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屈臂上拉
哑铃仰卧屈臂上拉(Dumbbell Pullover)也是发达胸大肌的主要练习方法之一。仰卧屈臂上拉这个动作虽然也可以选择用杠铃,但一般哑铃来做效果更好。
目标锻炼部位:胸大肌的上部、内侧(同时也锻炼到背阔肌、肱三头肌、前锯肌)
动作要领:
1预备姿势:上背部仰卧在凳面上,头部稍露出凳端,两腿弯曲,两脚分开比肩稍宽,全脚掌支撑于地,腰背部放松,臀部下沉,挺胸收腹。两臂弯曲,双手于头顶处交叉握住哑铃一端的内侧,掌心向上,哑铃下垂。
2上拉动作:双手持铃慢慢屈肘向头顶处落下时,两肘逐渐弯屈,直到上臂处于水平位置,大小臂之间的夹角约在100度—120度。这时应使胸大肌充分扩展,胸廓扩张,收腹松腰,臀部下沉。当哑铃降至最低位置后,即用胸大肌和背阔肌的力量将哑铃沿着原路举起,直到双臂伸直于胸前。
注意事项:
1持铃下落时,应用胸大肌和背阔肌的力量控制住哑铃,使其慢慢下降。下落过快,容易造成肩带扭伤。
2上拉时,上臂处于水平位置以下,主要是用背阔肌的收缩力;当上臂超过水平位置时,则应把用力点集中在胸大肌的收缩上。
3注意与锻炼肱三头肌的仰卧臂屈伸(Lying Triceps Extension)的区别
前言: 乳房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这些结构与乳腺想毗邻的肌肉、筋膜、腋窝等关系密切,详细了解他们的解剖结构和关系,有利于乳房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发生副损伤。对乳腺手术相关应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和理解乳房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规培生和低年资医生,以下做简要总结。
1 位置形态
胸大肌位于胸前外侧壁,呈扇型,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Fig1);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其起自第3~5肋骨的前面及肋间肌表面的筋膜,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临床中偶尔会遇到胸小肌缺如的情况(Fig1);
胸大肌的深面,锁骨起点的下方有头静脉通过,乳腺癌根治手术中切断胸大肌时应距锁骨下1横指处开始,避免造成头静脉的损伤和误扎,导致术后同侧永久性上肢水肿(Fig2-A-B)。
2 血液供应
胸大肌、胸小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肋间动脉的分支及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
(1) 胸廓内动脉的穿支
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在距胸骨外侧缘约1cm处穿出,有5~6支,向前分布胸大肌(Fig3、Fig4);
其中供应乳房内侧缘的2~4穿支较粗大,血管平均直径为07mm,在乳房单纯切除或根治术时应该扎牢该血管,而在隆乳术中应避免在该处锐性分离,一旦切断穿支,止血困难。
(2) 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
从腋动脉的第1或第2段发出后,穿过锁胸筋膜,发出分支走形于胸大肌、胸小肌之间,供应两肌,在切断胸小肌时,其内侧缘即可见该动脉,通常有数支分支,如仅有一支,行改良根治术时,不应切断此动脉(Fig5、Fig6-A-B)。
(3) 肋间动脉的分支
肋间动脉的前支供应胸大肌、胸小肌,行乳腺癌根治术时注意结扎该分支(Fig8-A-B)。
(4) 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
胸外侧动脉约69%起自腋动脉第2段,少数起自第3段,有的与其他分支共干,该动脉在胸小肌后面下行,分支供应胸大肌、胸小肌(Fig8、Fig9)。
3 神经支配
随着各种改良根治术的开展和乳房重建术的发展,胸前神经的解剖越来越重视,如果术中切断了支配胸大肌、胸小肌的神经,则可导致两肌的萎缩 ,失去了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意义,因此需熟悉胸前神经的分布特点。
胸前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和外侧束,分为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
(1) 胸外侧神经
约83%起自臂丛的外侧束,长5~6cm,与胸肩峰动脉伴行,穿过锁胸筋膜、胸小肌至胸大肌深面,支配该肌。该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除胸肌间淋巴结是容易保护,但在清除尖群淋巴结时易从根部将其损伤。因胸外侧神经沿胸小肌内侧缘下行,在改良根治术切除胸小肌时很容易受损(Fig10-13)。
( 2) 胸内侧神经
约89%起自臂丛的内侧束,其余起自中干前股或后束,长8~9cm,该神经在腋动脉、静脉之间穿出,经胸小肌深面进入该肌,并有分支至胸大肌,支配胸大肌外侧,改良根治术应注意保护(Fig10-13)。
1 位置与形态
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Fig14)。该肌与乳房手术关系主要利用其肌皮瓣行乳房重建术或利用其肌皮瓣修补乳腺术后胸壁的缺损。
2 血液供应
背阔肌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胸背动脉 ,尚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分支等。胸背动脉的直径较大,长约8cm,起自肩胛下动脉,与同名神经和静脉伴行,而肩胛下动脉起自腋动脉的第3或第2段,胸背动脉沿背阔肌深面进入此肌(Fig15-18)。行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时,应仔细保护该动脉,否则会造成肌皮瓣的血运障碍。
3 神经支配
胸背神经 为背阔肌的主要支配神经,起自臂丛的背侧束,长约95cm,与胸背血管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在背阔肌中上1/3交界处进入肌内,分成3~4支(Fig19-20)
腋窝是颈、躯干至上肢主要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集中之处,特别是晚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往往融合成团,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给各类乳腺癌根治术清除腋窝淋巴结带困难,在改良根治术或行乳房重建术时,更需要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
1 腋窝的构成
腋窝位于上臂的近端和胸上部外侧壁之间,呈尖向上的锥形的软组织间隙,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腋窝仅有前壁为肌性,其余三壁均为骨和肌肉覆盖(Fig21-24)。
(1) 顶:由锁骨中1/3部、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交通。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时,应注意彻底清除顶部臂丛前方及锁骨后方的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2) 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浅筋膜内有数个腋浅淋巴结,收纳上肢、胸壁及乳腺的淋巴结回流。
(3)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4) 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
(5)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6) 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2 臂丛神经
臂丛分5根、3干、6股、3束和5大支。根、干、股位于锁骨上部,至腋窝后形成3个束围绕着腋动脉,分别称为臂丛的内、外后束(Fig25-27)。
(1) 胸长神经: 起自臂丛锁骨上部,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前群淋巴结位于其周围,清除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Fig28-29)。
(2) 胸背神经: 起自臂丛后束,随肩胛下血管和胸背血管下行至背阔肌前面,支配该肌。在清扫腋淋巴结后群时应注意保护,避免损伤(Fig30,详见前述、Fig19-20)。
(3) 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 起自臂丛内、外侧束,有2~3分支,支配胸大肌、胸小肌,损伤后导致胸大肌、胸小肌萎缩(详见前述,Fig10-13)。
(4) 尺、正中、桡神 经等臂丛总要分支与上肢功能有关,行乳腺癌淋巴结清除术时,应仔细辨认,注意保护(Fig31-32)。
3 腋动脉
腋动脉来自于锁骨下动脉,按其与胸小肌的局部关系分为三段(Fig33)。
(1) 第一段: 位于锁骨胸肌三角内,位置较深,显露困难,前有锁胸筋膜和胸大肌锁骨部,后有胸长神经和臂丛内侧束,外侧有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主要分支是胸上动脉;
(2) 第二段: 位于胸小肌深面,被臂丛内、外和后三束包绕。主要分支是胸外侧动脉,胸肩峰动脉。
(3) 第三段: 位于胸肌下三角,该段位置最表浅,易于显露,主要分支为肩胛下动脉,绕过腋静脉后方,分为旋肩胛动脉及胸背动脉,胸背动脉与胸背神经伴行,分布前锯肌和背阔肌。腋窝外侧群淋巴结位于肩胛下血管以外,沿腋静脉排列,在不切除肩胛下血管及胸背神经时,清除外侧淋巴结较为困难。
4 腋静脉
腋静脉与腋动脉在腋窝内相邻很近,是易发生动静脉瘘的部位。由于腋静脉与腋淋巴结关系密切,在乳腺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时,可以结扎切断腋静脉属支,但要保护腋静脉。由于腋静脉管壁薄,在锁骨胸肌三角与胸锁筋膜相融合,因而管径保持开放状态,一旦不慎损伤后,可发生空气栓塞(Fig34)。
5 腋窝淋巴结
腋窝内淋巴结约有8~45个,沿血管神经排列,分别为(Fig35):
(1) 外侧群:沿腋静脉排列
(2) 后群:沿肩胛下血管排列
(3) 中央群:多在腋动脉、腋静脉后方
(4) 前群: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5) 胸肌间淋巴群:沿胸肩峰血管的胸小肌支排列
(6) 尖群:位于腋窝尖的腋静脉的近端
乳腺位于皮肤浅筋膜浅层和深层之间,浅筋膜浅层组织位于皮下脂肪组织中,锁骨下区的浅筋膜极薄,与胸大肌筋膜紧密相连,向下、向外分别延续为腹壁及胸壁皮下脂肪结缔组织,向内与对侧浅筋膜浅层向延续(Fig36)。
大面积分离皮肤是乳腺癌手术的基本功之一,要求分离层次正确、厚薄均匀,理论上讲分离面应该在真皮内小血管网的深面与浅筋膜下较大血管、淋巴管的前面,皮瓣不带任何脂肪组织,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不带一点脂肪的厚皮瓣术后表皮血运欠佳,影响伤口愈合。因此,皮瓣分离时推荐真皮层深面带点状脂肪结缔组织或皮瓣上仅附一层薄脂肪组织。这样术中出血少,癌细胞扩散的机会也减少到最低限度,术后切口愈合也较好。
乳腺的后面是浅筋膜的深层与胸大肌筋膜,其之间与疏松的组织间隙,称乳房后间隙,这也是乳房在胸壁上具有一定活动度的解剖原因,但有时会有乳腺组织穿过浅筋膜深层和胸大肌筋膜而深入胸大肌中,因此,要完整切除乳腺时,需连同胸大肌筋膜一并切除,最好将胸大肌也切除一薄层(Fig37)。
腋窝部的腋筋膜其实是胸固有筋膜浅层(胸大肌筋膜)向后越过腋窝底部,在背阔肌下缘处移行而成。腋筋膜中央部分较薄,周围部分较厚,中央部有许多重要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穿过,因此腋筋膜又叫筛状筋膜。实际上腋筋膜为充满于腋腔的脂肪结缔组织,包含腋窝多群淋巴结及各级淋巴管,而脂肪与淋巴结较紧密的黏着在一起,因此做乳腺癌手术时应彻底切除腋淋巴结及其所有脂肪结缔组织(Fig38)。
胸固有筋膜的深层较发达,位于胸大肌深面,向上包绕锁骨下肌形成鞘,向下包绕胸小肌形成鞘,胸小肌外缘的筋膜增厚致密,在喙突下沿腋血管平行切开才能充分暴露腋窝的腋动脉、腋静脉和神经(Fig39)。
锁胸筋膜指的是胸小肌以上的胸固有筋膜深层,在胸小肌内侧缘有一个圆形腔隙,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和胸前神经由此穿出至胸大肌,头静脉和淋巴管也由此进入腋静脉。此筋膜内侧缘显微增厚,自锁骨跨过第一肋分布到第二肋的筋膜,要充分显露腋窝顶部,必须将筋膜的起点切断,然后才能充分显露腋筋膜及与之伴性的淋巴干(Fig40)。
1 动脉血运
乳房的血供丰富,来自 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皮肤真皮下血管网、腺体前面血管网和腺体后面血管网三部分,因此术中只有保留任何一个方向的血管蒂,蒂剩余腺体血管既有保障;腺体前存在血管网,因此在皮下脂肪与腺体包膜之间进行剥离即安全又出血少(Fig40)。
(1) 皮肤真皮下血管网:对乳房的皮肤提供广泛的血供,且超越中线,同时又与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相吻合。
(2) 腺体前面血管网:乳房外侧动脉+乳房内侧动脉;乳房外侧动脉即胸外侧动脉,又名外入乳动脉、胸侧壁动脉、胸长动脉;乳房内侧动脉及胸廓内动脉,在肋间胸骨旁发出分支穿过胸大肌,分布乳房内侧,负责其血供,主要分支位于1~4肋间,其中1~2肋间支粗大,手术时应结扎止血,不易电灼止血,以免血管回缩后出血。
(3) 腺体后面血管网:来自4个方向,外侧的胸外侧动脉分支,内侧的胸廓内动脉分支,上方和中央的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下方的肋间动脉分支。
2 静脉回流
乳房的静脉与淋巴管伴行,分为浅、深两层,癌细胞常通过乳房的静脉转移到区域淋巴结,也可直接通过静脉发生远处转移(Fig40)。
浅静脉位于浅筋膜浅层深面,在皮下形成浅静脉网,乳晕部围绕乳头形成乳晕环(Haller环)。
乳房深静脉有3条途径:
胸廓内静脉穿支:是乳房最大的静脉,汇入通常无名静脉,通过右心直接进入肺毛细血管网,这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
腋静脉属支:引流乳房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血液,汇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重要途径。
肋间静脉:引流的静脉与脊椎静脉相通,可出现脊椎转移,然后注入奇静脉,再经上腔静脉入肺,这是乳腺癌肺转移的第三条路径。
另外椎静脉系统上与硬脑膜窦相通,下与盆地静脉丛广泛相通,因此,当腹压略有变化时,癌瘤可通过椎、腔筋静脉之间交通来回流动的血液发生转移,亦可直接发生在骨盆、股骨上段、颅骨、肩胛骨及脑的转移,所以椎静脉系统是乳腺癌发生早期远处转移,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乳房有第2~6肋间神经皮肤侧支及颈丛3~4支分布支配。
在解剖腋窝时,常在腋静脉的下缘遇到 臂内侧皮神经 ,切断腋静脉的各级分支时若损伤了臂内侧皮神经,会导致上臂术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根治术分离胸小肌时,应将该神经确认并分离,避免一起与血管结扎,否则术后常引起患侧上臂疼痛(Fig41)。
乳房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并吻合成丛,并同整个胸部、颈部、腋下、腹部脊椎等处的淋巴网相通,且左右两侧乳房的淋巴管易相通,甚至跨越中线,注入对侧腋下淋巴结群。
乳房淋巴系统由乳腺内淋巴管、向外引流的淋巴管及区域淋巴结组成。乳房淋巴结的主要引流途径详见Fig42。
其实乳腺各部淋巴引流方向并无恒定的界限,乳腺任何部位的淋巴结均可引流到腋窝淋巴结,亦可回流到胸骨旁淋巴结。
1 Frank H Netter(王怀经译) 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Anne MRAgur,Arthur FDalley Gtant's Atlas of Anatomy 14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
3 Putz,RPabst,R(董大翠 宋本才 译) Sobotta人体解剖学图谱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Keith LMoore, Anne MRAgur,Arthur FDalleyEssential Clinical Anatomy Fifth Int Edition Wolters Kluwer
5 刘树伟,李瑞锡主编 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 纪荣明主编 应用解剖学实物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党瑞山,张传森主编 人体局部解剖学实物图谱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8 董守义,耿翠芝 主编乳腺疾病诊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背部肌肉浅层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肌和菱形肌。深层有背长肌和背短肌。而背阔肌又是人体最广阔的肌肉。许多人,特别是初练健美的朋友,往往忽视锻炼背肌,而热衷于练胸肌。结果胸肌倒是练大了,但由于背肌力量薄弱,容易变成含胸弓背的不良体形。背肌发达了,不仅能使上体挺拔,背部呈倒三角形,而且在锻炼背肌的过程中,胸肌、前锯肌、三头肌等肌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有好些人往往由于背肌发达,而使卧推的成绩大大提高。 要使背肌发达,可按下列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个月 单杠颈后引体向上(图1)做两组,每组 8-12 次。本练习难度较大,初练者一定要坚持做,因为这是使背肌发达的重要手段。初练时,一星期练三次,每次可能每组只能做 2、3 次。锻炼数月体力增加后,即可每组做够 8-12 次了。 练习半年后,可在脚上负重物(重量可因人而异),并加宽两手握杠距离。握杠过窄效果不佳。 硬拉杠铃主要锻炼背肌和腰肌。姿势是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直腿将杠铃提起至全身伸直。双手握杠距离约为 90-110 厘米。做 3 组,每组练 10-12 次。 第二个月 锻炼课程同第一个月。 第三个月 单杠颈后引体向上、硬拉、曲体划船各 3 组。曲体划船姿势:双手正握或反握杠铃,握距稍宽于肩,曲腿、挺胸,将杠铃提拉,提拉过程双肘紧贴身体。 第四个月 锻炼课程同前三个月。着重掌握曲体划船的要领。 第五个月 锻炼者如能坚持训练四个月,定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果发现背部肌肉两边不对称,一边大,一边小,可练单手按凳俯身提拉,做 2-3 组,每组做 8-12 次。只练背部发达得慢的那一侧。如背部肌肉无明显的不对称,可不练此动作。 第六个月 如背部肌群薄,可练坐姿拉力机,做 3 组,每组做 8-12 次。坐姿拉力机姿势:坐姿、曲腿,拉时挺胸,放松时应缓慢。单杠颈后引体向上、曲体划船各 3 组。第七-九个月 锻炼某一部位肌肉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三个月内,可以重新安排整套动作的组数,最好使上述几种动作的组数之和为 13 组。 第十-十二个月 单手按凳俯身提拉 5 组,左右侧都要练。坐练拉力机 3 组。单杠颈后引体向上 5 组。各人在练习过程中,觉得哪个动作对肌肉有较大的刺激,可在该动作上多下些功夫,多增加些组数。但改变动作要三个月一换,不要今天练这种,明天练那种。锻炼时,要思想集中在背肌。要求每做一下,就要使肌肉得到一次刺激,决不能马虎。锻炼者只要肯下苦功,注意安全和劳逸结合,定能如愿以偿。
词目:动脉 动脉
拼音:dòng maì
基本解释
[artery] 将从心脏流出的血液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详细解释
1 中医学名词。指经脉搏动应手处。 《难经·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 2 中医学 动脉
名词。指脉搏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律不够均匀的脉象。 《脉经》:“动脉见於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3 生理学名词。从心脏运送血液到机体各部的血管的总称。
编辑本段动脉(artery)
动脉 大腿动脉
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动脉在行径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小动脉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平滑肌较发达,弹力纤维较多,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的搏动。动脉管壁的功能是,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维持和调节血压。 西医的动脉见如下: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大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多,有较大的弹性,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较发达,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和大小,影响局部血流阻力。血液的流速快。 (1)动脉的结构特点 内膜 冠状动脉
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2)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 主动脉瘤
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 (3)大动脉的结构特点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中医的动脉: 动乃数脉,见于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一)大动脉
大动脉( 冠状动脉
largeartery)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artery)。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二)中动脉
除大 动脉硬化
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deartery)。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artery)。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中膜中动脉的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
管径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artery)。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arteriole)。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编辑本段动脉-功能关系
心脏规律地舒缩,将血液断续地射入动脉,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而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径回缩,故动脉血流是连续的。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血管管径缩小或扩大,要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在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收缩的程度。 血管壁内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器,如颈动脉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面,是直径约2~3mm的不甚明显的扁平小体,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许多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或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电镜下上皮细胞分为两型:Ⅰ型细胞聚集成群,胞质内含许多致密核芯小泡,许多神经纤维终止于Ⅰ型细胞的表面;Ⅱ型细胞位于Ⅰ型细胞周围,胞质中颗粒少或无。 生理学研究表明,颈动脉体是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可将该信息传入中枢,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调节。主动脉体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颈动脉体相似。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分支处的一个膨大部,该处中膜薄,外膜中有许多来源于舌咽神经的形态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因血压上升致血管扩张的刺激,将冲动传入中枢,参与血压调节。 动脉管壁结构的发育到成年时才趋完善。可能由于心脏和动脉始终不停地进行着舒缩活动,似较其它器官易发生损伤和衰老变化,其中尤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和基底动脉等的变化较明显。中年时,血管壁中结缔组织成份增多,平滑肌减少,使血管壁硬度渐大。老年时,血管管壁增厚,内膜出现钙化和脂类物质等的沉积,血管壁硬度增大。因此,只有在血壁结构的变化已超越该年龄组血管的变化标准时,方能认为是病理现象。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
大动脉的结构特点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编辑本段动脉-肺循环动脉
肺 椎动脉
动脉pulmonary artery起于右心室,在主动脉之前向左上后方斜行,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经肺门入肺。 肺动脉干(truncuspulmonalis)位于心包内,为一粗短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分上、下二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右肺动脉较长而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右横行,至右肺门处分为上、中、下三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至主动弓的下缘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 (1)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的外膜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引起窦壁扩张,从而刺激窦壁壁内的压力感受器,进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末梢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2)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一个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它可反射性地促进呼吸加深、加快,以保持血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平衡。
主动脉分
主动脉分三段即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降主动脉又可再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在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营养心脏壁。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的直接延续,在右侧第二胸肋关节后方,呈弓形向左后方弯曲,到第4胸椎椎体的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凸侧,自由向左发出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直接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腹主动脉。是胸主动脉的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而终。
2、头颈部的动脉
左侧颈总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经颅底的颈动脉管入颅,分布于脑和视器。颈外动脉,上行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等。
3、上肢的动脉
上肢动脉的主干是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于头臂干,在第一肋外缘续于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 腋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延续,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于肱动脉,腋动脉分三段,第一段有胸上动脉,第二段有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第三段有旋肱前后动脉和肩胛下动脉。 肱动脉至肘关节前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分别沿前臂的桡侧和尺侧下降。至手掌,两动脉的末端和分支在手掌吻合,形成双层的动脉弓即掌浅弓的掌深弓。
4、胸部的动脉
胸部的动脉主要起源于主动脉。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类。壁支主要是肋间动脉,共9对,行于第3至11肋间隙内;肋下动脉,沿第12肋下缘行走。脏支供给胸腔脏器,如支气管和肺、食管和心包等。
5、腹部的动脉
腹部的动脉主要发自腹主动脉,也有壁支和脏支两类。壁支分布于腹后壁和膈肌。脏支分为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和生殖腺动脉(男性的睾丸动脉或女性的卵巢动脉)。不成对的分支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腹主动脉在第4腰椎体的左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行至骶髂关节处又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脉,是盆部动脉的主干,沿小骨盆后外侧壁走行。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之分。
7、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髂外动脉,是指自起始部至腹股沟韧带深而以上的一段动脉。 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续髂外动脉,在腘窝移行为腘动脉。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在膝关节下方分为胫后动脉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沿小腿后部深层下行,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胫前动脉起始后经胫腓骨之间穿行向前,至小腿前部下行,越过踝关节前面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
心脏颈部动脉
1、颈内动脉(acarotisinterna)。自颈总动脉分出后,上升达颅底,穿过颈动脉管入颅,分支布于脑与视器。 2、颈外动脉(acarotisexterna)位于颈内动脉前内侧,转向前外侧,上行入腮腺,末端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颈外动脉沿途分支很多,主要分布于颅腔以外的头颈各器官和软组织。 其它的重要分支有: 1、甲状腺上动脉:分支布于甲状腺上部和喉; 2、舌动脉:分支布于舌、舌下腺和腭扁桃体; 3、面动脉:分支布于面部软组织、下颌下腺和腭扁桃体等,此动脉的终末端改名为内眦动脉; 4、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向前经翼腭窝达眶下裂,改名为眶下动脉。 上颌动脉发出的分支主要有:①脑膜中动脉:分前、后支分布硬脑膜和颅骨;②下牙槽动脉:分布于下颌牙齿,其末端出颏孔,分布于颏部;③其它分支:布于上颌牙齿和牙龈、咀嚼肌、上颌窦等。5、颞浅动脉:在腮腺内直行上升,经外耳门前方至颞部皮下,分支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及腮腺、眼轮匝肌等。
编辑本段动脉-锁骨下动脉
动脉
锁骨下动脉(asubclavia)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沿肺尖内侧斜越胸膜顶前面,弓形向外穿过斜角肌间隙,至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动脉。 其主要分支有: 1、椎动脉:分支布于脑和脊髓。 2、胸廓内动脉:分布于胸膜、心包及乳房等,该动脉发出终支:(1)肌膈动脉:分布于肋间隙和膈;(2)腹壁上动脉:分布于腹直肌,末端与腹壁下动脉吻合。 3、甲状颈干:为一粗干,分支主要有甲状腺下动脉,除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布于甲状腺外,还布于邻近的肌、食管、气管和喉下部。
动脉
腋动脉(aaxillaris)自第1肋外缘处续于锁骨下动脉,穿过腋窝,至大圆肌和背阔肌的下缘,移行为肱动脉。在腋窝内腋动脉与腋静脉、臂丛相伴。 主要分支有: 1、胸肩峰动脉:(athoracoacromialis)分数支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和肩峰等处。 2、胸外侧动脉:(athoracicalateralis)分布于乳房和前锯肌。 3、肩胛下动脉:(asubscapularis):该动脉分二支,一支为胸背动脉,布于背阔肌和前锯肌,另一支为旋肩胛动脉,分布于冈下窝诸肌。 4、旋肱后动脉:(acircumflexaposteriorhumeri)分布于肩关节和三角肌
动脉
肱动脉(abrachialis)肱动脉自大圆肌下缘处续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主要营养臂部和肘关节。主要的分支有肱深动脉,分支布于肱三头肌,并有支参加肘关节动脉网。 桡动脉(aradialis)自肱动脉分出,沿前臂桡侧下行于前臂前群肌间隙内,在行程中除分支参与肘关节网和营养前臂肌外,还发出: 1、掌浅支:在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浅弓; 2、拇主要动脉:分布于拇指两侧和示指桡侧缘。 尺动脉(aulnaris)沿前臂尺侧下行于前臂前群肌间隙内,除发分支至前臂尺侧诸肌和参加肘关节网外,还发出: 1、骨间总动脉:分支至前臂肌和尺、桡骨; 2、掌深支:在掌深部与桡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深弓。
编辑本段动脉-胸腹动脉
动脉
胸主动脉(aortaabdominalis)自第4胸椎体下缘左侧续主动脉弓,下降达第12胸椎高度穿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移行为腹主动脉。 胸主动脉分壁支和脏支:壁支主要有9对肋间后动脉和一对肋下动脉。肋间后动脉9对,布于3-11肋间隙,在12肋下缘走行的为肋下动脉,肋间后动脉沿途分支布于第3肋间隙及其以下的胸壁和腹前外侧壁上部的肌肉与皮肤。 脏支均细小,主要有支气管,有数支布于支气管和肺。食管支,有数支布于食管胸段。心包支,布于心包。 腹主动脉(aortaabdominalis)自膈主动脉裂孔处续于胸主动脉,沿脊柱前左侧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亦分脏支和壁支,布于腹腔脏器和腹壁。 (一)壁支:主要有4对腰动脉,分支分布于腹后壁及背部肌肉和脊髓等处。另有膈下动脉,分布于膈下面,并发出肾上腺动脉,分布于肾上腺上部。 (二)脏支:1.成对的脏支主要有: (1)肾动脉:较粗大,平第2腰椎高度发出,横行向外侧至肾门入肾。右侧比左侧稍长,并发小支至肾上腺称肾上腺下动脉。 (2)肾上腺中动脉:分布于肾上腺,在腺体内分别与肾上腺上、下动脉分支相吻合。 (3)睾丸动脉(卵巢动脉):布于睾丸和附睾或布于卵巢和输卵管。
动脉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动力系统。动脉始于心室,由大到小,逐级分支,如树枝状遍布全身,将血液输送至毛细血管。动脉血压较高,血流较快,因而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按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弹性动脉、肌性动脉和小动脉。 弹性动脉是体内最大的动脉,包括主动脉、头臂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等,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心室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首先进入弹性动脉,较高的血压使血管被动扩大其容量,暂时贮存一部分血液,以缓冲压力过度升高。心室收缩驱动血液的一部分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弹性动脉管壁中,这种动、势能转换沿动脉壁依次传递至肢体的动脉压力,就是临床上通常测得的收缩压;当心室舒张时,被动扩张的血管发生弹性回缩,将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推进,此压力传至肢体的动脉,即是临床上测得的舒张压,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血流。 肌性动脉为弹性动脉的续行段及其分支,管壁内弹性纤维有所减少而平滑肌增多。在神经的调节下,平滑肌收缩,可缩小管径。体内大多数动脉属于此型,如腋动脉、桡动脉等。这些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动脉的分支愈细,管壁内的弹力纤维愈少,平滑肌相对愈多。 小动脉是指直径小于01mm的动脉支,管壁的弹力和胶原纤维成分减少,而环形平滑肌显著增多。平滑肌紧张性的大小受神经性和化学性两种调节机制的控制,当血管平滑肌收缩时,其管径缩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故常称这段血管为阻力血管。动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平滑肌张力的程度,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则产生高血压。对微循环部分来讲,这段阻力血管的口径变化又起到控制进入微循环血流量的闸门样作
引体向上—背阔肌训练最重要的手段
比赛时,我清楚地意识到,在任何动作造型中,宽大且给人以力感的背阔肌有多么重要。当我把背阔肌伸展开来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架“巨无霸”喷气机(指波音747系列)。我认为,我背阔肌的宽度对我最后一次赢得“奥林匹亚先生”起了很大作用。从肌肉的线条,肌肉所显示的力感,以及巨大的肌肉块来看,我和我的竞争者都差不多。要说不同,则是我练背阔肌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效果确实非比一般。
引体向上会使背阔肌变宽,同时也练了背部肌群,但是你必须了解背部肌群和背阔肌的区别。只靠背阔肌你就可以拥有V字型的体型,即宽肩、细腰的倒 三角形体型。要练出厚实的背部肌肉,你得练划船之类俯身拉动作。虽然总体来说引体向上也能练背部肌群,但它主要是练背阔肌,其次是肱二头肌,然后是前臂肌群和胸肌。引体向上是衡量一个人基本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
健美运动员对宽握颈后引体向上十分熟悉,且许多人只练这种引体向上。其实,引体向上还有许多重要的练习方式。宽握引体向上可以把背阔肌上部练出来。为了最大限度地伸展和收缩背阔肌,每次拉引必须到背触杠为止,向下必须将身体放到底,臂伸直。做宽握引体向上时,一般都喜欢只拉到一半,实际上充分引体对背阔肌的全面发展更有利。
为了从各个角度刺激背阔肌,胸前引体向上也是很不错的练习。做胸前引体向上时,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必须上拉到胸部,这样背阔肌才能充分收缩。而许多健美运动员只拉过下颏。要知道,只有拉到胸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达背阔肌,雕刻出肌肉线条来。
做引体向上时,双手的握距越近,对背阔肌的刺激越靠下,对前锯肌的刺激越大。无论握距宽窄,每次练习都要充分伸展和收缩背阔肌,向下要放到最低,向上要拉到胸部(窄握时当然无法在颈后拉)。你可以做许多组引体向上,开始用宽握,然后每组逐渐缩小握距,最后用窄握结束。
反握引体向上可以练肱二头肌。握距很窄,你练一下这个动作就会惊奇地发现它给肱二头肌的刺激有多强。
有些健美运动员可以做单臂引体向上,这可不容易。弗兰柯哥伦布就能悬空做单臂引体向上。像我们这些弱者只能在联合器械上用练双臂下拉的器械做做“单臂引体向上。”即使如此,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背阔肌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伸展,胸肌也能帮着把拉杆拉到最低。爬绳者的背阔肌都很棒,从肩部一直延伸到腰部,并向外突出。双臂交替爬绳实际上是一种变形的单臂引体向上。
还有一种宽握引体向上,上拉时身体后倾,一直拉到腰部。这时身体要尽力后仰,几乎与地面平行,好像在做杠铃划船练习。这个练习效果很不错,因为它把划船和引体向上结合起来了,使背阔肌和背部肌群都得了锻炼。
用来做引体向上最简单的器械就是单杠。另一种是倒V型把手的杠,用来做窄握距(双手相距20-25厘米)引体向上。还有一种两头下垂呈45度角的横杠,宽握时手抓两端很舒服,手腕和前臂成直线。如果用单杠,宽握时就容易伤手腕。
如引体向上做不了几个,则可以从双臂下拉开始练。开始时重量可以轻一点,然后逐渐增重。到所练重量和体重差不多时,就可以直接练引体向上了。记住,当你在器械上能用体重的重量下拉8次时,就应改到单杠上练引体向上了。
开始练引体向上时,当然你要确定背阔肌的负荷,如规定拉50个。第一次你竭尽全力拉了10个。第二次你拼了命做了8个。好,你已经完成了18个。第三次你若能拉5个,那就做了23个。就这样做下去,即使做20次,也要完成定额。
我就是这样练引体向上的。我这个办法十分成功。显然,体重大的人做引体向上比较困难,因为需要克服的重力更大。
当你能做10-12个引体向上(无论宽握、窄握还是反握)时,就应在腰间挂点重物来进行练习了。这时背阔肌才真正开始增长。如果你不挂重物能做12个引体向上,那么挂上45公斤的重量也许就只能做10个。直练到又能做12个时,再把挂的重量加到9公斤。循环前进。我认识的一些健美高手可以挂23、27、32甚至37公斤的重物做引体向上。他们的背阔肌都极大。所以我认为,当你能做10-12个引体向上时,就应挂上些重物练。如果你坚持不挂重物练,那你的背阔肌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每练完一组引体向上后,应双手抓杠悬吊一会儿,以伸展放松背阔肌。这一练习非常重要,因为它能把背阔肌伸展到训练时因动作限制而不能达到和程度。不论做哪种伸展练习,只要你感到肌肉被拉伸到了极限,对肌肉生长就大有好处。
做引体向上时应用护手带。带的一头套在手上,另一头套在单杠上。这样你可以集中精力去练背阔肌,不必担心会滑手,还可以让你多拉几个。如果负重练习,那就更要用护手带。
做引体向上时,手上还要注意抹防滑粉,这样你才能提高抓杠能力。注意了这些细节,你就可以集中精力于背阔肌的收缩和伸展,从而获取良好的训练效果。
另外,做动作时保持身体垂直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只靠背阔肌的力量慢慢拉起身体,然后慢慢还原。上拉时若身体摆动,就会向胸肌和其它肌肉借力,背阔肌受到刺激就小多了。
无论健美训练还是健身锻炼,引体向上都是一个基本练习。它不仅能提高人的力量素质,而且能美化人的肩背。
我练引体向上,每次都严格按动作规范来做。前8个尽量保持匀速,最后2个得蹬蹬腿、借点力才能完成。
我双手的握距比肩略宽。从最低处开始慢慢上拉,尽全力拉到不能再高为止。然后慢慢还原。我得承认,我每次拉不了10个,特别是当我体重达到113公斤时。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训练计划中规定每次训练课要练50个引体向上而不管做多少次的原因。
前面曾提到,练引体向上主要是为了发展背阔肌。为了练出厚实而线条分明的背部肌肉,我还练俯身划船、单臂划船和硬拉。我还喜欢用超级组的方法把引体向上和卧推(包括平板和斜板卧推)结合起来练。我的练法是:开始时先拉一组引体向上,10个,不休息,接着做一组平板平板卧推。休息一下,重复练一组。一共做5组引体向上和5组平板卧推。接下来改练斜板卧推,和刚才一样,一组引体向上,一组斜板卧推。引体向上和斜板卧推之间不休息,斜板卧推后休息一会儿。
练完上述10组超级组后,做胸肌练习,然后再练背部肌肉。就是说,你必须认识到背阔肌的训练绝不能和背部肌群训练相混淆。将引体向上和卧推结合起来用超级组的方法训练使我获益匪浅。也许你也可以试试。
我觉得,没有任何形式引体向上的训练计划不能说是完备的训练计划。无论你怎么练,都别忘了练引体向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