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证为脾气虚。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当脾气虚时脾功能低下,当脾运化食物功能低下出现一系列胃肠道变化如便溏、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如你所述你的胃肠喜温热畏寒凉属于寒凉体质);当输布水液功能低下出现一系列湿相如舌体肥大有齿痕,昏昏沉沉等。气虚者常出现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综上所述辨证你为脾气虚。
2、脾虚的人可以每2杯常渭宝茶调养,有着健脾养胃,疏肝益气的 效果,每天开水冲泡饮用即可,简单方便。
3、建议:(1)多参加运动,调动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气虚症状会明显改善。
(2)食疗:以党参、黄芪、白术、红枣、枸杞、杜仲、酸枣仁加猪骨头熬汤常饮用,上述药材毒性小可以放心食用。
(3)建议搭配药物:参苓白术散。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药。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而止泻,为辅药。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为佐药。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此方君臣佐使个药均适合你的情况,经反复研究建议服用,祝君健康!
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饮食、睡眠、情志、遗传因素等。当人体感到某个部位不舒服时,可能疾病已经形成。中焦阻滞,气机不通偏于后背,压迫腰部,因腰为肾之腑,所以就会出现肾区胀痛,遗精早泄,阳痿。中焦阻滞,气机不通从后背上逆就会出现后背胀痛,颈项疼痛,后脑胀痛。当中焦气机阻滞压迫膀胱则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胀痛。中焦气机阻滞从前面上逆顶住胃脘就会出现胃脘胀满,再往上冲顶住咽喉就会出现吞咽困难,咽部如有异物、呕吐嗝逆心慌惊悸。从肝胆两肋逆行而上就会出现胸闷,胀满,两手麻木,心慌易怒。
焦气机阻滞冲气上逆出现上实下虚则可发生眩晕,头脑胀痛,口干口苦,心烦胸满,下肢发凉,两脚无力,失眠等症状。中焦气机阻滞还可发生脐腹周围坚硬如石,腹大如盘。在妇科方面中焦气机阻滞则可导致冲任失常发生经带胎产的一些病症。
黄元御所著《太阴湿土》云:“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
阳虚则土实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胜也。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亡于滋阴,此古今之大祸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说“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 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为中气”。“ 祖气之内,合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叶天士之“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 之论进行了阐述和发挥:脾有阴( 津)阳(气);脾病有脾阴(津) 虚、脾阳( 气) 虚之别,治脾首当调补脾脏之阴阳。 脾气虚归属于脾阳虚之范畴,二者(气虚、阳虚) 之辨主要是“ 阳虚则寒”、阳虚者功能尤其减退,“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补气乃补阳之基础;脾阴虚,实指脾精(津液)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 津液) 输布。 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五味化源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脾阴不足证,“ 精气不足者,补之以味”,故调补脾之要点在于补气阴。
脾乃太阴湿土,胃乃阳明燥土,胃属戊土,脾属已土,戊阳已阴,阴阳之性区别,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味。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开运。李东桓之法,大升阳气,其治在脾,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若脾阳不远,胃有燥火,则当遵;叶天土之法,养胃阳之法,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通,胃宜降则和,脾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正所谓:张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正所谓胃宜降则和,非用辛开告降,亦非若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目凉温润,以养胃阳,则津液自复,使之通降。
从中焦出发,建立长期的治疗方案,脾土自衰用理中汤;火不生土用附桂理中汤;湿浊盛者芳化,理中汤加苍术、藿香、白蔻、砂仁等;木不疏土用生芪、桂枝。
问题分析:
夜晚胸背部疼痛,如果是位置固定的话,从中医方面来说多考虑为血瘀所致。从西医方面需要排除冠心病或者心绞痛。你比较年轻,冠心病或者心绞痛可能性不大。口臭从西医来说可能有胃炎,从中医来说可能是脾虚湿困所致。
意见建议:
建议你可以使用中医去血瘀治疗,或者予局部按摩热敷等处理,云南白药散剂在血瘀方面效果比较好,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口臭,可以用健脾祛湿的方法治疗,予中药汤剂或者予成药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最好到中医科诊治。
在胃痛的时候患者的后背有痛感出现,有可能是出现了十二指肠发炎或肠胃溃疡的情况。疼痛部位主要是在肚脐的上方,是因为胃酸的过多分泌而造成十二指肠的溃疡,患者可以食用一些食物来减少胃酸分泌。
一、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二、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三、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四、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五、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六、胃痛可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后背酸痛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肩周炎、颈椎病等原因引起。
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伴背部痛者以心绞痛、心肌梗死常见。
2消化系统疾病:胆绞痛、胰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肠肿瘤等均可引起肩背部疼痛。
3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肩背疼痛,一般在后背、侧背或肩胛部,较常见的有胸膜粘连、肺癌与结核。
4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疼痛在肩关节周围,疼痛范围较广,多数患者起病缓慢。表现为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多无明显异常。
5颈椎病:颈椎病可引起颈肩背部酸胀、坠疼、颈部僵直等不适,还有肢体麻木、无力,甚至头晕、头痛等。
6肌纤维组织炎:肌纤维组织炎肌纤维组织炎引起的背痛,往往有风寒、潮湿、劳累、扭伤等明显诱因。局部肌肉僵硬,以酸痛为主,往往范围较大,多无固定压痛。
背部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果长时间的背痛,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中医讲一年分为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人体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肝应与春主风,心应与夏主火,脾应与长夏主湿,肺应与秋主燥,肾应与冬主寒,所以有农谚曰: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冻得伸不开腿。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春天阳气动而初期升发,夏天阳气放开,长夏暑湿当令阳气尽发,秋天阳气下行内收,冬天阳气伏藏内敛。又因为脾主四肢肌肉,升清降浊,脾喜燥而恶湿,主运化水谷和水湿,在长夏,暑湿主令,外湿入内而困脾,脾的运化能力降低,清阳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无力;清阳不升,故无精打采,头昏瞌睡;脾胃相表里,胃经布行于背,故腰背酸疼,运化水谷之力欠佳,故饮食不佳!
又因长夏天气暑热,汗出过多,汗为心之液,大汗亡阳(西西医认为钾离子丢失),所以汗出多必伤于阳气,故而乏力!
常人养身讲究夏养阳而冬养阴,所以夏天不要过贪寒凉,以防伤及脾胃阳气!脾气旺盛则可抵御外界暑湿;脾气虚,内湿生,与外湿相合而困于脾,则上述症状表现加重,所以长夏应该养脾胃,祛暑湿,一般可用藿香正气水预防治疗,或用金银花(银华露)泡水内服,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