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算体脂率

怎么算体脂率,第1张

体脂率是什么,怎样计算出来

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肥胖会提高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成年女性的体脂率计算公式: 参数a=腰围(cm)074 参数b=体重(kg)0082+3489 体脂肪重量(kg)=a-b 体脂率=(身体脂肪总重量÷体重)100% 成年男性的体脂率计算公式: 参数a=腰围(cm)074 参数b=体重(kg)0082+4474 体脂肪重量(kg)=a-b 体脂率=(身体脂肪总重量÷体重)100%。

扩展资料:

女性的必需脂肪比例会比男性为高,因为需要生育、喂哺及其他由荷尔蒙调节的身体机能。对于男性,必需脂肪一般占体重的2~5%,而女性约为10~13%。

储存脂肪由脂肪组织内所累积的脂肪组成,当中部份位于胸腔及腹部,用以保护身体的内脏。一般来说,最小的建议总体脂百分比都会比身体的必需脂肪比例高。

直接测量体脂百分比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现时网上一般的方法,都是透过对人的性别及体重资料作出评估。 —体脂率。

体脂率怎么算

身体脂肪含量占身体体重比率简称为“体脂率”,你身体的脂肪率(BFR; Body Fat Ratio)即是脂肪占你身体体重的百分比。例如你体重为70公斤而且脂肪率10%,表示你身体有7公斤的脂肪和63公斤的非脂肪组成(骨头、肌肉、器官组织、血液。)。

体脂率可以提供很多的参考信息,但是体脂率不容易计算(你不可能把人解剖了,把脂肪割下来称重量吧?),所以市面上有体脂机利用脂肪不导电的原理,推算人体的脂肪率,准确度不高但可接受,可以当作体脂率是否上升或下降的参考。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利用脂肪比水轻的原理,将人放到水池中称重可以准确计算出人体的体脂肪重量及比率,是目前最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但是需要大费周章,一般个人不容易量测。

体脂率(BFR)计算公式

测量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使是使用设备来量测。测量的最佳时间是早晨。正好在你从充足的睡眠(7-8个小时)醒来之后,此时你的体重和腰围等的测量数据是最准确的。

体脂率的计算公式很多,这里提供一个体脂肪计算公式,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个人的体脂肪重量及比率或肌肉的增减数量,准确度也很高。

女性的身体脂肪公式

参数a = 腰围-公分(腰部的周长) x 074

参数b = (总体重-公斤 x 0082) + 3489

身体脂肪总重量-公斤 = a - b

身体脂肪百分比= (身体脂肪总重量÷ 体重) x 100%

男性的身体脂肪公式

参数a = 腰围-公分 x 074

参数b = (体重-公斤 x 0082) + 4474

身体脂肪总重量-公斤= a - b

体脂率(身体脂肪百分比) = (身体脂肪总重量÷ 体重) x 100%

理想的体脂肪率,男性体脂肪若超过25%,女性若超过30%则可判定为肥胖

例如,假如你是一名65公斤体重的妇女,具有23%的体脂肪,你的目标是减少10公斤。

最初身体脂肪 = 65公斤 x 23% =15公斤 (1495四舍五入)

身体非脂肪组成重量(骨头、器官、血液…) = 65公斤 – 15公斤 = 50公斤

目标体重 = 65公斤 – 10公斤 = 55公斤

由以上例子得知,此妇女想要减少10公斤的目标是不实际也不健康。这名55公斤体重的妇女,身体质量为50公斤,想要减肥到55公斤,于是只有5公斤的脂肪;占身体的9%(体脂率),从上面的身体脂肪图表中,你可以发现这个过低的脂肪率(低于10%)是有害的。 对此妇女比较好的目标是体脂率从23%降到18%,于是∶

体脂肪 = 65公斤 x 18% = 12公斤(117四舍五入)

目标体重 = 身体质量 + 体脂肪 = 50公斤 + 12公斤 = 62公斤。因此,此妇女不但减重了(从65公斤降到了62公斤),而且减到健康的体脂率18%(运动员的体脂率范围)。所以减重如果超过了3公斤以上,就会开始减到身体的质量,所以减重也要考虑体脂肪才对。所以,在你决定"减重"之前,要记得身体的"重量"是由瘦的身体质量和身体脂肪组成的。试着设立实际的减肥目标,并且注意:减重、减脂、不要减健康

体脂率要怎么计算?

体脂率怎么计算

想要计算自己的体脂率为多少,一般来说是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计算方式。

计算方法一

BMI=体重(公斤)÷(身高身高)(米)

体脂率:12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

计算方法二

女性的身体脂肪公式:

参数a =腰围 074

参数b =体重 0082 + 3489

身体脂肪总重量= a - b

体脂率(身体脂肪百分比)=(身体脂肪总重量÷ 体重) 100%

男性的身体脂肪公式:

参数a =腰围 074

参数b = 体重 0082 + 4474

身体脂肪总重量= a - b

体脂率(身体脂肪百分比)=(身体脂肪总重量÷ 体重) 100%

如帮到你,请点采纳,谢谢

如何计算体脂率

想了解自己的发胖指数,必须从掌握你的身体脂数开始,体脂肪率是你是否发胖的一个重要指数。如果没有备有体脂肪计或不知道如何计算体脂率,那做做下面的测试题,推算你的体脂肪率大概是多少!在符合你情况的项目后面打∨

1、现在比18岁时的体重多5公斤以上;

2、吃饭像秋风扫落叶,呼噜一下扫光餐盘;

3、体重没变,肌肉却越来越松驰了;

4、嘴总是不停,仕女包里都找得着零食;

5、和油炸食物是好朋友,不能和它分家;

6、腰围除以臀围,比例大于076;

7、你有"电梯**"的雅称,即使到二楼也得搭乘电梯;

8、总是不断地减肥,又不断反弹。

6个以上,体脂肪率30%以上

危险指数:8

你体内已经囤积了许多多余的脂肪,再不采取行动改善的话,你会越来越胖,体脂肪率超过30%算是肥胖,不仅外表看起来臃肿,也容易患各种疾病,赶快下定决心开始减肥大战,重新做回低脂美人。

3-5个:体脂肪率25-30%之间

危险指数:5

你看起来虽然不胖,但其实很结实,虽然体重重并不完全等于肥胖,但你正一步步向胖胖族们靠近,赶快改变饮食方式与生活习惯,并开始做运动。

2个以下;体脂肪率在25%以下

危险指数:2

你的体脂肪率没有超过25%,可以放心,目前仍是窈窕女子一个,但万不可掉以轻心,保持好的饮食方式,生活习惯及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是保持你美丽身材的最佳途。

计算体脂率

这里给出其中一个公式:

①BMI=体重(公斤)÷(身高身高)(米)

②体脂率:12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

使用这个公式你的BMI为2127,体脂率大概为1277。属于正常体重以及较低体脂率人群。

当然你还可以在这个网站查看自己的体脂率:ilinkee/tools/fatrate

实际上没有什么准确计算体脂率的公式,就连市面上卖的那种一般的体脂秤都不准确,只能作为参考,准确的测量方式成本太高,个人还是觉得看图对比你在哪个体脂范围比较靠谱。

男子的体脂率体型特点:

4%~6% 臀大肌出现横纹(健美运动员最理想的竞技状态)。

7%~9% 背肌显露,腹肌、腹外斜肌分块更加明显(健美运动员竞技状态)。

10%~12% 理想型 全身各部位脂肪不松弛,腹肌分块明显。

13%~15% 理想型 全身各部位脂肪基本不松弛,腹肌开始显露,分块不明显。

16%~18% 理想型 全身各部位脂肪就腰腹部较松弛,腹肌不显露。

19%~21% 腹肌不显露,腰围通常是81~85厘米。

22%~24% 腹肌不显露,腰围通常是86~90厘米。

25%~27% 腹肌不显露,腰围通常是91~95厘米。

28%~30% 腹肌不显露,腰围通常是96~100厘米。

31%以上 腹肌不显露,腰围通常是101厘米以上。

体脂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体脂率可通过BMI计算法计算得出。BMI计算法:

①BMI=体重(公斤)÷(身高身高)(米)

②体脂率:12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

比如,某男士30岁,体重75公斤,身高175米:

BIM=75÷(175175)=75÷30625≈2489

体脂率:

122489+02330-54-1081

=29868+69-54-108

=20568

即该男士的体脂率为20568

朋友你好!下面我来为你回答: 简单的一个月自我感觉有力量,三个月外形较明显,半年到一年能有小成。想有大成,不能简单。 一对哑铃锻炼全身的教程 一、胸部 1平卧推举:主要练胸大肌的厚度和胸沟。 动作:两手持哑铃仰卧凳上,哑铃置于肩部,掌心朝上,上推哑铃至臂伸直,稍停,然后缓慢还原。提示:上推和下降呈弧线,使胸大肌得到充分收缩和彻底伸展。 2上斜推举:主要练上胸肌。 动作:动作要领与平卧推举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凳面调到30~40度倾角,斜躺在上面做。 3平卧飞鸟:主要练胸部中间沟。 动作:仰卧凳上,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两臂自然伸直于胸部上方,两臂微屈肘向两侧弧形下放哑铃至最低点,胸肌充分伸展,胸肌用力收缩将两臂弧形上举还原。 4仰卧直臂上拉:扩展胸腔,练胸大肌、前锯肌的最佳动作。 动作:肩部仰卧横凳上,两脚着地,双手握紧哑铃一端于胸部上方,以肩为轴将哑铃缓慢放至(下降)头后方(感觉胸肌和胸廓伸展),放到极限时再提拉哑铃还原。 注意:为防止损伤,下放过程速度不宜太快。 二、肩部 1推举:主要练三角肌前束、中束和后束。 动作:坐姿,两手持哑铃于体侧,两肘外展,掌心朝前,以弧线推哑铃至最高点,稍停,缓慢控制哑铃按原路线(弧线)还原。提示:亦可站姿做,双臂同时做,也可单臂轮换做。 2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中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腿前,身体稍前倾,双肘微屈, 向两侧举起哑铃至肩高,使三角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肩肌控制缓慢还原。也可单臂做,两臂轮换。 3俯身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后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俯身屈膝,身体稳定,两臂向两侧上举,然后控制缓慢还原。 4耸肩:主要练斜方肌。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体侧,膝盖微屈,上体微前倾,双肩充分上提,试用肩峰触耳垂,稍停,然后缓慢控制还原。 三、背部 1俯身双臂划船:主要练背阔肌。 动作:俯身微屈膝,两手各持哑铃,垂于体前下方,以背阔肌的收缩力提拉哑铃至肘与肩高或略高于肩的位置,稍停,然后以背阔肌的张紧力控制哑铃缓慢还原。注意:划船时主要是背阔肌收缩伸展,上体不宜上抬,避免借力。 2俯身单臂划船:主要练背部外侧和下背。 动作:手持哑铃,掌心朝内,另一手撑同侧腿膝盖位置的固定物以稳定身体。将哑铃提到腰部位置(背肌充分收缩),稍停,然后控制性缓慢还原(充分伸展背肌),做完一侧换另一侧做。 3直腿硬拉:主要练下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 动作:双手各持哑铃垂于体前,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直腿,腰背挺直,身体前屈,抬头,直到上体约与地面平行。然后下背肌收缩用力使上体还原。注意:为保持张紧力,身体前屈时哑铃不要触及地面。动作不宜太快。 四、肱二头肌 1交替弯举:主要练肱二头肌,分离肱二头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持哑铃垂于体侧,掌心相对,两肘靠身体两侧。以肘关节为支点,向上弯举,同时前臂外旋掌心朝上,举至最高点收紧肱二头肌,稍停,然后控制还原。轮换做。 2意念弯举:主要练肱二头肌肌峰。 动作:站立,上体自然前屈,一手持哑铃垂于体前,上臂贴靠同侧膝或腿上。另一手屈臂置于同侧膝或腿上,稳定身体。持哑铃的臂向上弯举至最高点,使肱二头肌收缩至极限,稍停,然后缓慢还原。 3侧弯举:主要练肱肌和前臂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各持哑铃垂于体侧,掌心相对,上臂紧贴体侧,肘关节为支点,用力向上弯举至最高点,稍停,然后缓慢还原。提示:两臂可同时做,也可交替做。 五、肱三头肌 1颈后臂屈伸:主要练肱三头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握哑铃一端于颈后上方,掌心朝前,上臂固定,以肘为支点做屈臂伸。提示:两臂可同时做,也可交替做。 2俯身臂屈伸:主要练肱三头肌上部。 动作:俯身,两脚前后开立成弓步,一手撑前腿膝盖稳定身体,另一手持哑铃,上臂紧贴体侧。肱三头肌用力向后上方伸臂至前臂与地面平行,使肱三头肌极限收缩,稍停,再缓慢还原。 六、腿部 1深蹲:主要练大腿肌群和臀大肌。 动作:双手各持哑铃于体侧,或将哑铃置于稍高于肩的位置,控制稳,两脚自然开立约于肩宽,脚微呈八字形,挺胸,腰背收紧。屈膝下蹲至最低位,然后大腿用力收缩蹲起还原。 2箭步蹲:主要练臀大肌、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 动作:两手持铃,两脚自然开立,右脚向前跨出一步,屈膝,后腿膝盖几乎接近地面,成箭步蹲。一腿完成规定次数后换另腿前跨做。 3俯卧腿弯举:主要练股二头肌。 动作:俯卧长凳上,双脚夹哑铃或将哑铃绑在脚踝上,小腿悬空,双手抱凳端,两腿伸直。然后股二头肌发力,弯起小腿,至最高点使股二头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以股二头肌的张紧力控制性缓慢还原。 七、小腿 1站立单腿提踵:主要练小腿肌。 动作:一手持哑铃,一手扶固定物,一脚前脚掌站在踏板上,脚跟尽量下降至最低点,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小腿肌用力收缩提起脚跟至最高点,稍停,然后缓慢还原。两腿交替做。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本回答个性拥有,请勿复制!若采纳请评价!)

健身如何合理的安排训练部位,是新手比较多的问题之一。

第一、搞明白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这些搞明白了,就可以制定健身计划了。

第二、正所谓“无计划,无目标,也就无身材”, 所谓“健身训练计划 ”其中包含了各种适当的变量设定,例如训练频率、训练动作选择、训练次序、训练强度、休息时间、训练变化等等。首先我们要遵循训练四大原则:

第1:全面均衡原则

有些男生偏爱练上身,胸大肌麒麟臂,很少甚至从来不练臀腿,而女生就偏爱练下半身,忽略了肩背训练,结果比例不协调,身材走样,非常难看,而且某一部分过弱的肌肉都会直接影响你以后的训练水平。

第2:针对性原则

针对之意就是针对目标而设,专业运动员需要的针对性可能是最强,因为他们有很强的目标需要。对于一般健身者,如果目标是提升力量,就该使用比较大的重量。更细微的针对性还需要考虑训练者的本身条件和状况,有些教练不管谁都是安排一样的动作,就是缺乏了针对性的设计。在全面均衡的基础上,设计能满足个人体形偏好或者体态问题的训练计划。比如有颈椎问题的人,可以加强拉伸斜方肌上束;骨盆不在中立位的人,加强训练腹横肌和臀大肌,拉伸髂腰肌和竖脊肌。

第3:渐进原则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避免身体不适应突然增加的过量运动产生过劳,甚至运动损伤。

第4:恢复原则

有些人虽然天天上健身房,但几年下来体能没有明显改变,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挑战自己的负荷水平。最常见的超负荷方法当然就是加大所举重量,但如果不是有系统地渐进,就很容易出现肌肉不适应的疼痛,也就是延迟性肌肉酸痛,适量运动对身体造成良性损伤,需要合理的休息时间和营养供应来帮助恢复,这也是肌肉增长的原理。休息和饮食需要同步安排好。

若训练没有充份考虑或者遵从这四个大原则,所定的训练计划很可能无法有效帮助训练者达到目标或者难以依从,更可能增加受伤机会。

第三、你一周能安排几次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来安排,这个因为每个人的工作、身体素质甚至回复水平差异,所以一周能训练几次非常关键,而且也只有你自己清楚。一般来说,每周坚持3-5次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每周1-2次能维持现阶段。三天一循环,四天一循环,一周一循环都比较常见。应考虑自己的生活来确定循环周期,一旦定下来要保证尽量不被扰乱。

第四、按照我目前的计划来说,是一周五练,胸肩背、休息、腿手臂、休息。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的人,可以胸背腿三大肌群,在每个肌群可以带一下协同肌,胸和肱三头一起,背和肱二头一起,腿和肩膀一起。

我自己的动作选择一般遵循“始于器械,终于器械”的原则。什么叫 “始于器械” ,首先训练之前必须热身,使目标肌群充血,才能更好的在后面训练中找到泵感,因为器械的运动轨迹是固定的,所以我们用器械激活目标肌群是很好的选择。

(例如胸大肌,我们可以用坐姿推胸或者飞鸟夹胸做一个轻重量20个为一组的热身动作,做4组,重量递增但不要超过你无法控制的重量)热身完之后开始正式组动作(选择4-6个动作,每个动作3-4组,每组10-12个),我们要遵循优先做多关节动作为主(也就是需要多个关节来参与的动作:深蹲、卧推、硬拉),胸大肌训练为参考,那么我就可以先做卧推(杠铃卧推、哑铃卧推),以上训练做完之后你还想练一下辅助肌群的话,那就是单关节动作(哑铃俯身臂屈伸、哑铃交替前平举等)

“终于器械” 是在我们进行了自由力量之后,再返回器械区做的一个力竭训练为主。因为我们在做自由力量的时候非常需要一个身体的稳定性和自控能力,才能把目标肌群刺激到位,上面说过固定器械是固定运动轨迹的,我们并不需要把太大的精力用在身体的稳定性上面,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去感受目标肌群的每一次收缩,用力竭组榨干身体。所以我的思路是“始于器械,终于器械”。

1胸、肩、背、手臂、腿

穿插腹肌训练和有氧运动

2胸+肱三头肌、背+肱二头肌、肩+腹肌、腿+有氧运动

都是主流的训练计划

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主动起来

别让懒惰成为阻碍前进的借口

健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应该做好规划,而不是急于看成果。楼主这样的问题很好,在健身初期好的规划会让大家少走弯路。

1个人比较推荐新手采用拮抗肌肉方式来锻炼

周一 胸肌4x3组 背肌4x3组 40分钟左右有氧

周二休息

周三肩部肌肉4x3组 腿部4x3 40分钟左右有氧

周四休息

周五二头肌4x3 三头肌4x3 1小时左右有氧

周六纯有氧 1小时左右

周末 休息

至于腹肌,其实很多锻炼可以刺激到腹肌,如果体脂蛮高的,没有必要单独练腹肌。每周随意穿插2~3次就可以了。而且时间也不用很长。注意方法,尽量不要做传统的仰卧起坐,很伤腰。以上这种规划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 一周4练,比较适合新手。好处是隔天休息。然后尽量时间占用比较少。

第二种呢 也就是胸背肩腿二头肌三头肌每天练一次一周休息一天。然后尽量穿插3~4次有氧训练40分钟以内。一般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相对来说时间宽裕而且有一定基础的朋友。

无论那种方式吧 既然了解健身了,就希望大家可以坚持下去。这世界上能够百分之百回馈我们努力的事情不多了,健身就是其中之一。你做多少努力,他会很直观的反馈给你。希望大家可以坚持,坚持到你爱上健身。

当然了健身计划是需要不断变化的,不让自己适应,让肌肉撕裂-休息-生长-恢复-撕裂,才是健身的本质。各位加油吧。

很高兴能为你回答。

我们的身体的几个肌群无非是以下几个,平常人练到的基本也是这几个。

1,手臂 2,胸肌 3,背 4,肩膀 5,背倍

1,今天我要练手臂,然后我需要准备几个动作,每组做几个,这里我给你分享一些关于手臂的动作。

这些都是我们在健身房比较常用的动作,你可以在试着多找几组,然后最好准备8-10个动作,每组做12个,不要追求大重量,要根据适合的重量来做,这样做才是最有效果的。

2,胸肌,根据上面我跟你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我主要给你分享一些动作,你可以试着体会。

3,背,同理可得,我主要是给你分享动作。

4,肩膀,我还是给你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动作。

5,最后是腿,还是给你分享动作。

1,你需要注意的是我说的,不要追求大重量,找适合自己的重量 。

2,做完这些以后要注意拉伸,还有适当不冲补剂,不能忘了这些。

3,给肌肉放松的两天时间。

4,制定好计划表,还有坚持自律。

最后,希望我的答案你能喜欢,也希望你能坚持,并且准备好训练计划表。

健身时训练部位的搭配,事实上没有一个统一模版。

因为每个人的:

身体情况不同;

追求的训练效果不同;

训练的频次周期不同。

因此千篇一律的训练计划并不具备普适性。

我下边只说几个总则,大家遵守这些条款,而后在训练中自行安排计划就好:

1大肌群单独练

这里指的是胸,背,腿等等庞大的肌群。

这些部位的发力多样,涉及关节众多,因此每次大肌群训练最好单独安排一个训练日。

2小肌群关联训练

最典型的就是手臂二头肌和三头肌

它们都属于小肌群,都都处在手臂部位

因此很多训练者会把它们放在一个训练日完成

这也是合理合规的

当然,类似小腿啊小臂也是这个范畴,大家自己酌情处理吧。

3核心肌群连带练

这里指的尤其是腹肌。

这个部分的肌肉属于耐力肌群,适合与任何肌群搭配在一起

当然,必须先做主要肌群训练,再进行核心训练是比较科学的。

通常核心肌群每次训练20分钟足够,一周内训练多次是允许的。

希望有帮到你。

对于刚开始健身的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初衷,就是对自己的某个部位不满意。比如肚子太大、腿太粗、肩膀太窄,有点圆肩。所以他们都会想我着重练腹部、腿、肩膀。

对于纯有氧减脂的人来说,着重针对某个部位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减脂没有局部减脂这一说,只有全身性脂肪燃烧,根据身体机能,像肚子和腿等顽固脂肪会比较难减掉。

对于减脂塑型、甚至增肌的人群开始非常有必要针对自身的身体条件,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这个计划着重要考虑什么呢?

①不要一味的训练一个部位,不要觉得胸肌好看我就疯狂练胸部等等。如果你的胸部过强,背部薄弱,这样会导致身体出现很严重的状况。

②一周七天,五天训练的情况下。可以周一腿,周二肩,周三腹,周四胸,周五有氧,周六背,周日休息。 后一天的训练尽量不要带动前一天训练的部位发力。这样效果会很好。

③对于特别喜欢的部位,可以安排一周两练。前提是他已经恢复的足够好了。

④在穿插训练部位当中,一定要合理安排有氧,不要一点也不做。心肺功能,全身的协调性也很重要!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合理给自己安排计划。计划完美,执行完美,身体就完美!加油。keepmoving!

健身模式有很多,但每个人自身条件和目标都不一样,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里我只介绍一下怎样合理搭配,具体的还要大家靠自己啦!

一、首先把 目标肌肉 分为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

大肌肉群:胸、背、腿

小肌肉群:肩、手臂、腹、臀、小腿

每天训练最好只针对1~2个目标肌肉。

二、知道目标了,再看 训练模式 的选择,假设按一周一个循环来看

一周3练;一周4练;一周5练;一周6练;

每周训练次数过少,很难有达到增长肌肉的目的,最多只能维持。

而训练次数过多,肌肉没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不利于之后的训练。

三、那接下来就是科学的 排列顺序 了

1大肌肉群不要连续的在一起训练,怕身体恢复不过来(例如:胸背腿三天一个循环);

2协同肌头一天有练到,今天就不要再使用它了(例如:昨天练了肱三,今天就不要练胸);

3每周至少一天的休息日;

4可以在一个循环内把最弱的部位or最想增强的部位多一次训练。

四、最后就是 训练的动作挑选,以及组数、次数的选择。

一个大肌肉群4~6个动作,3~5组/10~15次

一个小肌肉群3~5个动作,3~4组/10~15次

(这是不是固定的,根据你的目标来进行调整的)

这样制定一个训练计划的原则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由大家自己去制定只属于自己的训练方案吧!

分享点自己的训练模式,有时间可以看看

简单来说,适合新人的搭配方式首先要根据自己肌肉强度来

第一天练胸,可能几个动作下来胸就没力了,可能你才练了半个小时,还有足够剩余时间,怎么办?这个时候去练肱三头肌,三角肌前,中束事半功倍,两个肱三头肌动作,三角肌前,中束各一个动作,基本今天的训练就很耐撕了。一定要重视拉伸!

第二天练背,胸可能会疼,没关系,热好身,影响不会太大。背部稍难,以找到发力感和拉伸感为主,和练胸一样的道理,没力了的时候,练肱二头肌,三角肌后束。

第三天练腿,腿部以深蹲,腿举为主。练完可以练练腹部力量,。

第四天可以练肩,手臂。

休息一天到两天。再开启下一个身体循环,前期训练强度一点点的加,慢慢来。这种循环训练可以持续练个一年两年的,最重要坚持,加油吧!铁友们

从我自身来说 首先最重要和最痛苦的就是练腿,特定安排一天只练腿 动作有两个,对于健身小白来说 一个是杠铃颈后负重深蹲,一个是屈腿硬拉 锻炼效果基本一致 充分做好热身 可以从空杆练起 动作一定要规范 不然有受伤风险

锻炼原则就是一个大肌肉群加小肌肉群的模式 1胸部和肱三头可以安排在一天2背部和肱二头可以安排在一天3肩部和腹部可以安排在一天

腹肌我并没有安排每天都练习,我认为腹肌是最好看,但是是最没有用的一块区域 因为练腿就能充分锻炼你的核心肌肉群 所有的训练必须做好充分的热身 这是最主要的 以微微出汗为准 不然受伤了 别的都是瞎扯 一周训练五次就可以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 训练量已经够了 训练时注意补充水分 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关于健身动作安排,没个人都不一样!比如现在有许多被大众所认知或者广泛应用的,例如:

胸+三头(其实是有几个练三头的动作,可以在卧推架上完成)

背+二头(是因为引体向上也可以练到二头)

肩膀+斜方肌

腿单练

腹肌是可以每天都练的,当然也可以一天腹肌,一天有氧,这个根据没个人的身体状况,爱好。

但是,我就不是按照这个去训练的,因为在长期的运动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健身流程

胸(10个动作,每组10-12次,4组)

肩膀+斜方(9个动作,每组10-12次,4组)

二头+三头+腿(12个动作,每组10+12次,4组)

背(9个动作,每组10-12次,4组)

腹肌1-3-5-7练

有氧:每天早晨骑动感单车30-40分钟

感觉挺适合自己的,所以希望还是可以在健身中,完善自己的健身理念,从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健身流程

划船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背肌训练动作,无论是使用杠铃、哑铃、Cable或机械式器材都可以进行训练,同时,划船这个动作也是在肌力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项目。然而,也由于划船这个训练动作所训练到的肌群,基本上都是我们所看不到的部位,这也就是为何许多人都会狂练胸肌、腹肌与手臂,但却都忽略背肌与腿部肌群的训练,这样错误的训练观念也会导致整体肌肉力量与比例上的失衡,造成许多不可避免的运动伤害。

划船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背肌训练动作,但这几个训练的技巧与迷思你有注意到吗? 划船训练的肌群

一般人都认为划船就是训练到背部肌群而已,然而,在一个简单的划船动作除了可以训练到上背与下背肌群之外,可以训练腹部的核心肌群以及臀部、股二头肌和肱二头肌,这点也是与许多独力肌群训练不同的地方,另外,划船动作可以将重量拉置较高的位置,因此就可以让全身上下参与得肌群增加,同时,搭配上硬举也能让背部肌群更加的强壮并提升整体的力量。

划船可以让全身的肌群都获得参与,如果再搭配上硬举能让背部肌群更加的强壮。 上半身倾斜角度

进行划船训练时,上半身该倾斜多少角度才正确?这个问题一定是许多人的疑问!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都会将上般身前倾至几乎与地面平行(接近90度),但如果你想要能更有效率的征召斜方肌中段的肌群,则应该要选择上半身前倾145度就好,而不是常见的90度。关于这点,你可以徒手进行一个练习来体验这两个角度之间的差异,首先,将上半身前倾90度后,双手自然下垂并接近地面,接着试着收缩斜方肌中段,让两侧的肩胛骨尽量靠近;再来我们用上半身前倾145度角的方式进行相同的动作,这时后你应该会发现斜方肌中段的收缩变的较为简单。

当你在进行划船训练时,上半身该倾斜多少角度才正确?

试想,以上这样徒手的练习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异性,那如果在有负重的情况之下这两个角度的差异性是否就会变的更大!另外,身体微向前倾的角度越小对于我们的脊椎的压力相对来说也会变小。

该如何抓握?

有许多的人在进行划船动作时,都会采用正手抓握(掌心朝下)的姿势,但这样的姿势会产生以下这三个问题:

1手臂会处于无力的位置

当我们手臂弯曲将重量往身体拉的时后,反手握的姿势会比正手握要来的有力,然而,由于划船动作越到最高点会越发困难,因此,建议最好采用反手握划船能提升肌力表现。

2不利于肩胛骨挤压

当我们采用正手握的时后,肩膀的轴向将会不利于肩胛骨向中间靠近,而手握的时后反而让肩胛骨的挤压变的更佳容易许多。

3沿大腿上拉难度提升

当我们使用杠铃或哑铃的时后,正手握的动作会让上拉的动作便的更加困难,而反手握时会因为身 置较高,让控制杠铃或哑铃沿着股四头肌上拉的轨道变的更佳容易,这样平稳的动作路线将有助于专注斜方肌的训练上。

如果,你是采用低位滑轮机、T杆或是哑铃,都可以采用对握的方式(掌心相对)来进行训练,另外,哑铃的大小会限制握在手中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将姆指的方向微微向外或向内做一些调整,低位滑轮这个动作的握法有正握、反握、对握甚至是正握旋转(手臂伸直时)至反握旋转(手臂收缩时)都可以,其中又以旋转握法最为理想。

除了正反握法之外,采用低位滑轮机、T杆或是哑铃也可以采用对握的方式(掌心相对)来进行训练。 反手握的迷思

反手握时我们的肱二头肌最为有力,因此,就会有许多的人坚持反握进行的背机训练是错误的动作,这样的想法是忽略了背肌的训练动作是整个手臂所做出的贡献,并非只有肱二头肌在出力。而整体手臂肌肉在对握时的力量最大,反而在正握时最无力,并且在反握时会提供中等肌力的表现,所以,在任何一个背肌训练动作时,每个人都应该要找出一个最适合自己肌肉感知的握法,而不是基于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正握才正确,另外,也可以转变握法来改变动作起时的角度。

反手握的风险

当然,反手握并不是没有任何的缺点,因为,当我们手臂伸直且位于旋后姿势时,肱二头肌的受伤风险就会增加,因此,当你要采用反手抓握时千万不要把杠铃放于地上做为开始,否则这将会相当于以旋后姿势做硬举,可能会导致肱二头肌产生撕裂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24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