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中如何运用阴阳理论?

在中医学中如何运用阴阳理论?,第1张

(一)辨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里虽然讲的是诊断,实际上“先别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关键。因为《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所以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所谓的“别阴阳”,就是辨别阴阳的属性。

1确定人体部位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

以人体的部位分阴阳,则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以人体脏腑分阴阳,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六腑主运化而确定的。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胸部居上为阳。心肺居胸部,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腹部居下为阴,肝脾肾居腹部,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此外,每脏又分阴阳,如肾阴、肾阳、心阴、心阳等。一般说来,脏腑之阴代表脏腑的物质基础,脏腑之阳代表脏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气血也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凡与脏相连属,分布走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凡与腑相连属,分布走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2四诊所得的证候表现分阴阳

通过望诊辨色泽,色泽即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医有五色诊之说,即青赤黄白黑,则黄赤为阳,青白黑为阴;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

通过闻诊辨声音,语音高亢有力为阳,低沉无力为阴;呼吸声高气粗为阳,声低气怯为阴。闻诊还指嗅诊,即嗅病人的体臭和排泄物的气味,一般气味浓臭为阳,无味为阴。

通过切脉辨脉搏,脉至为阳,脉去为阴;滑数粗大为阳,迟涩细弱为阴;诊脉的部位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若以人迎脉和寸口脉相对,则人迎在上为阳,寸口在下为阴。

3辨证分阴阳

中医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领,称为八纲,而八纲中又以阴阳为总纲,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也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4药物的性能分阴阳

中药学中药物的性能是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来确定的。所谓“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以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药物作用升浮是指药性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属阳;沉降是指药性具有收涩、沉降泻下的作用,属阴。

(二)用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发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体阴阳之间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消长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这种消长表现在物质基础和功能之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必须以血、津液、精等为物质基础。功能发挥得越大,物质基础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会出现阳(功能活动)长、阴(物质基础)消的情况。从另一方面讲,功能活动发挥得越多,制造新的营养物质就会越多(阴阳互根互生),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平衡。这样非但不会发生疾病,而且是新陈代谢旺盛的表现。

再有就是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阳主升、主出,阴主降、主入,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种升降出入虽然不间断地运行,但也始终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

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阴阳之间失去动态平衡,出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所致。中医在阐述病理的时候,首先辨别阴阳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疗时补偏救弊,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阴阳之间恢复平衡,如中医的补阴法、助阳法就是因此而设的,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一)生理方面

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动物体是一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就大体部分来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四肢的内外侧而论,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则脏为阴,腑为阳;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胃阴、胃阳等等。总之,动物体的每一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阴阳,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一般认为,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这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贮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二者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生命活动也将停止,就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病理方面

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中兽医学认为,疾病是动物体内的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过程。

在阴阳偏盛方面,认为阴邪致病,可使阴偏盛而阳伤,出现“阴盛则寒”的病证。如寒湿阴邪侵入机体,致使“阴盛其阳”,从而发生“冷伤之证”,动物表现为口色青黄,脉象沉迟,鼻寒耳冷,身颤肠鸣,不时起卧。相反,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出现“阳盛则热”的病证。如热燥阳邪侵犯机体,致使“阳盛其阴”,从而出现“热伤之证”,动物表现为高热,唇舌鲜红,脉象洪数,耳耷头低,行走如痴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元亨疗马集》中也有“夫热者,阳胜其阴也”,“夫寒者,阴胜其阳也”的说法。

在阴阳偏衰方面,认为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制阴,相对地会出现阴有余,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相反,如果阴液亏虚,不能制阳,相对地会出现阳有余,发生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阴阳双方互根互用,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俱虚”。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阳气虚弱致使阴精化生不足,或因阴精不足致使阳气化生无源,最后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的偏胜或偏衰,均可引起寒证或热证,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阴阳偏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如阳邪偏胜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导致实寒证等;而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则是虚证,如阴虚则出现虚热证,阳虚则出现虚寒证等。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说明疾病的发展 在病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性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出现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寒极则热,热极则寒”,即是指阴证和阳证的相互转化。临床上可以见到由表入里、由实转虚、有热化寒和由寒化热等的变化。如患败血症的动物,开始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舌红,脉象洪数等热象,当严重者发生“暴脱”时,则转而表现为四肢厥冷,口舌淡白,脉沉细等寒象。

3.判断疾病的转归 认为若疾病经过“调其阴阳”,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则以痊愈而告终;若继续恶化,终致“阴阳离决”,则以死亡为转归。

(三)诊断方面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疾病无论其临床症状如何错综复杂,只要在收集症状和进行辨证时以阴阳为纲加以概括,就可以执简驭繁,抓住疾病的本质。

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一般来说,凡口色红、黄、赤紫者为阳,口色白、青、黑者为阴;凡脉象浮、洪、数、滑者为阳,沉、细、迟、涩者为阴;凡声音高亢、洪亮者为阳,低微、无力者为阴;身热属阳,身寒属阴;口干而渴者属阳,口润不渴者属阴;躁动不安者属阳,倦卧静默者属阴。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一切病证,不外“阴证”和“阳证”两种。八纲辨证就是分别从病性(寒热)、病位(表里)和正邪消长(虚实)几方面来分辨阴阳,并以阴阳作为总纲统领各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临床辨证,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如《元亨疗马集》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景岳全书传忠录》也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

(四)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偏胜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协调平衡就成为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阴阳偏胜者,应泻其有余,或用寒凉药以清阳热,或用温热药以祛阴寒,此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对于阴阳偏衰者,应补其不足,阴虚有热则滋阴以清热,阳虚有寒则益阳以祛寒,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见王冰《素问》注释)的治疗原则,但也要注意“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使阴精、阳气生化之源不竭。

2.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一般来说,温热性的药物属阳,寒凉性的药物属阴;辛、甘、淡味的药物属阳,酸、咸、苦味的药物属阴;具有升浮、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而具沉降、涌泄作用的药物属阴。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就可以灵活地运用药物调整机体的阴阳,以期补偏救弊。如热盛用寒凉药以清热,寒盛用温热药以祛寒,便是《内经》中所指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原则的具体运用。

(五)预防方面 由于动物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动物体的阴阳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否则便易引起疾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体的适应能力,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元亨疗马集腾驹牧养法》中也提出了“凡养马者,冬暖屋,夏凉棚”,“切忌宿水、冻料、尘草、砂石……食之”的预防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春季放大血,灌四季调理药等方法来调和气血,协调阴阳,预防疾病。

传统中医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分。如: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而且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古人对阴阳五行,都是用生命的活性来加以理解,并用来说明活生生的事物。我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关系图,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关系图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三焦---上焦,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分清泌浊、排泄粪便的功能。

 总之,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内脏肌体之间即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自然界的五行有相生和相克,我们人体的五行也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相互滋生、促进、助长。即肝好,心好;心好,脾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好。

 相克——相互制约、抑制、克服。即肾功能不好,心脑血管就不好。心脑血管功能下降,克回肺,又克回肝,肝不好又克回脾胃,肝功能不好的人,见油腻的东西,他就吃不下,最后又克回肾。

 青色益目(清肝明目),红色补心(强心益气),**健脾(健脾养胃),白润肺(润肺化痰),黑色强肾(补肾填精)。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乐极生悲),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酸伤筋,苦伤心,甜伤肉,咸伤血)

中医阴阳五行关系

 1 相生关系

 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的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金属从土中而生。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 相克关系

 水克火,水能灭火。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

 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则金属无所用途。

 金克木,金属可伤木。如果肺循环系统不好,则肝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但是金若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

 木克土,树的种子破土而出。如果肝循环系统不好,则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

 土克水,土能阻挡水运行。如果脾循环系统不好,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如果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3 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时肝(木)就会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

 4 拒纳关系

 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次类推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作比喻。如有些地方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同样,如果肝不纳肾,肾的循环系统就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郁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以伤金器。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如果肺不纳脾,脾的运化功能则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北方生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克纳火”了。脾胃不好的人会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的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

 火不纳木,木经过燃烧才能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5 反侮关系

 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金能伤木。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是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过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

 火反克水,水能灭火。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肾,致肾水枯竭。

 水反克土,土能制水。一般情况下水不克土,但是水大了也可冲破土堤。肾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

 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变化的,一定要辩证施治、以简制繁。辩证的 方法 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阴和阳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是既对立的又统一的,又互相转化的这样一个哲学概念,这种哲学概念呢应用到医学当中,形成了我们中医独具特色的我们叫《阴阳学说》。

那么把阴阳做男女来分的话,女同志就叫坤,就是阴,男同志就叫乾,就是阳,那么用人的胸和背来去分辨人体的阴和阳呢,人体的背部就属阳,人体的腹部就属阴,阴的特征和特性呢是有静、冷、寒、向下、向内、沉降、收敛,而阳呢向上、向外、动的、热的、看不见的这些呢就属于阳的特征和特性。

什么叫五行呢?五行对五志

五行呢顾名思义就是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那么在古代呢对自然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就把这五行呢固定下来,五行知识的应用,那么在医学当中的就会形成以五行五脏的一个系统,人体有没有六脏呢我们不说,那么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一年有四季,那么如何与五行相配属,我们就要加一个常相,那么自然界的话是有七种颜色,那么我们只能把它配成五种颜色,叫青赤黄白黑,就是五行的这样一个哲学理念应用到医学当中,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所以呢多余的要把它消减,就是人有七情六欲,那么七情也必须对应五,叫五志,叫怒、喜、思、悲、恐。木火土金水除了内容以外它还有相互的关系,我们以后再说。

五行对五脏

五行的相生才有五脏的相生,那么五行的相克呢也是五脏的相克,你比如说肝为什么能够克脾?就是因为木克土,那么土能够克水,就是脾能够克肾,所以呢它是把五行的知识揉到医学当中来,然后的话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容。

大家好,我是你们中医,小药。

 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时,我听大人说过一句话,“人的背后,就是一片海”。

 什么是海呢?后来我学了中医后,才明白其中这个道理,这句话指的是阳气之海。

  体内的阳气足不足,是不是流失了,就看我们的后背。

 为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诧异,后背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出现阳气不足吗?这简直是扯淡,甭着急,先听我说,也许你就有不一样的看法了。

 中医认为,人体背部属阳,行于背部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之为阳脉之海,支撑一身之阳气,这样诠释之后,就很好理解大家常说人体的背后,就是一片海了。

 而在后背有两条经脉,分别是督脉和膀胱经,如果这两条经脉所经之处,阳气出现异常的话,那么这片阳气之海,就有了干涸的危险。身体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肾虚方面的问题。

  我行医数十载,曾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医案,就是关于肾气不固,也就是阴阳失衡的一个案例。

 记得,我在农村做公益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情况,一位男性,年龄45岁,但看上去很苍老,主要就是走路有点弯腰驼背,虽然天气不冷,也是长衣长裤一身穿,不敢见凉。

 听当地人说,这位男性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有范的,是个文化人,做过老师,后来因为一些家庭的变故,丢了工作,导致家庭没有收入来源,老婆中途也离他而去,也许是心中有太多的苦,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是满目消沉了。

  有一回,这位男性前来找我,想通过中医看看他的问题。

 什么毛病呢?就是他的后背,总是感觉发凉,尤其是腰骶部向上,到肩胛骨底角水平连线处,说不出来的冷痛、发酸,想直起腰来特别费劲,另外就是四肢不温,乏力,感觉紧帮帮的。

 根据自述说,这个情况持续了很久了,尤其最近,感觉加重了,后腰疼痛的比较明显了,另外半夜尿频,有的时候甚至遗尿。这让他非常苦恼。

 刻诊,我通过脉象弦紧,舌苔白腻伴有齿龈的现象,舌头淡胖,心中就有了定数

  我提笔遣方,写了两味药组成的一个方剂,就是用草药狗脊5克、侼灵参3克,叫他回去和狗肉一起慢炖。

 结果了,大概过了一个月后,他有找到我说,最近后背感觉暖和了很多,不像以前那样嗖嗖冒凉风,遗尿的现象也有所改善。

 其实啊,这位男性的问题,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他属于寒湿阻痹,伤及肝肾了。

 而通过用(bo)侼灵参这味药能够很好的积攒体内的阳气,根据记载,隶属于五加科草本植物,含有多种植物醇锌、锰以及皂苷等元素,可入肝肾二经,能补肝肾、益肾助阳,不仅对肾虚、萎谢、时间不够有很好的改善,还能有助于前列腺的初期肿胀。

 其实啊,该男子的后背出现发凉就是寒湿日久伤及阳气的写照。我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

  我还给了他一个土方法,就是经常晒背。

 阳光是天地间的阳气,在《黄帝内经》中曾说过“无厌于日、比待日光”,指的就是人体需要经常接受阳光的沐浴。

 晒太阳能让阳光直射背部,促进血液的循环以及代谢等,而再去爱人体的后背有两个穴位,分别是命门穴以及肾俞,让阳光晒这两个部位,能够更快的补充体内的阳气,晒背时间长短,需要根据自身而定。

  最后,我说一下,这个两味药和狗肉一起饮,是取决于狗肉属于温热的特性,当然换鸡肉也是可以的。

 后来,再次遇到他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了,他告诉我自从用了我的方法后,现在找了媳妇,生活在一起很开心,比起以前,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就连萎谢、时间不够以及尿频的现象都消失不见了。

左阳右阴是根据古书记载来的,古代认为左边是肾脏为有形之器官,所以为阳,而右边则是命门,属于无形所以为阴

背阳胸阴是因为从背部接触脏腑比从胸部接触浅的多就是背部比胸部更接近外界越接触外界肯定接触阳光多嘛,越深的地方肯定就阴深点了啊所以背阳胸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4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