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选材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的能力。一个人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也与后天环境、营养、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和训练水平密切相关。运动成绩的好坏与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身体素质主要包含了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是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而专项身体素质是长期针对某一种运动项目专门开展训练,从而具有的针对某个项目特点的身体专项素质。专项身体素质都是在一般身体素质具备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因此,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离不开一般身体素质的发展,而一般身体素质又为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日常的选材工作中,对构成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五个方面的素质指标都应当引起重视。在五类素质指标中,力量、速度和耐力是在运动队中经常测试并需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的指标,短期的(3~7 d)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迅速提高力量素质,中期的(10~30 d)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耐力素质,较长周期的(3个月以上)训练才能够使速度素质获得明显的提高。这是由于速度素质受先天的遗传影响最大,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受遗传影响相对最小。相对地,如果一个运动员长期停训,速度素质消退最快,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消退最慢。此外,柔韧素质受后天影响较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够得到很大提升,而灵敏素质则不容易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虽然运动项目千差万别,每个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某一个方面要求的侧重点会出现不同,但在初级选材中,我们一般考虑基本的身体素质,只有基本身体素质,即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综合起来比较优秀的运动员,才能够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因为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是发展专项素质的基础,只有在好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出优秀的专项素质。
7.1 力量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从事体育运动的首要条件。所有素质都必须在力量的保证下得以完成,并通过肌肉系统作为动力来源加以实现。一个人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的类型、横断面的大小及肌群间功能性协调等有关。力量素质的变化与肌肉系统的发育基本一致,但在人体九大系统中成熟得最晚。在青春期,由于肌肉系统发育的突增,力量增长很快。在青春发育后期,力量素质能达到较高水平,并能在某些以力量为主的项目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后力量增长速度减慢,一直维持并通过训练继续增长到35岁左右,其后会逐渐降低。描述力量素质的一些名词较多,首先了解以下一些常用名词的含义。
肌肉力量,简称肌力,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运动素质的首要前提。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为了最大随意收缩而用来抵抗或者克服阻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绝对力量,是指肌肉为了尽最大可能收缩而用来抵抗或者克服阻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潜力。
相对力量,是指相对自身体重(每千克或每磅)而言,肌肉发挥的最大力量,用于比较个体之间力量能力的差异。
快速力量,是指以最快速度前提下尽可能高的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反复进行某一项强度动作过程中抵抗疲劳的能力。
启动力量,是指肌肉在产生张力的瞬间尽可能高地发挥速度和力量的能力。
爆发力量即爆发力,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继续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力量的能力。
上述常用名词是鉴别力量素质的具体表现,无论肌肉力量表现的种类有多少,都归结在动力性“等张肌力”和静力性“等长肌力”两种形式下。
经专家测定,动力性“等张肌力”在7~18岁的一般儿少中,立定跳远(代表速度力量)、握力和背力各年龄组自然增长,男性的速度力量自然增长最快阶段是12~15岁,女性是10~13岁,男性17岁以后、女性15岁以后趋于稳定;背力自然增长最快是男性在12~15岁,女性最快在11~14岁;握力自然增长男性最快在12~15岁,女性在12~15岁。具体的增长幅度如表7-1所示。
表7-1 一般儿少7~18岁力量增长总的百分比

引自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从表7-1可以看出,立定跳远增长最少,说明速度力量更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因此,在选材中对速度力量的选择应予重视。而绝对力量是随年龄的增长,肌肉体积增加而增大。同时更受环境与训练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握力和背力在后天能有更大提高的原因。
相对力量握力,背力指数受遗传影响较大,后天变化较少,明显低于绝对力量增长百分比,女性少年尤为明显。那些需要相对力量而又不能靠体重增长去获得力量的运动项目,均应当在选材时从严控制(表7-2)。
表7-2 一般儿少7~18岁相对力量增长总的百分比

引自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从7~18岁各年龄相对力量增长规律来看,男性在13~15岁时比其他年龄增长得快,女性相对力量在12~13岁时比其他任何年龄增长明显。从科罗布夫实验可以看到,在16~17岁,男女相对力量趋向稳定,并能一直保持到40~50岁。
7.1.1 静力性“等张肌力”的测定方法
7.1.1.1 握力
握力是反映前臂和手部屈肌力量的指标。握力大对于抓握器械的运动项目(如体操和举重等)有明显的优势,也对需要抓握对方的运动项目((如摔跤和柔道等)有明显的作用。
仪器:握力计。
方法:测试前检查握力计指针,确定指针归零。握力计握把置于被测者食指和大拇指间的“虎口”内,其余手指并拢,感觉握柄距离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被测者另一只手旋转拨轮调整好力矩,直到感觉能够最大发力为好。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不能屈肘、挥臂、弯腰或手臂倚靠他物,也不得借用另一只手。被测者发力前做好准备,在憋气状态下用最大力量握握力计。最后握力计指针指向的位置即为测得的握力值(电子握力计电子屏幕显示最终的结果)。分别测试左右手,每只手最少测试三次,取测试的最大值即为最大握力。
意义与评价:在选材中尽可能挑选握力大的运动员,特别是运动项目中需要有抓握动作的运动项目,握力越大对项目越有利。
7.1.1.2 背力
背力主要是反映躯干伸肌及下肢伸肌力量的指标。背肌力量大,有助于在体操运动中保持背的水平姿势,也有助于在举重运动中抓举杠铃和在其他运动中进行伸脊柱时的发力动作。
仪器:背力计。
方法:被测者站立在背力计平台上,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直立姿势的同时将两臂和两手伸直下垂于同侧大腿的前面,手掌向内。测试人员将背力计握柄与被测者两手指尖接触,背力计握柄至底盘传感器挂钩的距离即为适合该被测者的背力计拉链的长度。被测者用这个拉链长度进行测试,掌心向内紧握握柄,两腿伸直,上体绷直抬头,尽全力做背伸动作。测试两次以上,取读数的最大值。
意义与评价:选材中,背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背力的大小与运动能力关系很大,背力大,运动能力强。多数运动项目,如体操、球类、跑跳、划船、举重等,都应尽可能挑选背力大的运动员。
7.1.1.3 屈臂悬垂
屈臂悬垂是反映肩臂肌肉克服自身重量时的静力性耐力指标。对体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仪器:高单杆、板凳、秒表。
方法: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后面。被测者站在板凳上,两臂全屈,正手握杠,双手与肩同宽,使横杠位于下颌之下,然后两脚离开板凳。被测者两脚离开板凳身体有摆动时,测试人员可帮助其稳定,但不得给予助力,同时给予被测者一定的保护。当被测者稳定后做静止用力悬垂姿势时开始计时,到头顶低于横杠上缘时停表,记录时间即为屈臂悬垂时间,在此过程中被测者下颌不能挂在横杠上。
意义与评价:屈臂悬垂的时间越长,说明被测者克服自身体重的能力越强,在体操等一些要求克服自身体重的运动项目中,优势就越明显,选材意义也越大。
7.1.2 动力性“等张肌力”的测试方法
7.1.2.1 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一个反映肩臂肌肉力量及克服自身体重能力的指标,引体向上也是体操运动中经常运用的基础动作,在选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仪器:高单杠、秒表。
方法:被测者正握高单杠,两臂与肩同宽,呈直臂悬垂姿势,待身体稳定后,两臂同时用力开始引体向上。待下颌超过杠面时再慢慢伸臂,复原至直臂悬垂姿势,如此反复进行,以4~8 s之间完成一次屈伸动作为宜。在悬垂屈臂时,被测者不能有蹬腿和借助身体摆动的动作。测试过程中,被测者下颌未能超过杠面不能计数,在被测者屈臂动作节奏明显减慢、每次超过3~4 s时,测试人员应令其停止,以记录完整的次数为被测者引体向上的次数。
意义与评价:完成引体向上的次数越多,说明被测者肩臂肌肉力量越大,克服自身体重做功的能力也就越强,对于体操等抓杠项目就越有利,选材意义也就越大。
7.1.2.2 俯卧撑
俯卧撑是反映肩臂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仪器:可在室内或室外的地板上、平地上和垫子上进行。
方法:测试前,被测者双臂伸直,分开与肩同宽,手指向前,双手撑地,躯干伸直,两腿向后伸直。被测者稳定后,测试人员给被测者发出开始口令,被测者屈臂使身体平直下降至肩,与肘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身体平直撑起,恢复到开始姿势为完成一次俯卧撑动作。被测者须连续不断地重复此动作。当被测者动作不能持续保持或出现弓背塌腰不能按标准做出动作时,测试人员记录完成次数。
意义与评价:在选材中应尽可能挑选俯卧撑完成次数多的运动员,这样的运动员肩臂力量好,有利于体育运动。
7.1.2.3 1 min快速仰卧起坐
1 min快速仰卧起坐是反映腰腹肌力量和速度的指标。
仪器:软垫或代用品、秒表。
方法:测试前,被测者两手手指交叉抱于脑后,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仰卧于铺放平坦的软垫上。由一人压住被测者两侧踝关节处,固定下肢。测试人员观察被测者准备就绪后发出开始口令,被测者双手抱头,收腹使躯干完成坐起动作,双肘关节触及或超过双膝后还原至开始姿势。这时为完成一次仰卧起坐动作。被测者连续不断地尽快重复此动作,持续运动1 min。从开始口令开表计时,记录被测者在1 min内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者如果借用肘部撑起或臀部上挺后下压的力量完成坐起,或双肘未触及或未超过双膝,该次仰卧起坐不计数。
意义与评价:仰卧起坐的次数越多,说明腰腹肌与腹直肌肌肉力量和速度力量越好,更适宜于选材培养。
7.1.2.4 爆发力
爆发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力量,而且取决于力量和速度的结合。瞬时的肌肉收缩力越强,运动能力也越强。在选材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要挑选爆发力好的运动员。在许多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中,如投掷、跳高、跳远、球类等,运动员的出手、起跳、起脚主要取决于爆发力。在某些周期性项目中,如短距离自行车、划船中的蹬踏和划桨,速度爆发力也是重要的基础。对一些项目的加速能力来说,爆发力也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所以说爆发力在选材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素质指标。
爆发力的测定比较复杂,常用的简易测定方法有原地纵跳和立定跳远。
(1)原地纵跳。原地纵跳是一个反映下肢伸肌特别是膝关节伸肌和足跖屈肌垂直向上跳起的爆发力的指标。
仪器:电子纵跳仪(利用起跳至回落到起跳板上的时间计算出被测者所跳起的高度)。
方法:当电子纵跳仪进入工作状态后,被测者踏上纵跳板,双足自然分开,呈直立姿势,准备测试。等待显示器出现“0.0”时,开始测试。被测者屈膝半蹲,双臂尽力后摆,然后向前上方快速摆臂,双腿同时发力,尽力垂直向上跳起。当被测者落回到纵跳板后,显示屏显示出测试值。起跳时被测者双腿不能移动或有垫步动作。起跳后至落地前,被测者不能出现屈髋、屈膝等动作。若被测者没有回落到纵跳板上,则测试失败,须重新测试。纵跳测试3次以上,取最大值即为纵跳高度。
意义与评价:纵跳的成绩越好,说明被测者的爆发力越好,在需要用到爆发力的项目中的参考意义也越大。
(2)立定跳远。立定跳远也是一个反映下肢肌特别是膝关节伸肌和足屈肌向前跳的爆发力的指标,也能反映一定的灵敏性,难度稍比原地纵跳要大些。
测试场地和仪器:平坦地面或沙坑、标准带尺、直角尺。在平坦地面(地质不限)上画或设立起跳线(可用线绳或胶带),在起跳线前方要备有沙坑或软地面;以起跳线内缘为零点垂直拉一条长1.5~4 m的带尺。
方法:被测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在起跳线后,然后摆动双臂,双脚蹬地尽力向前跳。测试人员观察被测者双脚的着地点,用直角尺的一条边抵着距离起跳线内缘最近的着地点,另一条直边与带尺重合。带尺上的数值即为测试结果。测试3次或以上,记录最好成绩。被测者起跳前双脚均不能踩线或过线,起跳时不能有垫脚、助跑或连跳等动作。
意义与评价:距离越远说明爆发力越好,对运动选材的意义也越大。
力量素质的大小与肌肉系统关系密切,肌肉系统发育越完善,人的力量也越大。肌肉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晚的系统,力量素质发展也很晚。如果一个儿少过早地表现出很好的力量素质,很有可能是由于提早发育的结果,而早熟型的儿少在今后很难有高水平的发展,这种人的力量素质好只是一个假象,随着进一步发育,这种人的力量优势会逐步减弱,甚至变为劣势。所以在进行力量素质选材时,力量的大小一定要与所选对象的发育程度对照起来,应尽可能把发育程度小、力量素质好的儿少作为选材的对象。
7.2 速度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速度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短跑、跳跃、球类及短距离自行车等项目中,速度对成绩起决定性作用。速度素质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属于周期性的运动)。
7.2.1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信号)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与神经系统反应速度和肌肉系统骨骼肌纤维类型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遗传度高达75%,是一个后天训练不易改变的指标。反应速度的测试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简单反应时、手脚反应速度来测试。
(1)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主要是检测人对声、光刺激的反应能力。
仪器:专用反应时测定仪。
方法:被测者坐在仪器前,面对显示器。受试人员一直用手指压住开始键,约4 s(每次时间长短不等),显示器上有相应的声光信号显示,根据信号显示,被测者做出按键反应,按键结束后被测者手指立即返回开始键并再次按压。经过5~10次的按键后,测试结束,仪器自动测出5~10次的反应时间(每一次按键来往全过程的时间),以及动作速度时间(被测者看到信号显示后做出按键动作前,即手指离开开始键瞬间的时间,也就是人体感受到声光电信号到做出动作反应之前的神经传递时间)。
意义与评价:一些需要听发令枪或者裁判口令做出相应动作的项目,如径赛、游泳、划船、摔跤和柔道等,反应速度越高,队员在比赛中对号令做出的反应时间越短,越能够抓住先机提高比赛成绩,在这些项目的选材中,挑选反应速度快的运动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一些同场对抗项目中,如所有球类项目,反应快的运动员也往往能够占得先机,因此,大多数运动项目都需要反应速度很快。而反应速度的先天遗传性又很高,在后天训练中提高幅度很小,因此在初级选材中选择反应时快的运动员有重要的意义。
(2)手的反应速度。
仪器:美国的尼尔森根据“自由落体”原理创造的一种测试计时尺,这种计时尺自下端10 cm处为“零位”,向上标出刻度。
方法:被测者坐在桌前,手臂放松平放于桌面上,手指伸出桌边3~4 cm,拇指与食指稍稍张开,虎口宽度不超过2 cm,上缘水平,指间距离也尽量相等,眼睛注视零位基线,被测者做捏住计时尺的预备姿势,并将尺的0点基准线对准拇指和食指的上缘。测试人员捏住计时尺的上端。测试人员喊“预备”口令,被测者随时准备迅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即将下落的技术尺。要求被测者集中注意力,先做几次练习,以掌握方法。从预备到计时尺下落时间间隔控制在1.5~2 s,计时尺下落时,被测者立即捏住,从拇指上缘刻度上记下读数,测试20次,把反应最快和最慢的各5次舍掉,取中间10次成绩,通过计算得出反应时间,计算公式为:

类似测试方法还有测足的反应时,将此尺从高处落下,离墙约25 cm前脚掌把尺压在墙上,以大脚趾末端压在尺上的时间为测验足反应速度。时间计算与手一样
学习倒着走 穿好负跟鞋
2011年05月25日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卢素仙
■ 倒走是慢性、姿势性腰痛和椎间盘突出的常规康复锻炼方法,因效果良好简便易行而备受推崇,但对于倒走的科学原理,人们的了解并不太多。
与其它运动相比,倒走的本质特征,是人体重心向后移动,而重心是人体姿势的决定性因素。脊柱在人体的后背侧,只有重心也在后侧,脊柱才会挺拔。大家可自我体验,让脊柱保持最挺拔的姿势,重心一定是在脚跟的。倒走时重心向脚跟移动,脊柱趋于挺拔,身体前倾和腰椎曲度减小,既矫正了姿势,又是巩固性的康复锻炼,而且是直接针对姿势性腰痛的病因。
站立的时候也一样,双脚前脚掌踩一本厚书,只要让脚跟低于脚掌,重心后移,就可以矫正姿势。只是运用了外部的强制性力量,该方法在舞蹈形体训练教学中,针对初学者较为常用。
这也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启示,鞋也具有地基功能,于是负跟矫形鞋便应运而生,简称“负跟鞋”,特点是鞋底前高后低。强制人体重心后移,矫正姿势,这又与倒走锻炼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更安全,更容易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就可以起到替代倒走的作用,最初使用的几天,脚跟会有轻微的压痛感,说明是重心明显后移了,这是倒走不容易达到的效果。负跟鞋最初的研究,也正是替代倒走锻炼。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负跟鞋品种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一些颇为牵强的产品,比如负跟拖鞋,虽然也是前高后低,但由于不利于行走且脚跟易滑动,容易导致前足和全身的紧张,不可能具有矫正姿势的作用。专业的矫形鞋均不考虑拖鞋的形式,作为矫正人体重心位置、替代倒走的负跟鞋,要求更高。鉴别的方法也简单,试验一下该产品是否能够轻松倒走,不利于倒走的,自然也就不具有替代倒走的作用。
负跟鞋的鞋底还需要有自外向内的保护性倾斜,避免踝关节损伤(崴脚)。正常人脚的压力都偏向外侧,所以鞋底外侧磨损总比内侧严重。负跟鞋强制重心后移至脚跟,会加剧这种压力的外偏现象,而脚跟的跟骨又是圆形的,稳定性差,就很容易崴脚,所以鞋底外侧必须适度加高,以减轻足底外侧压力,增强稳定性,避免损伤。这个安全性措施,也有利于双腿内收,保持好的姿势。
使用负跟鞋日常站立行走,足以替代倒走。它排除了倒走的安全性问题,也容易坚持,但容易运动过量,所以要特别控制行走速度,须缓步行走。在腰痛症状不明显的巩固期,康复感觉可能也不明显,会误以为没起作用,其实巩固期的自我感觉都是这样,不必大幅增加运动强度,矫正姿势需要保持温和锻炼,能感到足跟轻微压痛即可。巩固期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椎间盘突出患者,要尽可能避免复发。这些原则与倒走锻炼完全相同。
伸腕肌和腕背伸肌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是腕部重要的肌肉,但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伸腕肌位于前臂后面的皮下,为长梭形肌,属于臂部肌肉。它的起点是肱骨外上髁总肌腱和尺骨上端侧面,止点是第5掌骨基底部侧面。伸腕肌的支配神经是桡神经。它的功能是伸腕,当桡神经损伤时,可导致伸腕功能丧失。
而腕背伸肌也是位于前臂后面的长梭形肌肉,它起于肱骨外上髁总肌腱和尺骨上端,止于第5掌骨基底部。它的功能是伸腕和向桡侧偏斜腕关节。
总的来说,伸腕肌和腕背伸肌在位置、起点、止点、功能和神经支配上有细微差别。
一级伤残
1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别人帮助或采用专门设施,否则生命无法维持;
2 意识消失;
3 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
4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二级伤残
1 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
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
3 不能工作;
4社会交往极度困难。
三级伤残
1 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
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室内的活动;
3 明显职业受限;
4 社会交往困难。
四级伤残
1 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
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
3 职业种类受限;
4 社会交往严重受限。
五级伤残
1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偶尔需要监护;
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就近的活动;
3 需要明显减轻工作;
4 社会交往贫乏。
六级伤残
1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条件性需要帮助;
2 各种活动降低;
3 不能胜任原工作;
4 社会交往狭窄。
七级伤残
1 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
2 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
3 工作时间需要明显缩短;
4 社会交往降低。
八级伤残
1 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
2 远距离流动受限;
3 断续工作;
4 社会交往受约束。
九级伤残
1 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
2 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 社会交往能力大部分受限;
十级伤残
1 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
2 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3 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