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肩部痛用艾灸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你可以采取阿是穴和固定法进行艾灸。即阿是穴就是哪里痛就艾灸哪里,而
固定法就要找穴位了。一般取穴:肩贞,肩抬肩,臂脯,肩井,曲池。你可以采取隔姜灸法,每日或隔日灸治一次,5---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祝你母亲早日康复!
[配合内服中药疗效更佳。建议最好找中医师来艾灸和调理是最理想的哦,毕竟是专业人员。]
引起肩周炎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风寒、湿邪等外邪的侵袭外,慢性劳损以及肩部外伤都可能导致肩膀这一块的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疼,瘀血、身体里的“垃圾”都淤堵在肩膀这一块,散不开,所以会产生肩关节疼痛。
艾灸可以患处艾灸,主要取穴在患处,在痛点,一般这样的疾病得热则舒,用艾灸还是比较适合的。
上臂外展90度时,在肩部最高点前下缘的凹陷处。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骨节空隙处)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贞穴:当双肩下垂时,位于腋窝后方竖纹上方大拇指横款的位置,左右各一。
天宗穴:位于背部,大约在肩押骨的中央,左右各一,按压时会有疼痛传到手臂。
中府穴: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
曲池穴:屈曲肘关节,在肘横纹的外侧头。取穴时,将手掌抵住胸口弯曲手肘时,手肘关节会产生横纹,横纹外侧凹陷处与拇指侧端的交接点就是曲池穴,压迫此处会感觉疼痛,左右各一。
药线点灸是流传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它是用苎麻线经中药炮制后点燃,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
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是药线,是用苎麻搓成并经过贵重药物溶液浸泡加工制成的。药线每条长30cm,每10条扎成1束。大小分为3种:一号药线直径为l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二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适用于各种病症;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凡备用的药线宜用瓶装,并严密加盖,放置阴暗干燥处,不能放在高温或靠近火炉的地方,也不宜让阳光曝晒或强光照射,同时应防止受潮发霉,以免影响疗效。
二、药线点灸常用腧穴
药线点灸腧穴除传统的中医针灸腧穴外,尚有一部分特殊腧穴,现简述如下:
1.梅花穴根据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梅花形,故名梅花穴。适用于治疗外科及内脏肿块性疾病。
2葵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陨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葵花形,故名葵花穴。适用于冶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3莲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员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莲花形,故名莲花穴。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4.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5.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6.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7.脐周四穴以神阙(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1穴,共4穴。配套应用,治胃肠病变。
8.关常穴即取各关节部常用穴位,如膝关节部的膝眼(犊鼻)等。
9.下迎香穴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0.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取穴。
11.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
12.新设穴风池穴直下,第4颈椎旁开约3.3cm,斜方肌外侧凹陷处取穴。
13.下关元穴于脐下3.5寸,关元穴下0.5寸处取穴。
14.膀胱3穴于尿液潴留而隆起之膀胱上缘取左、中、右3穴。主治尿潴留。
15.止吐穴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6.外鱼际穴于第1掌骨上当翘起拇指时显示出的凹陷处取穴。
17.食背穴于手背,当食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18.食魁穴于手背,当食指次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19.中背穴于手背,当中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20无魁穴于手背,当无名指次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21.拇宣穴于两手拇指尖端,距指甲约O.5寸处取穴。
22外劳宫穴于手背,与劳宫穴相对处取穴。
23肩前穴垂臂,于腋前皱襞顶端与肩腢穴连线的中点取穴。
24.十六路总火穴是治疗夹色症危重患者的一组特定穴位。
这些穴位包括攒竹、头维、风池、『中冲、足三里,除此之外还有1翼唇穴:于鼻翼至上唇垂直连线中点处取穴;2背八穴:从风门至大肠俞连线平分为5等分,两等分交界处取1穴,每边4穴,共8穴;3甲角穴:于拇趾指甲外侧旁开赤白肉际处取穴,左右各1穴;4肘凹穴:于肘后鹰头后方凹陷处取穴。
25上长强穴于长强穴上方凹陷中央处取穴。
26趾背穴于足拇趾本节背侧关节处取穴。
27.燕口穴于两拇指相对,指尖处取穴。
28.臂肌穴 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中央处取穴。
29东风穴正当颏三角之颌下淋巴结肿胀处取穴。
三、药线点灸取穴原则
药线点灸取穴原则为「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具体包括:
1凡畏寒发冷的疾患,选取手部穴位为主;
2凡发热体温升高的疾患,选取背部穴位为主;
3凡痿废瘫痪诸症,选取该痿废瘫痪之肌肉处的穴位为主;
4凡痛症,选取痛处及邻近穴位为主;
5凡麻木不仁症,选取该部位经络中央点为主;
6凡瘙痒诸症,取先痒部位的穴位为主;
7凡肿块取局部梅花穴;癣及皮疹类疾患取局部莲花或葵花穴。
四、药线点灸法
1持线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至2cm。
2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火(酒精灯、蜡烛等均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3施灸将有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
4疗程药线点灸疗法强调抓紧治疗时机,治早(及时治疗)、治小(小病、轻病早治)、治了(彻底治疗,不要中途而废)。至于疗程,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灵活掌握。1疗程长短:急性病疗程宜短,慢性病疗程宜长。2疗程间隔时间:顽固性慢性疾患间隔时间宜短一些,一般为2至3天。间隔期间病情继续好转,称为有后效应,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注意巩固疗效:.一些慢性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症,肿块消失后,还需继续治疗一个疗程,以利于巩固疗效。
主治病症
凡临床各科属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7个范畴的疾病,均可应用本法治疗。
注意事项
1.持线对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指头。
2.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要使珠火著穴。
3.施灸时,必须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对重」的原则。施灸时,火星接触穴位时间短者为轻,长者为重。因此,快速扣压,珠火接触穴位即灭为轻;缓慢扣压,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为重。施灸手法的原则也可概括为「以快应轻,以慢对重。」轻即轻病,重则重症。
4.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
5.灸前宜定好 ,一般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6.灸时点1次火灸1壮,再点再灸。
7.眼球及孕妇禁灸,寒热证慎用。
8.嘱咐病人配合治疗,如胃肠病患者不能一方面治疗,一方面饮食毫无节制。
个人推荐:
足三里
三阴交
中脘胸窝口和肚脐的中间位置
气海肚脐向下一个手指宽处
关元肚脐向下3根手指宽处
由胸部下方开始垂直往下向腹部,以双手重叠波浪式按摩3次,再顺同方向以柔捏手法按摩5次,促进脂肪分解与排水功能。
已经经过确认的:
脾经:公孙、阴陵泉。
胃经:天枢、足三里、梁丘。
大肠经:曲池、合谷。
脾虚湿阻: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公孙。
胃热湿阻:合谷,曲池,丰隆,内庭。
肝郁气滞:亶中,期门,阳陵泉,太冲。
脾肾两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照海。
阴虚内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食欲亢进:上脘,手三里,足三里,下巨虚。
便秘:腹结,支沟,上巨虚。
闭经或月经稀少:合谷,关元,带脉,子宫,血海,三阴交。
浮肿:上脘,水分,天枢,太渊,阴陵泉,阴谷,复溜。
高血压:风池,太冲。
高血脂:足三里,太白,阳陵泉。
冠心病:内关,亶中,三阴交。
糖尿病:阳池,足三里,三阴交。
产后肥胖:曲泉。
针对局部的:
腹部常用有效减肥穴位
主穴:阿是穴,梁丘。
全腹:建里,气海,大横。
上腹:中脘,下脘,滑肉门。
下腹:阴交,关元,腹结。
腰部常用有效减肥穴位
主穴:带脉,风市。
腹部:天枢。
后腰:志室。
臀部常用减肥穴位
主穴:白环俞,环跳。
臀部下垂:会阳,承扶。
臀部宽大:阿是穴,居寥。
上臀肥胖:髂嵴下。
臂臑穴
位置: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按摩此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臂部肌肉的弹性,使上臂变得紧致。
按摩方法:食指中指共同作圈状按压,感到酸痛的力度即可。
外关穴
位置:小臂背侧,手腕向上两寸,两个骨头中间的夹缝里。
按摩此穴,能疏通臂部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消除小臂麻木肿胀的感觉,使小臂变得纤细。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