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第1张

糖尿病是常见病,主要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中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比较复杂。其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减肥手术等方式。运动疗法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措施之一,与饮食治疗同等重要。运动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都有益处,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治疗必须讲究科学、合理,否则就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损害 健康 。

运动疗法的意义:

1、 可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

2、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脂;

3、 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加速脂肪分解,降低体脂和控制肥胖;

4、 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5、 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6、 促进心理 健康 、改善睡眠,提高机体的适应性;

主要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1型糖尿病接受胰岛素治疗病情稳定者亦可。

运动项目:有氧代谢适合糖尿病患者,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但简单易坚持;此类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羽毛球、健身操等。

糖尿病患者不宜做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指的是肌肉的力量训练,由于氧气不足,使乳酸生成增加,导致气急、肌肉酸痛等。运动形式有器械训练、长跑等,这样的运动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使病情加重。  

运动要因人而异,要选择适合自己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与强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动方式和持续时间。掌握适度的运动量,只有运动量适度,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的目的。 

运动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可以用运动后心率来衡量,如实际运动后心率(目标心率)=170-年龄(岁),这样的运动量属于中等量。一般以达到目标心率后持续20-30分钟为好。运动后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心率在十分钟之内恢复至安静时心率说明运动量比较合适。每周至少运动3-5次,累计时间150分钟为好。

运动时间的选择:推荐餐后30分钟到1小时为宜。

几种常用的运动方法

1、 步行:步速在80-100m/min比较适宜,每天走3000m,如果体力不耐受或时间不允许,可以走10分钟休息5分钟再走,或者放慢速度,不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 慢跑: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慢跑速度100m/min比较合适,可以跑步或走路交替进行,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共同决定了运动量,两者可协调配合。

3、 骑自行车:可用自行车在室内锻炼,速度8-15km/h为宜,最好在室内进行,注意安全。

对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提倡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保证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现有条件,将运动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使运动不会成为患者的额外负担。

糖尿病患者宜做倒行运动。倒行运动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太极拳等,适合于轻型中年或初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合并肾虚腰痛患者尤为适合。

宜适当爬山。爬山运动可以提高腰、腿部的力量以及行进的速度、耐力、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等,并且可以加强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在爬山过程中,腿部大肌群参与较规律的运动,且有一定的负荷,这样就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更多的毛细血管张开,加强氧交换,增强新陈代谢功能,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爬山对糖尿病病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但也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其次要适可而止;另外最好在爬山前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饭后1小时开始爬山。如属微血管病变、大动脉硬化病变、血糖不稳定以及在用胰岛素后药物发挥作用时,还有身体较虚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做一些轻微的运动。

宜做保健体操。体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它还可以按照人体的解剖部位分别选择动作,加以组合变化,使身体从头到脚,从上肢到下肢,从胸腹到腰背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从而加强骨骼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使其运动更加协调准确,使四肢、腰背的肌肉得到均衡的发展。做操时,身体需要的血液和氧气增多,就要求心脏加快跳动,从而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同时,由于做体操能量消耗较大,身体需要营养,这就使消化功能、新陈代谢功能显着提高。

宜练五禽戏。五禽戏是我国古代名医华佗通过观察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结合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根据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而编写的一套具有显着民族风格的运动健身术。

练五禽戏时,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如模仿虎的刚威勇猛,鹿的奔驰反顾,熊的倒卧翻滚,猿的攀援跳跃,鸟的展翅高飞。同时要求注意力集中,以意引气,呼吸均匀,轻松自然,拉伸肢体,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一般而言,体弱者宜练熊戏和鸟戏,体力较好者可连续演练。

宜垂钓。钓鱼可调节大脑功能。钓鱼时,垂钓者一定要平心静气,精神专一,尤其是在甩钩之后,要静心观察,大脑的一切杂念统统被排除,疾病的忧虑也忘得一干二净,注意力被转移,大脑的功能得到调整。这不仅改善了人们的视觉和大脑的灵敏性,而且对高血压、高血糖、神经衰弱、精神忧郁以及某些慢性病均有辅助性的治疗作用。

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规律、累计时间较长的低强度运动,帮助控制血糖;同时避免大强度的运动,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如果出汗量较大,可补充低糖或无糖的饮料,避免血糖快速升高引发的损害。

1、慢跑

慢跑被称作温和的心脑血管体操,它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会产生非常好的刺激。跑步当中排汗非常有利于健康,它不等同于蒸桑拿或者由于环境温度高出汗的概念。动汗为贵,跑动起来心脏加快跳动出的汗才有意义,因为糖尿病患者体质偏酸性,动汗可使体内环境偏碱性,从而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对伤口的愈合、皮肤的修整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散步

散步一种比较悠闲的运动,所谓“练十练不如散一散”,强调的是任其自然的一种锻炼方式。这种运动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最有益,因为散步不会因为过度的劳累造成血压上升,另外当遇到心跳加快或者其他的不适时也可以及时地得到救助。一边散步,一边按摩腹部,适用于防治消化不良和肠胃道慢性疾病的患者。所以,散步不但对糖尿病有好处,对其他的疾病也有一定的好处。

糖尿病人运动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原则: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运动方式:快慢步行、室内运动、床上肢体运动、太极拳;身体较好的可以慢跑、跳绳、骑自行车、游泳、跳韵律操等。运动因人而异。

3、运动频率、时间: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过快、呼吸平缓的一般运动),一般以晚饭后2小时左右进行比较适宜。

4、运动强度:量力而行。尽量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

5、运动前后:运动前最好有5分钟的准备活动,如扭动一下颈、肩、腰,做一下高抬腿;除了散步,其他相对激烈的运动快结束时也要继续做一些放松活动,如行走、慢跑等。一般也应历时5分钟。

我国是典型的糖尿病大国,患病人群将近12亿。目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服用降糖药、打胰岛素。但服药对糖尿病中晚期患者来说比较适用,但很多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不太愿意一开始就用药,更倾向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糖。

面对这种情况,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增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46%患糖尿病的危险,且能更有效控制血糖。这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不少糖友平时都缺乏运动,往往导致肥胖、超重的发生,也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适当运动的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

那哪些运动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看看医生怎么说

餐后大步“流星”走,放松全身

众所周知餐后血糖都会较高,餐后血糖低于111是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尽量保持在10左右比较安全。餐后大步走可以锻炼到全身,大步走的要求:一是要尽力迈开步子,与平时走路不一样,稍微感觉吃劲,二要要全身摆动起来,手臂随着脚部摆动,幅度要大。这样既能锻炼腿脚,还能锻炼肩、背、胳膊等多个部位的肌肉,加速血液循环,热量代谢,来平稳血糖。

建议选择这项运动的糖友每天坚持30分钟大步走(最好依自身情况而定)。

慢跑,最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慢跑可以说是最为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之一。慢跑强度适中,对糖尿病患者们也是较为合适的。慢跑是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糖友的心肺能力,达到消耗热量、强身健体的目的,稳定血糖的同时还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是最为适合糖友的运动之一。建议糖友每天坚持30分钟到1个小时较好。

太极拳,修身养性,调节情绪

太极是我国古代就有的,发展到现在产生了太极拳,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更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晨晨练或晚餐餐后都可以进行锻炼,更方便。当然一些年轻患者压力大,练太极拳也是不错的解压方式之一。建议每天至少锻炼20分钟为宜。

力量练习,如举哑铃等举重运动

这些运动更适合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年轻的“唐人们”都有不同程度肥胖、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的情况,因此可以选择一些中强度的运动。举哑铃等运动可以有效锻炼肌肉,减脂肪。相信有减肥经验的人都知道,肌肉会消耗更多热量。对于需要减重的糖友来说,是最合适的运动。

避免拉伤等情况,糖友们开始需要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练习,慢慢熟练了可以找到自己的练习节奏。

空中蹬自行车,可以保证下肢血流通畅

与平时蹬自行车不同,糖友可以选择坐姿或躺着蹬自行车(就是假装等自行车),这样可以锻炼下肢和脚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下肢和脚部属于身体的远端,血糖过高时,很容易导致供血不足,引发糖尿病足。患者可以通过自行车的方式来预防足部疾病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80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