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提肛”也叫“裹臀吊裆”;其实多家武术流派都有要求,细节要求不一而已。象形意拳是“提肛裹胯”;八卦拳则要求“紧裆收胯”等。
太极拳的“提肛”,其实只要做到尾骨稍内敛,意识上注意提肛即可,从具体动作要求上说,大脑只要一想尾骨内敛即可,绝不能使劲收缩会阴部位追求形式上的内敛。意识上注意到尾骨内敛,就已经做到了肛门微收,自然胯部圆泛松活,身体下身有整体感。初学的可以尝试个做法可以帮助体会正确的感觉(但细微的感觉一般需要有经验的师傅帮调桩才好分辨感悟):桩步或者随便做个单鞭,两脚分开动作基本到位后,先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部肌肉向外向下舒展,然后意识引领沿腰椎向下逐节微微一提让臀轻向前内有收敛之意,有点像用臀部肌肉将骨盆包裹起来的感觉,细细体会尾闾骨向前微收和裆部同时圆活一体的感觉。
初学尤其要注意,要意识引领起肌肉的自然反应,别着意直接指挥肌肉去追求提肛、内敛,有意识到,始终松静就可以,功夫到了自然会感觉的
疼,一定是因为不够放松,或者说没松透。
但是,这个“松”,根本来讲,是“用最小的能量消耗,保持最完美的外形和神意”,具体说来,有很多个层面。
首先,一定要有“松”,如果没有,去做就好,时时留意,这是最基本的层面。
然后,要破除几个偏见:“松”不是“懈”,“松”是和“通”相关联的,身体当中的经络像管道,松就是疏通管道的过程,最终还是为了能输送东西,气达梢节,是让整个身体更加开展,所以,松不能从“懈”中取,反过来讲,也不需要害怕放松;“松下来”也不是一味向下用力,而是为了“浊气下降,清气上升”,为了达到“下实上虚”的效果,松下去之后上身是非常自由的,神识也会异常地清明,好像又一股清气冲上去一样,这些感觉,刻意用力是没法体会到的;“松”还是一个整体的观念,胳膊松需要肩松,肩松需要背松,背松需要腰松,腰松还需要全身齐松直松,都松开了才算“松”。
根据楼主的情况,我有几个猜测,第一是刻意向下用力了,则停止刻意即可;第二是在开肩的过程中后背用力了,而没有从开阔中取、从松腰中取,长期积累而成,则注意开肩也是为了“开”,不要较劲在后背上,神意要放远,这才叫“开”,开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不需要后背刻意用力,另外,想要后背放松,关键还在腰要放松,而且每一式都要注意腰是不是放松,形成习惯才能避免问题的积累;第三是一切都对,就到了这一关而已,但是鉴于楼主刚练一年,而且跑到这儿来问问题,我估计应该不是第三种情况,就不多说了。
最后,什么时候“松”和“通”自然一致了,“松”和“空”自然一致了,“松”和“开”自然一致了,这才算“松”。这个“松”,就不再仅仅是方法了,而且还是目标和结果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紧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本人也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虽然不是天天练习,但是我的身体一直都很结实。才两年,每天早晨起床,身体一活动,全身的骨骼都会响。
太极拳属于内外兼修的功夫,学起来容易,练习也很容易,它不像其他功夫,将内外分离,练习起来相当烦锁。
太极拳还有就是套路灵活,可以根据场地和个人情况自由地练习。甚至是在各个门派(杨式,陈式,孙式,武当)中随意切换。
完全随心而动!
我以前练习过形神拳,罗汉拳,武当长春功,道家回春功,峨嵋卧佛功,五禽戏,八段锦等等。最后最没有坚持多久,都是因为它们限制太多。不方便!
而且太极拳的见效也非常显著。增加韧性,有助于协调紧绷肌肉自然不在话下,最主要的是性情会更加平和。
一般认为太极拳是动中求静,健身气功是静中求动,两者相反相成,我也一贯持此看法并加以实践。但近来我在想,这两者的动与静二样吗首先,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太极拳动的是四肢身体,气功动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内气太极拳静的是心态平静,气功静的是肢体外表,可见两者的动与静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其次,气功静中求动是求内气运动而太极拳动中求静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以静御动,静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内气的动,心平气和静,才能很好地运用意念用意不用力并在拳势的导引下达到内气运动。
由于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内气运动为目的,故具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功效,对于养生来说,不但没有冲突还可以可以同时练。
练习太极拳时注意事项:
1太极拳训练方法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2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3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4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
5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
6打太极拳要求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从而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7练习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练习时应多加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练习健身气功注意事项: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讲练气功是很好的运动,对于家庭调护疾病是很有效的,练气功后注意事项是很重要的,不然你的练习可能就不管用了,还会威胁身体的健康,如果老年人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运动的话气功是不错的选择。不宜蹲坐休息:锻炼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疲劳。严重时产生重力休克。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利还清“氧债”,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不宜贪吃冷饮:锻炼之后往往是会汗流浃背的,随着大量水分的消耗,运动后总会有口干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觉,然而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在抑制状态,功能低下。中医认为如果一时的贪图凉快喝很多的冷饮的话,很容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并诱发肠胃道疾病。
不宜立即吃饭:运动锻炼时,特别是激烈运动时,运动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它的影响下,管理内脏器官活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加强了对消化系统活动的抑制。同时,在运动时,全身血液亦进行重新分配,而且比较集中地供应了运动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减弱,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大大减少。它需在运动结束20—30分钟后才能恢复。如果急忙吃饭,就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多种疾病。
不宜骤降体温:运动时肌体表面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忌吸烟:运动后吸烟,吸入肺内的空气混入大量的烟雾,一方面除减少含氧量,不利还清“氧债”,难以消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当人体吸入这样带雾空气,将影响人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在运动后因供氧不足而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