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是一种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的疾病比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如胸椎的外伤骨折、结核、肿瘤等;有的背痛症状较轻,往往是由于背部受凉、姿势不良引起,不必过于焦虑。
除了由严重疾病引发的背痛外,一般由受凉、劳累、姿势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背部疼痛,先要明确诊断,再对症治疗。切不可未查清病因就肩痛医肩,背痛医背,贸然采用按摩、刮痧、拔火罐等,以免误诊误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刮背就是刮痧,是中医传统的祛病方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和针灸、拔罐一样,都是利用了人体经络学,使人在不吃药、不打针的情况下,能够自然祛病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副作用,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通经活络,调理脏腑,以内养外,标本兼治,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运送营养物质,消除体内的毒素,净化人体内环境,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真正做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刮痧对于人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舒筋通络
根据中医学理论,只要是人们出现了病症,一般情况下就是人体经络出现了问题,而刮痧能够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促进代谢,排出毒素 生命存在的表现就是生命体存在新陈代谢,如果一个生命体新陈代谢停止了,这个生命体也就结束了他的生命,所以,人要想保证身体的健康,就要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及时排泄出去。刮痧能够及时地将体内代谢的“垃圾”刮拭到体表,沉积到皮下的毛孔,使体内的血流畅通,恢复自然的代谢活力。
调和阴阳
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规律存在的基础,阴阳失调,万物就会改变他的状态,而中医上就是利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来保证身体的健康的。刮痧对人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以上都是刮痧的好处,那么刮痧有什么坏处呢?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刮痧,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病情。此外,孕妇及月经来潮期间勿施行中医刮痧疗法。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否则会导致创口感染和扩散。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中医刮痧疗法,这可能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中医刮痧疗法。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中医刮痧疗法,否则会引起虚脱。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使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复。精神病患者禁用中医刮痧疗法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病人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中医刮痧疗法。
中医刮痧疗法时冬季应注意保暖,夏季应回避风扇直吹中医刮痧疗法部位;小儿或体瘦者,因为皮肤柔嫩需特别注意轻刮;前一次中医刮痧疗法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进行;中医刮痧疗法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保持情绪平静,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一旦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症状,则属于“晕刮”现象,此时应迅速平卧,饮用1杯温糖开水,并用中医刮痧疗法板刮拭百会穴、人中穴、涌泉穴等穴位,必要时送往医院采取急救措施。
智商情商低的才会一味扶阳,感觉有了靠山一样。要是中医这么简单的话,那是个人就是高手了
存在即是合理,确实有需要一味扶阳的病人,但那是极少数,大多数是阴不足。在扶阳过程中确实也有一些反应,也可以叫做排病反应,比如吐酸水,大部分情况下属于胆胃有热上逆,但是再扶阳过程中也会出现,如果这个时候用凉药那就会功亏一篑。但是这种情况极少碰到。
所以火神派火了一阵子,吃死些人,最近又蔫了,现在又开始兴艾灸了。
民国一医学生一家八口治死六个,自己也疯了。中医不是这么简单的。可以说这个世上的病绝大部分中医都能治愈,只是你没找到方法。也不要去依靠简单的理论来支撑你那弱智的思想。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阴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基础,一方失去,另一方则不存,因此“阴阳 离 决,精气乃绝”。
中医有一味回阳的处方,那就是"独参汤”,在患者出虚汗,将要亡阳时用之,可回阳救逆,转危为安,这是一味回阳的好处。至于坏处吗?那就是不全面,人体阳虚表现是多方面,需要几味药协同才能获良效。我还有一个理解,你所问的还含一方面单独扶阳有啥坏处。阴阳平衡,身体 健康 。若单独扶阳,形成阳盛耗阴,造成阴虚火旺,虚火扰心,心烦难寐。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医贯·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平衡,始得万物。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善于求阳者,必须阴中求阳。
阴阳平衡才是 健康 的身体,阴虚阳虚身体都会出问题,一问扶阳也要适可而止。
什么叫扶阳
一味扶阳,头、背部会出现疮疖肿毒。
啥意思?
汉唐中医养生调理 与您共享
400 0078 001
明天入伏,三伏灸养生逐渐进入白热化状态。新朋友们不禁有疑问了,三伏灸到底灸背好还是灸肚子好?
三伏天艾灸是为了排除体内寒邪,然后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而要补阳气,就一定要多灸背部!
养背就是养阳,养阳就是养命。
中医认为,我们的身体,背为阳,腹为阴。只要保养好背部,就能让人体的背部发光发热,生发源源不断的能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阳气最多,且与肾经相表里,肾主水,于是膀胱经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
膀胱经还与其他腑脏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肺腧、厥阴腧、心腧、膈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经上,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体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可调和阴阳,延年益寿。
但是,扶阳灸正面腹部也必不可少。
--------腹部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集装箱。
包括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子宫等脏腑,如果腹部经络不通,温度过低,都会影响脏腑机能。而汉唐大艾之道对调理这些脏腑的慢性疾病会起到直接的效果
所以,汉唐扶阳灸正面是为了滋阴补血和储存阳气,自古阴阳相生相长,不可偏颇其一,不然阴阳失衡,也是不好的。
所以,汉唐乾坤之道+大艾之道+周天浴到+扶阳灸等三伏疗程最好正面和背面都需要哦~~~
趺阳脉 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扩展阅读: 1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 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 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 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