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后束可以说是肩部训练中最难训练的部位,有很多健身者为了练好三角肌后束,试过各种训练方式,依然无法练出令自己满意的三角肌后束,三角肌后束训练不像前束和中束那样,可以利用可以利用前平举和平举那样就能直接的刺激到,而且三角肌后束训练对于角度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如果角度选择的不对或者发力不对,都很难刺激到三角肌后束部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健身者在训练三角肌时总是感受不到三角肌发力,反倒是背部和斜方肌发力多,而三角肌后束没有任何感觉,所以总是练不好三角肌后束。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重量和角度没有掌握好,训练三角肌后束对于重要的要求是非常敏感的,训练三角肌后束如果重量太大,就会刺激到背部,因为肩部没有那么强的器械控制力,所以当你使用大重量时就自然的会像背部借力,也是什么你训练三角肌后束明明动作做的非常标准,但是后束总是没有感觉的原因,还有就是角度问题。
训练三角肌后束的动作角度必须是直接能刺激到的后束的,如果动作由偏差,那么刺激的位置就会改变,所以效果就不好,训练这三角肌后束者两点非常关键,只有充分的掌握了这两点你才会有机会练好三角肌,让后束真正的饱满起来,使整个肩部非常的有形。
下面为大家整理一组关于三角肌后束的专项训练,这组动作可以帮助训练者更好的专项强化后束部位,这次的动作全部都针对三角肌后束的强化,如果你的后束部位比较薄弱,那么你可以专门抽出一些单独的训练日进行专项强化,直到后束强化好以后,再进行肩部整体全面训练,一共5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 - 4组,每组次数范围15 - 10次。
动作1,单侧划船,在训练时你要注意这个动作的角度以及姿势,训练时单臂依靠在健身椅椅背上,固定好身体的姿势,避免在训练时有借力倾向,这样的姿势不仅可以避免借力,更能控制身体的晃动降低肩部压力,然后开始单臂划船,注意发力是将理论集中于肩部,要避免背部借力和斜方肌借力,训练时使用中等重量或者轻重量训练。
动作2,哑铃反飞鸟,训练时将健身椅调到一定的角度如下图,然后俯趴在上面做哑铃反飞鸟训练,这个动作在训练时你要注意动作幅度和速度,哑铃向上回收时达到与肩平即可,不能过度收缩,如果超过肩部过度收缩就会将刺激目标转到背部,那样就刺激不到后束部位了,这一点训练者一定要注意,还有就是一定不能动作太快,如果动作太快不仅刺激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增加肩关节压力,动作左右两边发力保持平稳一致,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动作3,绳索后拉,这个动作要注意的也是幅度和速度,幅度要注意的是绳索后拉的位置详细参考动图,手握索绳的部位要后拉到肩部,双臂高度与肩部保持水平线,不能高也不能低,这一点非常重要,高低都会影响这个动作的效果,一定要注意,然后就是动作的速度,这个动作一定要做到均衡慢速训练,如果动作太快会有器械反振的,对肩部不好。
动作4,器械反飞鸟,这个动作在训练时要要注意手臂与肩部水平,所有训练三角肌后束的动作都要做到手臂与肩部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否者就无法准确的刺激到后束部位,这就是训练后束的关键所在,有很多健身者练不好肩部的原因就是出在这里,因为手臂没有与肩部保持水平平衡,改变了刺激目标,所以一直练不好后束,如果你有这种情况,那么就要立即纠正,这个动作的幅度也是当手臂移动到与肩部平行即可,如果过肩后刺激的部位就是背部了,而不是三角肌后束了。
动作5,绳索反向交叉,这个动作与上个动作的要点基本一样,就是手臂后拉时不能超过肩部,这个动作训练时可以使用中等重量训练,刺激的效果非常好,但是要在顶峰处停顿1-2秒,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刺激状态。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一.二维超声表现1、子宫增大、形态失常:肌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子宫常均匀增大;浆膜下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的肌壁间肌瘤常导致子宫不规则增大。2、宫内回声改变1)肌壁间肌瘤: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多呈低回声,较大的肌瘤伴后方回声衰减,瘤体与宫壁正常肌层之间界限较清晰,经阴道扫查可以显示直径5mm以下的肌瘤,多数小肌瘤呈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2)浆膜下肌瘤: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向浆膜下突出,使子宫变形;完全突出宫体的浆膜下肌瘤,仅与宫体以一蒂相连;向两侧突出则形成阔韧带肌瘤。3)粘膜下肌瘤:经阴道超声扫查表现为子宫内膜变形或缺损,内膜下肌层可见低回声结节突向宫腔;肌瘤完全突入宫腔时,宫腔内出现实性占位病变,肌瘤与宫腔内膜之间有裂隙;带蒂的粘膜下肌瘤可以突入宫颈管内,形成宫颈管内实性占位声像,仔细扫查可见其与子宫壁有蒂相连;多发性粘膜下肌瘤使宫腔形态改变。3、肌瘤内部回声特征子宫肌瘤内部回声取决于肌瘤结缔组织纤维含量及有无变性,未变性的肌瘤常见回声类型有:1)衰减回声型:最常见,肌瘤结缔组织纤维成分较多,单发的大肌瘤常表现为明显衰减回声,位于子宫后壁的较大的肌瘤内回声衰减明显时类似无回声,易误认为囊性肿块,需结合经阴道扫查判断。2)旋涡状不均质回声型:亦较常见,回声排列有一定规则,多见于中等大小肌瘤。3)不均质低回声型:多见于直径小于2cm的小肌瘤。4、肌瘤变性声像:肌瘤发生变性时,瘤体旋涡状结构消失,无明显声衰减,内部回声多样化:1)囊性变:瘤内出现不均质低回声或大小不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2)红色变:瘤体增大,内部回声偏低,呈细花纹状,无明显衰减,声像图无特异性,需结合妊娠史、局部压痛判断。3)脂肪样变:肌瘤内呈现均质团状高回声。4)钙化:瘤体内环状或斑点状强回声,伴后方声衰减。5)肉瘤变:瘤体增大,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减低,杂乱不均,间有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详见下节。6)玻璃样变性:肌瘤声像改变无特异性,可表现为瘤内回声减低,不均匀。 注意:子宫肌瘤变性图像改变较有特异性的是囊性变和钙化,其他变性图像改变无特异性,超声提示变性需慎重。二.彩色多普勒与频谱多普勒表现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肌壁间子宫肌瘤周边因有假包膜,瘤周有较丰富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并呈分支状进入瘤体内部,瘤体内血流信号较子宫肌壁丰富;浆膜下肌瘤可显示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可据此与附件肿瘤鉴别;带蒂的粘膜下肌瘤蒂部可显示一条供血血管,以此判断肌瘤附着之处。应注意大多数肌瘤由于声衰减,仅可显示近场血流信号,难采录到肌瘤内部血流信号,造成瘤内无血流的假象,应进行多角度扫查,综合经腹和经阴道扫查的结果仔细鉴别。2、频谱多普勒:子宫动脉主干的频谱形态改变不明显,阻力指数略低于正常,其降低程度与瘤体大小、位置及瘤体内血流丰富程度有关。瘤体周边和内部均可记录到动脉性和静脉性频谱。瘤体内部血流阻力略低,阻力指数在0.50左右。当肌瘤较大或合并感染时,瘤体血供丰富,常可在中心部位记录到与恶性肿瘤相似的低阻力型动脉频谱,ri值可在0.40以下。3、继发变性时彩超表现变性时瘤体内彩色血流信号表现较复杂。肌瘤发生囊性变、脂肪样变性以及钙化等退行性变时,瘤体血流信号明显减少,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型,尤其在肌瘤钙化时,瘤周边及内部均无血流信号。而发生肉瘤变时,瘤内血流异常丰富,最大流速增加,阻力下降,ri值低于0.40。三.子宫肌瘤四维彩超表现子宫肌瘤是一种两性肿瘤,很少会发生恶性变。但是因其生长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四维彩超检查过程中不仅不需要憋尿,而且因其动态立体成像效果,对肌瘤定位及性质判定非常有利,可指导临床治疗。腹腔内四维彩超可发现微小肌瘤病灶,利于术中彻底清除。子宫肌瘤超声鉴别诊断1.粘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病变 突出于宫腔的粘膜下肌瘤呈不均质回声,需与子宫内膜病变如内膜息肉、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鉴别。鉴别要点为粘膜下肌瘤呈圆形,边界清晰,内膜基底层变形。而内膜息肉内膜基底层清晰;内膜增生过长为整个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癌的内膜厚度及回声不均,没有明显的肿物边界,彩超显示血流较丰富,血流阻力指数低于0.40;2.带蒂浆膜下肌瘤与卵巢实性肿瘤 浆膜下肌瘤瘤蒂较细时与卵巢实性肿瘤鉴别较困难,尤其是浆膜下肌瘤伴变性时声像变化复杂,更应注意排除卵巢肿瘤;肌瘤回声低或衰减较重时,需排除附件囊性肿块,如巧克力囊肿。借助彩超观察供应瘤体的血管有助于判断瘤体来源,若能找到同侧正常卵巢,则诊断不难,但是绝经后妇女因卵巢萎缩,常不能扫查到正常卵巢结构,使诊断困难。3.壁间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 单一较大的或较小但数量较多的壁间子宫肌瘤有时易与子宫腺肌病混淆,后者由于没有包膜,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子宫肌壁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但无环状血流,呈散在分布,藉此可与肌瘤鉴别。临床评价超声检查对子宫肌瘤的诊断被公认为首选方法,经阴道扫查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肌瘤部位、大小和数目,较小或位于子宫后壁的肌瘤常需结合经阴道四维超声检查确诊,与腺肌病鉴别困难时彩超有助于诊断。扫查较大肌瘤、尤其是位于远场的肌瘤时尽量用低频探头及调高增益。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支配冈上肌,主干继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 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 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不是,这是两个不同的肌肉。
斜方肌是位于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三角肌俗称“虎头肌”,因为它的形状凸出上臂,酷似虎头,而且发达的三角肌体积比较大,显得很威猛,所以它也是力量的象征。练好三角肌,可以增加肩部宽度。
这种情况是说子宫内的回声不太均匀,这种情况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的,定期复查就可以了。附件区的囊肿应该是巧克力囊肿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导致的,如果继续增长的话,就需要做手术进行切除了。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周围组织:
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三角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