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底足是什么样的? 求指教,有图片的好理解点,谢谢。

平底足是什么样的? 求指教,有图片的好理解点,谢谢。,第1张

足弓是人类特有的解剖结构,系适应长期单一站立及行走的需要演变而来的,由于人的生活方式及所处的环境不同,正常人足弓的高低不一,足弓低平者并不是造成平足症的原因,只有某些原因致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时才形成平足症(the flap foot)。

扁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儿童的足弓常常在4~6岁形成,大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儿童平足的延续,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继发引起,导致足弓塌陷造成的。有症状的成年人继发性扁平足称为成人获得性平足症。

引起继发性足弓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如关节退变、创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病变、肿瘤、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等。

扩展资料

症状体征

1、姿势性平底足 即发病初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仅在站立和行走过久后感足部疲乏、酸痛,足底和足背浮肿,一般经休息后可完全消失。

2、痉挛性平底足 即发病中期,由姿势性平底足发展而致,主要表现为腓侧肌群痉挛,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下塌,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经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

3、强直性平底足 即发病晚期,由以上2种类型处理不当发展而来。痉挛的腓骨肌发展为强直,足骨间韧带亦强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消失,行走及站立困难,疼痛却减轻。由于足的正常功能消失,不能吸收震荡力,可出现腰及下肢其他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而致疼痛。

-平底足

小腿由胫骨和腓骨组成,在前而粗者为胫骨,在后而细者为腓骨,脚的足弓顶部有一块骨头叫距骨。踝关节就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夹骑于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称“脚脖子”。胫骨下端向内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内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外踝。踝关节囊前后较松,两侧较紧。踝关节的四周有韧带加强,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三个独立的韧带。由于外侧的韧带较内侧的韧带弱,加上内踝较短,所以易发生足内翻(脚心朝内侧)而损伤外侧副韧带。踝关节背屈时,距骨无活动余地,但在跖屈(提起脚跟)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所以踝关节往往在跖屈位发生内翻位扭伤。

青少年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较多。若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时易发生扭伤;姑娘们穿着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阶时思想不集中,易发生跖屈内翻,这时外侧副韧带突然过度牵拉,可引起踝部扭伤。踝部扭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则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踝关节扭伤后,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肿胀,急性期可有瘀斑。这时做足内翻的动作会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则可无疼痛。

那么,踝关节扭伤后应该怎么办呢?韧带部分撕裂、损伤者,内翻角度增加,伴有剧痛。急性期24小时内可将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可收缩血管,消肿止痛。24小时之后则需热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吸收,从而减轻疼痛。如果韧带损伤较重,疼痛剧烈,可用4厘米宽的三条胶布敷贴踝部,自小腿内侧下1/3处,三条胶条互相重叠,重叠部位的宽度约为每条胶布的一半,再围绕小腿贴三团胶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贴过紧,阻碍血行。外用绷带包扎,固定2-3周。韧带完全断裂者,足内翻角度明显增加,半脱位时,足处于极度内翻位,这时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类损伤需请医生手法复位后,用管形石膏固定伤足于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复扭伤者多由于早期处理不当而发生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患者可穿包帮鞋保护踝部,并将鞋外侧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内翻。此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尽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时不要追跑打闹,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预防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怎么办�

踝关节扭伤是全身关节扭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是非常常见的临床疾病。踝关节扭伤尤其是以内翻损伤造成外侧副韧带拉伤撕裂甚或断裂的多见。当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从高处坠落时,足外缘着地,足跖猛然内收,可引起踝外侧韧带被牵伸而扭伤,甚或部分撕裂,还可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

踝关节扭伤时有“裂帛”样撕裂感,局部肿胀,疼痛明显,患足不能负重行走,出现跛行,足之前跖不能着地。若仅为外侧副韧带扭伤水肿,症状可在1~3日内消失,若有韧带撕裂则疼痛持续,关节不稳,X光片可以显示有无撕脱骨折、距骨倾斜度增大或脱位现象。

踝关节扭伤后早期处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时持拐以防止踝关节负重,不能过早活动,休息应在二周以上。损伤后应立即用冷敷,切忌热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采用局部封闭以止痛。为了稳定关节可以让病人坐于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绷带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牵拉,使踝关节背伸外翻。医生用三条4cm宽胶布,依次重叠一半由内踝上方绕过足跖面经外踝往上,贴于腓骨小头下方,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制动数日。固定制动应以矫枉过正为度,即将伤肢向受伤力量相反方向翻转,内翻位受伤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伤内翻位固定。必要时用石膏或夹板固定。急性期过后可用热敷,并锻炼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动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摇转踝关节、跖屈内翻、背伸外翻并按揉患处。韧带完全撕裂可做修补手术。少数病人愈后容易再次发生扭伤。

踝关节扭伤为什么会造成长期足痛�

踝关节扭伤后经合理治疗多数病人可获痊愈,也有一些患者踝关节疼痛消失后遗留足外侧疼痛,长期不愈,甚至可达数十年,影响行走和劳动。通常是由于跗骨窦内软组织同时损伤而造成的。跗骨窦由距骨沟和跟骨沟组成,窦口位于外踝前下方,窦内有骨间跟距韧带、脂肪垫和跟距关节滑膜及滑囊。踝关节扭伤时可引起跗骨窦内韧带、脂肪垫及滑膜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损伤愈合后可出现瘢痕挛缩及韧带紧张,产生足背外侧疼痛及跗骨窦口处压痛,有时还可向足趾放射。软组织病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小腿及足部感觉异常,发冷,沉紧无力、不自主发抖。

用局部封闭窦内后疼痛可立即消失。应注意在踝关节扭伤后注意休息,局部理疗治疗,封闭治疗都可以采用。治疗效果良好。如保守治疗无效,疼痛顽固者,可用手术切除跗骨窦内软组织,用明胶海绵塞入跗骨窦内止血和消灭死腔。

踝关节扭伤的防治

1引起踝关节扭伤原因和原理。根据解剖特点,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内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内踝长,内踝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个韧带坚固。因此,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幅度大。此外,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背伸时,距骨完全进入踝穴,踝关节稳定,不易扭伤,而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球类运动技术复杂,在练习中技术运动的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篮球运动中的抢篮板球,排球运动中的跳起扣球,学生离开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学生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损伤。

2症状。伤后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明显的压痛;内、外踝有明显肿胀,局部有皮下淤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3踝关节扭伤的现场处理。伤后立刻给予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

4按摩治疗。3天后,可进行轻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腱之间)1min;(2)按摩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1min;(3)按摩悬钟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腓骨后缘)1min;(4)按摩阳陵泉穴(腓骨小头下方凹陷中)1min。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

5伤后练习。肿痛减轻后,即应在粘膏支持带固定下着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后可进行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沙地上慢跑或在凹凸的斜面上行走或跳跃练习,并逐步进入正规练习。

6加强预防措施。造成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重视预防措施。因此,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踝关节的肌肉力量,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练习时应戴好保护支持带。

踝关节扭伤为什么常出现于外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楼梯,步行逛街,公园漫步,稍不留意时踏空了梯级,碰撞了砖石树墩等,都容易扭伤踝关节。但凡有扭伤,大部分出现于外侧踝下部,而内侧较少见,其中原因何在呢

这是由于外踝比内踝要长一些,于是支撑住了踝关节外侧,同时,内踝部分有一组坚强的韧带,称为“胫侧副韧带”(又叫“三角韧带”),呈扇形自内踝伸展到足骨上,紧紧地拉住了踝关节内侧。两者同时发生作用,当踝关节扭动时防止踝关节向外翻,而是经常地令踝关节过度向内翻,这时就使比较薄弱的腓侧副韧带发生撕裂损伤。这就是踝关节扭伤多见于外侧(也即是腓骨侧)的原因。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小腿内侧支配足部的肌肉群如胫前肌、胫后肌均较强大有力,可以稳定住踝关节内侧,不使其外翻移位;相反,小腿外侧支配足部的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相对比较薄弱,一遇扭伤时,它不能紧紧地控制踝外侧稳定不动,而是被迫拉伸而令踝关节过度内翻扭伤踝的外侧。

踝关节外侧扭伤时,由于腓侧副韧带的撕裂出血,使外踝下方连及足背部出现血肿、皮下瘀斑,局部有明显压痛,检查时如将足部被动向内翻,则因牵扯伤处而感剧痛,如向扭伤的外侧翻,则疼痛不明显。

踝关节扭伤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必须排除常常合并存在的腓骨髁骨折。如有骨折可疑,需要拍X光片来确定。

治疗以对症为主。新鲜扭伤可立即冰敷,或向局部喷射冷冻剂,以抑制出血肿胀,并妥贴包扎固定。新鲜扭伤忌按摩、被动运动、立即行走活动,这样做都会加重局部损伤及出血。1~2天后可局部热敷,照射红外线灯,使用短波透热疗法。2~3天后可练习步行活动,局部轻柔按摩或辅以被动活动。1~2周左右可趋痊愈,严重的韧带撕裂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康复。如不加注意还可能再次扭伤。

认真对待踝关节的扭伤

差不多每天都有25万美国人扭伤踝关节,但却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引起注意当脚部扭转不当就会造成踝外部韧带的过度伸展和弯曲

加利福尼亚的整形外科专家Glenn Pfeffer称,人们要依靠踝关节运动和工作如果踝关节的扭伤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关节不稳定并发症,如关节疼痛或反复出现扭伤的情况

据说,治疗踝关节扭伤最好的办法是休息,冰冻,压迫,抬升踝关节如果情况严重,就要用绷带缠住关节,病人也要做适当的运动以防关节僵硬

当然,最好是预防出现扭伤的情况在进行排球和网球运动时要做准备活动,用绷带缠住关节也是一个好的方法

穿气垫运动鞋踝关节易受伤《文汇报》 2001年3月29日

据英国《泰晤士报》27日报道,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穿上气垫运动鞋在运动的时候更加容易使踝部关节受伤。

报道说,研究人员对约1万名篮球运动员进行的调查表明,穿气垫鞋的和不穿气垫鞋的运动员相比,受伤的几率为四比一。他们大部分是在跳高落地时弄伤踝部的。该结果一经公布,便在体育界和商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气垫运动鞋制造商耐克公司的发言人迅即发表讲话称,该公司对报告非常重视。

疾病踝关节扭伤

简介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韧带损伤或断裂的一种病证。为骨伤科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小儿中学龄期儿童活动量较大,发病较多。现代医学认为,踝关节扭伤多在行走、跑步、跳跃或下楼梯。下坡时,踝跖屈位,突然向外或向内翻,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致使踝关节的稳定性失去平衡与协调,而发生踝关节扭伤。以外踝损伤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伤等因素,使踝部的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气滞血瘀而致。

常见症状为,踝部明显肿胀疼痛,不能着地,伤处有明显压痛、局部皮下瘀血。如外踝韧带扭伤,则足内翻时疼痛明显;内踝韧带扭伤,则足外翻时疼痛明显。如果是韧带撕裂,则可有内、外翻畸形、血肿。

按摩方法一 按摩方法二 生活调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拇指点揉丘墟、太溪、昆仑、申脉,阳陵泉,力量由轻到重,每穴操作半分钟。

(2)家长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大鱼际着力,在踝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缓和的揉摩,时间为2~5分钟。

(3)家长一手握住足跖部,另一手握住足跟部、拇指按在伤处,两手稍用力向下牵引,同时进行轻度内翻和外翻。时间为1~3分钟。

(4)家长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跖部,同时用力,在拔伸的同时将踝关节尽量背伸,然后做环转运动。时间为1~3分钟。

(5)家长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自上向下,反复中揉1~3分钟,然后两手掌相对用力。横搓下肢1分钟。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以大鱼际轻擦损伤部,以透热为度。

(2)以拇指指腹,在损伤的局部用轻柔的按揉法进行治疗,时间为1~3分钟。

(3)患儿坐位,家长一手由外侧握住足跟,用拇指压于韧带所伤之处,另一手握住跖部,用摇法1分钟。

(4)家长双手握往足部,在拔伸力量下将足跖屈,再背屈同时,以拇指向内向下用力按压韧带损伤部位,以患儿能耐受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8次。

(5)家长双手掌相对用力,自膝关节向下,反复搓揉至踝关节周围。以局部发红透热为度。时间为2~5分钟。

生活调理

(1)对踝关节扭伤严重者,应到医院拍调X片检查,以排除骨折和脱位,如发现骨折应立即请医生处理。

(2)在踝关节扭伤的急性期,手法要轻柔和缓,以免加重损伤性出血,同时不要热敷。

(3)在恢复期,手法适当加重,同时可以配合局部热敷,或活血通络之中药外洗,常能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4)注意损伤的局部应防寒保暖。

(5)在扭伤早期,较重者宜制动,根据病情给予适当固定,1~2周后解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日常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其次为膝关节和腕关节。

一、解剖概要、损伤原因及病理

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前者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体上面组成,后者由距骨下面与跟骨组成。胫腓骨下端有内外踝和侧副韧带连接,使踝关节相当稳定。内踝下有坚韧的三角韧带和腓距前、后韧带,此韧带比较薄弱,作用为限制足的内翻活动。在过度的强力内翻或外翻活动时,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处遗失下或跑跳时落地不稳,均可引起外侧或内侧韧带损伤,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或撕脱骨折。如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易引起反复扭伤,甚至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外侧韧带断裂 内侧韧带断裂 外侧韧带撕脱骨折 内侧韧带撕脱骨折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外侧韧带损伤

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因外踝较内踝长和外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

外侧韧带完全断裂:较少见,局部症状更明显。由于失去外侧韧带的控制,可出现异常内翻活动度。有时外踝有小片骨质连同韧带撕脱,叫撕脱骨折。内翻位摄片时,胫中蒫节面的倾斜度远远超过5-10°的正常范围,伤侧关节间隙增宽。X线检查可见撕脱骨片。

2内侧韧带损伤

由足部纺织品力外翻引起,发生较少。其临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现为内侧韧带部位疼痛、肿胀、压痛、足外翻时,引起内侧韧带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脱骨折。

三、治疗

踝部内侧韧带损伤,轻型,胶布固定、绷带包扎于矫枉过正位

如外侧韧带损伤较轻、踝关节稳定性正常时,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缓解疼能和减少出血、肿胀。2-3天后可用理疗、封闭、外敷消肿止痛化瘀物,适当休息,并注意保护踝部(如穿高统靴等)。如损伤较重,可用5-7条宽约25厘米的胶布从小腿内侧下1/3经过内、外踝粘贴于小腿外侧中部,胶布外用绷带包扎。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韧带松驰,以利愈合,固定约3周。如为内侧韧带损伤,包扎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状严重,或韧带完全断裂或有撕脱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矫枉过正”的位置,约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垫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块较大,且复位不良,则应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踝部韧带损伤,重型,短腿石膏固定,足底加橡皮垫

陈旧性外侧韧带断裂或反复扭伤致外侧韧带过度松驰造成关节不稳者,可考虑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韧带。

关节扭伤后应及时处理,原则是制动和消肿散瘀,使损伤的组织得到良好的修复。关节积血较多者,应在无菌技术下及时抽出,以免后遗关节内粘连。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而影响关节稳定者,需行手术复位修补,以免引起反复扭伤,关节软骨损伤和创伤性关节炎。

如何治疗踝关节扭伤

1、对于轻度的踝关节扭伤,在扭伤的即刻就应行冷敷。以减少血肿的形成。同时可以外敷活血化瘀的药物。这样可以使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一般10—14天就可痊愈。

2、踝关节损伤较重、引起韧带较重损伤时,应该到医院就诊。这时要用宽胶布条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3周。

3、严重的踝关节扭伤引起韧带断裂或踝关节半脱位者,要用石膏固定伤足于90o位及外翻位。一般固定4—6周,去石膏后积极锻炼踝关节的活动。

踝关节损伤的自我诊疗

我朋友几天前不慎在下楼时将踝关节扭伤,请问专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踝关节损伤应如何自我诊疗? 读者 刘尧明

踝关节损伤是临床常见病症,多因人在不平道路上行走、奔跑,或下坡、下楼时,足部突然内翻或外翻、旋转,重力失衡所致。日常生活中,受伤病人习惯用热水或热毛巾烫洗患处,或用酒精搓揉患部,有的人则认为是小毛病,坚持行走、作业,这样不仅会使症状加重,而且还会延误治疗时机。

踝关节损伤后,首先应自我判断,是软组织扭伤还是骨折?扭伤者,受伤后即觉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强走路,随之踝关节肿胀;若伤后踝部淤肿疼痛,内外踝部压痛明显,可闻及骨擦音,出现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畸形,则是踝关节骨折。

在治疗方面,对扭伤者,要避免继续负重或作业,应采用自我舒筋理筋手法,先将踝关节缓缓拔伸,片刻后做背伸、内翻和外翻动作,但切忌用局部手法揉按;局部肿胀明显,可用冷水浸泡毛巾或将冰块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外敷,3分钟更换1次,持续30分钟,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起到止血、退热、镇痛的作用。对急性扭伤,施行冷敷越早越好,扭伤24小时后,宜改用热敷疗法,用温热水或热醋浸透毛巾放于伤部,30分钟即可,每天1~2次,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的吸收。

对于骨折者,应立刻到医院骨科进行检查、拍片,以便诊断和正确治疗。市中心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智良

[ 概述 ]

踝关节扭伤较常见,尤其外侧副韧带损伤。多由间接外力所致。如行走时踏入凹处使踝关节突然内翻、内收,即可损伤外侧副韧带,严重者,可合并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日后会反复扭伤,以致影响关节功能。

[ 症状体症 ]

1足部突然内翻或外翻扭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瘀血、压痛,使足向健侧翻转者,患侧痛加剧。

[ 诊断依据 ]

1有明显的扭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3X线摄片,可见有踝关节半脱位表现,或伴有骨折。

[ 治疗原则 ]

1不全断裂行局部制动,对症治疗。

2完全断裂,或合并有撕脱骨折,踝关节半脱位者,早期手术治疗。

[ 疗效评价 ]

1治愈:无痛、关节稳定、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活动多有轻度肿痛,关节稳定,功能基本恢复。

3未愈:仍有肿痛,关节不稳,功能受限。

[ 专家提示 ]

踝关节扭伤,严重者可合并有骨折和踝关节半脱位。同时韧带损伤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会导致日后反复扭伤。因此踝关节扭伤,应到医院找骨科大夫及时诊治、彻底治疗。以免漏诊或误诊,影响治疗效果。

听说踝关节扭伤可以和骨折一样严重,是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的。“扭伤”通常指韧带扯伤或者撕裂,踝关节损伤则可轻可重,取决于哪些韧带遭受损伤。

位于踝骨前外侧的韧带(前踝韧带)受伤,一般只是轻度扭伤。症状为不太剧烈的疼痛、触痛和青肿,踝关节仍可屈曲。轻度扭伤的治疗比较简单:用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尔后用绷带扎紧,尽可能休息几天。完全复原可能需要三周之久。

如果前踝韧带撕裂兼有其他踝部韧带损伤,通常会造成严重扭伤。踝关节承受体重,这些韧带起必不可少的稳定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伤处肿胀疼痛更加厉害,而且可能踝关节前后均肿胀疼痛,以致走路或踝关节的任何活动都非常困难。

实际上,严重扭伤完全可能像骨折—样,剥夺伤者的活动能力,伤处往往必须上石膏以利痊愈。拆除石膏后,应该立即开始渐进的锻炼计划,做伸展运动和恢复活动范围的运动,这是重要的。最后还应做增强体力的运动,以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并帮助防止再受损伤。

有些人自言有一个“靠不住的踝关节”,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是指连系踝骨的韧带在压力下非常容易受伤,通常是由于以往的韧带损伤没彻底治愈。用绷带绑扎踝关节,有助于预防再次扭伤;穿鞋跟较较粗的鞋子,也有助于减少扭歪踝关节以致受伤的可能。

踝关节扭伤的针灸治疗

运动时场地不平,负重行走或下楼梯、走斜坡突然失脚而使外踝韧带损伤,韧带损伤后局部渗出物刺激末梢神经而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称为踝关节损伤。中医认为踝关节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故而引起肿胀疼痛。

多数病人有明确的急性扭伤史,踝部疼痛

 很多人都会有小腿浮肿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把它当一回事,认为只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就没事了,其实不然,小腿浮肿可能是正常情况,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疾病的前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腿浮肿的原因有哪些,看看小腿浮肿怎么办,看看小腿浮肿该怎样治疗。

 许多人都会忽视小腿浮肿,这是不对的,因为小腿浮肿多是疾病导致 。而导致小腿浮肿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吧。

  1、肾性浮肿

 患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或肾病,由于肾血流减少,钠、水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尿中丢失蛋白太多,会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隙已液聚集而引起浮肿。

  2、心源性浮肿

 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

  3、肝性水肿

 肝硬化时肝脏结果破坏,门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以及肝功能衰竭时血浆白蛋白过低等因素,会引起水肿。

  4、局部性下肢浮肿

 多由于下肢静脉、淋巴管受阻,导致体液进入组织间隙所致,入下肢栓塞性静脉炎、淋巴管炎、丝虫病、盆腔或下肢肿瘤压迫静脉。

  5特发性水肿

 女性多见,原因不明,可能和体内激素代谢有关

  6、体重增加

 体重增加的同时,会出现眼皮浮肿、脚踝或小腿水肿。

  7、肾脏或心脏疾病

 大部分的浮肿是由肾脏或心脏疾病所引起的,不过,有时候肝病的腹水、蛋白质不足引起的营养失调或更年期障碍的荷尔蒙异常等,也会造成浮肿。

  8、从脚开始的浮肿

 若从脚开始浮肿,则可能是心脏病、低蛋白血症、肝肝硬化等。怀孕后期,全身及脚都很容易出现浮肿;浮肿严重,就有可能是妊娠毒血症。

  鉴别诊断

  1踝部及足背水肿

 踝部及足背水肿是淋巴水肿的临床表现。淋巴水肿则起病较为缓慢,以足背踝部肿胀较为多见。

  2胫前指压性水肿

 胫前指压性水肿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之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是由Kistner(1980)首先提出的静脉病变新范畴,主要是因深静脉中瓣膜的游离缘伸长、松弛、下垂,以致在重力作用下血液倒流时,不能使两个相对的瓣叶在管腔正中紧密对合,从而引起深静脉倒流性病变,造成下肢静脉系统淤血和高压,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3肢弥漫性水肿

 下肢弥漫性水肿是指水肿首先从下肢开始,呈弥漫性。

  4下肢水肿

 分为生理性浮肿和病理性浮肿。下肢浮肿临床常见,主要见于以下几种疾病性浮肿。

  ①心性浮肿

 患有各种心脏病病人,当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障碍,使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引起浮肿;

  ②肝性浮肿

 各种肝炎发生肝硬变后,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造成低蛋白血症, 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引起厂肢浮肿;

  ③肾性浮肿

 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病人,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造成体内水钠游留,此外再加上大量的蛋白尿出,产生低蛋白血症,从而引起浮肿;

  ④甲状腺机能低下性浮肿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病人真皮层粘多糖沉积,细胞间积聚多量透明质园、硫酸软骨素和水分,可引起下肢浮肿;

  ⑤下肢深静脉病变性浮肿

 下肢深静脉炎或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病人可出现下肢浮肿。

  预防措施

  1、选择钙类食品

 如苹果、芹菜等,注意钙质的摄取绝对不能少。钙摄取不足会影响神经的传达,甚至产生肌肉痉挛,加重腿足肿胀的程度。

  2、看好含钾的食物

 如香蕉、西瓜、葡萄、柚等。为了使体内盐分维持一定浓度,当盐分摄取过多,身体就会想多喝水,导致水分囤积体内。如果因此肾功能降低会使下半身浮肿,形成水肿型的虚胖。

  3、“瞄准维生素B群

 如海苔、芝麻、花生等。因为维生素B1可改善双腿的疲劳甚至浮肿。维生素B2能加速脂肪的代谢。

  4、多吃含有维生素E的食品

 因为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使您的腿部肌肉充满活力而不松驰。植物油、瘦肉类、乳类、蛋类、绿叶菜及各种干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5、少吃刺激性食物

 此外,应适当节制糖、脂肪和咖啡等刺激性的食品。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中富含水分和纤维,能帮助您改善双腿的线条。

  结语: 上述的内容就是关于小腿浮肿了,想必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对小腿浮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懂得了小腿浮肿的防治措施。小腿浮肿是身体疾病的一些信号,所以出现小腿浮肿的时候还是要及时就医,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疾病。

足背疼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足背疼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的原因已经知道,但仍有少数病因尚未明确。常见的病因可概括为四大类:①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如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②由于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所引起。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痛。③由于内脏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症候。④ 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为主诉,但并无客观体征,或客观检查与主观叙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识来解释的病,这种腰痛常为癔病的一种表现。

足背疼患者能穿高跟鞋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穿高跟鞋,特别是年轻女性。高跟鞋的高度一般约4~6厘米,甚至更高。穿上高跟鞋后,鞋跟的高度使身体重心相应提高,为了稳定由身体重心改变而失去的原有平衡,身体的肌肉张力,特别是腰背肌肉张力会重新调整,创造新的平衡状态。

人穿上高跟鞋后,因骨盆的前倾增强,重力线通过骨盆后方,使腰部为支撑体重而增加负担,随之后伸增强,长期持续,会因腰背肌过度收缩而出现腰痛。鞋跟高度每增加1厘米,腰椎的后伸及腰背肌的收缩就会成倍增加,腰痛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足背疼患者穿高跟鞋是不合适的,为了防止腰痛,一般人也最好不经常穿高跟鞋。那么腰痛患者是不是穿平底鞋才好呢其实,平底鞋也不见得绝对有利,选择鞋跟高度为3厘米左右较为适宜。所以,有腰痛的病人不妨换一双合适的鞋,也许会使腰痛有所缓解。

“退着走”能治疗慢性足背疼痛吗�

“退着走”就是连续地向后退着走路,在晨起锻炼的人群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退着走”。慢性腰痛很多是因为腰部肌肉力量、韧带强度不够,腰椎稳定性差引起的。 “退着走”的锻炼可增强腰背肌群力量,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在退着走的时候,腰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放松,使腰部血液循环得以较好地改善,提高腰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退着走”动作简单易学,中老年人可根据个人情况,掌握活动量,下面介绍两种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1)叉腰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拇指点按腰部双侧“肾俞”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动作:退着走时先从左腿开始,左腿尽量后抬,向后退出,身体重心后移。先左前脚掌落地,随后全脚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后再换右腿,左右腿交替退着走。每退1步,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1次。

(2)摆臂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目平视,双臂自然下垂。动作:双腿动作同叉腰式,退着走时双臂配合双腿的动作进行前后摆动。

“退着走”锻炼可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每次20分钟,一般以每次锻炼后,稍事休息,疲劳感即逐渐消失为宜。场地要选择平坦、无障碍的地方,锻炼时要尽可能挺胸,尽量后抬大腿。

天气寒冷与腰痛有关吗�

有一部分人会因天气变化而出现腰痛或腰痛加重,而且有的患者腰痛症状会象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寒冷就是导致、诱发腰痛的一个原因。寒冷主要是通过腰背部血管收缩、缺血、淤血、水肿等血液循环方面的改变而使患者产生腰痛的。患者多是由于在寒冷地区长时间停留,或在寒冷地面、风口处睡觉而出现腰痛。寒冷可导致肌肉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动作,另外,为了御寒,衣服穿得较多,行动不灵活,若进行腰部急剧运动,就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打麻将会引起腰痛吗�

长时间地打麻将,腰背挺直、椎间盘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地处于紧张僵直状态,日久就易使腰背疼痛僵硬,不能仰卧和转身。而且久坐会使骨盆和骶髂关节长时间负重,腰部缺少活动,气血易在腰部凝滞而出现气滞血瘀,影响下肢血液循环,而出现两腿麻木,久之可导致肌肉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僵硬,稍一活动就可能扭伤或引起其他损伤,而导致腰痛。

吸烟与腰背痛有关系吗�

许多吸烟的人容易患腰背痛,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吸烟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而咳嗽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压增高之故,将动物注以尼古丁,可减低椎体血容量,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使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这也许是吸烟者易患腰背痛的原因。另外,吸烟者易患肺癌,而肺癌经常转移到椎体上,由于椎体上有了肿瘤,腰背痛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且逐渐加重,到最后无法治疗。可见,吸烟与腰背痛是有关系的,吸烟是百害而无一利。

下腰痛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吗?

下腰部主要是指腰椎、骶椎、双侧骶髂关节及其邻近的组织,可涉及肌肉、韧带、筋膜、后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骼关节。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有过下腰痛的历史。经常有人发生下腰痛后就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下腰痛症状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

引起下腰痛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腰椎先天性或发育的异常:包括先天性的腰椎融合、半椎体畸形、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椎峡部不连或滑脱症、脊柱侧弯、第三腰椎横突肥大、游离棘突、棘突过大或过小、钩状棘突、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症等。

(2)腰椎退行性改变:包括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假性腰椎滑脱、老年性驼背、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下腰椎失稳症等。

(3)下腰部炎症:包括腰背部筋膜纤维织炎、腰椎结核、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脊柱炎、腰3横突滑囊炎、腰椎间盘炎等。

(4)下腰部损伤:包括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韧带损伤、腰椎骨折、脱位、骶尾部损伤、骶髂关节扭伤等。

(5)下腰部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①原发的良性肿瘤:如骨样骨瘤、骨囊肿、骨母细胞瘤、骨软骨瘤、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②原发的有恶性病变倾向的肿瘤:如脊索瘤、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等。③原发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骨母细胞瘤、腰骶部肉瘤等。④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腰骶部都可产生下腰痛症状。

(6)邻近组织的疾患:如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等;泌尿系统的结石、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妇产科的子宫体炎、附件炎、子宫脱垂、盆腔肿瘤等;腹膜后的肿瘤侵蚀脊柱也可以产生下腰痛。

(7)功能性缺陷:如体势不良、妊娠、扁平足、下肢不等长、腰臀肌力不足等。

(8)其他:中毒性疾病,如氟骨症等;营养性疾病,如骨质软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等。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痛有何区别?

骨质疏松症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全身性骨数量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大,骨基质减少和重量降低,骨的机械强度减低导致非外伤性骨折,或轻微外力即可发生某些部位骨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比较公认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分泌紊乱:众所周知,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更年期以后的女性患者尤为多见。这表明:性激素对骨质的代谢有直接关系。当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不仅是柯兴氏综合征的主要特征,而且在临床治疗上长期向病人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样引起这一后果。这表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加速骨质疏松的过程。而性激素能抑制垂体前叶素,间接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所以,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则更易出现骨质疏松。

(2)钙代谢失调:毫无疑问,钙缺乏是成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正常人每日摄入钙量约为10mg/kg体重,其中少量为人体所利用,大部分随尿及大便排出,以维持钙的代谢平衡。如果摄入的钙量减少,或是肠吸收功能障碍,或是从尿及大便中排泄量增加,则易引起由于缺钙所造成的骨质疏松。此时,如果再加上内分泌紊乱因素的影响,则更易引起骨质疏松。

(3)废用因素:正常情况下,由于肌肉的舒张收缩及各种应、压力而刺激骨骼组织保持正常的钙代谢平衡。但当肢体或全身一旦失去生理性活动及体力劳动或锻炼,则容易引起骨组织内的一系列改变而引发脱钙及尿钙排出量增加,导致骨质疏松。长期卧床者表现为全身性骨质疏松,而肢体石膏夹板固定或神经过敏性废用,则表现为局部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尤其以60岁以上女性多见。患者多诉全身疲乏,喜卧床或仰坐位而不愿活动;全身酸痛,尤以腰部为明显,可由腰向臀部和下肢放散,亦可由背部向肋骨和腹部放散。患者自己感觉身高逐渐变矮,除因椎间盘退变原因外,与椎体骨质疏松易引起压缩骨折有关。同样原因可使驼背畸形逐渐加重。

X线表现:脊柱骨质疏松,骨小梁减少,椎体中间凹陷,呈鱼尾巴状。

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疼痛的程度远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且X线表现截然不同,应用性激素、高蛋白、高钙治疗后,腰痛症状可减轻。

什么叫牵扯性腰痛?哪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腰痛?

牵扯性腰痛是指腰痛不是由于腰椎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某一内脏器官的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腰痛临床症状。既然产生腰痛的原因并非脊柱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脊椎本身组织,故又称非脊柱源性腰痛。具体地说,可引起腰痛症状的内脏疾患有:

(1)泌尿系统疾患: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肾肿瘤、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核、肾下垂、肾周围脓肿、前列腺炎、前列腺瘤等。

(2)消化系统疾患:如消化道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癌、直肠癌等。

(3)妇科疾患:如附件炎、子宫体炎、子宫后倾、盆腔肿瘤、子宫脱垂、盆腔充血、经期紧张等。

(4)另外如膈下脓肿、腹膜后肿瘤等也可引起腰痛。正如头痛一样,头痛的原因不一定就在头内。有些腰痛只不过是某一脏器或全身疾病的一个症状而已,内脏疾患引起腰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①病变累及腰部或其邻近组织:当内脏疾患的病变累及脊柱周围组织与后腹膜时,腰部可感到疼痛,且同时多伴有腰背肌痉挛。例如,腹膜后肿瘤、肾周围脓肿等所引起的腰痛。②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反射性地引起腰痛:由于某些脏器的病变刺激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后根或脊髓的某一阶段,将刺激转移、扩散到这一节段脊髓和神经根所支配的腰部皮肤、筋膜等组织,产生腰部疼痛。

对于牵扯性腰痛即非脊柱源性腰痛病的治疗,应按其发病的原因给予对症治疗。确切地说,必须先找出原发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中药、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配合治疗,并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这些方法皆可奏效。

妇科疾患所致的下腰痛有什么特点?

女性由于解剖及生理特点而产生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如子宫体炎、附件炎、子宫后倾、子宫脱垂、盆腔肿瘤等。患有这些疾病的妇女,常会有下腰痛症状。此外,月经期间、盆腔充血、经期紧张、怀孕期间均可致下腰部疼痛。但妇科疾患所致的下腰痛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下腰痛并不相类似,它有如下特点:

(1)妇科疾患引起的疼痛部位较为局限,一般常位于腰骶部,很少有下肢症状。

(2)妇科疾患引起的疼痛性质一般为胀痛、钝痛、酸痛或隐痛,无明显的放射性疼痛。

(3)下腰痛的症状与月经期或原发的妇科疾患有密切关系。如:子宫后倾的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腰痛症状。

(4)除下腰痛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妇科的症状,如:下腹部胀痛、坠痛、白带的增多、痛经、月经不规律等。

(5)骨伤科方面的检查腰骶部无阳性体征发现,压痛不明显,压痛点不局限,直腿抬高试验为阴性,叩痛不明显,叩后有舒适感;妇科方面检查可有子宫后倾、子宫脱垂等阳性体征发现。

(6)盆腔部位、子宫及附件的B超等检查可有影像学方面的改变,而腰骶部的X线等辅助检查无阳性征象。

妇科疾患之所以能导致下腰痛的原因是:子宫及附件的神经来自腹下与卵巢交感神经丛和副交感神经的盆内神经,这些神经又起自第2~4骶神经,当病变累及这些神经,就可反射性地引起下腰痛症状。

内脏疾病所致的腰痛与其它腰痛有何区别?

腹腔及盆腔内的脏器疾患所致的下腰痛与腰椎自身疾患造成的腰痛,虽然笼统地讲都是腰痛,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其区别如下:

(1)内脏疾病所致腰痛的性质大多属牵扯性疼痛:这种腰痛的病变不在脊柱,所以脊柱的活动不受影响。查体时,发现病人腰部的活动性良好。牵扯性腰痛究竟占全部腰痛病人的比例有多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患有这种腰痛的病人为数不少。

(2)内脏疾病所致的腰痛大多为继发性: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前面,一般为继发性,而且远没有腹部的疼痛程度严重。虽然极少数情况下,某些内脏疾患首先引起腰部疼痛,但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腹部疼痛,且程度更严重。

(3)内脏疾病所致的腰痛一般不是唯一的症状:除了腰痛症状外,一般有内脏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例如:肾结核患者可有低烧、盗汗、消瘦等;胰腺瘤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恶病质表现;消化道溃疡的腰痛发作多与饮食有关等。

(4)下腰部骨伤科方面的检查无阳性体征,如压痛点不集中,压痛不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等。病变脏器本身可有阳性体征。

(5)腰椎影像学检查可无明显改变,内脏疾病所致的腰痛,脏器自身可有阳性结果,如输尿管结石,X线平片或造影片可见结石影,胰腺癌CT或核磁共振可显示肿瘤大小等。

不同人群下腰痛的种类有何不同?

下腰痛的发病率很高,导致下腰痛的疾病又很多,但就不同人群而言,其导致下腰痛的疾病种类又有所不同。

(1)不同年龄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少儿或青少年导致下腰痛疾病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先天性畸形,如隐性脊柱裂、移行脊椎等;姿势性的疾病,如腰椎侧弯等;炎症性的疾病,如腰椎结核等。

青壮年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主要是损伤性的疾病,如腰肌劳损、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压缩性骨折等。此外,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也是导致青壮年下腰痛的比较常见的原因。

中老年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主要是退行性改变,如腰椎增生性脊柱炎、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症等,其次可能是腰骶部的各种肿瘤。

(2)不同性别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男性一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部的活动量较大,当负荷过大、姿势不当、保护欠缺等原因,就可能造成腰骶部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损伤,因此,男性的下腰痛以损伤因素为主。

女性由于解剖及生理特点而产生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如子宫体炎、附件炎、子宫后倾、子宫脱垂、盆腔肿瘤等。这些疾病均可引起下腰痛。此外,月经期可致下腰痛;怀孕期由于腰椎负荷加大而导致下腰痛;产后由于内分泌的改变,致使关节囊、韧带松弛,也可导致下腰痛。

(3)不同职业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体力劳动者,尤以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是损伤性的疾病;长期在空调、潮湿、寒冷环境下工作者,易患腰背部筋膜纤维组织炎;脑力劳动者由于缺乏锻炼,腰背部肌肉力量薄弱,极易发生腰肌劳损及腰扭伤。

由此可见,不同人群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许多人参加锻炼后发现,肌肉酸痛往往不是锻炼后即刻出现,而是在第二或第三天出现,持续2-3天后才逐渐缓解。如果说,肌肉酸痛是由于运动时乳酸积累所致,那么,应该在运动时或运动后即刻达到高峰,怎么会在第二天以后才出现呢?这种一般在锻炼后24小时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

  肌肉酸痛的防治

  1、锻炼安排要合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先出现的肌肉酸痛症的运动量,就较少出现症状了。并且表现有特异性。例如下坡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能减轻下坡锻炼带来的肌肉酸痛症。

  2、局部温热和涂擦药物。锻炼后用温热水泡洗可减轻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剂、糊剂或按摩擦剂也可减轻疼痛。

  3、牵伸肌肉的运动可减轻酸疼。牵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缓解,有助于紧张肌肉的恢复。这种肌肉牵伸练习也为预防锻炼时的拉伤打下基础。

  4、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做得充分和整理运动做得合理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肌肉酸痛。

  运动医学上将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分为两种:

  一种是运动后疼痛立即出现,但其消失得也快,这种叫做急性肌肉酸痛。 另一种是在运动后几小时或一夜之后才出现,并伴有疲倦乏力,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僵硬等症状。这种肌肉疼痛消失得比较缓慢,常常3~4天甚至6~7天之后才能完全恢复,这种症状则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或运动后疲劳。

  我们常说的肌肉酸痛主要是指后一种,即延迟性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与拉伤是有明显区别的。实际上,肌肉酸痛是一种正常的、积极的生理表现。人们往往在力量训练或一个不太适应(运动量偏大或新的运动项目等)的运动练习后,产生明显的肌肉酸痛和不适。而这些症状在休息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当再次进行同样的运动时肌肉酸痛症状会明显减轻或不产生。而运动导致的肌肉拉伤就不同了,肌肉或韧带拉伤会造成骨骼肌大面积的病理性改变,如细胞变性、细胞坏死等等,不仅影响继续运动或训练,还可能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

  拉伤和肌肉酸痛的自我鉴别

  肌肉和韧带拉伤,会因一个损伤性动作而突然出现,而肌肉酸痛则是逐渐加重的。有一个办法可以鉴别二者:肌肉酸痛通过牵拉能得到缓解,而如果是运动损伤,牵拉反而会使疼痛加重。

  总之,运动后肌肉酸痛和肌肉(或韧带)的损伤性质完全不同。肌肉酸痛可以通过休息、牵拉、按摩等得到缓解。而肌肉(或韧带)损伤,就必须用医学手段解决了。

  为何肌肉会酸痛 肌肉酸痛产生的机制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乳酸堆积。②肌肉痉挛。③肌纤维或结缔组织损伤。④其他因素。如组织间渗透压产生变化或急性发炎等,也可造成肌肉酸痛。

  乳酸是怎样产生的:

  人体运动是需要能量的,如果能量来自细胞内的有氧代谢,就是有氧运动;但若能量来自无氧酵解,就是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时葡萄糖代谢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很容易被排出体外,对人体无害。而无氧运动时葡萄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不能通过呼吸排除,就形成了乳酸堆积。

  肌肉酸痛的自我处理:

  休息 休息能减缓肌肉酸痛的现象,并可慢慢促进血液循环,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并能消除肌肉酸痛部位营养的供给与修复,使之恢复正常。

  静态伸展 牵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缓解,有助于痉挛肌肉的恢复。对酸痛局部进行静态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种伸展练习有助缓解痉挛。

  拍打按摩 对酸痛局部进行按摩,使肌肉放松,促进肌肉血液循环,有助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当然也可以进行自我放松治疗,一般以颈背、四肢为主,头部和胸腹为辅,具体手法是:

  1 捶打腰背:双手握成空拳,轻捶肩背和腰部。也可以使用拍打棒依次交替拍打双肩、后背、腰部和下肢等部位。拍打时,注意背部宜轻,下肢可偏重。

  2 推拿腿部:从上至下在大腿的前内侧及前外侧反复推拿。

  3 抖动双腿:站或坐位,腿部肌肉放松并抖动,同时可进行踝关节的上下左右环形活动。

  4 分推印堂:用双手拇指从印堂穴(眉心)向左右分推至太阳穴,反复8~10次,每次之间停顿5~10秒钟,然后五指分开,由前额发际推擦至百会穴5~6次,反复操作30次,每次间隔5~10秒钟。

  5 按揉胸腹:从上而下依次按揉前胸,反复20次;并从左至右环形推揉腹部,反复做20次。

  热敷 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加速肌肉酸痛的缓解和恢复,尤其是配合轻微的伸展运动或按摩,将更能加速消除延迟性肌肉酸痛,促其恢复正常。

  怎样避免运动后酸痛:

  热身运动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就像是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或低负荷的重量训练,将能使肌肉活动部位的关节放松,加速血液循环,并要适当地伸展活动肌群。

  循序渐进 运动的负荷、运动的时间要采用渐进式的方式逐渐增加,不要超过个人的能力范围。

  避免离心性收缩 从事不熟悉或不常从事的运动型态,特别是从事反复离心肌肉收缩运动时,更容易发生肌肉酸痛的现象,所以应该避免离心性收缩的运动。

  避免过度运动 不少人平时很少运动,偶尔运动一次,要把自己累得不行才觉得“过瘾”,这样难免第二天腰酸腿疼,所以不常运动的人要注意运动时适可而止。因为一次大量运动不但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反而对身体有害。

  放松运动 从事激烈运动后的放松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配合活动部位的伸展,可促进循环,可有助于减缓甚至避免肌肉酸痛的发生。

  规律性运动 运动贵在长期坚持,且有规律性,如此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身体耐受性,减少肌肉酸痛的发生。

屈戌(qūqur)名词,铜或铁制成的带两个小脚的环,钉在门窗的边上或箱柜的正面,用来挂上钌钩或锁,也可以成对的钉在抽屉正面和箱柜侧面,用来固定U型环。

1、足尖下垂,足背向小腿前面远离为踝关节的屈,亦称跖屈。

2、跖趾关节是由趾骨头凸形关节与近节趾骨底凹性关节形成。关节囊背侧位伸肌腱加强,两侧为扇形侧副韧带,跖侧有增厚的跖韧带,与跖横韧带融合,横行连接各跖骨头。

3、在姆趾跖趾关节。关节囊趾面有两个籽骨,姆短屈肌内侧肌腱与躅展肌的共同腱,牢固附着于内侧籽骨上,而姆短屈肌腱与姆收肌的共同腱,牢固地附着于外侧耔骨上,姆长屈肌腱位于内外侧耔骨形成的沟内。

4、趾骨间关节是由近侧趾骨的滑车与远侧趾骨底构成,关节囊两侧有副韧带,趾骨间关节是屈戌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脱位临床上较多见,尤其姆趾跖趾关节脱位时,治疗时可能发生复位闲难。

足背伸:即足部向小腿前方运动,通俗说法即为“勾脚”,如果将小腿算作一基准水平线,能使足背与小腿所成夹角小于90度的动作即为足背伸,该动作主要由足背拇长伸肌腱,及其他四趾伸肌腱收缩完成,足背伸时可见足背肌腱隆起。

足背屈:在足踝处于正常功能位时,胫前肌收缩,产生足背上翘的运动(即足背与胫前角度减小,距离接近),俗语的“绷脚”,足背与小腿所成角大于90度,足朝向足底方向运动,为足的背屈。

扩展资料

这两个动作的不同之处:这两个动作的脚趾用力方向不同。跖屈:跖屈的脚趾用力方向是向上。背伸:背伸的脚趾用力方向是朝下。

这两个动作的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不同。跖屈:跖屈时,脚尖朝下,此时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背伸:背伸时,脚尖朝上,此时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越早防范越容易康复,如果拖到后期严重情况溃疡面变大则难以治疗,甚至要截肢处理。

糖尿病足的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在患肢发凉,麻木,酸胀或疼痛,遇寒加重,遇暖稍减,间歇跛行,患肢局部皮温下降,皮肤颜色正常或苍白,或痿黄;后期随病情发展,趾端脚腿出现坏疽溃烂。 

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病程长而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若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引起肢体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夜间痛、严重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

若再合并神经病变,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局部抵抗力减弱,微小的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局部出现胼胝、鸡眼处理不当、皮肤轻微外伤即可造成感染。由于痛觉减弱或消失,不能及时发现病变,从而使伤口迅速扩大,造成足部感染,足底溃疡,足趾足跟坏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1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