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黏连就是由于肌肉的炎症,主要就是无菌性的炎症所导致的肢体活动受限。
这种情况常常见于肩周炎,因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非常丰富,并且肩关节活动度非常大,容易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导致充血水肿,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息及治疗,从而形成了肌肉的黏连,引起了肩关节的疼痛,叫做肩周炎。
引起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伤,长时间的劳动导致的慢性劳损,还有受凉,长时间的受到压迫等。颈椎病等其他疾病导致肩关节活动度减少也会出现肌肉粘连。
肌肉黏连的症状:
1、肩痛:早期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而且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4、后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扩展资料:
肌肉黏连复健方案:1、面对墙壁而立 ,双手爬墙 ,争取高度每天上升。
2、手指对叉 ,屈肘翻腕 ,掌心向上 ,用力向天上托举。
3、双手在身后相握 ,手背紧贴腰背 ,尽量上提 ,以碰到肩胛骨为度。
4、患侧手搭对侧肩膀 ,以健侧手推患侧肘摸背部。上述锻炼可从不同方向活动肩关节与韧带 ,逐步恢复其功能。
5每天早晨抡胳膊。正抡 40下 ,反抡 40下 ,两臂各抡一遍。
—肌肉黏连
肌肉粘连是一种肌肉炎症。肌肉粘连相当于中医的筋结,肩部受风寒湿邪侵袭,容易引起肩周炎,尤其50岁左右的人发病率最高,故又称“五十肩”。
1、形成原因:
肌肉粘连多是由于风寒,长时间劳动,长时间的坐卧不动。可以把肌肉粘连理解成肩周炎的早期症状。
2、病症后果:
轻则表现为患侧肩部一处或几处疼痛不适,重则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肉明显痉挛,使手不能梳头,甚至不能穿衣服。预防肩周炎,最理想又简单的方法是平时注意肩部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袭。
3、治愈方法:
首先,对肌肉粘连的程度做一个全面的检查,最好去大一些的医院,详细地了解肌肉粘连的部位、面积、是否有新生肌腱等等情况,以及做常规的血液化验,了解血液中各种蛋白、蛋白酶的情况。很多大医院的医生,会根据以上的检查数据给病人一些有针对性的物理康复建议。
开始阶段是愈合性训练,主要是让受损的肌肉组织愈合伤口和创面;然后使肌肉功能恢复性训练,逐渐的恢复肌肉的纤维组织,包括纤维组织的条理性、弹性、血液携氧量、饱和度等。
最后阶段是肌肉的粘连面清晰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配合器械训练,增加肌肉的耐力和拉伸的张度,逐渐使粘连的肌肉自然分离,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
扩展资料:
十步操治疗冻结肩(肌肉粘连):
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前应先局部热身,可洗热水澡或用热毛巾捂热患肩,持续10~15分钟后开始。
钟摆拉伸法。患者站立并轻弯腰,让患肢下垂并画圈,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十圈,一天一次。若症状好转,可增加画圈的直径,此外,可通过手持一定重量的物体(如水瓶、哑铃等)画圈,增加拉伸锻炼强度,物体重量约1~2千克。
毛巾拉伸法。两手从背后握住毛巾两端,先将毛巾保持水平位,然后用健手向上牵拉毛巾,使患肢向对侧运动。每天10~20次。若症状好转,可通过将毛巾搭在健侧肩膀上,双手握住毛巾两端牵拉的方法加强锻炼强度。
爬墙练习法。面对墙壁站立,与墙壁保持1/3手臂的距离,用手指接触墙壁,用手部的力量(不是肩关节的肌肉力量)从腰部水平开始,尽可能往上爬,然后缓慢将患肢放下,必要时可用健肢帮忙,每天10~20次。
横跨身体拉伸法。站立或坐立位,用健手握住患侧手肘,将患肢举起,横跨身体,并轻轻加压以牵拉患肩。每次拉伸持续15~20分钟,每天10~20次。
腋窝拉伸法。使用健侧手臂将患肢举起放在与胸部平齐的台面上,然后稍屈膝,使腋窝展开,然后缓慢加大屈膝幅度,从而拉伸肩关节。每天10~20次。
外旋拉伸法。双手握住橡皮筋,屈肘90度,使上臂贴于身体两侧,然后小范围外旋患肢,约30°~45°左右,持续5秒。一组10~15下,一天一组。
内旋拉伸法。站在关闭的门旁,用橡皮筋勾住门把手,患侧手抓住橡皮筋的另一端,屈肘90°,向身体一侧牵拉橡皮筋至30°~45°左右,持续5秒钟,一组10~15下,一天一组。
后伸练习。两侧上肢尽量伸向后背,直到疼痛不能容忍,每组10~20下,每天3组。
耸肩练习。患者双侧同时用力划圈样耸肩,反复进行,一组10~15下,一天一组。
扩胸运动。双手放在门的两侧作为支点,身体向前倾斜从而拉伸胸部,每组10~20下,每天3次。
-肌肉粘连
人民网-十步操治疗冻结肩
有以下的方法治疗:
云南白药喷雾剂(2种,一种是预防的一种是治疗的,喷治疗的那种)
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治疗:
推揉类(平面用力手法)
1.推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人体某一个部位或穴位上做前后、上下或左右的推动。推法在应用时所用的力量须由轻而重,根据不同部位而决定用力大小。用力大时,作用达肌肉、内脏;用力小时,作用达皮下组织。一般频率50- 150次/分,开始稍慢,逐渐加快。推法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可分为拇指推、手掌推、肘尖推、拳推。
推法的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增加皮肤强性,促进肌肉生长,消 除疲劳和使肌肉放松。
2.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皮肤表面顺、逆时针方向的回旋摩动。操作时指或掌不要紧贴皮肤,在皮肤表面做回旋性的摩动,作用力温和而浅,仅达皮肤与皮下。摩法的频率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慢的30-60次/分,快的100-200次/分左右。此法多用单手摩,也可用双手摩。常用在按摩的开始,或疼痛较剧烈的部位及用强手法按摩后,使肌肉放松。摩法的转动方向一般是顺时针方向运动,摩法根据不同部位有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种。
摩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气活血,消肿止痛,消积导滞,健脾和胃,调补脏腑,增强皮肤弹性等。
5.擦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的一种手法。其作用力浅,仅作用于皮肤及皮下。其频率较高,达100-200次/分。对皮肤引起反映较大,常要擦到皮肤发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故在操作时多用介质润滑,防止皮肤受损。此法可单手操作,根据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加快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湿经散寒等。
按拍类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处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按压的力度可浅到皮肉,深达骨骼、关节和部分内脏处。操作时按压的力量要由轻而重,使患部有一定压迫感后,持续一段时间,再慢慢放松。也可以有节律的一按一松,这种按压法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按压的强度与频率,不可过重、过急,应富有弹性。按法在施术时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疾病及不同治疗目的,可分为拇指按、中指按、拳按、掌按、肘按。图23。此外,尚有利用按摩工具按压等。
按法的主要作用是通经活络,散瘀止痛,矫正畸形等等。
2.掐法: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并持续的掐压。掐法刺激较强,常用于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时用力须由小到大,使其作用为由浅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时,可有强烈的酸胀感觉称“得气”反应。掐法也可称指针法,是以指代针的意思。另与掐法近似的一种指切法,是用一手或两手拇指做一排排轻巧而密集的掐压,边 掐边向前推进。这一方法一般用于组织肿胀时,将其向前 方推散,而使肿胀散开。
掐法的作用是刺激穴位,疏通经脉,消肿散瘀,镇静安神,开窍等。
3.拨法:是将手指端嵌入软组织缝隙中,然后做横向的拨动。拨法的刺激很强,局部可有酸胀反应,用的力更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另有一种称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软组织有肥厚或硬结处做刮拨的手法。刮拨的方向可根据病变部位走向而定。
拨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等。
4.振法:用指端或手掌紧压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震颤的一种手法。操作时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续用劲发力,使力量集中于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动力,使按摩部位随之而发生震颤。操作时要着力实而频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渗透的感觉。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较累,可 以使用电振器做治疗。但最好个做头、面部的电动按摩器治疗。通常每个穴位可做1分钟左右。振法可单手操作,也可用双手重叠操作。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指振法、掌振法、电振法三种。
振法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放松肌肉,调节神经,解痉止痛,消除疲劳等。
5 弹法:用手指背面弹打身体某一部位的方法。弹时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后食指发出拨动滑脱,使食指指背在思部着力弹打。弹打的强度需由轻而重,着力也要有弹性,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此手法多用单手操作,适用于关节部位,弹时可沿关节周围进行。
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关节,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疲劳等。
6、拍捶法:用手指或手掌轻巧地拍打身体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用空心拳或拳侧面捶击身体某部位的方法为捶法。拍法着力较轻,多用于胸廓、背部及表浅的关节部位;捶法作用力较重,可达肌肉、关节与骨骼。捶法轻而缓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击可使肌肉兴奋。不论拍、捶在操作时要以腕发力,由轻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阵快,一阵慢交替操作。动作要协调、灵活,着力要有弹性。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分别选用拍、捶的治疗方法。拍法可分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为直拳捶、卧拳捶和侧拳锤。
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肌肉疲劳,缓解局部酸胀等。
更多方法请去下面的网址观看:
http://blog5dcn/user17/haipai/200702/363210html
最近一位55岁女性患者前来就诊,主诉右肩膀已反复疼痛半年多了,一开始是打扫后才会有酸痛出现,还以为是肌肉酸痛,但最近两三个月发现晚上容易因为肩膀而痛醒,不得已之下故前来就诊,且叙述在穿脱衣服、梳头发或刷牙时,会因肩膀的僵硬疼痛而无法顺利完成动作,有时还会有虎口麻木或颈部酸痛等症状出现。
(情境照片/图库提供)
五十肩,又称冰冻肩,或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肩凝症等。常发生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女多于男,一般以单侧为居多。主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难耐,昼轻夜重,上举、后伸、外展等活动范围均受限等,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病因为肩部慢性劳损,或因老年性退变、劳累过度、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亦有因急性损伤的治疗需长时间固定肩关节活动所引起。使得肩部的肱骨关节囊、肩下滑液囊(黏连囊)、三角肌、二头肌、旋转肌腱群、韧带等组织退化或发炎,病患因疼痛不敢活动,导致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误认为是肩关节沾黏,而鼓励病患加强运动,反而让病情更加严重。
中年人易得五十肩宜休养
在中医属于「痹症」、「伤筋」、「筋痹」、「臂痛」等范围,本症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肩臑肘臂外皆痛」等相关记载。病因多为「劳损」,加上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邪侵于筋所致,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肿胀、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或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为临床表现的病证。
在五十肩的治疗上,西医多服用肌肉松弛剂或止痛消炎药物,中医治疗则根据个人的体质使用中药调理、针灸合并推拿治疗;针灸部分可局部取用肩髃、肩髎、肩贞、臂臑等穴位;或远部取条口、承山、阳陵泉等穴来治疗。因多属肩下粘连滑囊退化及周边肌肉疼痛,急性期冰敷;缓解期则搭配热敷、 等治疗,可加强疏经通络、活血散瘀的效果。除了门诊治疗外,也建议病人平时多休息,不宜肩部过度劳动或持重,并适时的热敷及做好保暖动作,可帮助维持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提升修复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