSH可使卵母细胞增大,卵泡发育、成熟,并使卵泡内膜细胞及颗粒细胞产生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时雌激素水平出现第一个高峰。
排卵期,FSH和LH协同作用,特别是LH的峰式释放,导致成熟卵泡的破裂与排卵。
黄体期,LH主要作用于黄体细胞(颗粒细胞黄素化)产生孕激素,在排卯后7—8天达峰值。同时FSH作用于卵泡内膜细胞继续产生雌激素,与孕激素同时出现第二个雌激素高峰。
脑垂体的FSH和LH也呈脉冲式分泌。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具有GnRH和雌二醇的受体。
(三)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逆向地影响下丘脑和脑垂体产生和释放其内分泌激素,这种作用称为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如果产生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反馈,如果产生抑制作用则称为负反馈。性激素所以有反馈作用是因为丘脑下部、脑垂体的功能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
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E2),有正、负两方面的反馈作用,但其正反馈是有条件的。雌激素增加下丘脑GnP,H的释放脉冲,压低垂体FSH的释放脉冲。因此卵泡期末,雌激素水平较高,LH频率增加,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时第一个高峰时,不仅使下丘脑GnRH释放脉冲增加,并且当E2分泌量达到734nmoVml时,又使丘脑下部的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也产生兴奋性的正反馈作用,导致了LH血内水平的峰式变化,诱发排卵。必须明确,下丘脑分泌的GnRH主要调节垂体LH的合成与释放。当GnRH脉
冲分泌的幅度和频率增高时,则LH分泌增加;GnRH脉冲分泌的幅度和频率降低时,对FSH的分泌有利。
孕激素(P)减少下丘脑GnRH释放脉冲,对垂体不产生显著的反馈。孕激素有抑制雌激素正反馈的作用,同时,孕激素和雌激素协同作用则产生较强的负反馈。因此,雌激素在黄体期出现第二个高峰时,由于同时有孕激素存在,不能出现LH的峰式变化。
综上所述,丘脑下部』茵垂体-卵巢轴在大脑皮层控制下,通过调节与反馈,保持着内分泌的动态平衡,从而使卵巢发生周期性变化,并使育龄妇女的生殖器官发生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
上一项:第十四章 前阴病 > 第三节 阴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