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堂简介

神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堂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神堂穴的定位 45 神堂穴的取法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神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经穴别名·神堂 51 上星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上星穴的定位 56 上星穴的取法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上星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堂 1 拼音

shén táng

2 英文参考

Shéntáng BL 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堂: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神堂

穴位 神堂 汉语拼音 Shentang 罗马拼音 Shentang 美国英译名 God's Temple 各

号 中国 BL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9 富耶氏 德国 B39 英国 B39 美国 BI44

神堂为经穴名(Shéntáng BL 4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42 穴名解

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

神,意指心神。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心为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心俞穴平,为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2]

43 所属部位

背部[3]

44 神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堂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5]。

神堂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神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5 神堂穴的取法

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5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神堂穴[7]。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神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在第五、六肋间隙后方,由肩胛骨的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和斜方肌下缘之间围成三角区,该区为听诊最清楚部位,故命外为听诊三角。但它又是胸后壁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内,相对应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等器官,因此,不应深刺。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堂穴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1]。

神堂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9]。

神堂穴在心俞之旁,故可治疗心脏病[9]。

神堂穴临近于肺,可治疗肺病[9]。

神堂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第2侧线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经脉病[9]。

神堂穴有清肺宁心、理气安神作用。主治气喘,心痛,惊悸,胸闷,咳嗽,脊背强痛。[2]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等[1]。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背痛[8]。

神堂穴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6]。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等[5]。

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 运动系统疾病:背肌痉挛,肩臂疼痛;

3 其它: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本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49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410 神堂穴的配伍

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神堂配厥阴俞、内关、心俞,治心脏病[6]。

神堂配尺泽、肺俞,治肺脏病[6]。

神堂配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411 特效

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神堂穴,可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经常用 槌敲打神堂,可畅通气血,调理肺、胃功能[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循经考穴编》:一法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主腰背脊强,洒淅寒热,逆气喘噎哮嗽痰涎。

5 经穴别名·神堂

神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5]。出《针灸聚英》。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10]。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51 上星穴的别名

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2]

54 所属部位

前头[11]

55 上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4]。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12]。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13]。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4]。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4]。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12]。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10]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15]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2]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10]。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14]。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13]。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12]。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10][12];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13]。

平刺05~1寸[14]。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10]。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13]。

5102 灸法

可灸[10][13][14]。

艾条灸5~10分钟[1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13]。

5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10]。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10]。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10]。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13]。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13]。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13]。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13]。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13]。

5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1 极泉针刺手法

操作方法:上臂外展时,在腋窝正中,避开动脉,直刺1-15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有强烈触电感向前臂放射为宜,一般不用灸法。

避开腋动脉常用方法为一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的内后缘处进针。

2 怎么找极泉准确位置

极泉,在腋窝顶点,腋窝动脉搏动处。《针灸甲乙经》云:“极泉,再腋下筋间动脉入胸,手少阴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3 极泉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肋间神经外侧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腋腔:刺过深筋膜(即腋筋膜),针进入腋腔。腋腔位于肩关节下方,前界是胸大肌,胸小肌等结构,后界是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等结构。外侧是肱骨及臂部肌肉,内侧是胸侧壁。腋腔近似四棱椎体形。下部称为底,由腋筋膜封闭,此筋膜与胸部,背部,上肢的深筋膜相延续;上部是腋腔上部,直达颈根;窝内有淋巴结,腋动脉,腋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

在腋腔内,若刺及臂丛神经或其分支,可产生向前臂放射的触电感。

4背阔肌腱:背阔肌由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为臂丛神经的分支,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5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4 针刺极泉功能主治

极泉是手少阴心经的起始穴,刺之可 调整心脏的生理功能,激发其“心生血,血生脾”的作用,使脾不断化生气血,而治其本。因该穴位于心经脉气发源之处,循行于上肢内侧,刺之可由上而下,疏通上臂筋脉气血,起到宽胸宁心,活络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心绞痛,胁肋疼痛,咽干,肩周炎,腋臭,上肢麻木,神经损伤等。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41 命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命门穴的定位 46 命门穴的取法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命门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4132 镇痛作用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4135 用于针麻 4136 治疗腰痛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4138 治疗 减少症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51 志室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志室穴的定位 56 志室穴的取法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志室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宫 1 拼音

jīng gōng

2 英文参考

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Mìngmén G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精宫为经穴别名:1命门(穴);2志室。[1]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命门(穴)[1]。见《医学原始》。

穴位 命门 汉语拼音 Mingmen 罗马拼音 Mingmen 美国英译名 Gate of Life 各

号 中国 G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4 富耶氏 IVG4 德国 LG4 英国 Gv4 美国 Go4

命门为经穴名(Mìngmén GV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累属、精官[3]。属督脉[2]。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41 命门穴的别名

属累(《针灸甲乙经》),精宫(《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43 穴名解

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说文》:“命,使也。”在此为生之极。门,为出入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人身命门之处不一。以及此则以《难经·第三十六难》,谓两肾之间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处,称为命门。《黄庭中景经》李注:“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之所居,当脐后是也。”命门为道教名词,指下丹田。下丹田位居人体中心,范围包括神阙、关元、气海、命门等重要穴位。《玉历经》说:下丹田是人命的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在脐下三寸。《道·黄庭篇》认为命门为性命之门,在脐下一寸三分,为下丹田。道教丹书多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呼吸之门、五脏六腑之本、人初生结胎之所,故称为命门。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横通肾脏之门户。[4]

44 所属部位

腰椎[5]

45 命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6]。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3]。

命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46 命门穴的取法

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与髂嵴平齐处,再向上摸2个棘突,于上方的凹陷处取穴[7]。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8]。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3]。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命门穴有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2]。

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两肾之间,有“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之说,故有补肾壮阳之效,主治各种肾虚所致妇科及男性病[9]。

肾主水,司二便,主骨生髓,又督脉贯行于脊中,故命门穴可治疗二阴病、腰腿病和水肿[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命门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命门穴具有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的作用[9]。

命门穴用灸法善治虚寒性疾病[9]。

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固精壮阳、通利腰脊之要穴,主治脊强,腰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泄泻,完谷不化,带下[4]。

问足少阴经行下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背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传导,随足少阳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出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径自上行。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4]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等[2]。

命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遗尿,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7]。

命门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10]。

命门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久泻,痔血,脱肛,小儿发痫瘈疭,下肢萎痹等[3]。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3]。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臀及下肢放散[7]。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7]。

4102 灸法

可灸[2][7][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作为强壮保健穴,常用温灸法或瘢痕灸法[7]。

411 命门穴的配伍

命门穴配肾俞,有调补肾气的作用。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2]。

命门穴配灸百会、关元、三阴交、中髎治遗尿[2]。

命门穴配膀胱俞、肾俞、水道治肾炎[2]。

命门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铁性贫血[2]。

命门配天枢、气海、关元,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肾泄、五更泄。

命门配百会、关元,治遗尿、尿频[7]。

命门配肾俞 、气海、然谷,有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命门配灸肾俞、气海、然谷、关元、上髎、次髎,治阳痿、遗精[7]。

命门配肾俞,治老者便多[7]。

命门配肾俞、环跳、委中,治腰背痛[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疭(《备急千金要方》作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疚,里急,腰腹相引痛。

《针灸大成》: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痃疟,腰脊相引,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类经图翼》: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有实验证明,艾灸家兔“命门”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艾灸“命门”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针刺命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 缺乏有一定疗效,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力,如以艾炷灸大鼠或豚鼠的“大椎”、“命门”,可使动物对二硝基酚致死性发热的耐受性提高、发热减轻、存活率提高。艾灸“阳虚”动物模型命门,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和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 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的作用;有报道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命门和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效应相等。[7]

艾灸命门对羟基脲所致动物“阳虚”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提高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另用氢化可的松给小鼠肌注,其中一部分小鼠同时灸命门,经灸命门者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高。

4132 镇痛作用

针刺动物“命门”也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可使动物对电击或钳夹肢体的痛反应受到明显抑制。针刺命门对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7]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针刺大白鼠“大椎”“命门”,可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显著增强[2]。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电针家兔或猫的“命门”“脊中”部位,可使肢体痛阈显著提高,后肢较前肢为好[2]。

4135 用于针麻

以腰俞、命门、次髎穴组针麻行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满意[2]。

4136 治疗腰痛

取命门,针刺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配关元,针刺得气后加灸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4138 治疗 减少症

配肾俞、关元、中极,先针刺,出针后隔姜灸3壮。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见《医学入门》。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11]。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51 志室的别名

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4]。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53 穴名解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4]

54 所属部位

腰部[12]

55 志室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6][13]。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3]。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56 志室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14]。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11]。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13]。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11]。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16]。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16]。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4]。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11]。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14]。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15]。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13]。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11]。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14]。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11]。

直刺05~1寸[13][1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14]。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14]。

5102 灸法

可灸[11][14][15]。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511 志室穴的配伍

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14]。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14]。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14]。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1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17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