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正常,再加上长时间坐着伏案以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令办公室一族成为身体“亚健康”的代表人群,不但出现头昏脑胀、腰酸背痛、失眠多梦等身体不适,连皮肤也会出现长粉刺、痘、斑等不良状况。除了大家知道的面部是身体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其实人体的背部是离五脏六腑最近的地方,因此也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之一。
经现代医学研究,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是一个统管全身的大系统,通过气血、经络、体液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大循环。
三焦主要由上、中、下三焦组成
上焦:横膈膜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
中焦:横膈膜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
所谓广义三焦也就是脏腑的总称。
三焦不通的具体表现
1、情志抑郁,急燥易怒、胸憋闷、善太息、烦躁、疑虑、神情呆滞、嗜睡
2、胸腹和小腹胀满窜痛
3、咽部有异物感、口齿不清
4、筋骨不灵活、手脚麻木
5、纳食少、打嗝、胃脘不适、大便不畅
6、女性乳胀、乳痛、经期提前、推后、色紫黑有血块、量少,痛经
7、面部黄褐斑
8、容易引发身体的各种囊肿及瘀阻的疾病
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背部三焦疏通是属于中医的一种物理疗法,不打针、不吃药,以刺激经络、穴点、脏腑反射区的方式达到改善健康的效果,通过刮痧、滑罐、油压、温灸、远红外线等作用于背部,既无毒也无副作用。
三焦疏通是运用精油,纳米陶晶远红外发热霜,并通过仪器、滑罐、留罐等中医的物理疗法,在背部做被动式的运动,通过刺激背部(五脏六腑的反射区)的经络及穴点,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气血平衡,强化脏腑机能,提高免疫力,强健身体、治病、保健、保养、排除体内毒素,辅助问题皮肤的改善。
Vchat:13312800365
后背拔罐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切记拔完后不要洗澡,不要皮肤暴露。以免再次受风,等印记消差不多时在洗澡。
扩展资料: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颈肩综合征拔罐疗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在酸胀、麻木及疼痛的颈肩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缘处皮肤上涂抹适量跌打万花油,将火罐吸附于皮肤上,并于病变部位来回推动火罐,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为宜。走罐后采用三棱针在痧点局部点刺,选口径适中的火罐用闪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约10分钟,每处出血约2~3毫升,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
参考资料:
-拔罐
走罐的好处及走罐的方法 走罐与拔罐的区别,就在与一个走字,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拔罐时拔上后,罐是静止不动的,呆在一个地方,而走罐,则是罐吸住后,在身上来回滑动的。其作用跟刮痧类似,只不过比刮痧多了一层吸力,更容易让垃圾泛到表层来,
、拔罐时,应选择丰满、有弹性的肌肉部位。凡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肌肉瘦削、毛发过多和孕妇腰骶部、腹部都应慎重使用。 2、体位必须适当,最好采用卧位,一经拔上,不宜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3、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先在应拔部位比试,罐口与部位吻合,方可应用。
4、在使用多罐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互相牵扯,也不易拔牢。
5、在走罐时,不宜在皮肤瘦薄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
6、起罐时,手法宜轻缓,右手持罐,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罐边肌肉,按压一下,使气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会自然脱落,不可使劲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7、起罐后,一般局部会出现红晕或紫绀色,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会在1星期内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原处再次拔罐。如留罐过长,皮肤起水泡。小的不必处理,会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刺破后,涂上些紫药水,以免感染。
广州好轻松集团
拉罐就是将拔火罐置于经络的某一点上,然后循经上下滑动,利用罐子的负压将整条经络里的各种浊气起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这种疗法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了解经络的位置,不同症状所需针对的不同经脉,而且在拉罐之前还要进行按摩(揉开了)、推拿(推散了)这两个准备工作,决不能在肌肉很僵硬的情况下拉罐,那样患者很疼的,同时还要了解肌肉的纹路和走向,不能逆向拉罐。 拉罐还要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过大的患者均不可以用这种疗法治疗。 至于拔罐就不赘述了,那只是对点的,可我们很难看到浊气到底在哪个具体位置。
与拔罐不同:就是拔罐是定点的。作用地方局限。滑罐作用面积大。
拔火罐简介: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火罐疗法,又称“角法”,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江某,女,29岁,右背部疼痛半月。患者半月前加班后出现右背部疼痛,按摩店按摩后无缓解,经朋友介绍来我处就诊。查体:颈椎曲度变直,T4棘突右偏,局部无压痛,右肩胛内侧缘散在阳性结节,触之疼痛。给予肩背部游走罐治疗,治疗后疼痛消失。
胸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胸背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或感受风寒湿邪,属中医"痹证"范畴。
胸背肌包括表层的胸背筋膜,以下分别为斜方肌、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这些肌肉都与肩胛带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以肩胛骨为附着点。所以,上肢运动也包括这些胸背肌的运动。长期的单侧上肢劳累,容易引起胸背肌的损伤。
游走罐疗法又称为推罐,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游走罐可产生很强的负压吸吮力量和温热力,在循经移动过程中,充分扩张毛细血管,增强皮下渗透压,提高血管通透性,直接祛除毒素,祛邪外出,加快局部血液运行,增强新陈代谢,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松解肌肉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及疼痛。
一般肌肉丰厚处大面积的疼痛都可以用游走罐治疗,效果皆不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