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中的“拧”

古典舞中的“拧”,第1张

关于古典舞中的“拧”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古典舞中的“拧”,希望您喜欢!

 “拧”作为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基本训练元素,它是指下肢固定,上身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动作。在人体解剖学中,“拧”是由腹部的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背部的横突肌与骼肋肌为主要原肌进行动力性的克制工作而凸现的一种在脊椎上最大限度的旋转;是一种可以训练人体腹背肌能力并丰富上肢躯干的运动。在舞蹈艺术中的“拧”除了具有解剖学所陈述的效应以外,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拧”被视为其动作基本训练元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及动势连接的过程之中。而“拧”被视为其动作审美规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写照与缩影,在本舞种风格特性的体现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拧”可分为单一拧、复合拧。所谓单一拧,可称之为“横拧”,也就是静态上的拧,中国古典舞有许多舞姿造型都是由“拧”的动律构成的,例如,中国古典舞最具典型性,最基本的站式“子午相”就是通过横拧,以腰、颈两轴支配头、胸、腹三面同一方向的依次体旋错位,形成了“静态旋拧”的动势规律。这就是人体在直立的状态下通过“横拧”和“神态”使身体方向和头部方向相配合而成的一种有特定古典韵味的舞姿造型。由于单一的横拧动律本身就具有一种盘旋向上的动势,所以容易使动作形成一种挺拔感。谈及复合拧,它是在单一横拧的基础上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如旁提拧,仰拧,前倾拧,等等。这些复合的元素都是以横拧为基础的,他们也是构成古典舞民族舞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拧”的身之所感

 中国古典舞具有自身的民族风格特征,它的形态中沉积着我们民族“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针对“拧”的训练,我们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动作要求,还要强调拧的动势,即“形已止,神未止”动势仍不断延续的要求,同时要将中国古典舞运动方式中“逆向起动”的发生和“圆弧轨迹”的运行贯穿到教与学中,这样才能体现古典舞的精髓所在,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拧”这一动律元素,还能在训练中逐渐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体会中国古典舞形态中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舞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对于中国民族舞剧,舞蹈演员的训练皆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技巧和特有的“身段”作为训练的主要构成因素。这里所包含的训练内容无论在理论教材的整理中,还是在实际的教学方面均已经显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我们训练的最终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能力的解决,更加追求技术技巧与身体表现力相融合的体现,即从技术型向艺术型的转变。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以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为目的,而“拧”这一元素贯穿了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始终,因此在训练中要格外加以强调。

 尤其是在大学里,不论是把上训练还是把下的控制、旋转、跳跃等训练,很多都是以训练性、表现性和风格性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它往往以拧倾、回旋、含仰等舞姿为主干,通过重心的转换及上身动律和手臂动作的配合形成了身体上下、阴阳交错的留与走,收与放的动势特点。在这里,拧动律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有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技术技巧,也都要在拧的基础上完成。如大掖步转,它是在大掖步舞姿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民族舞姿转,大掖步本身就是典型的横拧类舞姿,因此,大掖步转就是通过横拧发力,形成“走上身,留下身”的动势,同时配合上肢的动作来完成。再如大射燕跳,也是在腾空瞬间上身快速横拧,爆发起范儿完成的。它们也都是构成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舞姿及技术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在舞姿结构上体现以拧为核心的单元素或多元素的造型特点。

 2、民族审美的“拧”

 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绢”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规范在中国古典舞教材中,从身体基本形态开始,就能突出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建立在基础上的拧倾圆曲,交叉盘旋的曲线美特征,这一审美特征要在整个教材的纵线发展中来加以贯穿。中国古典舞有独特的韵律形体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在舞蹈中也有所呈现。“拧”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民族风格与审美标志,要掌握正确、规范的“拧”的体态及造型的完美,我们在回到立身“横拧”的姿态它要求拔腰、推背、松肋、力的作用在后背。如果没有后背的推力、就会导致凸肋、体态僵硬。可见中国古典舞有许多造型和技术技巧都是由上、下身关系处于相反的状态,形在一种留下身、走上身或留上身走下身的运动规律,尤为明显的是留下身、走上身这种动势体态,如果没有正确的后背推力的横拧先行,则无法达到拧的审美标志。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身韵训练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之基础上,确定了以“腰”为核心,强调中段训练的重要性。在“拧”的元素中,更好地掌握单一横拧元素的方法要领,和简单的复合元素,掌握腰部动律的技能和平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其中,体现中国古典舞身韵“拧、倾、圆、曲”之美最为综合的动作,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其拧、倾、圆、曲的体态特征,沉积着“龙族文化”的意象。中国古典舞中“拧”不仅体现在动作上的形式美,而且还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它的表层外化形式与内涵审美原则相统一,为中国古典舞的体能训练拓宽了前景。由此可见,拧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它,完善它,发展它,使中国古典舞更有光彩,更有生命力。

 “拧”作为动作基本训练元素之一,它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及动势的连接有着密切关系,在具体教学训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和实践告知人们,一个训练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广收博采。必须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这也是形成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国古典舞在吸收戏曲舞蹈里中国式独特的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以腰为轴”的运动力源论、“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起势论以及圆、曲、含腆、缩展、缓急、刚柔、松紧、虚实、开合等的运动辩证法。

 “拧”被视为中国古典舞动作审美规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写照与缩影,在本舞种风格特性的体现上具有相当的效应。当前,面对中国舞蹈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随时代发展对历史进行新阐释的双重挑战,中国古典舞教育事业,教学思想和理论都将继续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这是中国古典舞人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进一步向历史学习,向传统文化学习,向姊妹艺术学习,是中国古典舞人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中,在具有包容性的学术理念中,将肢体动作、风格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创造结合一体,推动和促进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发展。本文从“拧”这一缩影中探究,以求积攒所学所感,身为一名中国古典舞人,承载着一份责任与使命感,坚信在悠久历史文明的支撑下,在古典舞前辈们的指引下,我们会将中国古典舞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拓展阅读:

 古典舞简介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1)兰花掌:大拇指与中指指节微贴,使虎口自然与手掌合拢,形成以中指为主要用力点,带动其余3指指尖上翘的形态。

 (2)兰花指:大拇指与中指松弛地相搭连,形成O状,同时,食指伸出上翘,其余两指松弛地与中指并拢,形成秀丽的指形,是为兰花指。

 (3)拳形:拇指与食指相搭贴,食指与其余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4)按掌:以兰花掌,将手臂放置于胸腹之间的位置,成圆弧形、沉肘,是为按掌。

 (5)托掌:以兰花掌之形,将手臂向上撑直成圆弧形置于额头前上方,是为托掌。防止动作成型时折腕。

 (6)提襟:女以拳形,手臂成圆弧形,置于身体的侧斜前方,其位置大体与身体的胯部持平,是为提襟。

 (7)山膀:以兰花掌形将手臂成圆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为山膀。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脚位

 (1)正步位:双脚并拢,脚尖正对前面,身体微微向前。

 (2)小八字步:在正步位的基础上,脚尖微微分开。

 (3)丁字步:脚步成丁字位站姿,脚尖分别在8点与2点方向,前后跟紧贴后脚窝。

 (4)踏步:后脚脚尖踏步在后,后膝盖靠在前膝盖窝。

 (5)点步:重心在后,前脚点步在后脚斜前方。

 (6)大掖步:前脚弯曲,后脚伸直脚背点地。

 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1)单山膀:(以右手为列,下同从略),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平为止,身体面向两点,头转向八点;

 (2)双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两点上方;

 (3)顺风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位血上方;

 (4)双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两点眼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6)山膀按掌:动作同脱掌,只是最后姿态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分前撩至顺风旗位手心向上,高臂为扬掌位;

 (8)冲掌: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由下向右双晃手一周右胯侧,右手端掌与左手掌掌心相对,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八点下方推出,眼随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臂下崔,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时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崔,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时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拧,手腕略向里转,虎口在身前斜对胯,甩头向八位亮相。

 (10)云手:双手交叉胸前时要保持圆臂,要含胸提气。双手配合的感觉要象在胸前揉抚一个圆球一样,完成云手的过程身体也要在过程中随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随上面的手,后随下面的手,要有浑厚的内涵气质。节奏处理基本上同“云肩转腰”一样,先做连绵不断的慢速,然后在慢中给以“点”的处理,强调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

  背部肌肉浅层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肌和菱形肌。深层有背长肌和背短肌。而背阔肌又是人体最广阔的肌肉。许多人,特别是初练健美的朋友,往往忽视锻炼背肌,而热衷于练胸肌。结果胸肌倒是练大了,但由于背肌力量薄弱,容易变成含胸弓背的不良体形。背肌发达了,不仅能使上体挺拔,背部呈倒三角形,而且在锻炼背肌的过程中,胸肌、前锯肌、三头肌等肌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有好些人往往由于背肌发达,而使卧推的成绩大大提高。

要使背肌发达,可按下列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个月

单杠颈后引体向上(图1)做两组,每组 8-12 次。本练习难度较大,初练者一定要坚持做,因为这是使背肌发达的重要手段。初练时,一星期练三次,每次可能每组只能做 2、3 次。锻炼数月体力增加后,即可每组做够 8-12 次了。

练习半年后,可在脚上负重物(重量可因人而异),并加宽两手握杠距离。握杠过窄效果不佳。

硬拉杠铃主要锻炼背肌和腰肌。姿势是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直腿将杠铃提起至全身伸直。双手握杠距离约为 90-110 厘米。做 3 组,每组练 10-12 次。

  第二个月

  锻炼课程同第一个月。

  第三个月

  单杠颈后引体向上、硬拉、曲体划船各 3 组。曲体划船姿势:双手正握或反握杠铃,握距稍宽于肩,曲腿、挺胸,将杠铃提拉,提拉过程双肘紧贴身体。

  第四个月

  锻炼课程同前三个月。着重掌握曲体划船的要领。

  第五个月

  锻炼者如能坚持训练四个月,定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果发现背部肌肉两边不对称,一边大,一边小,可练单手按凳俯身提拉,做 2-3 组,每组做 8-12 次。只练背部发达得慢的那一侧。如背部肌肉无明显的不对称,可不练此动作。

  第六个月

  如背部肌群薄,可练坐姿拉力机,做 3 组,每组做 8-12 次。坐姿拉力机姿势:坐姿、曲腿,拉时挺胸,放松时应缓慢。单杠颈后引体向上、曲体划船各 3 组。

  第七-九个月

  锻炼某一部位肌肉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三个月内,可以重新安排整套动作的组数,最好使上述几种动作的组数之和为 13 组。

  第十-十二个月

  单手按凳俯身提拉 5 组,左右侧都要练。坐练拉力机 3 组。单杠颈后引体向上 5 组。各人在练习过程中,觉得哪个动作对肌肉有较大的刺激,可在该动作上多下些功夫,多增加些组数。但改变动作要三个月一换,不要今天练这种,明天练那种。锻炼时,要思想集中在背肌。要求每做一下,就要使肌肉得到一次刺激,决不能马虎。锻炼者只要肯下苦功,注意安全和劳逸结合,定能如愿以偿

好牛排的特点一:纹理清晰、有规律可循

购买牛排时,要注意观察牛肉的纹理,其实通过肉眼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合成肉和拼接肉的,真正的牛排是有一定的纹理的,肉筋肉膜也是清晰而有韧性。

好牛排的特点二:挑红褐色而不是鲜红色

通常我们都会觉得鲜红的牛肉才更新鲜,事实上,很多化冻再冷冻的肉会流失血红蛋白,颜色偏鲜红,接近鲜肉。这样的颜色消费者觉得很新鲜,实际是有问题的。

枕骨:斜方肌(上项线内侧1/3、枕骨隆突)、胸锁乳突肌(上项线外侧1/2)、头夹肌(上项线外侧)、头后大直肌(下项线外侧)、头后小直肌(下项线内侧)、头上斜肌(上下项线之间)、棘肌(上下项线之间)

颞骨乳突:胸锁乳突肌(外侧)、头夹肌、最长肌

颈椎关节突:半棘肌(C4-C6)、最长肌(C4-C7)

棘突:斜方肌(C7-T12)、小菱形肌(C7-T1)、大菱形肌(T2-T5)、背阔肌(T5-L5)、头夹肌(C7-T3)、颈夹肌(T3-T6)、半棘肌(C2-T4)、头后大直肌(C2)、头后小直肌(C1后弓结节)、头下斜肌(C2)、棘肌(C2-C4、C7-C8、T11-L2)、上后锯肌(C7-T3)、下后锯肌(T11-L3)、多裂肌(C2-L5)、回旋肌(C1-L5)、棘间肌(C2-T3、T12-L5)

横突:肩胛提肌(C1-C4)、斜角肌(C3-C6横突前结节、C2-C7横突后结节、C5-C7横突后结节)、颈夹肌(C2-C3)、半棘肌(C2-T4)、头上斜肌(C1)、头下斜肌(C1横突下结节)、头侧直肌(C1)、髂肋肌(C4-C7)、最长肌(C2-C6、T1-L5)、腰方肌(L1-L4)、多裂肌(C4-L5)、回旋肌(C1-L5)、横突间肌(C1-L5)、腰肌(T12-L5)

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棘肌、上后锯肌

肩峰:三角肌、斜方肌

肩胛冈: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上窝)、冈下肌(下窝)

肩胛上角:肩胛提肌

肩胛内缘:大菱形肌、小菱形肌

肩胛外缘:大圆肌(下缘)、小圆肌(上缘)

肱骨大结节:胸大肌(嵴)、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肱骨小结节:背阔肌(嵴)、大圆肌(嵴)、肩胛下肌

喙突:喙肱肌、胸小肌

肱骨粗隆:三角肌

肱骨外上髁:肱桡肌(嵴近端2/3)、桡侧腕长伸肌(嵴近端1/3)、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旋后肌、肘肌(髁后面)

锁骨:三角肌(外侧)、斜方肌(外侧)、胸大肌(内侧)、胸锁乳突肌(内侧)

肋骨(背部):髂肋肌(1-12)、最长肌(3-12)、腰方肌(12肋下缘)、上后锯肌(2-5)、下后锯肌(9-12)

骶骨(后面):髂肋肌、多裂肌、臀大肌

髂嵴:背阔肌、髂肋肌、腰方肌、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大转子: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肌、下孖肌

小转子:腰肌、髂肌

胸腰筋膜:最长肌、背阔肌

附着点炎,又称肌腱端炎,是指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附着于骨质的部位的炎症。病变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伴少数多核细胞,此时病变以关节囊、肌腱、韧带水肿为主要病理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引起附着点的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进而肉芽组织形成,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形成,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发生的附着点炎和修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韧带骨化。

俯卧撑能练到背部肌肉,对背阔肌有一定的锻炼作用。

俯卧撑锻炼背部肌肉群方法:

一、扩胸式。双手的手掌作为支撑点,双臂张开,与肩同宽,或比肩更宽,背部、腰部和臀部呈一条直线,肘部用力,屈臂运动即可。此方式主要锻炼的是胸肌、上臂的肱三头肌以及腹部肌肉。

二、夹肩式。动作与上同,只是双手间距较窄,并以双拳作为支撑点,拳眼向前。这种方式锻炼的是臂力,而且能增加手腕的力量和拳的硬度。练习时应注意,所选的支撑地面可以先软后硬,手腕支撑时要绷紧,以免扭伤。

三、铁牛耕地式。用拳或用手掌作为支撑点。双手撑地,双臂张开,与肩同宽。双脚趾着地,双手双脚平行。头向斜前方顶,前脚掌、双手、颈、腰一齐用力,同时腰下塌,贴着地皮。然后臀部上翘,腰再下塌,身体后拉,整个动作完成。斜前斜后的动作反复做即可。这种练习主要针对颈部,并增强背肌、手腕、脚踝力量。

提,背重物的能力是典型的人类常用负重模式之一,就是上肢固定,下肢移动。提,是提重物的手,同一侧的肩膀,主要是斜方肌,对侧的侧腰包括腰方肌竖脊肌,以及腹外斜肌。这些肌肉主要是固定作用的肌肉,而从地上提起,和提着移动,都是腿部肌肉为主动肌。

背双肩包,比提重物轻松了不少,主要是如果你背得好,包在背上更紧贴身体,实际上承受重量的不是背带,而且是包的下端被腰和臀顶着承重,但是双肩的斜方肌和肩胛提肌都有出力,因为背包的重心在后,所以前侧的核心肌,主要是腹直肌,也属于稳定肌,主动肌还是腿部。

有哪些锻炼有助于这方面能力,当然迁移性最高的就是负重行走,包括手抓式的农夫行走和肩扛式。

提两个行李箱,斜方肌。提一个行李箱,斜方肌和核心肌肉。背包,下背部和下肢。

竖脊肌,顾名思义,是能让脊椎骨竖立的肌肉,它由骶尾骨连接到头,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之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能直立行走的原因。

除此之外,竖脊肌也是保持我们核心稳定最重要的一块肌肉,你在进行任何运动训练的时候,身体稳定是前提条件,而身体稳定是依靠腰腹、核心,腰腹、核心则依靠竖脊肌进行支撑,可以说,竖脊肌实在是太重要了。

竖脊肌:位于脊柱两侧,是背部三组肌肉群的总称,由外至内分别是髂肋肌(Iliocostalis), 最长肌(Longissmus), 以及棘肌(Spinalis)。

1)手扶墙压胸腰练习

距墙一步距离站立,两臂上举,扶墙,上体尽量向前任,挺胸、凹腰,脚不能前移,胸贴住墙,保持4拍再还原。这个练习应经常性练习,以使少年儿童逐渐形成挺胸拔背的姿势。

(2)两臂翻握挺胸腰练习

背对墙一步距离站立,两臂内旋后举翻握杠,然后抬头,挺胸至最高,两臂尽量内收夹拢,两腿直立。保持4拍再还原。做6~8次,注意呼吸自然。

3)背手挺胸练习

两腿开立,两手体后十指交叉握紧,然后两肩呷骨后锁,两臂后上举至最高,挺胸立腰,再还原。2拍1动,做16次。

(4)坐位挺腰背

椅背上绑一物(不要太硬),如小皮球等,人正坐于椅子L,臀部尽量靠里边,后背顶住物体,两手向后扶住椅子后背,然后尽量内夹两臂,抬头挺胸。4拍完成1次,做6~8次。

(5)扩胸运动

两腿开立,两臂前平举,然后两臂向侧打开扩胸,再还原,如此反复练习

16一20次。要求向后扩胸速度要快,有一定力度,扩胸时抬头、挺胸、收腹。

(6)俯卧两头起

俯卧地上,膝关节伸直,绷脚尖,两臂前举,两臂与两腿同时从两头抬起,腰背肌肉紧缩,然后还原,做8~12次。要求起时两腿夹紧,抬头挺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0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