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卧推上吃过亏,甚至其中一些不是不知道卧推标准姿势。所以在进行卧推训练的时候,最基本的是循序渐进。
无害即是标准,想知道一个标准卧推姿势是怎样的,首先要知道卧推最容易受伤的是什么部位,然后的对症下药,找出其中规律。
总的来说,卧推受伤部位主要是肩袖、三角肌、手肘和手腕。受伤部位不同,预防措施也不一样。
一、卧推肩袖受伤预防
肩袖是小肌群中的小肌群,所以强度非常的低,轻微一点点代偿就会导致受伤,所以将肩袖的预防放在首位。
肩袖控制肱骨旋转,也就是手臂内外旋转,所以在卧推的时候,大臂保持固定非常重要,大臂保持固定的意思就是大臂不要旋转。
大臂不会旋转的条件是小臂位置不发生变化,小臂不能前移后摆,那样会加重肩袖负担。正确的姿势是小臂应与受力方向平行,平板卧推时与地面垂直即可。
在卧推过程中小臂前后的摆动或者错位,都会造成肩袖的损伤。
同时,卧推夹角也会对肩袖造成负担,卧推夹角越大,肩袖负担越重,一般在30度到60度左右即可。
同时卧推夹角也应该保持固定,夹角不能保持固定也会增加肩袖损伤风险、
二、卧推三角肌受伤预防
卧推是胸肌在发力,胸肌是大肌群,三角肌是小肌群,三角肌受不了胸肌训练重量情有可原。
三角肌受伤的主要原因是代偿,也就是试图通过肩胛骨前伸的动作来代替胸肌收缩,这反而好心帮了倒忙。
在卧推的时候,肩胛骨后缩下沉,后背两块肩胛骨往中间靠拢,同时往腰部下沉,就可以大幅减轻三角肌负担。
如果新手阶段感觉肩胛骨固定不住的话,你还可以尝试在脊柱位置垫个长条薄毛巾。
或者你也可以拱起你的腰部,这种借力方式能使你的肩胛骨被动保持固定,也是非常常见的方式。
三、卧推手肘受伤预防
卧推时手肘受伤,是因为卧推时轨迹的问题,杠铃卧推尽量不要直上直下,而是一条斜弧线。
卧推时杠铃杆从胸肌下沿开始,斜上升到胸肌上束位置,这个过程并不是直上直下的。
杠铃卧推是杠铃抓举是固定的,直上直下的话,小臂就得内摆或外摆,这就导致肘关节超出活动范围,进而导致手肘受伤。
哑铃卧推时可以直上直下的,直上直下有利于胸肌上束的塑造。
但同时它也会加重三角肌负担,新手无论是杠铃卧推还是哑铃卧推,都是不建议直上直下的。
四、卧推手腕受伤预防
腕关节的受伤主要是因为握姿的不正确,腕关节要中立,这样关节才可以承受的住强大的重量。
我们健身抓杆
1、肩袖肌群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四块组成,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肩关节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肩带肌群通常主要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还有影响肩胛骨活动的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
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帅B,为什么我在做任何将手臂举起的动作时,经常会有肩部突出,咔嚓作响,咯吱作响,有时候还会疼痛呢?如果你也有过相同的经历,那么,今天的文章就非常值得你一看,给大家提出两点建议,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还是老规矩,要解决问题,就得先知道原因。当你将手举过头顶时,肩胛就会参与做功。肩胛配合肩关节的活动才能让你的手臂举过头顶,如果肩胛不活动,你的手臂不可能举过头顶。
肩胛骨上回旋
另外,在这个动作里,你会用到一处平时我们不关注的肌肉,「肩袖肌群」
肩袖肌群包括四块细小的肌肉: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这四块肌肉就像袖子一样包裹着肩部。
肩袖肌群
无论是做肩上推举,还是三头肌的头推举等动作的时候,它们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因为肩袖肌肉会包裹着手臂上端的肌肉,这些肌肉在收缩时,会向右后方回转,包住手臂上端,上臂向后转动,进入关节,使骨骼只在关节中央运动。
肩胛中立位
当手臂向上举的时候,如果肩袖肌群太弱没有进行做功,骨端就会逐步位移到关节上端,于是压迫到关节顶端,挤压肩峰的肌肉,甚至会产生碰撞,继续上抬压迫肌腱,最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所说的肩袖肌腱撕裂。这是因为挤压过度造成的,就像绳子被拧过了头,就断了。
所以,在做动作时,最好不要造成关节向上位移,让关节在中央移动。肩袖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骨端在做双手上抬类似的动作中,让关节保持在中央。让上臂上抬时有更多的移动空间。
前锯肌无力
大家看我们上面动态图的时候可以看到,能够让肩胛骨做上回旋(就是我们的手臂向上抬聚过头顶的时候)的肌肉有:上斜方肌,下斜方肌,前锯肌。这三块肌肉形成力偶,就像平时开车两手转动方向盘一样,虽然左右手的线性移动方向不同,却使方向盘往同一个方向转动,将肩胛骨上回旋,这就是所谓的肩胛骨运动的方向盘理论。肩胛骨上回旋是构我们做上推举,颈后臂屈伸等动作中一个极度重要的要素。前锯肌无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翼状肩胛。
正常人的肩胛骨紧贴胸壁,这主要是由前锯肌和斜方肌的协同收缩来完成的。如果前锯肌和斜方肌无力,就可使肩胛骨失去贴胸的作用力。当上臂运动使肩胛骨旋转时,它就可以出现因脊柱缘失去牵拉而翘起,形成似蟋蟀翅膀的样的畸形,所以临床据此特征而命名为翼状肩_
同时因为前锯肌是肩胛骨上回旋的主要肌肉,肌肉无力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手臂在向上抬的时候出现明显的卡压或者疼痛出现。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相信这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两个要点,往下看。
1:加强肩袖肌群
造成肩部受伤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我现在跟大家说的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因为我们做推举的人很少真正关注这一块,但肩袖是唯一能够帮助肩关节的肌肉。没有别的办法,不练不行。
▲那么方法是,靠墙让手臂和背部贴上墙壁,靠好。你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手指位置,你要注意手指位置,让这块抵住墙壁。(食指的这面,红线位置)
2:然后是手肘,让手肘后部也抵住墙壁。
手臂向上抬,在你接近头顶的时候,你会发现,越往上,你的肩膀就肯定会离开墙壁。有自然向内的趋势,让手臂合拢。最终让手的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第一次做这个动作时,你会发现,手肘肯定会离开墙壁,或者手指会离开墙壁,或者两者都离开墙壁,上抬就会出现这个情况。
不过没事,继续做,第二次,情况就会变得好一些,第三次,情况又会变好,一共做5-6次,然后向前走一步。正常的将手臂抬过头部,我们前面所说的各种肩部不适症状,响动之类的情况,不管是什么情况,你会发现症状已经减轻了。甚至,症状完全消失了,是不是觉得很惊喜?其实原理是,你暂时还原了肩袖的位置,让你的骨头恢复到正确的位置。于是,在你做动作时,骨骼有了更多空间,从而不挤压肌腱和骨骼。
因此,只要我们长期锻炼,将其融入日常训练中,就能克服这个情况,让肩袖不易受到损伤,撕裂。因为一但肩膀损伤,就难以完全恢复,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家看过我直播的都知道,我肩部受过伤,也是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恢复过来的。所以作为过来人,非常的有必要去提醒大家重视这个问题。
2:强化前锯肌
单臂哑铃侧举
单手持哑铃,上半身向未持哑铃的一侧倾斜,然后直接向上推举起哑铃。在重新开始收缩前锯肌进行推举前,要让负重施加在前锯肌区域上。确保收缩前锯肌的同时,垂直上举。这样会在练肩部肌肉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把前锯肌练得更大。
我们健身的同时,避免损伤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更安全更健康的去运动,是我想给大家传达的概念。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希望了解的内容,那么告诉我,或者在积极在文章底下留言,我们下期再会。
肩袖是覆盖于盂肱关节前、上、后方的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位于肩峰和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紧密相连。
肩袖的主要功能是在上臂外展时将肱骨头向关节盂方向拉近,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结构,对维护肩部功能和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肩袖损伤属于肌腱炎的一种,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创伤性肩袖损伤大多数发生在青壮年,以上肢运动为主的体育项目(如棒球、游泳、举重、球拍等),或在提拉重物等劳动作业中由较大暴力所引发的损伤。
非创伤性肩袖损伤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以年龄、磨损或者血供等因素引起肩袖组织退变。另外,肩峰下撞击征也是引起肩袖退变撕裂的常见原因。
肩袖损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伴抬举无力,夜间患侧侧卧位疼痛明显加重,疼痛分布于肩关节前方和三角肌区域;患侧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内旋等活动受限,转动关节可有肩袖滑过骨面的弹拨响声,撕裂较大或病史长者可出现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萎缩;有明显的压痛感,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当肩袖浅层损伤,且没有涉及到肌腱的主要部分,对运动无明显影响时,大多可进行非手术综合治疗。若仍不能基本恢复肩关节外展活动或当肩袖撕裂发生在全层或深层时,则有必要采取手术治疗。在理疗、冷敷、护具固定、药物、针灸、局部封闭、中医中药等常规性治疗期间,可同时使用博道肩部固定带等护肩产品,加强肩部保暖,通过对患部的局部施压与制动,可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矫正其力学结构,确保静养空间,有效提高康复治疗和防护效果。非创伤性肩袖损伤常被误诊为肩周炎,肩周炎的治疗关键是增加关节活动,而肩袖损伤的治疗关键则是制动和静养,因此,治疗时应对二者予以认真鉴别。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练肩的时候如何避免肩袖损伤?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都说肩袖很脆弱,那如何做能避免肩袖受伤呢?
肩上推举放在前
不论训练身体哪个部位,经受过时间检验的方法是,先从多关节运动开始,在你能量水平最高时完成复合动作。
多关节动作包含2个或2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运动,会最大程度调动肌肉。而直立推举动作是最常见的肩部多关节运动,让三角肌三个头和肱三头肌以及其他协作肌群同时参与。
不管你是站姿还是坐姿,都是一样的推,但两种类型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站立时,你能够通过髋和膝产生一些推力,这个动作叫站姿肩上推举,通常比坐姿可以使用更重的重量,做更多的次数。
而坐姿推举被认为隔离目标肌肉更好一些的动作,因为它更难通过下半身借力,但是你会因此牺牲掉一些重量,一些次数,或两者兼而有之。
但底线是,每种类型的运动在设计肩膀训练又具有可取优秀之处,所以不要单纯的选择一个,而抛弃另一个。
1热身不可少
肩部的肌肉相对较胸部和背部肌群还要小,当进行较重的上半身胸、背部训练时,如果没有事先热身,特别是针对肩膀部位,容易造成不适,甚至受伤。
推荐动作——YTWL肩膀练习
2均衡分配训练动作
而热身完之後,不要只单纯的进行同一种角度的训练。肩膀酸痛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均衡的分配动作,总是重覆同样训练。
例如:不要只做“推”的胸部训练,也必须加入“拉”的背部训练,才能平衡发展。如果是特别针对肩部的训练,从较轻的重量开始再逐渐提高重量。
3肩胛骨,保持夹紧状态
上半身的训练,经常出现的状况之一是:没有把肩胛骨夹紧,导致肩膀不稳定。
只要手上拿着重量,记得在整个过程中肩部旋转肌袖都要一直保持稳定出力,将两侧的肩胛骨往脊椎中央方向夹紧,这可以让肩部肌肉保持在正确施力的范围方向,防止受伤。
在健身锻炼中,预防损伤比治疗更重要,下面三点尤其需要注意:
1、在开始正式运动前要做一下“热身”活动,即缓慢、有控制地做上臂旋转动作,可以帮助拉伸和锻炼肩袖肌肉,能有效预防肩袖损伤。
2、在运动中,运动者要关注自身,即有意识地“感受”自己的肩部反应;一旦有疼痛和其他不良感觉,即应引起注意以及停止运动,然后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或早期进行治疗。
3、运动尤其是在健身房的运动训练不要过度。例如,练完胸大肌和背阔肌后,就不宜再对肩部进行较大强度的训练。疲劳时运动更是大忌。
肩上推举放在前
不论训练身体哪个部位,经受过时间检验的方法是,先从多关节运动开始,在你能量水平最高时完成复合动作。
多关节动作包含2个或2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运动,会最大程度调动肌肉。而直立推举动作是最常见的肩部多关节运动,让三角肌三个头和肱三头肌以及其他协作肌群同时参与。
不管你是站姿还是坐姿,都是一样的推,但两种类型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站立时,你能够通过髋和膝产生一些推力,这个动作叫站姿肩上推举,通常比坐姿可以使用更重的重量,做更多的次数。
1、在开始正式运动前要做一下“热身”活动,即缓慢、有控制地做上臂旋转动作,可以帮助拉伸和锻炼肩袖肌肉,能有效预防肩袖损伤。2、在运动中,运动者要关注自身,即有意识地“感受”自己的肩部反应;一旦有疼痛和其他不良感觉,即应引起注意以及停止运动,然后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或早期进行治疗。3、尤其是在健身房的运动训练不要过度。
许多人知道锻炼肩部的重要性,但是往往他们都是为了锻炼三角肌前束和中束,而后束则是很少锻炼,同时由于肩袖肌群,用肉眼几乎看不到,所以许多人都没有去锻炼肩袖肌群的热情。
肩袖肌群是围绕在肩关节周围的肌群,它们虽然很小,但是却是肩关节的保护套,就重要性而言,它是保持肩部稳定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肩部所有的肌肉从肩胛骨开始,通过肩关节和上臂的股骨相连。
肩袖肌群主要有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等肌肉构成,常用动作有手臂外抬起,如你和别人打招呼或者道别;手臂外旋转,如演唱会随着节奏晃手;手臂内弯曲,如交叉双臂于胸前的姿势。
许多人由于长时间劳作,导致肩袖肌群损伤,一直也不知道是那儿出了问题,认为是自己的背阔肌或者斜方肌不够强壮,于是着急着去锻炼、或者让背部休息,但是再过一阵子,又开始疼痛,问了一些大神和教练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肩袖肌群出了毛病,于是又花大量时间亡羊补牢。
我们可不要做那种人,肩袖肌群虽然是小肌群,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我们只要在健身计划中,一周挑出很小的一段时间锻炼,就可以让自己有很大的程度避免肩袖损伤了。
下面,就给大家带来3组锻炼肩袖肌群的锻炼动作,每个动作锻炼2-4组,每组做8-15次。
第一个动作:拉力器伸缩内旋
站立在拉力器一侧,将拉力器滑轮调整到腰部位置,利用外侧手臂拉住手环,锻炼过程中股保持肘部紧贴体测,将拉力器沿着弧线像内侧拉伸,保持小臂和地面平行。换另一只手,做同样动作
第二个动作:拉力器伸缩外旋
和第一个动作类似,不过是把拉力器从内旋换成外旋。锻炼的肌肉也不一样,第一个动作主要是锻炼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第二个动作则是锻炼冈下肌、小圆肌和后三角肌。。如果没有拉力器,或者没时间去健身房,可以用拉力绳代替。
第三个动作:哑铃上旋
双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双手各抓握一个哑铃,开始小臂和地面平行,保持肘关节、和前臂稳定,小臂和大臂呈直角,然后旋转,将小臂上旋到与地面垂直,然后恢复到原状。此动作主要是锻炼冈上肌、侧三角肌和前三角肌,在手臂抬起到前45度的过程中主要是冈上肌在发挥作用,各位可以挑选自己薄弱缓解进行针对性锻炼即可。
肩袖损伤的临床表现:
1肩袖损伤的症状。急性损伤者肩顶部突发剧痛,有撕裂或折断感,疼痛维持数目,以后逐渐减轻。急性症状消退后,疼痛扩展至三角肌止点区域,由于将上臂外展过肩会产生疼痛,患者往往将上臀垂于体删。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隐匿性进行性肩关节疼痛和无力,常放散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夜间疼痛加重。肩关节因疼痛可导致主、被动活动相继受限。
2肩袖损伤的临床体征:
(1)触痛:急性期撕裂处可及触痛,过后,该处压痛仍可触及。因上肌受累时,压痛在大结节顶部。因下肌受累,压痛在大结节顶部的外侧。裂口影响二头肌腱时,触痛即在结节间沟处。肩胛下肌腱撕裂时触痛在前下方。
(2)弹响:患者在上举及旋转上臂时可感到有响声。将手放在患者身上,令其上举及旋转能感觉到弹响,被动活动时弹响可以加重。
(3)肌萎缩:急性期2~3周后即可出现因上、因下肌萤缩,尤以因下肌为明显。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长久者小圆肌和斜方肌也可叫显萎缩。三角肌因萎缩而扁平,但不如因下、因上肌显著。
(4)降起及凹陷:撕裂严重时常有隆起或沟状凹陷。隆起者是大结节骨突,仍有部分肌腱袖止点连着。凹陷则是肩袖撕裂后留下的缺损。伸直位时隆起在肩峰缘正前方,外展时上述隆起或凹陷通过喙肩弓而引起弹响。
(5)肩肱关节功能障碍:撕裂严重时患者不能外展上臂,而由耸肩替代。
(6)肩袖损伤轻微者,外展上臂时撕裂部分挤人时喙肩韧带下方而致疼痛,叩所谓肩痛弧综合征阳性:患者在立位接受检查,固定肩胛下角令外展患肢,正常时可无疼痛地自0。上举至160°,肩峰下有病变时,外展至45%出现痛楚,80°~120°间疼痛最重,此时大结节与肩峰距离最近,超过l20°后疼痛减轻,160°时无疼痛。上臂放下时,同样于该范围出现疼痛。除肩袖撕裂外,因上肌腱钙化、炎症、肩峰下滑囊炎等,也可出观肩痛弧综合征。
(7)肩袖损伤患者抬臂力量减弱,虽然患者可以自由外展上臂,但只要轻施阻力,外展或前屈就有困难。病程长久者,臂部旋转或上抬活动减退甚至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