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肩袖肌群:肩胛下肌,冈肌(上下肌),大、小圆肌——使肱骨稳定于肩胛盂上
2、肩胸关节:不是解剖意义上的关节,临床上一般由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胸胛关节组成,他并是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关节,而是相连骨头关节构成,可以支配上肢和肩关节活动,肩关节的运动也会导致这些肌肉有一定的活动度。主要影响肌肉:胸小肌,前锯肌,胸大肌,三角肌前、后束;背肌——后据肌(上下),肩胛提肌,前锯肌,菱形肌(大小),背阔肌,斜方肌
三角肌(前中后束)肱二头短肌、肱二头长肌、肱三头肌(外侧头、长肌)——主要与手臂肘关节相关
肩胛下肌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作用:肩关节内收、旋内(肩胛下神经C5-6)
冈上肌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上部
作用:肩关节外展(肩胛上神经C5-6)
冈下肌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肩关节旋外(肩胛上神经C5-6)
小圆肌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下部
作用:肩关节旋外(腋神经C5-7)
大圆肌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肩关节后伸、内收、旋内(肩胛下肌C5-6)
三角肌前束和后束
起点:前束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 后束起于肩胛冈外侧缘
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作用:肩关节外展、前屈和旋内(前束),肩关节后伸和旋外(后束)
胸大肌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第1-6肋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主要作用:内收内旋及屈肩关节
胸小肌
起点:第3-5 肋骨或2-5肋(肋骨变异)
止点:肩胛骨喙突
作用: 拉肩胛骨向上向前向下 、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帮助吸气(胸内侧神经)
前锯肌
起点:第1-8或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胸长神经5-7)
上后据肌
起点:C6-7棘突和T1-2棘突
止点:第2-5肋骨角的外方
作用:提肋骨(肋间神经T1-4)
后下据肌
起点:C11-12和L1-2棘突
止点:第9-12肋骨角的外方
作用:降肋(肋间神经T9-12)
大菱形肌
起点:T1-4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下部
作用:上提和内牵肩胛骨(肩胛背神经C4-6)
小菱形肌
起点:第C6-7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上部
作用:上提和内牵肩胛骨(肩胛背神经C4-6)
肩胛提肌
起点:C1-4颈椎横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角
作用:上提肩胛骨(肩胛背神经C4-6)
背阔肌
起点:T7-12棘突,L1-5棘突、髂嵴
止点:肱骨小结节
作用:肩关节后伸、内收及内旋(胸背神经C-8)
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
作用:拉兼顾向中线靠拢,上部纤维提肩胛骨,下部纤维降肩胛骨(副神经)
相关骨性标志:锁骨,肱骨(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大结节嵴、肱骨粗隆,肩胛骨(内侧缘,外侧缘、上部、下部),冈上窝,喙突、颈椎C棘突,颈椎C横突,胸椎T棘突,腰椎L棘突,髂嵴
总结:主要功能——
1肩关节前屈、后伸、前旋、后旋、内收、外展等关节运动。
2是决定人体肩部活动如:手臂上举、“勾肩搭背”等日常生活举动的关键肌肉群
当这些肌肉局部紧张或过度拉伸,将会出现:
1、体态问题:圆肩、溜肩、含肩、高低肩、虎背熊腰、含胸驼背、头前引、富贵包、拜拜肉
2、疼痛健康问题:肩周炎、肩胛内侧疼痛、落枕、手臂发麻
3、对生活影响:关节稳定性降低,当收到外力突然撞击或抽拉时,容易导致肱骨错位或脱位、胸肌拉伤
肋间肌和膈肌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身体躯干章节再展开。
引用3Dbody,文章为自我学习资料笔记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
《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32肩关节旋转肌群
从肩关节上面观(图1-111)可见以下旋转肌群:
内旋(图1-112)
1背阔肌(1)。
2大圆肌(2)。
3肩胛下肌(3)。
4胸大肌(4)。
外旋(图1-113)
5冈下肌(5)。
6小圆肌(7)。
相对于数量多且力量大的内旋肌群而言,外旋肌群较薄弱。但它们优势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可以使手放于躯干前方,使手向前外侧移动。右侧的内外侧移动对于书写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注意, 虽然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不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下肌,腋神经支配小圆肌),但这两根神经都起源于相同的臂丛神经(C5),因此,肩部向前跌倒(如摩托车事故)使臂丛神经牵拉损伤,会导致这两块肌肉同时瘫痪。
但是肩部的旋转范围不等同于整个上肢的旋转范围。当肩胛骨向胸壁外侧移动(图1-75)时,还存在肩胛骨(包括盂穴)方向的改变,这个范围在40°-45°的肩胛骨方向改变可增加肩关节的旋转范围。参与这个运动的肌肉有:
※参与 外旋运动(肩胛骨内收) 的 菱形肌和斜方肌 。
※参与 内旋运动(肩胛骨外展) 的 前锯肌和胸小肌 。
背阔肌有一个极其实用重要的作用:防治驼背和脊椎病。
背阔肌是背部最宽大的肌肉,纤维浅而薄。其在胸腰筋膜内的宽广附着点以及在肱骨的特定附着点,让它对肩关节产生着巨大的力量。
背阔肌在肱骨处的附着点也有和胸大肌类似的扭转,这一共同特点可能是这两块强大肌肉存在协同关系的原因。在过顶投掷运动中,扭转展开。
背阔肌对肩关节的伸展从180度至-40度全都有参与,它与胸大肌、大圆肌、三角肌后束协作,下拉上举的手臂,是上肢拉的动作模式中最主要的肌肉。
背阔肌在肩关节足够的活动范围对于正确进行手臂在头部上方的运动很有必要,当它紧张时,脊柱代偿性后弓,会对脊柱背侧结构产生压迫,造成腰痛。
扩展资料
背阔肌和胸大肌共同协作,完成肩内收和肩内旋的动作。这两块力量很强的肌肉,在功能上有多处重叠,在肱骨上又有机械性的联结,像是一件背心的前襟和后摆。
由于背阔肌附着点广泛,它不仅能够移动臂部,而且还能影响躯干和脊柱。左侧背阔肌收缩可辅助躯干向左侧侧屈,臂部固定时,背阔肌能辅助脊柱伸和骨盆前倾。
-背阔肌
使肩胛骨上提的肌群
斜方肌(上部肌束)
肩胛提肌
菱形肌
胸锁乳突肌
使肩胛骨下降的肌群
斜方肌(下部肌束)
胸小肌
前锯肌(下部肌束)
使肩胛骨前伸的肌群
胸小肌
前锯肌
使肩胛骨后缩的肌群
斜方肌
菱形肌
使肩胛骨上回旋的肌群
斜方肌(上部肌束,下部肌束)
前锯肌(下部肌束)
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群
菱形肌
胸小肌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的肌群
胸大肌(锁骨部肌束)
三角肌(前部肌束)
肱二头肌(长头)
喙肱肌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的肌群
三角肌(后束)
冈下肌
小圆肌
大圆肌
背阔肌
肱三头肌(长头)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外展的肌群
冈上肌
三角肌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内收的肌群
胸大肌(胸骨部肌束)
大圆肌
背阔肌
肩胛下肌
喙肱肌
肱三头肌(长头)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旋外的肌群
冈下肌
小圆肌
三角肌(后部肌束)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旋内的肌群
肩胛下肌
大圆肌
背阔肌
三角肌(前部肌束)
胸大肌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水平屈的肌群
三角肌(前部肌束)
胸大肌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水平伸的肌群
冈下肌
小圆肌
三角肌(后部肌束)
大圆肌
背阔肌
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的肌群
肱二头肌
肱肌
肱桡肌
使前臂在肘关节伸的肌群
肱三头肌
肘肌
使前臂做旋前(内)运动的肌群
旋前圆肌
旋前方肌
使前臂做旋后(外)运动的肌群
肱二头肌
旋后肌
使手在桡腕关节屈的肌群
尺侧腕屈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使手在桡腕关节处伸的肌群
桡侧腕长伸肌
尺侧腕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使手在腕关节处外展的肌群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桡侧腕屈肌
使手在腕关节处内收的肌群
尺侧腕屈肌
尺侧腕伸肌
使拇指运动的肌群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内收(拇收肌)
外展(拇长展肌、拇短展肌)
使第二~五指运动的肌群
内收(骨间掌侧肌)
外展(骨间背侧肌、小指展肌)
(骨盆前倾的定义:绕额状肘在矢状面内向前的转动。骨盆前倾时,耻骨联合向前下转动,骶骨背面朝上转动,骨盆前倾时连同上体前屈。
骨盆后倾的定义:绕额状肘在矢状面内向后的转动。骨盆后倾时,耻骨联合向前上转动,骶骨背面朝下转动。骨盆后倾亦可连同大腿在髋关节处屈的运动。)
骨盆前倾肌群
髂腰肌
股直肌
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缝匠肌
臀中肌(前部肌束)
臀小肌(前部肌束)
骨盆后倾肌群
腹外斜肌
腹直肌
臀中肌(后部肌束)
臀大肌
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
大收肌
盆骨侧倾肌群
(盆骨侧倾是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的运动(如体侧侧运动),骨盆如向左侧倾,则左侧髂骨的髂嵴降低,右侧的髂嵴升高。骨盆如向右侧倾,则右侧的髂嵴降低,左侧的髂嵴升高。)
臀中肌(后部肌束)
臀小肌
盆骨旋转
梨状肌
臀大肌
大腿在髋关节处屈的肌群
髂腰肌
缝匠肌
股直肌
耻骨肌
大腿在髋关节处伸的肌群
臀中肌(后部肌束)
臀大肌
半腱肌
半膜肌
股二头肌(长头)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的肌群
臀大肌(上部肌束)
臀中肌
臀小肌
梨状肌
阔筋膜张肌
髂胫束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内收的肌群
耻骨肌
短收肌
长收肌
大收肌
股薄肌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旋内的肌群
臀中肌
臀小肌(前部肌束)
耻骨肌
大收肌
阔筋膜张肌
半腱肌
缝匠肌
大腿在髋关节处旋外的肌群
髂腰肌
梨状肌
闭孔内肌
闭孔外肌
臀大肌
臀中肌
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的肌群
缝匠肌
股薄肌
半膜肌
半腱肌
股二头肌
腓肠肌
使小腿在膝关节处伸的肌群
股四头肌
屈膝时使小腿旋内的肌群
缝匠肌
股薄肌
半膜肌
半腱肌
腓肠肌(内侧头)
屈膝时使小腿旋外的肌群
股二头肌
髂胫束
腓肠肌(外侧头)
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跖屈)的肌群
小腿三头肌
胫骨后肌
使足在踝关节处伸(背屈)的肌群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拇长伸肌
使足内翻的肌群
胫骨前肌
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使足外翻的肌群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A)JGJ肩
1,主要结构: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的关节囊连接在一起。
2,辅助结构:
(1)关节盂唇软骨环。
作用:深化关节窝的两个合资面相适应。
(2)肌腱和韧带
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从关节结节和从上面通过肩关节。除了肱骨之间的沟交界处。
和增强肩关节②喙肱韧带上方的关节囊,喙突从根部开始和结束的肱骨大结节。
作用:防止肱骨头脱位。
③盂肱韧带:位于关节囊,关节囊前壁的领先优势超越肱骨结节。
作用:加强关节囊前壁。
④喙肩韧带横架喙突然与肩峰之间。
作用: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3肩关节运动
(1)周围的冠状轴作屈伸:垫式排球,跑步绕臂运动
>外展(2)围绕的矢状轴收盘:双手侧平举或直立鸟的动作,摆动网球
(3)绕垂直轴旋,外旋:健美操动作铁饼摆动动作
(4)围绕多个轴的轨道:因为游泳,武术旋转手臂的动作
(5)水平的屈伸,水平外展:健美操动作,侧平举
(2)和ZGJ肘 /> 1,主要结构:肘部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及尺骨近端关节包在关节囊构成复合的联合。
(1)肱尺关节: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形式祛暑的联合。
(2)构成的肱桡关节:球窝接头由肱骨小头桡关节凹。
(3)无线尺桡关节:环桡骨关节面的径向和尺骨切迹构成轴的联合。关节囊前壁和后壁薄,松弛,两侧壁张力形成的外侧副韧带。
2,联合辅助结构
(1)尺侧副韧带:在手肘内侧肱骨内上髁和尺骨滑车切迹的内边结束。
由内而外的联合作用:增强。桡侧副韧带
(2):位于外的肘部,肱骨外上髁和结束尺桡骨切迹前,后缘。
来自外部的联合作用:增强。
(3)的径向环韧带:两端连接到前缘和后缘的径向切口的尺骨,和径向槽口共同形成一个纤维周围的径向头的环。
:环沿纵向轴线的旋转是不容易的脱位。
3,肘的基本运动:
(1)周围的冠状轴屈伸:重量卷发,撑杆跳;
(2)绕垂直轴旋前旋:乒乓球正手和反手扣杀,击剑。
(一)KGJ髋
1关节的基本结构:髋臼和股骨头的球窝接头。
2,联合辅助结构
(1)髋臼唇附加:
结构髋臼周围的纤维软骨环。
作用:
(2)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稳定性的功能韧带
①髂韧带:前关节囊呈倒“V”形的。在髂前下棘,超越了股骨粗隆间线。
作用:限制过度髋关节伸肌和维持人体的立法姿势是最强大的韧带在体内之一。
②耻辱韧带:位于髋关节囊前内侧。耻骨上从分支,偏向下方的髋关节囊融合;限于转子间线的下部。
作用:限制大腿过度外展,外旋髋关节。
③坐骨韧带:位于臀部的在后面。在该基地的大转子,坐骨体;结束。
作用:限制大腿在髋关节过度收盘,旋转。 “
④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内,一端连接到髋臼和股骨头凹的另一端连接。
作用:有艾滋病股骨头血管通过,联合垫所扮演的角色。
3,关节运动(了解)
周围的冠状轴左屈伸:(1)前部和后部踢
(2)关闭展览外绕矢状轴:侧踢腿部运动
(3)的自旋内部的旋转围绕垂直轴交叉步运行动作
(4)环一起转动腿的动作
(2)XGJ膝盖的
1:武术,联:椭圆形的基本结构由胫股关节和股骨关节髌骨关节屈到。
(1)胫股关节:对应于椭圆形接头的外侧髁关节表面的股骨和胫骨内。
(2)髌股关节髌骨面的股骨和髌骨关节面构成祛暑的联合。胫关节头是不相容的两个关节面,关节窝浅,关节囊薄,放松。
2,接合辅助结构
(1)弯月面:2纤维软骨板,垫在胫骨的外侧髁关节表面,外边缘厚的弯月面的缘薄。内侧半月板:为“C”形,前窄宽后部外边缘的中央连接的纤维层和胫骨韧带的关节囊。外侧半月板:被连接到“O”形,腿筋肌腱的后部,前交叉韧带的前面连接的外边缘。
作用:有加深关节窝,缓冲震荡,保护膝关节。
(2)翼状皱襞,位于两侧的髌骨下面,邹含有脂肪褶皱。
:填充关节腔,增加关节的稳定性,缓冲震动功能。
(3)髌上囊,髌下囊:位于四头肌肌腱与骨面之间。对于
的作用: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4)加固前后关节韧带
①十字韧带:位于关节内,连接股骨髁与胫骨髁间嵴的内侧。的
作用:防止换档之前和之后的股骨和胫骨。
②腓侧副韧带:在以后的方以外的膝盖。在股骨外侧髁;超越腓骨头。
:钢筋从外部和限制的膝过伸的
③胫侧副韧带在膝内侧偏后。在内侧股骨髁;不限于胫骨内侧髁。
:由内而外强化和限制伸膝
④髌韧带的膝盖前面,股四头肌腱的延续。在髌骨有限的胫骨粗隆。
作用:膝盖前面的加强和限制过度屈曲
(三)的的HGJ脚踝
1,基本结构:内关节面的胫骨和胫骨,腓骨,外侧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祛暑的联合。关节囊的前壁和后壁薄,松弛,关节头宽后窄的。这可能是造成脚踝受伤。
2,辅助结构
①内侧韧带
的位置是:强大的踝关节内侧韧带。在胫骨内踝,风扇形下降;超越舟骨,距骨,跟骨内侧。
作用:限制足部过度外翻。
②外侧韧带:前距腓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
位置:腓骨外踝尖,超越了距骨前,距骨,跟骨。
特点:此韧带较为分散,相对较弱,容易损坏韧带的过度内翻。如球类,体操,现场最常见的韧带损伤。
3,关节运动的特点周围的冠状轴作屈伸
:勾脚弹力足够的行动
内翻 - 的内缘,脚提升高度,横向利润率的下降。
外翻----足够的外侧缘向内侧缘下降。
XFJ斜方肌
(1):颈部和背部的皮下,呈三角形,肌肉双方一致菱形。
(2)起点和终点:从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与胸椎的棘突。上端1/3的锁骨肩峰和肩胛的上部边缘,中央下部的内侧边缘之外肩胛
(3)发展的力量训练:鸟展开翅膀,重量支臂,侧上举,拉铃哑铃胸部高耸的肩。这肌肉的童年,防止和纠正发展中的驼背。
2 XDJ位于胸大肌
(1):胸前壁浅层肌肉风扇平。
(2)起点和终点:锁骨锁骨内侧半,从胸肋胸骨前1-6肋软骨,腹部的石壁上腹直肌鞘前。肌纤维的上部和下部的扭转180°换位超出大结节脊,交叉。
(3)辅助练习:卧推,发展肌肉力量,胸部练习伸展。 BKJ背阔肌
(1):降低人体背部皮下上菱形加上盖,是最广泛的肌肉。
(2)起点和终点:从较低的6个胸椎和腰椎棘突,骶嵴,髂嵴后面的1012肋骨外。上下翻转180°肌腱,肌肉纤维肱骨摘要波峰
(3)辅助练习:引体向上,胸部练习结束,就像橡皮筋拉,爬杆。
4,QJJ前锯肌
(1):胸宽的扁平状肌的外侧。
(2)的起始和结束点:从第8-9肌肉牙齿上的外表面的上部8-9,以帮助。上以外的肌纤维肩胛骨内侧缘下部的肌肉纤维结束肩胛下角在前面
(3)辅助练习:推掌,拳,推铅球
1、引体向上:上拉时,前臂屈肌、肱二头肌、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放下时,以上肌肉在做退让工作;
仰卧起坐:腹直肌,和大腿前侧肌群,但主要是腹直肌
俯卧撑:三角肌前侧、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前臂伸肌群,腹直肌和腰部肌群固定腰部,还有两腿的前后各肌群参与,主要是固定身体关节保持姿势。
2、http://yedaohaifengvicp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0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的电位差。这个差值在不同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就神经纤维而言为膜外电位比膜内电位高70~90mv。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当为负值(-70~-90mv)。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称为去或除极化。细胞兴奋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便会顺着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即K+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实验观察,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上升相代表膜的去极化过程。以 0mv电位为界,上升相的下半部分为膜的去极化,是膜内负电位减小,由-70~-90mv变为0mv;上升相的上半部分是膜的反极化(超射),是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即膜外变负,膜内变正,由0mv上升到+20~40mv。上升相膜内电位上升幅度约为90~130mv。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它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由于动作电位幅度大、时间短不超过2ms,波形很象一个尖峰,故又称峰电位。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一)动作电位的引起
1.阈电位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是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少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当膜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受刺激部分的 Na+通道大量开放,使Na+快速大量内流,表现为扩布性电位,即动作电位。这个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重要生理参数之一。一般它与静息电位相差约20毫伏。如果两者差距减小,则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升高。反之,则降低。
2.局部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阈下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轻度增加,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但达不到阈电位,所以不产生动作电位。这种去极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其特点:①刺激越强,局部电位的幅度越大。②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能远传。③局部反应可以总合,即多个局部电位可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而引起动作电位。局部电位除了上述的去极化形式外,还可表现为超极化的形式。
(二)动作电位的传导
细胞膜某一点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极化状态(内负外正)变为反极化状态(内正外负),于是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出现了电位差,导致局部的电荷移动,即产生局部电流。此电流的方向是膜外电流由静息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静息部位,这就造成静息部位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去极化)。当这种变化达到阈电位时,便产生动作电位。新产生的动作电位又会以同样方式作用于它的邻点。这个过程此起彼伏地逐点传下去,就使兴奋传至整个细胞。
不论在哪一点上,动作电位峰值都是由离子流决定的。而同一细胞的离子成分及其电化学梯度都是一致的。所以动作电位传导时,绝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幅度减小。因此,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是不衰减的。由于具备不衰减传导的特性,动作电位在远程快速信息传递中就可发挥其特长。所谓神经冲动,就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5肩关节水平方向上的屈曲与伸展
参考位置(图1-18)
位于上肢在冠状面外展90°时,有以下肌肉参与:
※三角肌(尤其是肩峰束Ⅲ,图1-101)
※冈上肌
※斜方肌:上束(肩峰和锁骨),下束(结节)
※前锯肌
水平方向的屈曲(图1-17)
结合内收运动,上肢在水平方向的屈曲运动范围有140°,该运动还调动了以下肌肉参与:
※三角肌(前中束Ⅰ,前侧束Ⅱ,侧束Ⅲ)
※肩胛下肌
※胸大肌和胸小肌
※前锯肌
水平方向的伸展(图1-19)
结合屈曲和内收运动,上肢在水平方向上的伸展幅度仅有30°-40°,且需要以下肌肉参与:
※三角肌(后外侧束Ⅳ和Ⅴ,后中束Ⅵ和Ⅶ,外侧束Ⅲ)
※冈上肌和冈下肌
※大圆肌、小圆肌和菱形肌
※斜方肌(所有肌束、包括横束)
※背阔肌,它与三角肌起对抗-协同作用,三角肌能消除其强大的内收功能。
屈曲与伸展的整个运动范围达不到180°,从极端前位到极端后位的运动,就像钢琴弹奏的音阶,连续地调动着那些主要的支配肌肉,即三角肌的不同肌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