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身体——十二经络

了解自己的身体——十二经络,第1张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学了不少时间的中医,也看了不少方子,但不敢用。始终记着这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吃下去的东西还是要慎重又慎重。在没有对症的情况下,只会使用单方,复方不敢用。

一个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个自称是老中医的老爷子。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是个按摩师。当时我想按摩师能算老中医吗,这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吗。但我一直在坚持给孩子背部按摩,搞不懂那个是什么穴位,但效果挺好的。如果那天晚上孩子还是兴奋过度不想睡觉,我就会给他按摩,从头部按摩到背部按摩,然后是脸部按摩,最后是手部按摩,这一套下来,孩子已经呼呼大睡,很有安神的效果。当时也看了一些有关按摩的文章,真是兴头上,于是乘着机会预约了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十二天。

于是带着书,带着按摩穴位图,我经历了十二天的大套按摩。所谓大套按摩就是全身按摩,十二条经络依次按摩,还有任督二脉,总共十四条。老爷子看我学习挺认真,也愿意教,所以一边按摩一边讲解,我都细心听着,虚心请教。十二天下来,收获颇多。才体会到按摩的妙用,把按摩归属于中医也不为过。按摩的好处是不用吃药,随手就可以对症按摩,方便。

可想要学会,得了解清楚人体的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还要会找穴,还得有一定功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我是今天看过,隔日就忘了,还好现在网络发达,手机搜寻一下也方便。

亲身看到了按摩的好处,我来说说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孩子那天从学校回来,发高烧,用体温表测得体温是39度。于是我查得发高烧的按摩穴位有:大椎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十宣穴(十个手指指尖),每个穴位各按摩200下。

除了大椎穴是一个穴位,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都是左右手各一,十宣穴就十个手指,得按摩十个地方。

我从大椎穴开始,到十宣穴结束,整整按摩了两个小时,手指和手臂全都发酸,不过效果很好,再测量温度,已经下降到385度,而且孩子微汗。

孩子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测量体温正常,我给孩子吃了我经典的生病食疗:一小碗糯米稀饭,到九点再吃一碗,到中午孩子就想吃肉了,完全好转,神奇呀!

还有一例是落枕,一天早上起床,孩子爸说自己落枕了,刚好我前两天看过这个穴位,就在手背上食指跟中指中间,从指跟向手腕推凹陷处的酸痛部位就是落枕穴。我给他推了大约100下,让他感觉一下,他动了动脖子,发现转动正常。哈,又好了,不得不服呀,这个穴位确实简单,易上手,而且无副作用。

其实想一想,经络通则气血通,气血通则百病消。我们通常所说的病大多只是外表,正真的原因在于身体内部的阴阳不和,经络不通,气血不通。

在生活中,一遇到病就会往医院里跑,把自己的健康交给我们并不了解的医生,实在是一件胆大的事情。

我之所以想写这些文字,是想告诉大家,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专家,把病痛预防在起发之初,不要混混沌沌,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才急匆匆地把自己交给一个你毫不了解的医生。

如果遇到良医,是祖上积德了,可是良医难求,庸医遍地,我想我们还是相信自己比较好,学一点中医知识,防范于未然。

下面的知识是我摘取网络的,一是为了自己再次看一遍,这些真是看得越多越好,看百遍也不嫌多。二是如果有缘,你看到了这篇文章,对你有所所获,这真是太好了。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阳痿,遗精,遗溺,小便频数,小便不通。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出血。③中风脱症,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④泄泻,脱肛,完谷不化。

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泄泻,便秘。②遗溺。③疝气。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经闭。⑥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阴交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作用:温肾益精,调理冲任。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肿。②疝气腹痛。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阴痒,产生出血。

神阙 :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①中风脱证,四肢厥冷。②泄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泄泻,呕吐,呃逆。

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吞酸。②腹胀,泄泻,饮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黄疸。⑤失眠。

上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内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作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湿,宁神定志。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②癫痫。

膻中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①气喘,胸前,胸闷。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主治:①眩晕,头痛。②昏厥,中风偏瘫,不语。③脱肛,阴挺。④癫狂不寐。

所以没事按摩一下肚子,在墙壁上撞一撞后背,就打开了任督二脉,一代武林高手就这么出炉了,好不威风,也挺简单的一件事,关键在于坚持。

我一般在睡觉前会按住神阙(肚脐眼)顺时针100下,再逆时针100下。至于撞墙还是蛮少的,这得改过来,怪不得我的功夫一直没进展,忏悔中……

肺经的原穴是太渊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太渊穴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人体还有一个肺三角,左右各一个,寻找起来很方便,用左手敲右上方,用右手敲左上方,尤其是咳嗽的时候更要敲,使自己使劲咳嗽,把肺部的废气排出、废水咳出,从而达到了养肺的功效。

手太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穴

神是元神,指人的意识;神门,即意识出入之处。说明此腧穴对神志病有调节作用。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掌后豌豆骨桡侧下缘,在第一或第二横纹,但不完全在横纹。位于尺侧腕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之间,尺动脉处(其尺侧或桡侧),在豌豆骨的桡侧缘,于尺骨和腕骨的关节缝中。

功效:安神养血,益心气。由于心经主火,且神门是土穴,能泻本经的浮火,故有引火归原之功。

主治失眠:(睡眠浅,易醒),胆小,脏躁,心烦,恐悸,面赤喜笑,狂笑,痴呆,健忘,伏梁,癫痫,五痫。心阳不足导致的气短、喘气、胸闷、少气、胸痛、怔忡等。舌尖赤痛,舌疮,舌头溃疡。小便红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脏传导束障碍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慌、心律不齐等。

手厥阴的原穴是大陵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十三鬼穴之一。

位置:位于月骨和手舟骨之间,靠近手舟骨尺侧缘,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和胃,和营血,清郁热,清浮热,清心包经的热毒或火毒。该腧穴较特殊,其温阳益气之功不明显,反而清泻功能较明显。原因是厥阴经为三阴之里,本身易产生郁热。此外,由于心包是臣使之官,辅助心完成血液的运行,也易出现实热,而虚、寒证较少见。

主治:烦心掌热,口臭,口舌疮。由于心包火毒,或有郁热、浮热而致多种精神方面的病症,如善笑不休,狂言不乐,烦躁不宁,小儿夜闹不安。心痛,心悸,心悬若饥,胸闷。头痛,疮癣,皮肤湿疹,乳痈。

手腕一圈都是穴位,所以没事在手上带一个银镯子,木串子,不仅彰显你的与众不同,更多的是可以按摩手腕部位。你就随手一甩手,手腕一圈的穴位都按摩个遍,多划算的事,你干嘛不干?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回阳九针穴之一。

合谷是人体大穴,可治疗很多外感病、经络病,在治疗外感疾病方面居诸穴之首。

位置:在拇指、食指之间,在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我们有一句话叫“虎口拔牙”,合谷也叫虎口,如果拔牙的时候,按住合谷,拔牙会一点都不疼。

还有如果我们想变得漂亮,除了遗传,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颜面合谷求”,脸上出现各种问题,多按按合谷准没错。

功效:温阳、益气。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主治:头面、鼻、目、咽、皮肤疾病;纵隔、食道和气管的上部疾病;大肠和肛门疾病。由于手阳明主津所生病者,故合谷对津的分泌异常和津的成分异常有重要调节作用。

(1)温阳解表:主治风寒外感导致的咳嗽、头痛、哮喘、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风疹等。一般可配大椎。

(2)温阳固脱:阳经快脱者,可通透温阳,引动三焦原气以固脱;例如由出汗过多而致腹泻进而出现休克者,可取合谷。此外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等;根据下垂的器官不同,可选择不同的配穴,如子宫下垂可配关元,胃下垂可配建里、足三里,脱肛可配百会。

(3)温阳化湿祛痰: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可配阴陵泉、三阴交。

(4)温阳解毒:疥疮,面部疮疡,荨麻疹,日光性皮炎,扁平疣。可配曲池、血海、膈俞、筑宾或三阴交。

(5)益气行血:中风,多发性神经炎,脑外伤后遗症。可配前顶、后顶、风府、风池、曲池或三阴交。

(6)益气散结:急性结膜炎,泪囊炎,睑缘炎,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红眼病,电光性眼炎。可配风池、太阳、头维、悬颅。

(7)益气通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可配大椎、风池、天柱、上星、耳门、复溜(按经络诊察结果及症候配穴)。此外可治喑不能言。

(8)益气升阳:各种麻痹,包括软腭麻痹、眼睑下垂等;习惯性下颌脱臼,视神经萎缩。可配建里、足三里、手三里、前顶、气海。

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原穴。

位置:位于腕关节的关节缝隙处,小指伸肌腱和指伸肌腱之间的缝隙中。

功效:行阳益气,益气增液,温阳通络。

主治:阳虚感冒,阳虚便秘,大便干燥,消渴,口干。少阳经的肩背疼痛,烦闷。

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小肠主液所生病。津包含净化、解毒、润滑的东西,液则包含更多营养物。

位置:第五掌骨与三角骨之间

功效:安神定惊,通络开窍,益气增液。

主治:惊风,狂言,惊恐,易胆小,瘛疭(包括小儿多动症、小儿惊风、小儿阳虚瘛疭)。项强(往往由于项背肌腱受寒而致),项部肿胀,手腕无力,肩背痛,偏枯。黄疸,热病汗不出。面、眼、耳、鼻、喉病变,包括角膜病变、目流冷泪、目生云翳、鼻塞喉痹、耳鸣等。消渴,口干,口渴,口腔炎,口腔溃疡,贫血,痄腮。

冲阳是足阳明胃经原穴。

位置:第二、三跖骨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大致在内庭上5寸(但必须摸穴),陷谷上3寸。

功效:温阳和胃,温阳通脉,益气化痰,益气安神。

主治:胃病,如胃痛、不欲食、纳差、腹坚大等。阳明头痛,面瘫,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的头面肿胀,牙痛,身前痛,足缓不收,下肢疼或麻痹。精神病症,如癫狂、久狂不识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甲状腺肿大,慢性牙龈炎。

丘墟是足少阳胆经原穴。

位置:外踝关节的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温阳散寒,温阳通络,益气开窍。

主治:少阳经循行部位的颈项疼痛、腰髋关节痛,如髋关节骨膜炎症(多数由于少阳经受寒,局部骨膜和筋膜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疼痛;与坐骨神经痛的区别在于,坐骨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沿着坐骨神经发生)。胸膜炎,胆囊炎,腋下淋巴结炎,肿胀,胸胁满痛。慢性眼病,结膜炎。

由于肝虚阴竭或疲劳过度导致胆管的收缩力差,经针刺丘墟后,胆管收缩节律加强。证明丘墟有温阳益气的作用。

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原穴。

位置:第五跖骨粗隆的前下缘,小趾展肌的上缘。

功效:温阳疏经,益气升阳。

主治:颈项强,包括背部脊柱两侧肌腱的疼痛。痔疮(瘢痕后出现疼痛)。身后侧痛,心痛,髀枢痛,腰背急痛不可俯仰,癫痫,腰腿痛,膝痛脚挛不得屈伸。目眦眵烂伴有炎症,慢性结膜炎,泪囊狭窄,目眩(多属虚性)。膀胱疾病,如膀胱排尿障碍。

太白是足太阴脾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功效:补脾益气。

主治:腹胀,不欲食,善噫,身体沉重,心悸,便溏(大便偏稀,但不是腹泻);脾虚低热(374℃左右);胸胁胀,下肢肿,肿胀。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趾本节上缘,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头略后方,位于短伸肌和骨间背侧肌之间,较大的缝隙。

功效:补肝血,益肝气,温通下焦,强腰膝。肝主血液的净化及分配,因此有疏导作用。太冲接受三焦运行的原气,通过温阳益气来提供血液运行动力,因此有行血的功能。这是使用太冲的重要原则。

主治:腰膝酸软无力或疼痛(膝痛而引少腹),肝经虚寒导致的脐痛而牵连少腹。腰引小腹痛。胫酸,足腹肿胀,脚软无力,下肢虚劳浮肿,下肢痉挛。溏泄,便难,便血。囊缩,遗溺,淋浊,疝气,小儿卒疝,小便不利。妇科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等。慢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用行间),虚性的青光眼。颈淋巴结结核。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回阳九针穴之一

“太”与“大”通,太溪即大溪,与江河相比水量较少,河道较窄。故此处为一细窄缝隙。由于肾主水,属命门火,太溪对人体的津液运行起重要调节和控制作用。

功效:壮肾阳,滋肾阴,理胞宫,强腰肌。

主治:遗精,阳痿;咳逆,喘息;吐血,呕吐黏痰;口中如胶;手足寒至节,手足厥冷;肾虚牙痛(牙神经痛,可灸太溪),顽固性咽峡炎,咽肿;心疼如针刺;肾阳虚的腰腿痛;月经不调;两腿生疮。

这是我的收集:

http://hibaiducom/loveing_lcl/blog 上肢部分,具体你得找相关结合理解~

三、手背

皮肤和皮下组织都较薄。伸指肌腱在皮肤表靳的隆起清晰可见。全部掌骨也皆可触及。当拇指内收时,第骨间背侧肌隆起,其近端恰为桡动脉人掌处,故可在此触及桡动脉。

(一)浅层结构

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移动性较大..有毛发和皮脂腺。手背的浅筋膜也很薄而疏松.其内布满浅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

l手背静脉网dorsal v…s即…f hand浅筋膜内丰富的浅静脉互相吻合形成手背静脉网。其桡侧与拇指的静脉汇集形成头静脉t尺侧半与小指的静脉会台形成贵要静脉。 ‘

2浅淋巴管手背的淋巴凰流与静脉相似,也形成=#富的淋巴管网。手掌远端的浅淋巴管网在指蹼间隙处流向手背淋巴管网。因此,手郫感染时-于背较手掌肿胀明显。

3桡神经浅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并发出5条指背神经dorsal dIg阳l……分布于拇指、示指和中指近节桡侧缘的皮肤。

4尺神经手臂支分印于手背尺侧半皮肤,再分出j条指背神经分布于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绿的皮肤(图7 29)。

(二)深层结构

1手背腱膜dorsal ap……s…f hand指伸肌腱与手背筋膜的浅层结合形成手背腱

膜。艟膜的两侧分别附于第2、5掌骨。

2骨间背侧筋膜dorsaHnt…sseous f一1a 为覆盖在第2~5掌骨和第2~4骨间背侧

肌表面的手背筋膜深层。在各掌骨近端,骨间背侧筋膜以纤维隔与手背腱膜相连结,远端

在指蹼处手背筋膜的两层相结合。

3.筋膜间隙由于手背筋膜在掌骨的近、远端被此结合,因此在浅筋膜、手背腱膜和骨问背侧筋膜之间形成2个筋膜间隙。

(1)手背皮下问隙d…l subcut—o…p—t为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闸的间隙。

(2)腱胰下间豫subap。…rot…pace:为手背腱膜与骨问背侧筋膜之间的间隙。

两个闻隙相互交通,故手背感染时,整个手背肿胀明显(图7—24)。

4指伸肌腱tendo…f ext…or dlgio… 在手背有4条,分别走向第2~5指,并在近节指骨底移行为指背腱膜。

四、手指

手指借掌指关节与手掌相连.运动灵活。手指分掌侧和背侧。拇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完成拇指的对掌运动,运动范围最大。是实现手的握、持、捏、章功能的重要结构。

(一l浅层结构

I_皮肤掌侧的皮肤厚于背侧,富有汗腺。

2.浅筋膜手指掌面的浅筋膜较厚,疏松结缔组织常聚积成球状,有许多纤维隔介于其问,将皮肤直接连于指屈肌腱鞘。手指被刺伤感染时.常导致腱鞘炎。

3.指髓间隙pulp sPace 又称指髓pulp 0{frager.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间隙两侧、掌面和各指末端都是致密的皮肤,近侧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和指深屈肌腱的 末端,将指髓封闭成密闭的间隙。指髓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未梢和脂肪,许多纤维隔连于远节指骨骨膜和指腹的皮肤之间。将指腹的脂肪分成许多小叶。当指端感 染、肿胀时,局部压力升高,压迫神经末梢和血管,会引起剧烈疼痛;如远节指骨的滋养动脉受压.还会导致远节指骨远侧部坏死。此时.应及时行指端侧方切开引 流术,只有切断纤维隔,才能引流通畅(圈7 30)。

4手指的血管和神经各手指均有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2条指背动脉,井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于指掌侧面与背侧面交界线上的前后方。手指的浅静脉主要位于指背。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的淋巴管交通•一旦有感染可相互蔓延。

l二)深层结构

1_指浅、深屈肌腱拇指有一条屉肌腱,其余各指均有浅、深两条屈肌腱,行于各指的指腱鞘内。在近节指骨处,指浅屈肌腱位于指深屈肌腱的掌侧,沿两侧包绕指 深屈肌艟,继而向远侧分成两股,附于中节指骨的两侧缘.其中间形成腱裂孔,容指深屈肌腱通过。指深屈肌腱出腱裂孔后,止于远节指骨底。指浅屈肌主要屈近侧 指间关节,而指辣屈肌可同时屈远、近侧指间关节(图7—31)。两肌腱各有独立的活动范围t叉互相协同增强肌力。 。

2.指腱鞘tendII。us sheaths 0f^ngers包绕指浅、深屈肌的鞘管,由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两部分构成。

(1)腱纤堆鞘tendlnous fib咖sheath:手指深筋膜增厚.附着于指骨及其关节囊的两侧,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约束、支持和滑车作用,并增强肌拉力-

(2)腱滑厦鞘tendinous sync•viaI.~heath:为包绕各指屈肌腱的双层滑膜所形成的囊管状结构.位于腱纤维鞘内。此鞘由滑膜构成,分脏、壁两层。脏屡包绕肌腱表面, 壁层贴附于腱纤维鞘的内面和骨面。腱滑膜鞘的两端封闭,从骨面移行到肌腱的双屡滑膜部分称为腱系旗…otendon,内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经。由于肌腱 经常恬动,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血管出入处保留,称为腱纽vt…la tendinum。拇指与小指的滑膜鞘分别与桡侧囊和恩侧囊栅,第2~4指的滑膜鞘从远节指骨底向近僦延伸.直达掌指关节处(圉732)。

3.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背面,形成指背麓膜dorsd aponeumsis,l又称腱帽。指背腱膜向远侧分成3束.中间柬止于中节指骨底,2条侧柬在中节指骨背面台并后,止于远节指骨底。各束都有肌腱加强。 指伸肌腱断裂,各指关节星屈曲状态,中间柬断裂近侧指问关节不能伸直,2条侧束断裂.远侧指间关节不能伸直。

手阳明大肠经穴指手阳明大肠经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经穴。分布在食指桡侧,上肢背面的桡侧及颈、面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诊断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治疗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和整体作用。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应用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二)各穴简释

1、商阳 Shāng yáng(LI 1)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耳聋。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 02寸,或点刺出血。

2、二间 èr jiān(LI 2)荥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蚓状肌腱 食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②热病。

操作:直刺02 03寸。

3、三间 Sān jiān(LI 3)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 第一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 食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③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5 08寸。

4、合谷 Hé 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 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有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

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㖞。②热病,无汗,多汗。③滞产,经闭,腹痛,便秘。④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05 10寸。

5、阳溪 Yáng xī(LI 5)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 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前方。浅层布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深层分布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5 08寸。

6、偏历 Piān lì(LI 6)络穴

定位:曲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拇短伸肌 桡侧腕长伸肌腱 拇长展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神经的骨间后神经分支。

主治:①目赤,耳聋,鼻衄,喉痛。②水肿。③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 08寸。

7、温溜 Wēn liū(LI 7)郄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腱 桡侧腕短伸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②肠鸣腹痛。③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 10寸。

8、下廉 Xià lián(LI 8)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桡肌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的分支。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痛。②腹胀,腹痛。③肘臂痛。

操作:直刺05 10寸。

9、上廉 Shàng lián(LI 9)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腱后方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 拇长展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和浅静脉。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

主治:①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②腹痛,肠鸣。

操作:直刺05 10寸。

10、手三里 Shǒu sān lǐ(LI 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的前方 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 12寸。

11、曲池 Qū chí(LI 11)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 肱桡肌。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桡侧返动、静脉和桡侧副动、静脉间的吻合支。

主治:①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②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③瘾疹。④腹痛,吐泻,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0 15寸。

12、肘髎 Zhǒu liáo(LI 12)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桡肌 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后皮神经等结构。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

操作:直刺05 10寸。

13、手五里 Shǒu wǔ lǐ(LI 13)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下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和桡神经。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 10寸。

14、臂臑 Bì nào(LI 14)

定位:当曲池与肩骨禺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三角肌。浅层布有臂外侧上、下皮神经。深层有肱动脉的肌支。

主治:①肩臂痛,瘰疬。②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 15寸。

15、肩髃 Jiān yú(LI 15)手阳明、阳( 乔)交会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三角肌 三角肌下囊 冈上肌腱。浅层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 15寸。

16、巨骨 Jù gǔ(LI 16)手阳明、阳( 乔)交会穴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肩锁韧带 冈上肌。浅层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和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肩臂挛痛不遂。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 10寸。

17、天鼎 Tiān dǐng(LI 17)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胸锁乳突肌后缘 斜角肌间隙。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外静脉和颈阔肌。深层布有颈升动、静脉分支或属支,在斜角肌间隙内分布着臂丛神经等结构。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瘖。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05 08寸。

18、扶突 Fú tū(LI 18)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颈血管鞘的后缘。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阔肌。深层有颈血管鞘。

主治:①瘿气,暴瘖,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05 08寸。

19、口禾髎 Kǒu hé liáo(LI 19)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口轮匝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等结构。深层有上唇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等分布。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㖞,口噤。

操作:平刺或斜刺03 10寸。

20、迎香 Yíng xiāng(LI 20)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提上唇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深层有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神经颊支。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㖞,面痒。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03 05寸。

1、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3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