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三角肌肌肉注射,还有一个是臀部肌肉注射,请问这两个地方的注射选择有何讲究?

一个是三角肌肌肉注射,还有一个是臀部肌肉注射,请问这两个地方的注射选择有何讲究?,第1张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肌肉位置:

1、臀大肌: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

扩展资料:

儿童肌肉注射注意: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肌注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部位定位法及体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方四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避开内角)。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小肌注射法体位:

  (1)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3)仰卧位:注射时,嘱病员肌肉放松,勿紧张。

  (4)坐位:嘱坐好,放松局部肌肉。

  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处,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4、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厘米宽,位于膝上10厘米,髋关节下10厘米左右。

  5、上臂三角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上臂三角肌下缘是肩外侧用力时发达肌肉的的下缘,是上臂三角肌的一部分,注射治疗的常用部位。

扩展资料:

1、上臂三角肌上部的起点:是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下缘的止点:是肱骨三角肌粗隆。

2、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3、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4、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接种的疫苗有:麻腮风疫苗和乙脑疫苗等。

5、前缘借三角胸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自前而后,遮盖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长头的上部小圆肌和冈下肌的外侧部。

6、恰对斜方肌止点而起自锁骨外侧1/3的前缘、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唇和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下方逐渐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该肌生理横断面为1960平方厘米。

参考资料:

-三角肌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骨名·髃骨 5 经穴别名·髃骨 51 髃骨的别名 52 出处 53 特异性 54 穴名解 55 所属部位 56 肩髃穴的定位 57 取法 58 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9 穴区神经、血管 510 特异性 511 功效与作用 512 主治病症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5132 灸法 514 配伍 515 文献摘要 516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1 拼音

yú gǔ

2 英文参考

acromion scapul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髃骨:1骨名;2经穴别名。[1]

4 骨名·髃骨

髃骨为骨名。指肱骨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1]

5 经穴别名·髃骨

髃骨为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即肩髃[1]。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2]。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51 髃骨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

54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

55 所属部位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56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4][5]。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6]。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57 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7]。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58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5]。

59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6]。

510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511 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2]。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7]。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512 主治病症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5]。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2]。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7]。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7]。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2][6]。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7]。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7]。

5132 灸法

可灸[2][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514 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2]。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2]。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7]。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7]。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7]。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7]。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7]。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5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516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7]。

随着医学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和新生代抗生素的大量涌现,静脉给药途径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肌肉注射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重视不够也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现将本人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心得总结如下。

1 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3)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4)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 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21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2 恶液质病人 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23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 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24 浮肿病人 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25 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26 注射部位有瘢痕,皮肤病者 注射时尽量避开瘢痕、皮肤病处,因瘢痕处药液不易吸收,皮肤病处霉菌易被带入 深部组织造成感染。

27 “惧针”心理者 注射前摆正体位,做好解释工作,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相信会减少不良反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小儿肌肉注射医学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具体注射部位,但是主要的注射部位有两处,一处是臀大肌的注射,另一处是上臂三角肌注射,上臂三角肌位置的注射往往疼痛感比较明显,小儿肌肉注射最好选择臀大肌的注射,这两个注射的部位定位也比较好明确,臀大肌的定位是在臀部的最上方向下3-4指左右,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是在,上臂的外侧,肩峰的位置向下三指。肌肉注射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来操作,不建议自行盲目操作,避免带来其他不好的影响。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因为孩子比较小,一般选择口服和输液你好,这种情况如果必须肌肉注射,选择臀部外上的部位,避开坐骨神经,药物选择刺激性小的,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硬结,需要毛巾热敷,或敷土豆片,注射次数一般选择每日一次,一般不超过七

1 肩髃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比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穴:上臂平举时,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部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肩髃穴。

2 肩髃穴名解析

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固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

3 肩髃穴主治疾病

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为上肢要穴,具有疏风散热,通经活络,缓解肩臂疼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肩关节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肩胛痛,臂痛,半身不遂,肩臂风湿痛等症。此外对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经常刺激肩髃穴,尤其是进行针刺,能起到很好的疏风活络作用。

4 肩髃穴自我取穴按摩方法

正坐,左手屈肘抬臂,与肩同高,用右手中指的指腹垂直按压穴位,以有酸痛,胀麻的感觉为宜,分别按揉左右两边的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98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