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肠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小肠俞的定位 10 小肠俞的取法 11 小肠俞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小肠俞的功效与作用 13 小肠俞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小肠俞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肠俞 1 拼音
xiǎo cháng shù
2 英文参考Xiǎochángshū BL2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mall Intestine 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aochang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ǎocháng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穴位 小肠俞 汉语拼音 Xiaochangshu 罗马拼音 Hsiaochangshu 美国英译名 Small Intestine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7 日本 27 法
国 莫兰特氏 V27 富耶氏 V27 德国 B27 英国 B27 美国 BI27
小肠俞为经穴名[1](Xiǎochángshù[2]BL27)。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小肠俞是小肠的背俞穴[1][2]。小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小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小肠俞[1]。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白带,小腹胀痛,腰腿痛,腹痛,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小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骶髂关节炎,肠炎,子宫内膜炎,痔疮等。
4 小肠俞的别名三焦窬、八辽窬(《医心方》)。
5 出处《脉经》: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
6 穴名解小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小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小肠俞[1]。
小,与大对言。肠,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小肠”即从幽门至盲肠的一段,为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小肠者,受盛之府。”此处小肠,指小肠本腑。内通小肠,功在化物。小肠司受盛,主化物。张隐庵曰:“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受盛失职,化物无能,自可于此处求之。本穴系小肠在背之俞穴,内应小肠。是小肠之气转输、输注之处,主治小肠之疾,故名之。[3]
7 特异性小肠之背俞穴。
8 所属部位臀部[4]
9 小肠俞的定位标准定位: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2][5]。
小肠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一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小肠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小肠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小肠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小肠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小肠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10 小肠俞的取法俯卧位,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穴。
小肠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一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于第1骶椎下正中,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2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小肠俞[7]。
11 小肠俞穴位解剖小肠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五腰神经和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骶神经后支共5对,第一至第四对分别由骶后孔穿出,布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臀部内侧的皮肤。第一至第三对骶神经后支称臀中皮神经。第5对骶神经和尾神经不分支,从骶骨裂孔穿出,分布于覆盖尾骨的皮肤。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内侧缘→竖脊肌腱[1]。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动脉分支、臀下神经分支和第1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8]。
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5]。
12 小肠俞的功效与作用小肠俞具有通调二便,清热利湿的功效。
小肠俞有通调小肠,清利湿热的作用[1]。
小肠俞所在部位与小肠相应,故取本穴为治疗小肠腑病的重要腧穴[9]。
小肠俞与小肠相应,而为之俞,有清热利湿作用。治膀胱淋漓遗尿、小腹胀满,心烦、血痢、五痔、淋浊、带下,凡病有关小肠者,皆可取此。按小肠外围为水,与三焦、膀胱均有连系。故本穴所应之症,常有选三焦、膀胱两经之穴,协助取效者。[3]
13 小肠俞主治病证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白带,小腹胀痛,腰腿痛,腹痛,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小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骶髂关节炎,肠炎,子宫内膜炎,痔疮等。
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等[1]。
小肠俞穴主治遗精、遗尿、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腰腿痛[8]。
小肠俞穴主治 腹痛,泄泻,痢疾;疝气,尿血,遗尿;月经不调,带下;遗精;腰痛[6]。
小肠俞主治小腹胀痛,赤白痢疾,遗精,遗尿,尿血,疝气,赤白带下,腰骶疼痛,以及盆腔炎等[5]。
现代又多用小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盆腔炎、骶髂关节炎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遗精;
3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4 其它:骶髂关节炎,痔疮。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有酸胀感[6]。
直刺08~12寸[8][1]。
直刺1~15寸[5]。
若向下斜刺2~25寸[6],可使酸胀感扩散至骶髂关节[6],用以治疗骶髂关节疾患。
注意:本穴深部近于膀胱,故不能深刺[6]。
142 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艾条灸小肠俞10~15分钟,可治遗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7]。
15 小肠俞的配伍小肠俞配大横、下巨虚,有清热健脾祛湿的作用,主治肠炎,泄泻,痢疾。
小肠俞配关元,为俞募配穴法,有温阳固脱的作用,主治下元不足,遗精,遗尿。
小肠俞配大肠俞、承山,治痔疮[6]。
小肠俞配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治妇科病[6]。
小肠俞配中极、关元、肾俞、足三里,治遗尿[6]。
16 特效在小肠俞附近刮痧,每次5分钟,可治遗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7]。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小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冲心,腰脊强,溺黄赤,口干,小肠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泄痢脓血。
《备急千金要方》:寒热,赤白痢疾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主妇人带下。
1、承山穴,小腿外侧的一个穴位,把脚尖勾起,会摸到小腿肚上有一个窝,阳气最盛处,按压它能通过刺激膀胱经的阳气来排除人体湿气。
2、丝竹空穴,去鱼尾纹,这个穴位位于我们眉梢的凹陷处,每次按100~200次,每天可以重复按多次。
3、涌泉穴,脚底窝窝处,水升火降,气血通畅,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
4、大迎穴,下颌角前下方2指宽处,齿痛、面肿、双下巴多按
5、听宫穴,前耳处,耳聪目明
6、曲垣穴,富贵包两侧,稳定情绪
7、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宽处,万能穴
8、头临泣,前额处,安神定制,降浊升清
9、人迎穴,颈部喉结旁,脸部紧肤,血液循环
10、膀胱俞穴,骶正中嵴旁2指宽,腰痛,便秘
11、太溪穴,内踝后方,失眠
12、交信穴,内踝直上三指宽,便秘
13、腹结穴,肚脐下2指宽,腹痛,便秘
14、天突穴,颈部前正中线上,咳嗽气喘
15、犊鼻穴,外膝眼,脚气类风湿
16、太冲穴,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处,头痛眩晕,月经不调
17、胆俞穴,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二指宽处,苦口,胆经疾病
18、神门穴,手腕部,便秘,失眠,焦躁
19、申脉穴,外裸直下方凹陷中,失眠
20、行间穴,大脚趾与食趾中间,安神
21、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便利
如果实在找不着穴位,从头到脚,分头、面部、胸、腹、肩颈、背、臀、大腿、小腿、脚,每个部位按摩3到4分钟,不一定空闲时才按,看书时可以,看电视时可以,干坐时可以,工作累时可以,时间是自己争取的,每天按按,效果应该不错,奇迹是慢慢的不经意间创造的。
骶骨位于腰椎的尾端,下接尾骨,系由5 节骶椎融合而成的三角形骨块。其上表面为骶骨底,其下表面为骶骨尖。骶骨呈生理后凸,与其上方的胸椎后凸相对应。处于正常位置时骶骨的基底部位于其尖部的前方,故骶骨的凹面朝向前下方。婴幼儿时骶骨的生理后凸几乎不存在,随增龄逐渐变得明显。一般认为骶骨的生理后凸与人类的直立姿势、仰卧睡姿以及发育良好的肛提肌有关,而在其他哺乳动物(如猴、猿等) 其骶骨生理后凸程度均不及人类。 骶骨的骨化方式与其他脊椎相同,其原发骨化中心分别位于椎体和椎弓两侧。骶骨的外侧相当于肋骨头的部分(肋成分) 系单独发育,然后与后方的椎弓相互融合成一骨块。继发骨化中心的形成则比较复杂,分别位于每一椎体的上缘和下缘、每一肋成分的外缘和前缘、棘突以及骶骨的外表面(耳状面) ,多数继发骨化中心于25 岁前后融合。发育早期骶椎椎体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相当于骶椎椎体相互融合后所残留的椎间盘,这些“椎间盘”通常终生不发生骨化。骶骨底由第1 骶椎构成,横径明显超过前后径,其前缘称骶骨岬。第1 骶椎的椎孔为三角形,系骶管的起始部。第1 骶椎的椎弓根较小,并向左右两侧与椎板相延续,两侧椎板在后正中相连而形成骶正中嵴。横突向两侧延伸并与肋成分融合形成骶骨翼(也称骶骨侧块) 。骶骨翼前表面为凹面,有腰大肌附着。骶骨底后表面向上突起形成左右两侧上关节突,其关节面一般
为向后并略偏内侧,但有较多变异且常不对称。上关节突外侧为上骶骨切迹,L5 神经根的后支由此通过。骶骨的外侧为5 个骶椎的横突,这些横突(主要为第1~3 骶椎横突) 与肋成分
相融合,其表面呈耳廓状,称为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形成骶髂关节。脊柱藉骶髂关节与骨盆相连接,骶髂关节对于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前面观,5 节骶椎相互融合后在骶骨前表面形成横形骨嵴(横线),其深面即为残存的椎间盘。相互融合的骶椎椎体外侧为4 对骶前孔,内有第1~4 骶神经的前根穿出。与此相连续的是由后面观时位于骶骨后表面的4 对骶后孔,内有第1~4 骶神经的后根发出。骶骨后表面可见5 条纵行骨当中为骶正中嵴,由此向外依次为骶中间嵴和骶外侧嵴,分别相当于脊柱其他节段的棘突、关节突和横突。
骶管麻醉时,须摸认的标志结构为()
A骶岬
B耳状面
C骶角
D骶后孔
E骶正中嵴
正确答案:C
提起骶骨在哪个位置,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腰骶部位置图,另外,还有人想问请问腰骶骨的位置在哪里?,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请问骶尾部具体在什么位置?,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腰骶部位置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骶骨在哪个位置1、腰骶部位置图
2、请问腰骶骨的位置在哪里?
您好:骶髂关节位置图。
人的骶骨在第五腰椎下面,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与第五腰椎相连接,骶骨下面是尾骨。
3、请问骶尾部具体在什么位置?
用手臀部中间骨性的部分就是骶尾部。
骶尾部顾名思义就是骶骨和尾骨部位,骶骨一般有五节,尾骨一般为一节,是多个尾骨融合为一体,位于臀部的中间,位置比较表浅,只位于皮下,没有附着。
骶尾部在临床上很容易损伤,骶尾部损伤常出现骨折或脱位,虽然有些病人没有骨折和脱位,但是也非常疼痛,就是因为表面没有附着。骶尾部前方就是,如果有骨折或脱位就会,导致排便困难或者排便时疼痛明显。所以骶尾部的损伤一定要到医院进行常规的拍片检查,排除是否有骨折和脱位,找专科医生进行指导。
4、骶骨在哪里
骶骨位于的后面,在2块髋骨之间,是骨盆带的基部。
骶骨是一大形的三角形骨,由5块荐椎合并而成的,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
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骶骨盆面在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骶骨的后面粗糙不平,正中为骶中嵴,由第1~4骶椎的棘突连成。
在骶正中嵴的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在每侧骶中间嵴的外侧各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的后支由此经过。骶骨的准确位置图大图。
在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如骶骨下部与第1尾椎相愈合,则有5对骶后孔;骶骨底如与第5腰椎愈合,亦可形成5对骶后孔,如为4个骶椎,则只有3对骶后孔。
5、腰骶部是在哪个位置?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缘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五块腰椎、一块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带下部位。
腰骶部疼痛多指第4、5腰椎和骶椎疼痛。
腰骶部表现有下列特点:
1、腰骶部的位置腰5骶1在哪个位置。
腰骶部正常位于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与甚少活动的骨盆交接处,同时又位于腰椎生理前凸与腰椎生理后凸的交接处,杠杆作用特别大,容易受到损伤。髋骨在人置图。
2、腰骶部关节
腰骶部关节特别多,达20余个,且关节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不论行走、站立或坐位时均在负重,维持关节稳定的因素如关节囊、韧带稍有损伤,关节面稍有不对称或不适合情况时,即可发生疼痛。
3、腰骶尾部的软
腰骶尾部的软结构亦较复杂,过度收缩时,常使竖脊肌或臀大肌的起始部发生撕裂,该部可以、肿胀、。髂骨位置。
4、腰骶部神经髂前上棘位置。
腰骶部的腰神经根径路甚长,神经根易受卡压的部位有以下几个:
①、椎间盘与黄韧带间隙;
②、侧隐窝;
③、上关节突旁沟;腰骶部位置。
④、椎弓根下沟;
⑤、椎间孔。
预防腰骶部疼痛方法
,保证正确的坐姿,尽可能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颈部的挺直。女人骶5椎体骨折严重吗。
请问骶尾部具体在什么位置?第二,应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这是身体健康必需的。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注意保暖。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约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一定的硬度和弹性。腰部的骨骼结构图。
—腰骶部
以上就是与腰骶部位置图相关内容,是关于腰骶部位置图的分享。看完骶骨在哪个位置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