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方法有几种?

打针方法有几种?,第1张

注射(英语:Injection),即打针,方式有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内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种利用注射器与针头穿过皮肤,并将液体送入身体内的方法。是一种给药途径,注射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针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注射方式为;乙醇消毒后与皮肤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肤,注入药液0·1ml,见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皮丘后拔针,拔针后不要按揉局部皮肤,也不用按压局部。

如做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及盐酸肾上腺素一支。皮内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对乙醇过敏,可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首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针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相关内容解释:

注射,指的是借助注射器一类的医疗器械将液体或气体注入人体,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与吃药不一样。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

臀大肌注射定位: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这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股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注射时注意坐骨神经体现投影:自大转子尖至从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胭窝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这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股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注射时注意坐骨神经体现投影:自大转子尖至从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胭窝。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类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骼吟下缘处,在骼峪、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股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取得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体位: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彩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股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在肩部,呈三角形。

扩展资料:

三角肌(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参考资料:

-三角肌

1、 坐姿肩上杠铃推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前束、中束)。

协同肌肉:喙肱肌、斜方肌、胸大肌、肱三头肌、冈下肌。

起始姿势:两手握住横杠,间距与肩同宽,把杠铃提起至肩上,掌心向上。挺胸紧腰,目视

前方。 (图)。动作过程:吸气,把杠铃贴脸向上推起至两臂伸直在头顶上方。到“顶峰收缩”位后,稍停

顿。然后,呼气,回复至起始位。(图)。

这个动作要做4-6组,每组8-15次。

2站姿肩上杠铃推举:(图)

在推举的最后阶段,可采用下肢助力协助多完成几次,加深对肌肉的刺激。(图)

同样是4-6组,每组8-15次。

3、坐姿哑铃肩上推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前束、中束)。

协同肌肉:喙肱肌、斜方肌、胸大肌、肱三头肌、冈下肌。

起始姿势:坐在训练椅上,上体稍后仰,背部紧贴靠背,双脚自然分开。双肩后收,腹部收紧,目视前方。两手各持哑铃并置于肩外侧。 (图)。动作过程:吸气,把哑铃向上推起,并以肩关节为转动支点,使两侧哑铃成弧形向头顶正上

方集中,在头顶上方。到“顶峰收缩”位后,稍停顿。然后,呼气,以三角肌的

张紧力慢慢回复至起始位。(图)。

动作要领:动作全过程中,上体要始终保持挺胸、收腹、紧腰,平稳流畅,始终控制住哑铃。此动作的关键之处是上推和还原过程中必须形成两道弧形运动轨迹,直上直下用力点会转移到斜方肌和肱三头肌上。

做4组,每组8-12次。

4、站姿哑铃双臂侧平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中束。

协同肌肉:喙肱肌、斜方肌、冈下肌。

起始姿势:自然站立,两手各持哑铃下垂体前,两肘部稍弯屈,拳眼向前。(图)。动作过程:吸气,两手持哑铃同时向两侧举起,两肘微屈。在侧举和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

100º---120º,上举至两上臂平行地面或略超过水平位。至“顶峰收缩”位后,

稍停顿。然后,呼气,回复至起始位。(图)。

动作要领:肘关节固定,肩带肘,肘带手。不要紧紧握住哑铃,而是让其悬垂在指端,以保证三角肌最佳受力。

这个动作要做4-6组,每组8-15次。

5俯立哑铃侧平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后束。

协同肌肉:大圆肌、斜方肌、冈下肌。

起始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腿微屈,上体前屈与地面平行,背部保持平直,头稍抬。

两手各持哑铃垂于腿前,肘部略屈,拳眼朝前 (图)。动作过程:吸气,两手持哑铃同时向两侧举起,上举至两上臂与肩同高。至“顶峰收缩”位

后,稍停顿。然后,呼气,回复至起始位。(图)。

动作要领:在动作全过程中,上臂与前臂的夹角要始终保持在100º---120º,不能小于90º,否则用力点就会从三角肌转移到斜方肌等协同肌肉,整个过程,三角肌都处于持续张紧状态。

呼吸方法: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做4-6组,每组10-15次。

  接种方法

  1.方法:肌肉注射。

  2.部位:大腿前外侧(新生儿和婴儿),上臂外侧三角肌(儿童、青少年和成人)。

  有学者研究发现,乙肝疫苗接种部位影响机体应答。因为臀部脂肪组织多,免疫活性细胞少,臀部注射不一定能将疫苗注入肌肉,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且下降速度快。而在上臂三角肌接种者的抗体滴度比臀部接种者高17倍。因此目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都选用三角肌部位,而婴儿和新生儿则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接种。

  注意事项[6]:

  ①在全程接种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

  ②如果接种了第一剂以后,因某种原因而没按时接种第二剂,则应尽快接种,且第二剂和第三剂之间至少要间隔2个月;如果只是第三剂没按时接种则应尽快接种;

  ③接种疫苗前可以不要做乙肝指标检查;

  ④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其他疫苗

  肌肉注射法

  开放分类: 护理学基础

  肌肉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目的]

  注入药物

  [操作步骤]

  1、 戴口罩洗手

  2、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75%酒精、2%碘酒 、无菌镊子缸及镊子、无菌棉签缸及棉签、弯盘、无菌注射器、注射药物、启瓶器、砂轮、注射卡片、污物缸、洗手筒及毛巾

  3、 推治疗车携用物至病人床旁

  4、 核对姓名、床号(与病人及床头卡核对)、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检查药物是否过期,检查药物有无浑浊、沉淀,瓶口有无松动、裂痕

  5、 向病人解释目的,取得合作

  6、 如药液为安瓶:酒精消毒安瓶,砂轮,用砂轮划痕,再用酒精消毒安瓶划痕部,用手掰开安瓶,棉签缸的开、关及镊子的使用正确

  7、 如药液为密封瓶:消毒启瓶器,铝盖,启铝盖,消毒瓶塞

  8、 消毒方法正确;取棉签:棉签缸的开、关及镊子的使用正确;

  9、 取注射器,检查注射器有效期,是否漏气;

  10、 抽吸所用药液,剂量准确,抽药方法正确;

  11、 放弯盘中备用,注意勿污染针头、活塞;

  12、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13、 选择注射部位

  14、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十字法、连线法;

  15、 皮肤消毒:面积4×6厘米,消毒方法正确,脱碘干净(2次),待酒精干

  16、 处置中三查七对

  17、 排气

  18、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注射部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头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迅速刺入肌层,进针深度为针体的2/3

  19、 固定针头,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右手推动活塞缓慢注药

  20、 注药完毕,固定针栓,干棉签按压针眼处,快速拔针,棉签按压片刻 21、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协助病人整理衣裤,床单位

  22、 操作后三查七对

  23、 整理物品

  肌肉注射部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

  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②、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cm宽,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注射原则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②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仔细检查药物,如有变质、沉淀、混浊、有效期已过或安瓿有裂痕等现象,则不能应用。多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③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④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避开发炎、感染化脓、硬疤痕及患皮肤病处。

  ⑤药物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立即注射。注射前,排尽空气。

  ⑥进针后,先抽有无回血,静脉注射见回血方可注入药物,皮下、肌肉注射无回血方可注入药物。

  ⑦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解除病员思想顾虑,取得合作,易于进针。

  注意事项

  1、 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万一针头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全部埋入肌肉,需请外科医生手术取出。

  2、 长期作肌肉注射的病员,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以减少硬结的发生。

  3、 两种药液同量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在不同部位注射。

  4、 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 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用后臀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6、 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注射。淤血及血肿部位亦进行注射。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周围组织:

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三角肌

屁股上神经不发达,感觉没那么痛,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屁股上的“肉多”,因为屁股的肌肉比较“厚实”,在这里打针就不容易伤到骨头或扎到更深处的血管。而且屁股的肌肉组织疏松,血管丰富,药物在这里能够很快地被吸收掉,因为药物需要进入肌肉后,由毛细血管吸收到主血管,然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般小朋友打针都会打在屁股上。

打屁股针比手臂针会更加疼

打屁股针的好处是因为屁股上肌肉组织比较厚,如果一针打下去,不容易伤到骨头,除此以外,屁股针不容易扎到比较深的血管处,也可以避免误伤到神经而被人们所选择。当然,屁股针很疼,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所以经历过打屁股针的朋友们,都不希望再次经历这种不可言说的疼痛。

除此之外,也必须考量施打便利性疾患者可接受程度,不少疫苗在疾病爆发期都是集体施打,在公众空间中,卷起袖子比当众脱裤更能被施打民众接受。

臀部的脂肪比较多

成人和3岁以上的儿童往往是在胳膊的三角肌部位接种,三岁以下的儿童选用臀部注射的比较多。因为他们的胳膊肌肉比较小,还没发育好。并且当某些疫苗注射到脂肪部位,刺激和发炎反应会增加,而臀部的脂肪组织比较多,容易导致供血不足,部分疫苗成分就会吸收不良。

此外,若疫苗成分包含佐剂(adjuvants),或其他能强化人体免疫反应的成分,以避免大范围的发炎症状的话,就一定要在肌肉层施打才行。

臀部需要比较强的药物注射

大部分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因为肌肉组织含有重要免疫细胞,能识别抗原,从而起到免疫作用。胳膊上的三角肌体积大、血管少,皮下脂肪薄,并且距离腋窝下的淋巴结近, 有利于抗原转移。

成年人因为胳膊上肌肉已经比较多了,打针后吸收也不会出现问题,而且打针的时候也比较方便,所以成年人一般选择打胳膊,但是如果胳膊受伤或者不方便脱袖子的时候,成年人也可以打在屁股上,但这时则主要取决于“方便”程度。

结语

大部分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因为肌肉组织含有重要免疫细胞,能识别抗原,从而起到免疫作用。胳膊三角肌体积大,距离腋窝下的淋巴结近,有利于抗原传递。而臀部脂肪组织多,易导致部分疫苗成分吸收不良。此外,你能想象在疫苗接种场所脱下裤子的感受吗?卷起袖子更方便,也更容易被接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44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