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是什么

形体是什么,第1张

形体美是指人的整体指数合理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恰当,形成优美和谐的外观特征。

形体是指人体的外在表现,,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1、头部五官端正、面部红润、眼光有神、头发光泽、颈部挺直而灵活,并与头部配合协调

2、双肩对称,男宽女窄。

3、两臂修长,两臂之长与身高相等。

4、胸部宽厚,比例协调,男性胸肌圆隆,女性乳房丰满,挺而不垂。

5、腰部是连接上下体的主柱,呈现圆柱形,细而有力。

6、腹部应扁平。

7、臀部圆满,微显上翘,不下坠,男性鼓实,女性健而隆起。

8、大腿修长,小腿长而腓肠肌位置高,并稍突出。

9、人体骨骼发育正常,无畸形,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

形体是由骨架决定的,骨架是由骨骼构成的,骨骼的生长发育对形体的影响很大。正常的脊柱弯屈度形成一个端庄的上体姿势,加上一个略短而纯圆的胸廓,大小适中而扁平的骨盆以及长短比例适中的上下肢骨,就构成一副匀称而协调的身材雏形。

1、躯干骨骼发育正常。

脊柱正视垂直。侧看曲度正常--骨骼的异常,将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外观。一些人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坐姿,久而久之,会改变脊柱的弯曲度,以致成年后弓腰驼背,姿势不雅。

2、四肢长而直,关节不显得粗大突出。长期习惯或保持某些特定的姿势,会缓慢地影响形体。如骑马的牧民和船上的水手,大多是罗圈腿,所以运动锻炼时全面考虑运动范围,切忌过于单一。

3、头顶隆起,五官端正。在体育运动中,一些要突出表现形体美的项目中,教练员宁愿挑选头部稍小的苗子来进行训练。头顶微微隆起,构成的圆弧与全身的线条保持流畅和谐,与端正的五官显得协调。如果两个身材差不多的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肌肉同样发达,但给人们的印象却是头部较小的运动员肌肉更强壮些。

4、二肩平正对称,男宽女圆。男子的肩膀宽阔,可以显示雄壮威武的气概,女子圆润的肩膀,可以突出其曲线美。

5、胸廓饱满。有宽大而隆起的胸部;人才显得健壮结实,富有活力。一个男子如果把胸大肌和背阔肌锻炼得发达,他的上身就会呈现V形而显得挺拔有力。而女性则要有丰满的胸部才能充分地显示出身体的优美曲线,表现女性特有的魅力。

6、腰细而结实。

古到今很少有人以腰粗为美,我国高山、景颇、阿昌、独龙等少数民族在青少年时期就用竹篾将腰部扎紧,以便于奔跑和劳动。应当通过坚持体育锻炼来消除沉积在腰部的多余脂肪,如此就自然出现一个呈圆柱形的挺拔的腰杆。

7、腹部扁平。健美的身材要求腹肚扁平。鼓出而下垂的腹部是不美观的。

8、臀部圆翘,球形上收。如果两个骨骼比例一样的人站在一起,那么臀部圆翘者将显得躯短腿长,重心高,身材漂亮。我国传统观念视该部为不雅,而希腊人却认为臀部是属于人类特有的,在解剖学上有异常美丽的曲线,还为之专门修建庙宇表示崇拜。中世纪的德国人认为圆臀是人区别魔鬼的标志。人类学家认为亚洲人身材稍逊的症结,在于臀部扁宽,腰身松而肥。所以,我们应通过经常的体育锻炼收紧臀部肌肉,这样有助于展示身体之美。

9、腿修长而线条柔和。腿部的肌肉群比较多,其功能也比较多,所以腿都显得灵活、有力小腿腓部稍突出,腿部的健美靠健壮的肌肉衬托。肌肉不发达的腿,纤细缺乏力度;如果脂肪多则会粗似“象腿”。唯有肌肉健壮的腿,线条才会略有起伏,显得结实而健美。

10、踝细、足弓高。人体最下端的足虽不起眼,但却有26块骨头、24条肌肉及114条韧带默默支撑着全身的重量。踝关节相对细小,会显得灵活;足弓高行走时步伐富于弹性。这些对于身体美的构成及表现也具重要意义

胳肢窝拼音:胳肢窝[gā zhi wō]。

一、基本释义

1、[gā zhi wō]。

2、人体腋下部位。

二、详细释义

1、胳肢窝[gā zhi wō]

2、腋窝。人体的上臂与胸壁连接的凹陷处。

3、康濯《春种秋收·开头》:“可是,现在却像碰见谁在他胳肢窝里搔痒痒那样,变得没有了一点力气。”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卫刚把书往胳肢窝下一夹,站起身来就准备走。”

三、辞书释义

1、辿饰。闼浒偧诿醋鬰闎屍删霗偧骋礖浨。蹓箰《椤諁馆误·虉菍》:“禜川,拂纺隖昺溄压姿纺檨焃嗵饰庠素礴礴粧复,驯竧悭虮縏山偾嵻嬅。”祲堁柬《绾颁拞蕴》衫姁両:“颁唂诠萻蜋焃嗵饰猉山鯶,酨釿砗纪誱硖亀遢。”

四、简介

1、腋窝,俗称为“胳肢窝”,是肩前侧的棱锥状间隙,位于肱盂关节内面,介于肱骨内侧及胸壁之间。腋窝有4壁,前、后壁斜向,内壁突出而外壁缩窄,另有底及顶。顶由锁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通。底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及腋筋膜。皮肤借纤维隔与腋筋膜相连。

2、腋筋膜中央部较薄弱,且有皮神经、浅血管及淋巴管穿过而呈筛状,故名筛状筋膜。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呈三角形,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胸小肌下缘以下的筋膜,连于腋筋膜,称为腋悬韧带。外侧壁由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3、内侧壁由前锯肌及其深面的上4个肋与肋间隙构成。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与肩胛骨构成。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其内侧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之间为四边孔,有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通过。

4、腋窝,充满了摩擦的腋毛,由于前面的胸大肌和更大的背阔肌形成了一个深的凹槽。它的底部沿着胸壁向前,向下和向外倾斜。它的后壁更深一些,背阔肌附在后背更加向下的地方;更厚一些是因为它是两块肌肉(背阔肌和胸大肌);

5、更圆一些是因为它的纤维显现出来了。前壁更长些,这是因为胸肌附在胳膊更向下的地方。在这个窝里,二头肌和三头肌相互交织,喙肱肌在它们之间。当胳膊完全举起时,腋窝的底部或许由于胳膊骨头的端头和那里的淋巴腺而鼓出来。

空气有肺部出发,经过气管使声带产生波,再通过喉,咽,口,鼻各腔获得共鸣,完成发声.在此过程中,此三个过程的差异决定了发音的情形,但在发各种不同音高,不同音色时,他们之间的配合也是不同的.

人在正常说话时的发声法对以上三个过程没有太多要求,是因为在说话时,音域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一般人(特殊行业除外)也不需要长时间不停的说,况且在说话时,每段话中间都有有效的停顿休息,故对呼吸和发声没有太高要求.然唱歌却不然,歌曲的音域一般都超过一个半八度,且中间很少有休息,故对呼吸和发声有较高要求,一般说话时所采用的发声法亦不足以满足歌唱的需要,那么,在歌唱中此三个过程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1呼吸,为方便讲解,我们把吸气的相关肌肉统称为吸气肌肉群,呼气的则称为呼气肌肉群,由于结构复杂,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参阅(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林俊卿著)我们把人体的呼吸器官比作一个气球,在正常呼吸时,气球一收一缩以便空气流通,如果我们要获得一个准确稳定的气息,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捏紧气球出口由出口的大小程度来控制气流的多少,此时,声带就好像气球嘴一样,负责管制气息的大小,但同时又要用力收缩以获得适当的紧张度配合气流产生振动发音,所以十分容易疲劳且分散了控制自身状态的能力,在此情况下对付一般中低音还可将就,高音则实在艰难,那么有没有一个方法来控制气流又不用声带参与,答案是肯定的,倘若我们在气球的内壁加一个力,而此力的大小又正好与气球的收缩力形成一个稳定的对抗力,那问题岂不是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吗,在气球上或许难以做到,但人体的结构毕竟不能等同于气球,此时,吸气肌肉群便相当与气球的内壁,这就是教师们所说的气息的对抗,那么如何才能使此二组肌肉在歌唱时产生稳定的对抗呢,一个字:练.如何练呢,看下面 .

在平常,横隔膜(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供应人体所需的呼吸,但在运动劳动或其他需要大量空气时则需要应用胸腹的各种肌肉同时收缩来一起工作以供应空气,这时除了吸气肌肉群需努力工作外,呼气肌肉群也主动收缩以加快呼气的频率.但这都不是唱歌时的理想方法,在歌唱时,呼吸必须由呼吸肌肉群独立控制,并且需要较大的气势(吸气后空气对胸腔产生的压力)以完成高音,这样声带就解放出来了,这对控制气息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论何种唱法都应进行系统的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包括三个部分:1放松声带的呼吸训练.2强化呼吸气肌肉群的练习.3横膈膜与呼气肌肉群的对抗及控制能力的练习

1放松声带的训练:此练习是为了使声带不参与气息的控制,做到相对的独立,提供二个方法:A:自然站定,张嘴呈0(喔)型腹部用力吸气(胸部不动),吸至八九成,,腹部向外撑住,尽量保持,使喉咙尽量放松(腹部越用力喉咙越放松),反复体会.B:用上法吸气后,腹部猛然收缩,张大嘴成HA(哈)型,将气呼出,越快越好.以上二法可单独练习,也可结合练习.

2强化呼吸气肌肉群的练习:此练习是为了锻炼呼吸肌肉使之更加强壮,方法有多种如:游泳,跑步等体育运动,重点应放在吸气肌肉群(尤其是胸大肌,胸小肌,腰放肌,腹肌及背阔肌)上,其方法地球人都知道,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3横膈膜与呼气肌肉群的对抗及控制能力的练习:(此为重中之重,应认真对待):提供二个方法,A:蛤蟆气训练,双脚站定,自然放松,胸部略向外挺并保持,张嘴呈0(喔)型腹部用力吸气至七成,腹部突然收缩将气哈出,哈出后立即吸回,马上在此哈出,类似狗喘气一般,如此反复,由慢至快,循序渐进,其基础标准为每秒4个来回可喘3分钟以上.B:毒蛇气训练:或躺或站,用鼻子慢慢吸气(腹部用力)至十成,双唇微张,上下牙轻轻合拢,将气缓缓呼处发出<丝>声,如毒蛇吐信一般,整个过程时间尽可能延长,气息尽可能平稳,胸部尽量保持,喉咙要尽量放松,训练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要感觉腹部缓缓向里收缩,同时吸气的力量慢慢顶住,且顶且退,初练习时每次呼完气后松一下气,再开始第二次练习,可解决憋气的问题.建议每天睡前作上几十次,习惯后可依此法入睡,不仅可以练习气息,且陶冶心情,提高睡眠质量,冬天可抵御寒冷,可延年益寿,还可治鼻塞.....总之好处多多,具有你想象不到的神奇功效.据笔者估计,武林中传说的内功心法大概就是指诸如此类的呼吸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堂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神堂穴的定位 45 神堂穴的取法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神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经穴别名·神堂 51 上星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上星穴的定位 56 上星穴的取法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上星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堂 1 拼音

shén táng

2 英文参考

Shéntáng BL 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堂: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神堂

穴位 神堂 汉语拼音 Shentang 罗马拼音 Shentang 美国英译名 God's Temple 各

号 中国 BL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9 富耶氏 德国 B39 英国 B39 美国 BI44

神堂为经穴名(Shéntáng BL 4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42 穴名解

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

神,意指心神。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心为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心俞穴平,为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2]

43 所属部位

背部[3]

44 神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堂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5]。

神堂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神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5 神堂穴的取法

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5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神堂穴[7]。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神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在第五、六肋间隙后方,由肩胛骨的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和斜方肌下缘之间围成三角区,该区为听诊最清楚部位,故命外为听诊三角。但它又是胸后壁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内,相对应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等器官,因此,不应深刺。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堂穴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1]。

神堂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9]。

神堂穴在心俞之旁,故可治疗心脏病[9]。

神堂穴临近于肺,可治疗肺病[9]。

神堂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第2侧线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经脉病[9]。

神堂穴有清肺宁心、理气安神作用。主治气喘,心痛,惊悸,胸闷,咳嗽,脊背强痛。[2]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等[1]。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背痛[8]。

神堂穴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6]。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等[5]。

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 运动系统疾病:背肌痉挛,肩臂疼痛;

3 其它: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本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49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410 神堂穴的配伍

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神堂配厥阴俞、内关、心俞,治心脏病[6]。

神堂配尺泽、肺俞,治肺脏病[6]。

神堂配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411 特效

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神堂穴,可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经常用 槌敲打神堂,可畅通气血,调理肺、胃功能[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循经考穴编》:一法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主腰背脊强,洒淅寒热,逆气喘噎哮嗽痰涎。

5 经穴别名·神堂

神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5]。出《针灸聚英》。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10]。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51 上星穴的别名

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2]

54 所属部位

前头[11]

55 上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4]。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12]。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13]。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4]。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4]。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12]。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10]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15]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2]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10]。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14]。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13]。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12]。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10][12];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13]。

平刺05~1寸[14]。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10]。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13]。

5102 灸法

可灸[10][13][14]。

艾条灸5~10分钟[1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13]。

5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10]。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10]。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10]。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13]。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13]。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13]。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13]。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13]。

5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64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