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旁简介

脊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 4 代号 5 出处 6 夹脊穴的别名 7 脊旁穴的定位 8 脊旁穴取穴方法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82 层次解剖 9 脊旁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脊旁穴主治病证 11 脊旁穴的配伍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文献摘要 14 脊旁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脊旁 1 拼音

jǐ páng

2 概述

脊旁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夹脊穴[1]。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夹脊(jiájǐ EXB2)为经外奇穴名[2][3]。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4]。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3 拼音

jiájǐ

4 代号

EXB2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6 夹脊穴的别名

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

华佗穴(《针灸学简编》)

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7 脊旁穴的定位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5]。

夹脊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3]。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4]。近代诸书多同此说[4]。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4]。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4]。

经外奇穴——夹脊的位置

夹脊穴的位置

8 脊旁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6]。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82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肌)[5]。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分布[5]。

9 脊旁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10 脊旁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胸1~4夹脊:治疗肺脏及上肢疾病[6]。

胸4~7夹脊:治疗心脏疾病[6]。

胸7~10夹脊:治疗肝胆疾病[6]。

胸10~12夹脊:治疗脾胃疾病[6]。

腰1~2夹脊:治疗肾脏疾病[6]。

腰3~5夹脊:治疗腰,骶,膀胱,大、小肠,子宫及下肢疾病[6]。

11 脊旁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6]。

胸1~4夹脊配大椎、肺俞、天宗,治肩背部疼痛[6]。

胸4~7夹脊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彻背[6]。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6]。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6]。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5]。

一般斜刺05~10寸[3]。

向内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胸腹部放散[6]。

注意:因本穴深部有脊髓和胸腹腔脏器,故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且出现麻胀感应立即停止进针。

122 灸法

可灸[5][6]。

13 文献摘要

《后汉书》: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蹙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虚弱羸瘦。

《针灸经外奇 谱》:主治风湿性脊柱炎、腰背酸痛。

14 脊旁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针刺夹脊等能调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gA、IgG、C反应蛋白,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和总积分值,提示本疗法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电针腰3~5夹脊能提高脊髓中5HT、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脊髓中NA、DA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6]。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治疗原则

以对症保守治疗为主 。

治疗方针

以对症保守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经休息症状即可得到缓解,热敷、按摩可消散结节,对疼痛结节的封闭也有效果。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治疗筋膜炎的常用药物,如布洛芬和双氯芬酸,但不宜长期应用。

手术治疗

对极少数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则需开放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其他治疗

热敷、按摩可消散结节。肌肉的锻炼对本病有较好效果,但应掌握锻炼时机及方法,疼痛急性发作时避免锻炼,游泳是较好的锻炼方式。

预后情况

本病预后良好,基本可以治愈。可反复发作。

如何更好的呵护我们的脊椎呢?

1、不要长期性低头

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无论任何场合都会习惯性的掏出手机低头娱乐,这一低头就是很长期,在抬头时就会觉得颈部酸痛酸痛。长期性低头这种动作会给身体导致严重的危害,保持着低头的姿势会危害颈椎的生理曲度,当颈部肌肉劳损时,最容易诱发劲椎病发生,还容易对脊椎导致严重的危害。

2、挑选合适的床上用品

随着生活的节奏的加快,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维系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人们在早上醒来时会发生腰酸背疼症状,主要是由于没有挑选正确的床上用品,要想挽救睡眠质量的舒适,必须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床垫,可以有效的支撑身体的压力,还能够缓解睡眠质量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在挑选枕头时必须要挑选髙度适中的枕头,保证头部肌肉获得充分的支撑,使身体得到 适度的放松,不一样的睡姿,挑选不一样的枕头。

3、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

很多人们在进行日常工作和锻炼身体时,没有做到充裕的热身做好准备直接进行大幅高韧性的运动,非常容易造成 脊椎发生严重的损害。要想维护脊椎,在日常工作锻炼时必须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逐渐的加强腰背阔肌的锻炼,另外在低头提重物时应该先蹲起然后举起重物,防止腰腹部突然受压力。

4、不要让脊椎受压力不均匀

维护脊椎就必须要让脊椎受压力均匀,只有脊椎保持稳定的放松和平衡,才能够获得充裕的休息,有益于脊椎的身心健康。长期性翘二郎腿背这种不良姿势都会让脊柱肌肉韧带保持紧张状态,长期劳损脊柱就容易受伤。

5、不要长期久坐

由于职业的因素很多人长期性坐着,身体的重量会由腰椎和骶椎来承担,长期间起来活动伸展骨筋。压力作用下,腰间盘会发生不一样程度上的挤压形变,长期性拉伤患者就会发生腰腿疼痛甚至腰酸发麻症状,为了不使脊椎遭到危害,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站立

 6、注意防冻保暖,不要让脊椎受凉

当天气变冷时脊柱疾病的病发率就会增加,主要是由于寒冷会使脊椎韧带遭到危害,肌肉强直,危害局部的身体血液循环,脊椎的损害就会加剧,应该按照天气变化适度的增减衣服。

脊柱是人体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损伤,就会有相应病症出现,危害人体健康。

现在越来越多的脊椎损伤并不是因为自然老化,而是因为不当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脊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之高,甚至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都将腰背疼、颈椎病列入了职业病目录的备选范围。 人体体重分布与脊椎: 头颈部8%,胸肩部44%,腰臀部33%,腿脚部15%。肩部比胯部高出5-6cm。脊椎呈“S”型,分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4个生理弯曲,由26块椎关节组成,成人平均长70cm; 

     脊椎的功能: 支撑躯干、复杂动作的中轴、承载中枢神经分布;

     脊椎损伤造成的危害:瘫痪、器脏衰竭、疼痛缠身行动不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肾切除术的别名 5 ICD编码:555101 51 分类 52 适应症 53 禁忌症 54 术前准备 55 麻醉和 56 手术步骤 57 术中注意要点 58 术后处理 59 并发症 6 ICD编码:555102 61 分类 62 概述 63 肾切除术的适应证 64 禁忌症 65 术前准备 66 麻醉 67 手术步骤 68 术中注意事项 69 术后处理 1 拼音

shèn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nephrectomy

3 手术名称

肾切除术

4 肾切除术的别名

肾脏切除术;肾切除;肾摘除术

5 ICD编码:555101 51 分类

泌尿外科/肾脏手术/肾囊肿的手术治疗/多囊肾的囊肿去顶减压术或肾切除术

52 适应症

肾切除术适用于:

1多囊肾合并肾肿瘤者。

2肾脏顽固性出血。

3合并肾结核者。

4控制食管裂孔疝症状者。

5单侧多囊肾有严重并发症者。

6移植或血液透析前控制出血或高血压者。

53 禁忌症

1严重贫血,机体重度衰竭者。

2肾功能严重损害不拟行异体肾移植者。

3重度出血倾向者。

54 术前准备

1详细检查病情,确定肾功能损害程度。

2了解合并症存在的类型、性质、范围及其程度,以便施行合理的治疗。

3备血300~600ml。

4并发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55 麻醉和

全身麻醉或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侧卧位或仰卧位。

56 手术步骤

1切口 选用腰部斜切口、第11肋间切口或第12肋骨切除切口,应根据具体情况及肾脏体积大小而选择。

2游离输尿管 用大S形拉钩将切口牵开,剪开肾周筋膜后,用手指于肾脏下内方寻找输尿管,多囊肾由于肾体积过大,而造成输尿管牵拉移位。找到输尿管后向上分离达肾盂,用外科带将输尿管提起,搁置一旁(图723421)。

3分离肾脏 多囊肾表面凹凸不平,肾包膜与脂肪囊多有粘连,但并不十分坚韧。可用手指沿筋膜下作钝性分离,自肾下极及外侧、输尿管周围处分离,向上至前、后侧,最后分离肾上极。如遇有纤维索条时,可用示、拇指将其靠近肾脏处捏断或钳夹切断结扎。

4处理肾周粘连 倘若肾脏粘连较重,分离困难时,应在直视下分离比较安全。分离达肾上极时需特别小心,以免损伤肾上腺,遇有索条状粘连时应钳夹切断,并用丝线结扎,否则异位血管被切断而回缩,发生严重出血。分离达肾蒂时,以拇、示指清除其周围脂肪组织,如在其上、下方遇到不易捏断的索条,可能含有异位血管,切勿施予暴力,应将其钳夹、切断、结扎或缝扎。

5切断输尿管 输尿管多较正常,可将其向下方分离,用两把直角钳钳夹输尿管,先用丝线结扎一次,然后在结扎线之上,两钳之间切断输尿管,远端再用丝线贯穿缝扎一次。其残端拭以碘酊→乙醇→盐水棉球。

6处理肾蒂 提起输尿管近端,用手指沿输尿管向肾盂方向分离,将肾门疏松组织作钝性分离,显露肾蒂。当肾蒂已充分游离后,牵开伤口,钳夹、切断、缝扎肾血管,方法与其他病的肾切除同(图723422)。

如肾蒂部粘连较致密,不易分离,肾蒂血管不能清楚显露时,可用手指分离,使肾蒂钳通过肾蒂深面,引过纱布带,连同游离的肾脏一同提起,用3钳法集束切断、缝扎肾蒂(图723423)。

7缝合切口 清除肾周病变的脂肪组织,冲洗创面,依次缝合腰背筋膜及各层肌肉,切口内不放置引流物,缝合皮肤切口。

57 术中注意要点

1多囊肾多因肾体积较大,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多,分离时会遇到困难,注意勿损伤邻近器官。如胸膜、腹膜、肾上腺、脾、肝、膈肌等。一旦发生损伤,应及时妥善处理。

2右肾切除时,可因粘连、肾蒂较短而损伤下腔静脉,引起大出血。遇此情况,切勿用血管钳在血泊中盲目钳夹,以免造成更大的损伤,应该迅速用手指压迫出血点,或用纱布垫填塞止血。做好输血及其他准备,需要时延长切口,将手术野充分暴露,修补裂口。

3处理肾蒂时,防止肾动、静脉撕裂或回缩所致的严重出血,一旦发生,首先压迫止血,然后显露出血点,钳夹住血管断端,用丝线贯穿结扎。

58 术后处理

1卧床休息2周。

2使用抗菌药物1~2周。

3如需行血液透析,应做好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4全身支持疗法,为异体肾移植创造条件。

59 并发症

1伤口感染。

2继发性出血。

3肠瘘(误伤肠管所致)。

6 ICD编码:555102 61 分类

泌尿外科/肾脏手术/肾结核病的手术治疗

62 概述

肾结核的发病率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结核病中占首位,而其原发病灶几乎都在肺部。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20~40岁发病者占709%~831%。肾结核为血源性感染,因而双侧同时感染机会较多,但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一侧病变可能表现严重,而对侧病变发展缓慢。如果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病情迅速发展,可能表现为双侧病变,约占10%。大多数病人对侧轻度病变能自行愈合,所见之肾结核为单侧性。其左右侧发病率几乎相等。而病变损害多倾向于肾脏的 两极。早期为结核结节,与其他组织结核病变并无差异,此种结节中央部分常发生干酪样坏死,周围为结核性肉芽组织。病灶90%在肾皮质,且逐渐扩大、融合,进一步发展,在肾 处破溃,进而蔓延到肾盂、肾盏粘膜。通过肾盏、肾盂向远处扩展,或者细菌经由肾脏淋巴管扩散到肾脏其他部分或全部肾脏,即为临床肾结核。病变进展过程中,如果病人抗结核免疫力较强,即成纤维化或伴钙盐沉着。如果成为干酪样变,溃疡形成则遗留结核性空洞,这种空洞可能为局灶性(图725301A、B)。也可蔓及全肾成为结核性脓肾。由于结核尿的污染,输尿管粘膜、粘膜下层或输尿管全层发生浸润溃疡及纤维化;病变累及输尿管局部,则腔内粗糙不平,管腔粗细不匀,波及输尿管全程则成为1条僵直的索条,管腔可能被阻塞,加速肾脏破坏。倘若肾脏完全被毁坏,无尿分泌,此时亦无结核菌进入膀胱,这种肾脏大多有钙化区域,或充满干酪样物质。此谓“自家肾截除”。病变蔓延到膀胱,初期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结核结节或溃疡。临床上出现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如果病变进一步侵及肌层,造成组织纤维化,膀胱失去伸缩力,容量减少,形成膀胱挛缩。重则穿透膀胱壁,形成膀胱 瘘或膀胱直肠瘘。膀胱结核性病变可累及健侧输尿管口,导致肾和输尿管积水,重则发生肾功能损害。

肾结核的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及腰痛为主。确诊主要依据尿液的结核菌检查、膀胱镜检查及肾盂造影等(图725302~725305)。肾结核的内科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结核药物,其用药原则是联合运用,持续足够疗程。多选用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其疗效好,毒性小,近年来,由于利福平(rifampicin)、乙胺丁醇(ethambutol)疗效较高,毒性较小也被列入首选药物。疗程一般在12个月以内,即应用利福平及乙胺丁醇的两期疗法(开始强化阶段,随后巩固阶段),早期小型病变常能治愈,即使较大病灶,有时也能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作为术前准备。肾结核的手术治疗是清除病灶和缩短治疗时间。根据病变范围、器官受累毁坏程度施行肾结核病灶清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肾及输尿管全切术、对侧肾积水手术治疗及挛缩膀胱的手术治疗等。近年来,肾结核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63 肾切除术的适应证

肾切除术适用于:

1一侧肾脏由于广泛的结核病变,药物不能治愈或已成结核性脓肾且肾功能严重破坏者。

2单侧肾结结核并发广泛严重输尿管结核及肾无功能者。

3一侧肾结核并发持续严重出血,溃破致肾周脓肿并出现败血症、高血压与肾结核有关者(Stuart MF,James GG,1980)。

4双侧肾脏结核,其中一侧经药物治疗病变治愈者,对侧病变经证实为重型晚期肾结核药物不能愈合者。

5独肾结核并发肾脏恶性肿瘤,肾切除术后接受异体肾移植或血液透析治疗。

6严重的肾盂积水或肾结石等,病肾已完全丧失功能,而另一侧肾正常,可切除病肾。

7严重的肾损伤(如肾蒂断裂或肾广泛裂伤等)。

64 禁忌症

1下列情况暂不施行肾切除,待情况改善后方可考虑手术:①合并泌尿生殖系以外活动性结核。②全身情况不良,严重贫血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双肾严重结核,合并氮质血症者。

65 术前准备

1检查身体重要器官情况,尤其注意肾功能检查(一般应包括尿常规、血尿素氮测定及酚红试验等),明确健侧肾能否代偿泌尿系功能。

2术前必须进行肾盂造影,明确两肾情况,同时应反复核实病肾是在何侧。如系静脉肾盂造影新发现的无功能肾,固然可以是病变所致,但也可以是造影剂流失,或一时性肾动脉痉挛引起,应加鉴别。

3进行必要的术前治疗。例如:肾损伤合并休克,必须积极抢救;肾结核应在术前行抗结核治疗一段时间(一般为2周);泌尿系感染应加控制;水与电解质紊乱应予纠正;贫血及高血压也应设法改善。

66 麻醉

1肾切除术通常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2小儿肾切除术可在基础麻醉(硫喷妥纳、或氯胺酮肌肉注射)后,行高位骶管阻滞或硬膜外阻滞麻醉下施行手术,也可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

3经胸腹联合切口显露途径行肾切除者,均需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进行。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多采用静脉诱导,快速插管后,静吸复合麻醉。选用氟烷、安氟醚、导氟醚等吸入麻醉剂,静脉点滴1%普鲁卡因,肌肉松弛剂选用对心血管及肾功能影响极小的药物如:卡肌宁、维库溴胺、本可松等,便于术中应用电凝器。近年来也有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者(需气管内插管)。

67 手术步骤

1 见图351。

2切口选择 切口与显露步骤因肾脏部位和病变不同而异,见肾手术显露途径。

3切开肾周围筋膜 用各种腰部切口达肾周围筋膜后,将其后面分出,作一小切口,向上、下扩大,注意避免损伤腹膜[图1 ⑴]。

图1 肾切除术⑴切开肾周围筋膜

4分离肾脏 用手指分离肾周围筋膜,先从肾的凸面和后面开始,再到上、下极和前面,最后沿输尿管上段分离至肾门,将其与肾蒂分离[图1 ⑵]。

图1 肾切除术⑵分离肾脏

5处理输尿管 将输尿管腰段分离,用纱布条环绕并提起,尽量向下分离。在分离段的最低处用两把止血钳夹住输尿管,在两钳之间切断,两断端先后用小棉球蘸纯石炭酸、75%酒精和生理盐水消毒处理。然后将输尿管远端结扎和缝扎[图1 ⑶]。

图1 肾切除术⑶处理输尿管

6处理肾血管 仔细分离肾门处的脂肪组织,显露肾动脉和静脉。用三反映肾蒂钳或大弯止血钳将肾血管夹住。在远心端两钳之间切断血管,取出病肾。先在血管近心端结扎一道,取下一钳,再在结扎处远端作一次缝扎[图1 ⑷]。

图1 肾切除术⑷处理肾血管

7引流、缝合 肾切除后,肾窝内用温盐水纱布堵塞片刻,再仔细止血,清除残余病变组织。放置香烟引流,从切口的上、中段交界处引出[图1 ⑸]。然后,撤去腰垫,放下腰部桥部,用丝线间断缝合肾周围筋膜、腰背筋膜。最后,逐层将背阔肌、腹内斜肌、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

图1 肾切除术⑸引流与缝合

68 术中注意事项

1在切开及分离腹横筋膜及肾周围筋膜时,注意勿损伤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及撕裂腹膜。如腹膜被撕裂,应立即缝合后方可继续手术。缝合时也应注意不要将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缝扎在内。如术中将神经切断,应即进行修复。

2采用经第12肋缘下切口,经第12肋床切口或经11肋间切口,要注意避免损伤胸膜,如有损伤,应立即缝合,并排出胸腔内空气。

3分离肾门是肾切除术的关键步骤,分离得成功与否,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分离的难易,视粘连的程度而度。粘连程度又决定于肾脏内在疾病(如合并感染或肿瘤浸润)的程度。当粘连较多时,应细致分离,明确与下腔静脉、十二指肠(右)及结肠的解剖关系。如粘连紧密,经肾包膜外分离相当困难时,可行包膜下肾切除术,即沿病肾的内侧缘梭形切开肾包膜[图2 ⑴],但需注意避免切入病肾实质,以免引起出血,有碍手术进行;用示指在肾包膜下向肾前、后、上、下极作钝性分离,直至肾门处(一般此处粘连少,且轻微),将部分粘连的包膜旷置;然后,在肾门处再度绕肾蒂环形切开肾包膜,进入肾周围间隙[图2 ⑵]。肾蒂血管和输尿管即被显露。分离出肾盂及输尿管后,将肾血管钳夹、切断和结扎。

⑴梭形切开肾包膜

⑵靠近肾门处再切开肾包膜,包膜外显露肾蒂

图2 包膜下肾切除术

4分离肾脏时,可在上下极遇到条索状异位肾血管,不要将其误认为纤维条索,应予钳夹、切断和止血,以免出血。

5在夹肾蒂前,应先检查肾蒂钳是否牢靠。夹肾蒂钳宜在直视下或至少在手指触觉指导下进行,切不可同时夹住附近重要组织(如下腔静脉及肠管等)。应在明确钳夹位置后先行试夹,复查位置满意后再夹紧。不可在夹紧后发现位置不适宜而又放开肾蒂钳,这样会造成组织损伤和大量出血。切断肾蒂前,必须事先检查吸引器的效能,以保证万一大出血时能及时吸引和止血。在肾蒂血管结扎时,第一助手应特别注意缓缓松开近心端钳,术者同时逐渐收紧第一道结扎线。两人必须密切配合,以便万一结扎线滑脱出血时能迅速钳夹止血。

6在肾切除术中,万一发生肾蒂钳滑脱大量出血时,切不可盲目乱夹,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应该立即用较大的干纱布垫向椎体紧压出血处止血,并将伤口内血液吸尽。待病人经加压输血情况好转,备血充足后,再轻轻移去纱布垫,显露并查清出血部位,然后在直视下立即用止血钳夹住。

7显露肾脏之后,应注意肾与输尿管的大体病理。如输尿管外形正常或肾脏病理形态与x线片所见不符,应认真核实,以防发生错切事故。

8病肾的病变如为肿瘤,手术时不应切开肾周围筋膜,应将肾蒂血管首先分离、钳夹,再将所有通向肿瘤与肾的血管结扎,并切断输尿管,最后在肾周围筋膜外分离肾脏,将肾周围脂肪、肾周围筋膜和局部淋巴结整块切除。先结扎肾蒂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癌细胞被挤入血流而扩散。这种手术称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如肾脏病变为肾盂肿瘤,应作肾、全长输尿管、肾旁组织及淋巴结整块切除,输尿管口周围的一部分膀胱亦应切除。

9在分离输尿管时,不要损伤与输尿管并行的精索内(卵巢)血管,如已损伤应立即结扎,以免术中、术后出血。

69 术后处理

1肾切除术后一般需平卧2~3日,观察无并发症后才可下床活动。香烟引流一般在术后48小时拔除。

2术后如进食量少,需由静脉补液;若有腹胀,可采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针灸治疗(针刺取穴足三里和气海,或用灸卷悬灸针阙);或口服中药通肠汤。

3注意排尿情况,如24小时内尿量不到500ml,需警惕脱水或肾功能衰竭,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化验检查结果,预防非蛋白氮增高、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并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4肾结核术后应继续抗结核治疗,直至尿检查结果正常为止。肾肿瘤术后按其性质辅行放射治疗或抗癌药物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堂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神堂穴的定位 45 神堂穴的取法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神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经穴别名·神堂 51 上星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上星穴的定位 56 上星穴的取法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上星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堂 1 拼音

shén táng

2 英文参考

Shéntáng BL 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堂: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神堂

穴位 神堂 汉语拼音 Shentang 罗马拼音 Shentang 美国英译名 God's Temple 各

号 中国 BL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9 富耶氏 德国 B39 英国 B39 美国 BI44

神堂为经穴名(Shéntáng BL 4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42 穴名解

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

神,意指心神。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心为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心俞穴平,为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2]

43 所属部位

背部[3]

44 神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堂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5]。

神堂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神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5 神堂穴的取法

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5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神堂穴[7]。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神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在第五、六肋间隙后方,由肩胛骨的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和斜方肌下缘之间围成三角区,该区为听诊最清楚部位,故命外为听诊三角。但它又是胸后壁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内,相对应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等器官,因此,不应深刺。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堂穴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1]。

神堂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9]。

神堂穴在心俞之旁,故可治疗心脏病[9]。

神堂穴临近于肺,可治疗肺病[9]。

神堂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第2侧线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经脉病[9]。

神堂穴有清肺宁心、理气安神作用。主治气喘,心痛,惊悸,胸闷,咳嗽,脊背强痛。[2]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等[1]。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背痛[8]。

神堂穴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6]。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等[5]。

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 运动系统疾病:背肌痉挛,肩臂疼痛;

3 其它: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本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49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410 神堂穴的配伍

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神堂配厥阴俞、内关、心俞,治心脏病[6]。

神堂配尺泽、肺俞,治肺脏病[6]。

神堂配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411 特效

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神堂穴,可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经常用 槌敲打神堂,可畅通气血,调理肺、胃功能[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循经考穴编》:一法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主腰背脊强,洒淅寒热,逆气喘噎哮嗽痰涎。

5 经穴别名·神堂

神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5]。出《针灸聚英》。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10]。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51 上星穴的别名

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2]

54 所属部位

前头[11]

55 上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4]。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12]。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13]。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4]。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4]。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12]。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10]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15]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2]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10]。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14]。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13]。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12]。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10][12];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13]。

平刺05~1寸[14]。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10]。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13]。

5102 灸法

可灸[10][13][14]。

艾条灸5~10分钟[1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13]。

5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10]。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10]。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10]。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13]。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13]。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13]。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13]。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13]。

5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

医疗健康

相关内容

添加到搜藏

已解决

得了韧带炎怎么治疗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6-2-6

08:42

提问者:

lieliedejiu

-

一级

其他回答

1

得了韧带炎是急不来的,要有长久抗病的信心和毅力。要注意的是韧带炎的治疗与预防要同时进行。像你现在疼痛期时应多卧床休息,减少弯腰活动,以保证损伤组织的正常修复。如果疼痛严重,可对病变的韧带用2%利多卡因2毫升加强的松龙1毫升局部封闭,效果明显。患者除口服消炎镇痛药及舒经活血药物外还可以理疗、针灸。韧带炎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不能长时间地坐位工作和弯腰工作,每间隔一定时间,一般认为40~50分钟,就要活动腰椎,作几次背伸运动,然后慢速地旋转腰部。积极锻炼腰背肌功能,强大的腰肌可使韧带的牵应力减少,有利于韧带炎的康复和预防,只有防治结合才能彻底地治愈韧带炎。

腰肌劳损在生活中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身体上的一种病情。说病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腰肌劳损是人们在久站久坐或者干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活的时候。腰部会感到非常的难受或者酸痛,这种酸痛是我们平时所不能承受的。而且非常非常的影响我们干活时的效率。很多人去医院就诊这类情况时,医生告诉我们,要锻炼我们的腰肌和背肌肉,很多人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加剧我们腰肌劳损的情况,但实际上并不是。 

锻炼腰肌和背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我们腰肌劳损的情况,腰肌劳损是因为过度的用腰部。导致我们的肌肉过于疲劳,随后我没有得不到很好的缓解而导致的一种情况。而经常锻炼腰肌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很好的改变。锻炼腰肌可以促进我们的血液循环。增强腰部的耐力和我们自身的体力,使我们在使用腰部干活的时候不会那么的费劲儿。锻炼背肌也是一样的效果,在使用腰部的时候肯定会使用到全身的肌肉,而背肌是靠近腰肌最近的肌肉。锻炼背肌可以有效的防止我们腰部损伤或者腰部的过度使用。

我是一个篮球爱好者。因为篮球,我自己患上了腰肌劳损,同时导致自己坐骨神经痛。在打篮球之后,如果没有好好休息,走路都是一种困难。但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治疗和自己的锻炼之后,这种情况就不再发生了,所以还是需要锻炼腰肌和背肌。

 

同时也要做一些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也可以使用一些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比如说针灸,拔罐或者推拿。这些方法都对我们的腰部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锻炼腰肌和背肌之后,不能再过度的使用我们的腰部。这样的话可能会加剧我们腰肌劳损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要注意休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21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